中考作文分类主题“阅读艺术审美”类例文及详解(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作文分类主题“阅读艺术审美”类例文及详解(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4 18:2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作文分类主题“阅读艺术审美”类例文及详解
{避坑提示}
1.避“泛化”
一提及读书生活,一碰到诸如“伴我成长”“陪伴”“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就如数家珍般地罗列从幼儿园到初中所读过的书名、篇名,或全方位“展示”所读书的只言片语,或要言不烦罗列读书心得……书名或篇名泛泛罗列,没有了轻重详略,而阅读感受也只是蜻蜓点水。
2.避“窄化”
一提及读书生活,就自然联想到语文课本,就写下《语文从我身边流过》……仿佛除了语文课本,就没有读过其他书籍,窄化选材,造成选材上屡屡“撞车”。要知道:纵使牡丹再美,如果遍地牡丹,难免让人审美疲劳;如果篇篇选材雷同,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一定会大减。
3.避“稚化”
欣赏中考满分作文,我们惊喜地发现,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等历史文化名人,连同他们的诗词一次次走进中考作文……如此,既厚实了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文章语言。但是,不少考生遇见“如星子滑过夜空”“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等文题,一提及李白,总是眉飞色舞地述说“铁棒磨成针”;一提及白居易,就想到他写诗修改,直到老婆婆都能听懂的故事……这些故事,小学作文就差不多写俗用滥,如今依然为初中学生津津乐道,未免幼稚化,与中学生身份明显不相符。
4.避“俗化”
因为“凤姐”好附庸风雅却不知廉耻,人们对她厌恶之极。“凤姐”自称懂诗画,会弹琴,精通古汉语,“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现主要研读经济类和《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书籍……”也有“凤姐”似的考生,平常读书就没有品位,阅读的全是一些通俗化甚至低俗化的书籍,写起“好书伴我成长”“陪伴”等作文题,便透露出伴随他们的是通俗读物、“快餐”文化,甚至粗俗不堪的地摊读物、鬼怪小说,让人大跌眼镜。
一、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姿态,但阅读的范畴其实远不止读书。“阅读”父母,你会懂得何谓亲情;“阅读”乞者,你会懂得何谓尊严;“阅读”寒梅,你会懂得何谓傲骨;“阅读”大海,你会懂得何谓胸襟……
请以“我读懂了你”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例文
我读懂了你
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而你提笔蘸墨,补全了半个乱世。
——题记
一本诗词选,让我读懂了你。
记得初识你,是在一首《绝句》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的黄鹂在欢唱;在一碧如洗的晴空中,一行白鹭直冲云霄。此时的你,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好不容易定居草堂,正享受着一生难得的安逸时光。晴空、嫩柳、黄鹂、白鹭,一切都欣欣向荣。而你在这样的大自然中,暂时忘却一切烦恼,用诗句描摹出内心的欢愉。然而,在这春日的明丽中,其实还隐含着你的一段思乡的愁绪吧,看那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也一定也想像它们一样,飞上九霄,结束漂泊,回到日思夜想的长安吧。然而繁华的大唐在安史之乱中已转眼不复存在,你也如飘飞的蓬草一般四处游荡,藩镇割据,四处混战,想要回乡又何其艰难呢?这时,我读懂了你,读懂了你漂泊他乡的悲愁,读懂了你黄鹂白鹭的渴望。
再遇你,是在《春望》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长安城彻底陷落,你赴灵武去见唐肃宗,却在半路被叛军俘虏,押回长安城。彼时大地已覆上新绿,但国家的春色去哪儿了呢?只留下山河依日。曾经的“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呢?目睹国都沦陷,草木荒凉京,你又怎能不溅泪、怎能不惊心呢?即使你再存有希望,到头来也只是“白头搔更短”啊。我再一次读懂了你,读懂了你思家思亲的忧怨,读懂了你心系国事的悲痛。
更深刻地了解你,是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某年春天,你在浣花溪边建起了茅屋一所,谁曾想八月接踵而来的狂风,又卷走了屋顶的几层茅草,再加连绵夜雨,让你屋漏床湿,难以入眠。长夜漫漫,你不禁喟然长叹、感慨概万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在这战乱频仍、生活如此困窘的境地中,你却没有仅仅为自己悲叹,还想到天下寒士也和自己一样的痛苦呀,在这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并不是“吾庐独破”,而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啊。至此,我才真正读懂了你,读懂了你忧国忧民的愁绪,读懂了你心系黎民的情怀。
合上诗词选,我想,我读懂了你——杜甫,读出了你的才华横溢、沉郁顿挫坐,也读出了你的胸怀国事、心系苍生。在我心中,你就是中华诗词长河中的那一颗最璀璨的明星。
【详解】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认真审题,明确题意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
1.审题立意。“读懂”是一个动补式的动词,读得怎么样,懂了。细品一下,就会感到这中间有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你”可以是生活中身边的人:父母、老师、同学等;也可以是历史或文学作品中的人:屈原、苏轼、李清照、鲁迅、林黛玉、诸葛亮、保尔等;还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失败、坦然、成功、诚信、宽容等。“我”限定了文章的写作主体及人称,文章必须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不能写他人。2.选材构思。要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表达自己思想的成熟和认识的提高。如写一件事,就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突出读与懂的过程;如写多件事,就要注意叙事的简洁明了,注意中心的高度统一。构思上,可以先从回忆开始写起,先写对“你”不解、误会,过程要有心理等描写,然后无意间发现了“你”的真实举动或听到了你的真实想法,让我恍然大悟,改变了对“你”的看法,然后表达了对“你”的敬意。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考真题】
请以“______的快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将标题补充完整;(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3)不少于600字;(4)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文题解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第一,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要求以“______的快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关键词“快乐”,快乐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是由内而外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横线处可补充的内容很多,如“我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成长的快乐”“读书的快乐”等等。只要是围绕“快乐”的主题来写,立意均不会有偏差。第二,思路点拨。写作时,尽量打开写作思路。写一件令自己有深刻内心体验的事情。想想生活及学习中,曾经有哪些事让自己快乐?选择一个印象深刻或最想表达的去写。可以写令自己感受到快乐的人,如“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写自己进入初中后,拥有一份真正的友谊,和朋友在一起学习、生活的日子,让自己每天都感到快乐无限。也可以写令自己快乐的事,如“骑行的快乐”,写周末时,自己邀约三五好友,在绿色骑行道上一起快乐骑行,途中欣赏美景,挥洒运动的汗水,过得充实而快乐……总之,叙写快乐的事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例文
读书的快乐
俗话说得好:“风月为益友,诗书是良师,”是啊,博览群书能使人智增百倍,生活中如果缺少了书,就变得枯燥乏味。因此,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受爸爸妈妈的影响,我从小就爱听书。记得5岁以前,我还不识字,就听妈妈讲书上的故事,我觉得非常有趣。当时,我就想:要是自己也能看书上的故事,把它讲给妈妈听该多好啊!于是,能识字、会看故事书成了我内心的最大愿望。每次,只要看到大人们在看书,我也会捧着一本儿歌书,装模作样地逐个指着字,高声朗读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儿歌。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我竟在不自觉中认识了很多字,真的一个人能念陌生的儿歌,看较短的故事了。每次看完,我总要咿咿呀呀地读给妈妈听,然后仰起幼稚的小脸,等待着表扬……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
10岁时,我就已经能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原本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非卧龙先生——诸葛亮莫属了。他上知天文、下识地理,能让天地飞沙走石,能让山河自动让路。但孔明先生的这一切,我总觉得也得益于他博览群书。因此,对他的崇拜化作了我读书的不竭动力。
如果说,以前我看书纯粹是为了“好看”“有劲”,那么,现在己读小学六年级的我则真正体会了“开卷有益”。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进行一次画画猜歇后语的比赛。刚开始,妈妈一路领先,我净输,可到了最后,我竟然利用从课外书上看到的“死诸葛吓走活司马——生不如死”这个歇后语把妈妈难倒了,为了这,我还得意了好几天呢!
还有一次,语文课上教《长征》一文,同学们提问“五岭”是什么意思?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我一听,嘿,刚看过的魏巍写的《地球的红飘带》上不都写着吗?于是我站起来,带着激动和自豪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听着大家的啧啧称赞,望着老师那充满赞许的眼神,那一刻,内心涨涌着一种对优秀课外读物的无比亲昵与感激之情。
如今,尝到课外阅读甜头的我,更是和好书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长大后还想当一个文学家呢!
【点评】
读书开阔视野,读书累积知识,读书增长能力,读书的好处真是太多了。本文作者的确也有这种认识、感受。此文既切合了题意,因为父母,爱上了读书,更写出了从书中获取了知识,获得了乐趣,增长了才干,增强了能力。尤为可取的是,作者没有抽象地写读书的好处、乐趣等等,而且实实在在地注重细节描写,如读诸葛亮的感悟,读《长征》的收获等等,很具体、生动。
三、【浙江丽水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以笔为舟,文人墨客书写了山水诗路;以书为舟,莘莘学子邀游着知识海洋;以梦为舟,航天英雄创造出太空神话。“舟”是远行的依靠,是成长的阶梯,是圆梦的翅膀。请用“以_________为舟”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可以记叙故事,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得套写、抄袭;③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例文:
以书为舟
在烟波浩渺的人生大海上,我以书为舟,向着理想的彼岸前进,不彷徨。
——题记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一直坚信这句真理。因为是书,教给我知识,开拓我的视野,启迪我的人生。
我爱读漂流记中的鲁滨逊,他那奇异的经历与发现吸引着我,在一次次摸索与实践中,我学会了对于科学的践行与探索;我爱读一直在追求幸福的简妮特,她用人生来追求平等,用行动来完善自我。我爱读培根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他的睿智与机敏令我软佩,他教我,要珍惜时间,拖延会耽误一切……
当然,我更愿走进中国文学的殿堂。我会为侠肝义胆的梁山好汉聚义造反、除暴安良而拍手叫好;我会为周瑜心狭气小病入膏肓而扼腕叹息;我会为黛玉葬花心力憔悴而叹息芳春的消歇;我更会被那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而牵引,不禁一个筋头云神飞天外。我愿在每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低吟“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的辗转缠绵;愿在每一个菊花落尽的深秋回想易安“人比黄花瘦”的面庞。看到那激流冲荡的黄果树瀑布,我会高声唱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慷慨激昂!在秋夜微凉的夜晚,我想起“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凄婉;在喧闹繁华的春日,我难忘“笑从双脸生”的朝气蓬勃……
我常常想起张爱玲在繁华的灯红酒绿中独自守着内心如那“惨白的日”一样的孤寂凄叹那样一个弱女子如何在大上海谋生;我更不敢忘史铁生在生命的尽头淡定自若,沉着地告诉亲人“节日已经来临”,“在时光被忽略的角落,生死同一”。我还记得,龙应台在《1964》中,沉痛而又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人生由无数淡淡的悲伤与淡淡的幸福组或,在小小的期盼、短短的失望、沉默的痛苦中终其一生”。我知道这是在教导我,要看淡人生的成败,走好每一步!
“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李世民如是说。而我要说:以书为鉴,可以明事理,可以知人生。
我愿以书为舟,在人生的大海上航行,不彷徨。
【详解】
首先,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注意题目的句式“以……为……”,表示行为的对象或方式。其实还隐藏了一半的意思。如,题干中“以笔为舟,书写了山水诗路”;“以书为舟,邀游知识海洋”;“以梦为舟,创造太空神话”。隐藏的这一半表示行为的目的,写作时要扣住这一旨意。舟,本义:船,能载人到达彼岸。按题干中提示,“舟”是远行的依靠,是成长的阶梯,是圆梦的翅膀。那么,本文可写的对象和内容就更宽泛了,横线处可填的词语就多了。如,“以笔为舟”“以书为舟”“以梦为舟”“以勤奋为舟”……总之,所填的内容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另外,虽然文体自选,但这篇文章更适合写成抒情性散文。
其次,补题。这里特别提醒,填题一定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题目横线处有很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重考虑。如,你经常以书为伴,博览群书,并且学有所感,学有所得,让你渐成长。就可填“以书为舟”。当然,也可换个角度来写,通过你广泛阅读,积累的丰富素材,选取一个文人墨客,以“以书为舟”为题,表达出文人墨客以笔为舟,书写山水诗路或世界百态。
再次,选材。示例:《以梦想为舟》为题,可选素材:(1)司马迁遍读百家这长,遍览名山大川,忍辱负重。他心坚意决,梦想起航。几番挫折,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鸿篇巨作,扬名天下,千古流传。他一路向前,从未退缩,骄傲地站在阳光盈盈的彼岸,为世人敬仰。(2)东晋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数十年如一日,苦练武艺,终流芳百世,名垂千史,成为杰出的军事家,登上了属于自己的光辉彼岸。还有祖冲之、张衡、匡衡等。
四、【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痴迷,就是深深的迷恋。徜徉书海,我们为知识痴迷;醉心书画,我们为艺术痴迷;观看演出,我们为表演痴迷;投身实验,我们为科技痴迷;参加锻炼,我们为体育痴迷……我们痴迷传统文化,那份快乐难以割舍,我们痴迷技能本领,那份执著不易改变,我们痴迷琴棋书画,那份专注让人动容,因为这份痴迷,生活有了更多的色彩,因为这份痴迷,理想多了前进的动力。请围绕“痴迷”这一话题,自拟题目,正确立意,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拟好标题并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2)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例文:
我为书痴迷
书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圣者,给予我们思想的启迪,指引我们成长的方向;书是我们忠实的好伙伴!伴随我们成长,滋养我们的心灵,为我们编织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想。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迷恋上了书。课堂上,因为常窃读,有时情不自禁哈哈大笑起来,有时忍不住轻声啜泣,干扰了课堂纪律,书被老师没收,也写过反思;在家里,因为窃读,常忘了时间,忘了完成家庭作业,妈妈禁止我看课外书。可是,我怎么能“一日无书”呢?
我为书痴迷的故事多着呢!
记得一个星期六,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暖暖的太阳照进屋内,让人感到神清气爽。爸爸和妈妈回奶奶家,我和妹妹就窝在家里。哦耶!我可以光明正大地看书了。于是,我拿了杨红樱写的《淘气包马小跳》,躺在床上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姐姐,姐姐,我想喝水。可是插不到插头,你来帮我烧一下,好吗?”我看见妹妹那无助的眼神,无奈地起来帮她烧了水,又跑回了床上继续津津有味地看书。
“哈哈!哈哈哈哈哈!”整个房间充满着我的笑声,原来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马小跳又惹出了一个笑话。我完全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心情也随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变化着。“怎么办?怎么办?”看到主人公被冤枉我的心也提了起来,真想告诉对方真正的事情经过。
“姐姐,姐姐,开水响啦!”妹妹那稚嫩的声音又响了起来。“嗯。”我头也不抬的应了一声,继续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哈哈!马小跳居然帮学校抬饮水机了!哈哈!真是不可思议呀!”读着读着我又笑了起来,等等,水?哎呀!糟了!我还烧着开水呢!
我迅速地跳下了床,来到了厨房,眼前的景象让我皱起了眉头:厨房的地上满是水,电水壶的盖不知奔到了哪里去,壶身还冒着一缕缕烟!哎呀,都是读书太入迷惹的祸呀!
我因书痴迷,我为书疯狂。我要永远与书相伴,让人生这张白纸,变得色彩缤纷。
【解析】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1.审题立意。根据“请围绕‘痴迷’这一话题,自拟题目,正确立意,写一篇记叙文”可知,关键词语是“痴迷”,所谓痴迷,就是痴痴的迷恋,程度非常深的喜欢。文中需要表现出自己痴迷的是什么,又是怎样对它痴迷的,从这份痴迷中自己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与收获。根据“那份专注让人动容,因为这份痴迷,生活有了更多的色彩,因为这份痴迷,理想多了前进的动力”可知,我们痴迷的事物,是积极向上的,是能给我们带来正能量的。
2.选材。需从生活中取材,力求表现真情实感,做到以情动人。如:痴迷书。为了看书,课堂上,被老师批评;生活中,忘记自己正在做的事;但收获了阅读的快乐和知识;痴迷篮球。为了打篮球,可以废寝忘食,甚至受伤了,带病也要“上阵”;但是,“投篮”让我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督促我不断向前进发;痴迷于绘画。为了绘画,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的目不转睛,为了更好的画出事物,不断尝试各种调色,上百次绘制是寻常;经过千辛万苦,完成的作品,那是所有辛苦、心血的凝结,收获了自信、成就等。
3.思路点拨。文首可以题记的形式点明自己对xx的痴迷,彰显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思想深度。文中则写人记事,围绕自己痴迷的是什么,又是怎样对它痴迷的,从这份痴迷中自己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与收获展开故事情节。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生活,如贴对联、穿旗袍;文化是技艺,如佛山武术、剪纸;文化是建筑,如岭南天地老民居、世纪莲体育馆;文化是器具,如石湾陶瓷、古琴;文化是民俗,如秋色巡游,正月十五行通济;文化是首诗,如《乡愁》《秋词》;文化是个人,如杜甫、苏轼;文化还是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握之。文化在身边,文化在心里,文化无处不在。请围绕“我与传统文化”这一话题,自拟题目,以物见人、缘人记事、因事生情,写一篇文章。
例文:
学画记
我的书房里,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一幅壮锦静静地悬挂在墙上,望着对面墙上的一幅水墨画。
墙上的那幅水墨画是我画的。画上挺拔的墨竹,傲立的仙鹤,以及飘在湖面上的一叶小舟……我抬头看着那幅画,不禁回想起学画的经历——那年妈妈送我去学国画。走进画室,看着墙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写意画,大气磅礴的山水画,我一见钟情似的,对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也想让老师教自己画出像墙上那样的画。
那节课老师教我们画兰草。
老师认真地讲着,我在下面认真地听着,把画兰草的要领都牢牢记了下来。
老师讲完了,我们马不停蹄,提笔蘸墨,“刷刷刷”地画了起来。我觉得画兰草太简单了,于是下笔如飞,越画越快,不一会儿,很多根又矮又胖的“兰草”,像被割了头的肥韭菜,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纸上。看着自己轻而易举创作的第一幅水墨画,我十分得意,情不自禁伸脑袋去瞧身边别人的画作。
正巧,我旁边有位姐姐正在练习。只见她提笔蘸墨,凝神静气,在砚台上轻轻润笔,轻轻地在纸上,点,摁,然后微微一压,向上一提,最后再来一个急收,笔尖挑尖……一根又细又长的兰草瞬间跃然纸上。紧接着姐姐又陆续画了第二根,第三根。她画的兰草长短各异,错落有致,浓淡相宜,活灵活现。
画完后,她还用皴法,在草边画了一块石头。
我看着这位姐姐的画,又低头看了看自己那又矮又胖的“半截韭菜”,不禁万分惭愧。换了张纸,重新认认真真地画了起来。这一次,我谨记要领,下笔,收尖,点压,遮挡,快拉,急收……努力做到错落有致,修长飘逸。我终于画出了一幅和身边的姐姐差不多,也让我自己非常满意的画。
后来,我和这位姐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们一起交流,学画,每天都有很大收获。几年学习国画,我了解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节日习俗,工艺绘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入进去,都有无限丰富的天地。
学画让我交到好朋友,获得新知识,开阔了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