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茶香四溢》课文知识点归纳
茶文化与陶艺的历史渊源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脉络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发现了茶叶的药用价值,将其作为治病的草药。到了唐朝,茶圣陆羽撰写《茶经》,系统地阐述了茶的起源、种植、采摘、制作、煮饮等方面的知识,标志着茶文化体系的正式形成。此时,饮茶之风盛行,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宋代,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点茶、斗茶等活动兴起,人们对茶叶品质、茶具选择以及饮茶方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明清时期,制茶工艺不断革新,散茶冲泡逐渐取代了以往的煮茶、点茶方式,简化了饮茶流程,同时也推动了茶具的变革与发展。
陶艺在茶文化中的角色演变
在茶文化发展的历程中,陶艺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期的陶器,如汉代的陶制茶碗,造型古朴,主要满足基本的饮茶功能。随着制陶技术的进步,唐代出现了精美的青瓷茶具,如越窑青瓷,其釉色温润如玉,与茶汤相得益彰,不仅实用,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宋代是陶瓷艺术的鼎盛时期,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生产的茶具备受推崇。汝窑茶具以天青釉色著称,釉面开片自然,给人以高雅、含蓄之美;建窑的黑釉兔毫盏,因其独特的釉面纹理,成为宋代斗茶的首选茶具。明清时期,紫砂壶兴起,以江苏宜兴的紫砂壶最为著名。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用其泡茶能保持茶叶的香气,且壶身造型丰富多样,成为文人雅士的珍爱之物 。
茶具的分类与特点
按材质分类
陶瓷茶具:陶瓷茶具是最常见的茶具类型,分为陶器和瓷器。陶器如紫砂壶、坭兴陶壶,质地疏松,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能吸收茶香,使茶汤更加醇厚。瓷器如青花瓷、白瓷茶具,质地细腻,表面光滑,釉色丰富,便于观察茶汤色泽,且易于清洗。
金属茶具:包括银质、铜质、铁质茶具等。银质茶具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用银壶煮水可使水质更加柔软、甘甜;铜质茶具造型古朴,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易氧化生锈;铁质茶具导热快,适合煮茶,但使用后需及时清洁保养。
玻璃茶具:玻璃茶具透明无色,能清晰地观察茶叶在水中的舒展过程和茶汤的颜色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玻璃材质耐高温,易于清洗,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尤其是绿茶、白茶等。
竹木茶具:竹木茶具具有天然的纹理和质感,给人以质朴、自然的感觉。常见的有竹制茶盘、茶则等,不仅实用,还能为品茶增添一份雅致的氛围。但竹木茶具易受潮变形,需注意保存。
按功能分类
泡茶器具:主要有茶壶、盖碗等。茶壶是泡茶的核心器具,其形状、大小、材质会影响茶汤的口感和品质。不同类型的茶叶适合不同的茶壶,如紫砂壶适合冲泡乌龙茶、普洱茶;瓷壶适合冲泡绿茶、红茶。盖碗又称 “三才碗”,由碗盖、碗身、碗托组成,寓意天、地、人三才合一,具有散热快、易观察茶汤等特点,适合冲泡各类茶叶。
辅助器具:包括茶盘、茶海、茶则、茶针、茶夹、茶漏等。茶盘用于盛放茶具和承接废水;茶海又称公道杯,用于均匀茶汤浓度,使各杯茶汤口感一致;茶则用于量取茶叶;茶针用于疏通壶嘴;茶夹用于夹取茶具;茶漏用于扩大壶口面积,防止茶叶溢出。这些辅助器具在泡茶过程中各司其职,共同保障泡茶过程的顺利进行。
茶具设计的原则与要素
设计原则
功能性原则:茶具的设计首先要满足泡茶、饮茶的实际需求。茶壶的容量要适中,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泡茶的效果;壶嘴的设计要符合流体力学原理,确保出水流畅、断水干脆;盖碗的碗口大小要便于持握和饮用。同时,茶具的材质要安全无毒,不会对茶汤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美观性原则:茶具的造型、色彩、装饰等要具有审美价值。造型上,可以借鉴传统经典器型,也可以进行创新设计,如将自然元素、几何形状融入其中。色彩搭配要协调,如青瓷茶具的淡雅之色与绿茶的清新相得益彰;紫砂壶的古朴色泽与乌龙茶的醇厚相互映衬。装饰手法可以采用雕刻、彩绘、镶嵌等,增添茶具的艺术魅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装饰,保持整体的简洁与和谐。
文化性原则:茶具设计应体现茶文化的内涵和地域特色。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和审美观念。在设计茶具时,可以融入传统的吉祥图案、书法、绘画等元素,如青花瓷上的山水花鸟图案,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如福建德化的白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展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设计要素
造型设计:茶具的造型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方便使用者操作。茶壶的把手位置和形状要便于抓握,用力舒适;盖碗的碗托边缘要圆润,防止划伤手指。此外,造型设计还要注重比例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关系要恰当,使茶具整体看起来美观大方。
材质选择:根据不同茶叶的特性和饮茶习惯选择合适的材质。如冲泡乌龙茶、普洱茶,适合选用透气性好的紫砂壶;冲泡绿茶,适合选用散热快、能保持茶叶鲜爽度的玻璃或瓷质茶具。同时,考虑材质的成本、加工难度和耐用性等因素,确保设计方案具有可行性。
装饰设计:装饰设计是提升茶具艺术价值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釉色变化、图案绘制、纹理雕刻等方式进行装饰。例如,在瓷器上运用釉下彩技术绘制精美的图案;在紫砂壶上雕刻诗词、山水等,使茶具成为兼具实用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茶具的制作工艺
陶瓷茶具制作工艺
制泥:选取优质的黏土或瓷土,经过粉碎、淘洗、沉淀等工序,去除杂质,制成细腻的泥料。对于紫砂壶,常用的泥料有紫泥、朱泥、段泥等,不同泥料烧制后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和质感。
成型:陶瓷茶具的成型方法主要有手工成型和模具成型。手工成型包括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拉坯成型法等。泥条盘筑法适合制作造型独特、富有变化的茶具;泥板成型法常用于制作方形、矩形等规则形状的茶具;拉坯成型法适用于制作圆形对称的茶具,如碗、杯、壶等。模具成型则是将泥料放入模具中,通过压制或注浆的方式成型,适合批量生产。
装饰:成型后的坯体晾干后,可进行装饰。装饰方法有彩绘、雕刻、贴花等。彩绘是在坯体表面绘制图案,可采用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等工艺;雕刻是用刀具在坯体表面雕刻出花纹;贴花是将印有图案的花纸贴在坯体上。
烧制:将装饰好的坯体放入窑炉中烧制。烧制温度和时间根据材质和釉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陶器的烧制温度在 800℃ - 1200℃,瓷器的烧制温度在 1200℃ - 1400℃。烧制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曲线和气氛,确保茶具烧制成功,达到理想的色泽和质地。
其他材质茶具制作工艺
金属茶具制作:金属茶具的制作通常包括锻造、铸造、焊接等工艺。锻造是通过捶打金属板材,使其成型;铸造是将金属熔化成液态后倒入模具中冷却成型;焊接则是将不同部件连接在一起。制作完成后,还需进行打磨、抛光、电镀等表面处理,以提高金属茶具的美观度和耐腐蚀性。
玻璃茶具制作:玻璃茶具的制作主要采用吹制、压制、拉制等工艺。吹制是将玻璃液在高温下软化,通过吹气使其成型;压制是将玻璃液放入模具中,通过压力使其成型;拉制是将玻璃液拉成细长的形状,再进行加工。制作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金属氧化物来调整玻璃的颜色。
竹木茶具制作:竹木茶具的制作一般包括选材、切割、雕刻、打磨等工序。首先选择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的竹子或木材,然后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切割和造型。接着进行雕刻装饰,最后通过打磨、上漆等处理,使竹木茶具表面光滑,具有良好的质感和耐用性。
现代茶文化与茶具创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茶文化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除了传统的饮茶方式,新式茶饮如奶茶、果茶、冷泡茶等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茶文化与休闲、社交、养生等领域的融合日益加深,茶艺表演、茶会、茶主题民宿等活动和场所不断涌现;同时,人们对茶叶品质和茶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健康、环保和文化内涵。
茶具创新设计
在现代茶文化的影响下,茶具设计不断创新。一方面,设计师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开发出智能茶具,如带有温度显示、自动煮茶功能的茶壶,方便人们使用。另一方面,在设计理念上突破传统,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和生活方式,创造出造型新颖、功能独特的茶具。例如,一些便携式茶具,小巧轻便,适合户外旅行使用;还有一些具有创意的组合茶具,将泡茶、饮茶、收纳等功能集于一体,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此外,环保材料在茶具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可降解材料、再生材料等,体现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