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武松打虎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29武松打虎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30 00:06:1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9武松打虎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仔细阅读课文中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品味文中的相关词语,体会武松机智敏捷、勇猛过人的英雄性格。
(2)找出描写细致的地方,体会动作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学习方法,从而继续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2学情分析
1、
这篇课文的故事、场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很容易吸引学生。
2、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其中的一些方言和古汉语不容易理解,学生读起来会有困难,在学生默读课文的过程中,要结合课后的注释来进行,老师要适当地讲解,这样才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这位具有代表性的梁山好汉的英雄特点的教学要求。
3、这篇课文有很高的艺术水准,细致的刻画和所蕴涵的思想为历代读者所称道,但由于受文化底蕴和时代久远的影响,学生对名著并不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读中感悟策略和读写结合策略。
3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虎的凶猛和武松的英勇、机智。
2、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前谈话,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课前我们先来放松一下,听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点击鼠标播放《好汉歌》)
师:好听吗?知道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对,这首好汉歌就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用生动的文笔为我们讲述了北宋末年108条好汉,在封建统治残酷压迫下,被迫在水泊梁山聚义反抗的故事。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其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武松打虎,齐读课题。
活动2【讲授】新授
(一)、深入学文,虎攻闪避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大家回忆一下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由回答)
师:这就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篇课文是节选自《水浒传》的第二十三回,情节上不够完整,下面我们就通过一段动画把武松打虎的整个故事来回顾一下。(播放《武松打虎》完整小动画)
师:这个故事精彩吗?那你们知道吗,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对《水浒传》做过详细而全面的点评。他读打虎这一篇时连连称妙,提笔写下了“人是神人,虎是怒虎”点评之语。也就是说,老虎是发怒的老虎,而打虎的人呢,就是那个神勇之人。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4、5自然段,来看看施耐庵是用怎样的语言让三百多年前的古人有如此感受的,看我们能不能也有这样的感受。(学生自由阅读,边读边做批注)
2、师:话说那日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后,不听店家劝告,执意上冈,这时红日渐渐坠下,天色渐渐暗沉下来(指名读第4自然段)
师:事出突然,英雄该如何应对呢?现在我们就先从老虎的出场开始,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老虎出场的?
研读1: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师:未见虎出先闻风起,真是“风雨欲来风满楼”。据史料记载,这只吊睛白额大虫,白脑门,白眼圈,吊眼梢,眼赛金灯,嘴赛火盆,大牙好似尖刀,雪白瓦亮。(出示老虎的图片)此时此刻,它正冲着武松发威呢。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学生畅所欲言,师板书:凶猛)
师: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找出描写老虎凶猛的句子,用“——”标出,关键词语用“ ”标出。(生自读,交流汇报)
研读2: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将下来。
师:我听出了“一扑”重读了,还有哪些词需要重读?(“按一按”、“撺将”等)
师:这句话还应怎样读?(凶猛的老虎从天而降,速度很快,这句话应读的快一些。)
师:要读好这句话,要注意什么?(注意关键词语的重读,语速稍快些。)
(师范读后再让一组同学起来读。)
师:这只老虎少说也有七八百斤重,漫说它要抓你、挠你,就是砸,也得把你砸个半死不活呀。武松这时是怎么做的呢?
生: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师:武松是人不是神呀,面对这凶猛的老虎,“酒都做冷汗出了”,此时,他虽然紧张,但头脑清楚,方寸未乱,他用哪个动作化解了这场危机?(一闪)
师:哪里还体现了老虎的凶猛?
研读3: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上,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师:那大虫进攻的手段有变化,“腰胯一掀”,力大无比呀。要是被它掀着了,那还不得骨断筋折呀?武松此时?(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
师:两种绝招都碰不到武松,老虎可恼火了,接下来它又怎么做了呢?
研读4: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师:现实生活中,什么情况下山冈都会动呢?(地震)地震,那是大自然的力量啊,而老虎的叫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比喻夸张)老虎如此凶猛,朗读的时候,你觉得强调哪些词,才能让大家更清楚、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
谁来读读这句话?从他的读中,能感受到大虫如霹雳一般的吼声吗?(指导朗读,应该再响一点,“霹雳”、“山冈也动”可以读得重些。)
师:面对这只恼火的老虎,武松的表现是?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面对老虎的进攻武松一直是闪闪闪,为什么只是闪呢?
(“闪”这个动作非常快,说明武松动作迅速。
“闪”体现了武松面对老虎警惕性很高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表现了武松的沉着,机智,动作敏捷迅速。)
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虎如此凶猛,英雄怎能硬拼?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对手,他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贸然出击,而是一闪,一闪又一闪,从这可以看出武松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沉着机智、英勇无畏、聪明、机智、冷静)一般人遇到这只猛虎,不被虎吃,也会被老虎吓死,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猛虎,武松既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贸然的行动,可以看出他不仅勇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此为勇敢;一而二,二而三地闪闪闪,是为了消耗老虎的体力,则可称之为机智。
师读: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这正是武松智谋的所在啊!武松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战术呢?(守)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作者给我们讲的是武松的英雄故事,:既然是写武松打虎,应该突出武松多么神勇,为什么千方百计把老虎写得那么厉害呀?(写虎的“猛”,为了衬托人的“勇”)撺、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有如此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了。这种写法叫侧面烘托。同时本段文章运用大量的动词,抓住了老虎和武松的动作,生动而具体地写出了人虎交战的过程。
师:读到这里,我们应该体会到,正是作者这样细致的描写手法让我们体会到了英勇无畏的武松,内容与语言高度的融合,才写出这样经典的作品,这正是施耐庵的高明之处。看了如此精彩的作品,下面咱们来演演武松打虎第一回合,谁当武松,谁当老虎?
准备,咱们边读边演。
老虎一扑
武松一闪
老虎一掀
武松一闪
老虎一剪
武松一闪
(二)、转守为攻
,预留悬念
这人虎大战演得真精彩啊,武松不愧是水泊梁山上的一条猛汉,可以说人虎大战第一回合不分胜负,摸清了对方的底细,挫了老虎的锐气,武松便开始反守为攻了。那么人虎大战第二回合即将开始,那老虎是如何再次发起进攻,武松又是如何将老虎置之死地的呢?预知后事如何,我们且听下回分说。
教学反思:
《武松打虎》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改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这篇课文教学建议三课时,我所上的是第二课时,重点通过人虎大战第一回合老虎的凶猛来反衬武松的机智勇敢,从而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勾画出描写老虎凶猛的句子,提问老虎进攻使出了哪“三招”?武松各是怎样对付的?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了解到武松打虎过程中最为惊险的部分是老虎进攻时“扑、掀、剪”三招,武松则避其锋芒,只轻轻三“闪”应之。这三“闪”充分表现了武松的沉着冷静、有勇有谋。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闪”的字意,再与“躲”进行比较,体会“闪”字之妙,最后从武松只闪不攻,消耗老虎的体力,体会出他的沉着机智。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武松面对老虎时的沉着冷静,衬托英雄的英勇无畏。
本课设计三课时,因此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不重,品读课文的时间非常充裕。课文带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如何让学生书读得清楚流畅、有滋有味呢?那就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人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又培养了学生阅读时的体会和感悟能力。这节课学生的朗读非常充分而且到位,更容易激发出对武松的崇敬之情。
这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在阅读原著经典时有许多的生僻口语不是很易懂,个别学生觉得熟悉的故事不愿意再品读学习兴趣不够浓烈;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也有些不均匀,没有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这些都是自己应该仔细琢磨和思考的,争取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