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点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份联合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点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份联合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6-24 19:4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点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份联合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水稻作为喜温作物,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自1984年至2013年,中国的水稻种植北界不断往北移动(如图),同时也在往高海拔地区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自1984年至2013年,我国水稻种植北界平均向北迁移了约( )
A.18千米 B.28千米 C.38千米 D.48千米
2.促使我国水稻种植向北和向高海拔地区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 B.农业政策 C.种植技术 D.气候变暖
在山区修建公路,有粗放式与集约式两种。粗放式线路大致沿等高线延伸,以降低路面坡度;集约式线路通过掘低或填高路基、开挖隧道、架设桥梁等工程措施,使交通建设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为减弱。下图为某段公路规划简图,路面规划高度798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若该段公路采用粗放式修建,则( )
A.线路向北弯曲 B.线路长度翻倍 C.行车速度加快 D.行车更加安全
4.在实际施工时,将图中公路路面海拔提高到了800米,则( )
A.桥梁长度变长、隧道长度变长 B.桥梁长度变短、隧道长度变长
C.桥梁长度变短、隧道长度变短 D.桥梁长度变长、隧道长度变短
5.在M、N两处的施工措施分别是( )
A.架设桥梁 开挖隧道 B.填高路基 开挖隧道
C.掘低路基 架设桥梁 D.架设桥梁 掘低路基
查干湖是霍林河尾闾的一个堰塞湖,20世纪70年代末期,查干湖湿地退化严重。1984年引松渠开通,湖区生态环境才得以改善。2007年,查干湖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查干湖冬捕渔猎文化奇观已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1为查干湖位置,图2为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分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推测查干湖冬捕选择的最佳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查干湖冬捕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目的是增强(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支持服务 D.文化服务
广西柳州市汽车工业起步较早,是目前我国五大汽车城之一和重要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2025年,广西柳州市开启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传统的低附加值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变。图1为柳州市位置图,图2为柳州汽车等相关产业辐射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柳州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式包括( )
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②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③传统产业向外转移 ④提升生产效率以量变促质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可能有( )
①岗位数量减少 ②职业结构平衡 ③创造新岗位 ④就业质量下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0.柳州市汽车等相关产业辐射范围广,根本原因是柳州市拥有( )
A.完善的产业配套和低廉的用工成本 B.政策的支持和产业集群效应
C.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D.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历史积淀
中国山区面积广大,梯田在山区广泛分布,因一些农民宁愿耕地撂荒也不种粮,使我国高撂荒率梯田分布广泛(下图)。影响梯田撂荒率的因素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我国西南山区稻作梯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传承传统文化、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然而却存在年久失修、维护不足、大面积弃耕撂荒等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山区梯田撂荒率高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是( )
A.社会经济因素 B.地块生产条件 C.农户劳动能力 D.国家政策变化
12.我国西南山区稻作梯田大规模弃耕撂荒将直接危害( )
A.国家粮食安全 B.国家耕地资源安全 C.区域内生态安全 D.国家文化安全
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土地翻耕、畜禽养殖、农业灌溉等方面的投入。目前,全球农业碳排放占据碳排放总量的10.9%,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源。下图为某年我国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对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增长起减缓作用的是( )
A.减少农业生产投入 B.提高农业机械普及率
C.提倡使用有机肥料 D.提高农用薄膜使用率
14.与河南省相比,海南省农业具有的突出特征是( )
A.低投入高产出 B.低投入低产出 C.高投入低产出 D.高投入高产出
松辽盆地是一个板块内部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坳陷型含油气盆地。从三叠纪至白垩纪,松辽盆地的形成和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下图)。在距今7000万年以前的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这里曾是一个大型的内陆湖盆,进入新生代后,逐渐演变形成了现今广袤无际、沼泽纵横、泡泊遍布的大平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松辽盆地形成的四个阶段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丁—甲—乙—丙 D.丙—丁—甲—乙
16.在松辽盆地最早形成的沉积岩地层中可能含有( )
A.三叶虫化石 B.原始鱼类化石 C.恐龙化石 D.三趾马化石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关内移民涌入东北地区,大量的土地得到开发,东北地区农牧业开始初步发展,成为重要的农牧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东北地区依赖众多的资源型城市而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北地区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下图为东北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分布。
材料二:伊春市拥有全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群落,涵盖森林、湿地、草原等多种生态环境,拥有1720余种动植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进入21世纪,“因林而生”的伊春市在资源枯竭的警示与生态文明的召唤下,全面停伐后“因林而衰”。目前,伊春市正在探索一条因林而转、因林而兴的新路。
(1)结合东北地区的兴衰说明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据图描述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特点。
(3)以伊春市为例,简述森工型城市衰退的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水安全是指在不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水资源的供给能够在保证质和量的基础上满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水安全包括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质安全。水安全可直接影响或触发、放大其他领域的安全。水安全在我国资源安全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是我国解决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
材料二:图1为我国2016-2023年水资源总量变化情况,图2为我国水资源分布,图3为2023 年我国用水结构。
(1)简述水安全在我国资源安全中地位尤为重要的原因。
(2)依据材料,说明我国可能存在的水安全问题。
(3)说明我国实行跨流域调水工程对保障我国水安全的重要意义。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机碳分解率与水体中溶解氧浓度和埋藏条件有关,一般来说,溶解氧浓度越高,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就越快;而埋藏条件则会影响有机碳与氧气接触的机会,从而影响分解速率。
材料二:大型水利工程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碳循环方面,大型水库对库区、河流、河口及边缘海等地区碳的含量、输运、分解和埋藏存在重要影响。下图为三峡大坝建坝前后有机碳在河道中迁移转化过程及相关数据(单位:×106吨/年)。
(1)比较建坝前后碳分解量与埋藏量的变化。
(2)说明建坝前后碳分解量与埋藏量变化的原因。
(3)你认为大型水利工程能否减少碳排放,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 2.D
3.B 4.D 5.C
6.C 7.D
8.B 9.A 10.D
11.A 12.C
13.C 14.D
15.B 16.C
17.(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飞速发展;区域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对经济发展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如果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资源型城市数量多,类型多样;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多以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衰退型和成熟型城市数量多,再生型和成长型城市数量少;衰退型城市多为煤炭型城市。
(3)森林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政策变化(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限制了林木的开采);人口流失和经济衰退。
18.(1)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水安全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及良好生态环境的维系;水安全直接影响饮水(生活用水)安全、健康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水安全可以触发和放大社会安全、发展安全等。
(2)旱涝灾害多发(水资源总量时间变化大);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水资源供给与消费空间配置错位;农业用水量大,受旱涝灾害影响大。
(3)(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配到缺水地区)优化水资源的空间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缺水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保障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促进水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改善。
19.(1)建坝后有机碳分解量(4.00)较建坝前(5.26)少;建坝后有机碳埋藏量(2.81)较建坝前(1.63)增加;建坝后,有机碳分解和埋藏集中区从河口转移到三峡库区。
(2)建坝后有机碳总量主要集中在三峡库区,河道与河口有机碳总量大大减少;库区水体溶解氧浓度较河道低,有机碳分解速率低;水库拦沙,库区泥沙淤积量大,埋藏条件变好,而河口泥沙淤积量减少,埋藏条件变差。
(3)能:水库建成后,全流域有机碳分解量减少,碳排放量减少;水库中水流速度慢,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低,减少了有机碳的分解;水库中水流速度慢,堆积作用强,有利于有机碳的埋藏;利于水力发电,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碳排放。
不能:水库建成后,库区有机碳分解量增加,碳排放量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和设备,从而产生碳排放;水利工程改造地形,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的破坏,可能会加速有机碳的分解和释放,从而增加碳排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