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烽火岁月中的木刻》课文知识点归纳
历史背景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深陷内忧外患的困境。战争的烽火弥漫,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兴木刻版画应运而生,成为时代的战歌。它紧密地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画家们以木刻刀为武器,用作品表达自己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热情,记录着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精神状态。
新兴木刻运动与鲁迅
鲁迅被誉为 “中国新兴木刻之父”。他深刻认识到木刻版画在宣传和教育方面的强大力量,积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在精神上,鲁迅通过撰写文章、发表演讲等方式,为新兴木刻运动摇旗呐喊,引导木刻创作者关注社会现实,以作品反映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在经济上,他出资举办木刻讲习会,邀请外国版画家来华授课,为中国的木刻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他还四处搜集外国优秀的木刻作品,编辑出版画册,将先进的木刻技法和创作理念引入中国,为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兴木刻由画家个人独立完成,与传统木刻在创作方式和艺术追求上有很大区别,更强调艺术家的个性表达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创作特点
题材选择
战争题材:许多作品围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展开,刻画战争时期的人物与场景,展现人们的抗争精神。如胡一川 1932 年创作的《到前线去》,描绘了一位神情坚毅的青年,一手握着旗杆,一手用力向前挥舞,仿佛在呼唤同伴奔赴前线,身后是群情激愤响应的人群,生动地表现了民众积极投身抗战的热情。李桦 1947 年创作的《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以强烈的黑白色块对比,展现了劳苦大众不堪压迫,奋起反抗的宏大场面,人物动势和线型节奏处理巧妙,强化了整体气势,具有强烈的号召力,预示着人民革命的怒潮必将推翻旧社会。
解放区生活题材:另一类题材是描绘和反映解放区人民的生活和工作,体现 “新时代”“新思想”“新政策”。古元的《人桥》创作于 1948 年,作品用人梯的结构形式,展现了解放军战士为了战斗胜利,不顾艰难险阻,以身体搭建桥梁的英勇场景。画面色彩洗练,仅用红、绿、黑三色,却生动地营造出激烈冲突、炮火连天的气氛,体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还有《减租会》(古元,1943 年)等作品,反映了解放区实行新政策,农民们参与减租会,为争取自身权益而积极行动的场景,展现了解放区人民生活的新变化。
艺术表现手法
以刀代笔:木刻版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特点是以刀代笔。木刻刀在木板上刻出的痕迹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不同的刻刀和刀法能产生各异的效果。三角刀刻出的线条比较犀利、明确;圆口刀刻出的线条浑厚、朴素;平口刀则具有偶发性,能产生残刀、破刀之美 。艺术家通过运用不同的刻刀和刀法,来塑造形象、表现质感和营造氛围。在刻画人物头发时,可能会用波浪线来表现其飘动的形态;刻画手臂等部位时,用梭状线体现肌肉的力量感;描绘土坡、云层等自然景物时,运用交叉织或平行曲线来表现其形态和质感。
黑白对比强烈:黑白木刻是该时期木刻版画的主要形式之一。画家们巧妙地运用黑白对比来突出主题、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通过对黑白块面的精心安排,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一些表现战斗场景的作品中,大面积的黑色可能用来表现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紧张氛围,而白色则用来突出战士们英勇无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激烈。灰色在黑白木刻中起到过渡与衔接的作用,增加画面强弱和节奏的变化,使画面更加丰富、和谐。灰色可以通过不同疏密的线条排列、点的分布或者黑白混合的刀法来表现。
构图简练概括:木刻版画的构图具有高度的简练性和强烈的形式感。画家们在有限的版面空间内,通过精心组织画面元素,突出主题。在一些表现英雄人物的作品中,常采用中心构图,将英雄置于画面中心位置,周围的环境和人物作为衬托,使观众的视线迅速聚焦在主要人物身上,突出其英勇形象。而在表现宏大战争场面时,可能采用散点构图,将众多的人物和场景有序地分布在画面中,展现出波澜壮阔的气势。如在描绘战斗场景时,会将士兵们的冲锋、炮火的爆炸等元素合理安排,虽画面元素众多,但通过简练的构图,使整个场景显得紧张而有序。
代表作品分析
《鲁迅 1931 年在木刻讲习会》
这幅作品记录了鲁迅参与木刻讲习会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鲁迅推动新兴木刻运动的身影。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专注地讲解,周围的木刻爱好者们认真聆听的神情,仿佛能感受到当时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这幅作品,学生们可以了解到鲁迅在新兴木刻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早期木刻创作者们积极探索、追求艺术进步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
以黑白木刻的形式传达深刻的思想内涵。画面中可能通过简洁而有力的线条、鲜明的黑白对比,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元素进行艺术化呈现,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有更直观的感受。这种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具体艺术形象的创作方式,体现了木刻版画在宣传思想、传播理念方面的独特优势。
鲁迅病故后的相关木刻肖像(如《鲁迅先生(原名:静物)》等)
这些作品将鲁迅的文学形象转化为版画语言,以不同的艺术手法刻画鲁迅的神态和气质。有的作品着重表现鲁迅深邃的眼神,展现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有的通过刻画鲁迅的面部轮廓和表情,传达出他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木刻肖像不仅是对鲁迅的纪念,也反映了当时艺术家们对鲁迅精神的理解和传承,让后人能从不同角度认识和感受鲁迅的魅力。
《血与泪》(朱宣咸,1944 年)
作品深刻地体现了战争的残酷。画面中可能通过对人物痛苦表情、悲惨遭遇的刻画,以及灰暗色调的运用,展现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如可能描绘了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衣衫褴褛,眼神中充满绝望和无助,地上是鲜血和泪水,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唤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彦涵,1927 年)
黑白的处理和构图独具特色。画面中,可能通过大面积的黑色来表现敌人搜山时的紧张、恐怖氛围,而白色部分则突出了被搜捕者的顽强和不屈。从形象上看,人物的姿态和表情生动地展现出他们在困境中的抗争精神;从内容上,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民在敌人压迫下的艰难处境,以及他们坚定的反抗意志,形成了粗犷有力的风格。
木刻版画的制作过程
绘稿
这是创作的第一步,在画稿中对画面的构成、造型、黑白灰关系及刀法组织都要有一个完整的考虑。画家需要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构思画面的布局,确定主要形象和次要形象的位置、大小和形态。要规划好黑白块面的分布,以及用什么样的刀法来表现不同的质感和细节。在绘制一幅表现农民劳作的木刻画稿时,要考虑如何通过构图突出农民勤劳的形象,用怎样的黑白对比展现劳作的场景氛围,以及用何种刀法表现农民粗糙的皮肤和农具的质感等。
备板
版材在刻制前需进行抛光和硬化处理。选择合适的木板,如梨木、椴木等,将木板表面打磨光滑,去除杂质和瑕疵,使木板表面平整,便于后续的刻制。为了增强木板的硬度和耐久性,可能会采用一些方法进行硬化处理,如涂抹特殊的药剂等,确保在刻制过程中木板不易损坏,能够承受木刻刀的雕刻。
转稿
将绘制好的画稿转移到木板上。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用铅笔直接在木板上临摹画稿,或者通过复印、拓印等方式将画稿准确地复制到木板上。确保转稿的准确性,使画稿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清晰地呈现在木板上,为后续的刻制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
刻制
木刻版画的刻制方法与一般直接性绘画相反,是不断从版面上减少,画面刻制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需要创作者格外谨慎。根据画稿的设计,运用不同的刻刀和刀法进行雕刻。从整体轮廓开始,逐步深入刻画细节,通过刻去不需要的部分,留下凸起的线条和块面,形成画面的形象。在刻制人物面部时,用三角刀细致地刻画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表现出人物的神情;用圆口刀刻出脸部的肌肉和轮廓,使其更具立体感。
打墨
印版刻制完成之后,用棉布或毛刷清除版面碎屑,即可施墨试印。将油墨挤入光滑的面板上,用滚筒将油墨滚均匀,然后均匀地涂在刻好的版面上,使凸起的部分都沾上油墨。油墨的选择和涂抹的均匀程度会影响最终作品的效果,要确保油墨覆盖均匀,厚度适中。
修版
第一次打样印出之后,对照试样进行修版。检查画面中是否有刻制不当的地方,如线条不流畅、块面不均匀等,用刻刀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修版完毕便可正式印刷,印出的作品悬挂晾干后才可收存,确保作品保存完好。
了解烽火岁月中的木刻版画,不仅能让我们欣赏到独特的艺术之美,更能让我们透过作品,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抗争与希望,体会艺术与时代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