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公共空间营造》课文知识点归纳
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被视作城市的 “客厅”,是人们开展社交、休闲、文化活动的聚集区域。它不单单是一个物理范畴的空间,更是承载着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的关键场所。从常见的广场、公园,到地铁站、图书馆等室内外空间,都涵盖在公共空间的范畴内。例如城市中心的广场,每至节假日便会举办各类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成为城市文化展示与交流的核心区域。
公共空间与户外空间并非简单的等同或包含关系。一方面,公共空间并不局限于户外,像赫尔辛基图书馆这类室内共享空间,也具备公共空间的属性,它致力于打造 “为所有人开放的、免费的、自由的空间”。另一方面,户外空间也不都属于公共空间,部分户外区域不允许公众聚集,像有些广场禁止跳广场舞,这体现出公共空间需兼具物质实体与社会意义,其公共性是区别于其他空间的关键特性。从法律层面,依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城市空间可分为不同类型。像城市广场和街道这类 “公共所有且公共使用” 的空间,公共性较高;而私人住宅属于 “私人所有且私人使用”,公共性低。此外,还有 “集体公共空间”,如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广场等,处于公共和私有之间的中间地带 。
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空间布局:空间布局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体验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形状的广场、公园,其布局方式会显著影响人流走向和活动开展。例如,规则对称式布局的广场,常给人庄重、规整之感,利于举办大型集会活动,像天安门广场,其对称布局彰显出宏伟庄严的气势,能够有序容纳大规模人群。而自由式布局的公园,则更能营造出自然、灵动的氛围,引导游客自由穿梭游览,如苏州的拙政园,通过巧妙的山水、建筑布局,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中感受自然与人文融合之美。
功能分区:合理的功能分区是公共空间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以公园为例,游乐区配备滑梯、秋千等设施,满足儿童游玩需求;休闲区设置长椅、亭子,供人们休憩聊天;绿植区种植各类花草树木,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各功能区依据使用人群和活动特点进行划分,并合理配置相应设施,彼此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比如在社区公园中,健身区靠近居民区,方便居民日常锻炼;而安静的阅读区则设置在相对幽静之处,减少干扰。
装饰元素:雕塑、壁画、标识牌等装饰元素,是公共空间的点睛之笔。雕塑能成为空间中的视觉焦点,传递特定文化内涵与艺术风格,如奥古斯塔 维多利亚纪念堂,纪念堂的雕塑群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象征着英国的历史与荣耀,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壁画可美化空间,讲述地域故事,增添文化氛围,如在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的墙壁上绘制的壁画,生动展现当地的传统民俗、历史事件,让街道充满文化韵味。标识牌则为人们提供导向信息,保障空间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清晰的标识牌能引导游客在大型公园或复杂的交通枢纽中快速找到目的地。
公共空间营造的原则
功能性原则:功能性是公共空间营造的首要考量。以地铁站设计为例,为实现乘客便捷换乘,需科学规划站台位置、通道走向以及换乘路线,确保乘客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换乘。同时,配备自动扶梯、无障碍设施等,满足不同人群出行需求。如北京的一些大型地铁站,通过合理布局站内空间,设置清晰的指示标识和宽敞的换乘通道,有效缓解了高峰时段的客流压力,保障了乘客出行的高效与便捷。
艺术性原则:艺术性赋予公共空间独特魅力。对比不同建筑外观,美丑差异一目了然,优秀的建筑设计能通过造型、色彩、材质等元素,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与审美享受。悉尼歌剧院以其独特的贝壳造型,宛如扬帆起航的船队,成为悉尼乃至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吸引全球目光,其创新的设计风格为城市增添了浓厚艺术气息。在公共空间中融入艺术装置、景观小品等,能提升空间整体艺术格调,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美的熏陶。
文化性原则:公共空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结合古城广场来看,其中蕴含的历史元素,如古老的牌坊、传统建筑风格等,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彰显出深厚文化内涵。在公共空间营造中,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融入传统元素,能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像丽江古城的四方街,保留了纳西族传统建筑风貌和生活习俗,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展现地方特色的重要公共空间 。
公共空间营造的流程与方法
实地调研:实地调研是公共空间营造的基础环节。需对场地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地形地貌进行详细勘察,了解空间现状与限制条件。同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广泛收集使用者需求与意见,包括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人群对空间功能、设施、氛围等方面的期望。比如在规划社区公园前,对周边居民进行调研,了解到老年人希望设置更多休息座椅和健身器材,儿童需要安全有趣的游乐设施,年轻人则期待有运动场地,这些需求将为后续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需求分析:基于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深入需求分析。明确公共空间服务对象与主要功能,如在学校周边打造公共空间,需重点考虑学生课间休息、家长接送等待以及居民休闲需求,设置相应的休息区、小型活动区等。分析场地优势与劣势,思考如何优化利用空间,如利用场地原有树木打造自然景观区,规避噪音污染较大区域设置安静活动空间。
方案设计:方案设计阶段,设计师依据需求分析结果,大胆构思创意,绘制多版设计草图。从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到装饰元素选择,进行全方位设计。运用 3D 建模等技术手段,将设计方案直观呈现,模拟空间使用效果,评估方案可行性与合理性。组织专家、居民代表等进行方案评审,广泛征求意见,对方案进行优化完善。例如在设计城市广场方案时,通过 3D 模型展示不同功能区的分布、景观小品的设置,让评审人员和居民能更清晰地感受设计效果,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实施反馈:方案确定后,进入实施阶段,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建设,把控工程质量与进度。公共空间建成投入使用后,持续收集使用者反馈意见,观察空间实际使用情况,评估空间是否达到预期功能与效果。针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设施损坏、功能不合理等,及时进行调整优化,使公共空间不断完善,更好地服务大众。比如公园建成后,发现部分座椅位置不合理,居民使用不便,根据反馈及时进行调整,提升了公园的使用体验 。
案例赏析
纽约高线公园:高线公园由废弃铁路改造而成,其设计巧妙保留铁路轨道等工业遗迹,将工业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融合。通过设置步行道、观景平台、植物种植区等,为市民提供了独特休闲空间。从功能上,满足了人们散步、休闲、观光需求;艺术性上,独特的工业风景观别具一格;文化性方面,承载着城市工业发展记忆,成为城市更新与公共空间营造的经典范例,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也为其他城市改造废弃空间提供了借鉴思路。
上海新天地:新天地在保留石库门里弄建筑外观基础上,对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引入商业、餐饮、文化等多元业态。空间布局上,巧妙规划街道、广场,引导人流。功能分区明确,购物区、餐饮区、娱乐区等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装饰元素保留石库门特色元素,如雕花门窗等,彰显海派文化。这里成为上海时尚与传统交融的热门公共空间,既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又展现现代都市活力,成功实现历史街区的复兴与公共空间的创新营造,吸引大量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前来消费、休闲、体验文化 。
公共空间营造融合了建筑、人文、社会等多学科知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通过本章节学习,同学们要学会从艺术视角观察城市公共空间,理解其营造原则与方法,提升对公共空间的审美能力与分析能力,为后续参与公共空间设计实践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大家关注生活环境、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