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届高一年级期末检测卷(四)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
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固:必修上册,必修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演化史表明,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主体性,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好文明
交流互鉴与文化主体性的关系。
从历史雏度看,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在文明交流中确立的。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华文化就已
经开始西向的对外交流。秦汉以降,中华文化与域外交流愈加广泛而频繁、具体而深入。在文
明对话交流中,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并以其独特的思雏方式和精神原则确立了主体性,如历史上
许多国家曾派出使者学习中华文化,尊称中国为“礼仪之邦”。外来文化在进入中国后,也呈现
出鲜明的本土化发展脉络。近代以来,中华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文化保守主义者
坚持“昌明国粹”,而文化激进主义者则主张“全盘西化”。两者在不能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的情
况下,形成了敌对的文化阵营。事实上,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都不是解决近代文化认
同危机的良方。对此,罗荣渠先生指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历史表明,传统性和现代性
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
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
从实践雏度看,全球化趋势下排斥他者的文明,无法巩固自身的主体地位。世界上任何一
种文明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本土文化的主体
性只有完成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才能真正确立。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这一命题是中华文化在吐
故纳新中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显现出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品格以及以我为主、海纳百川的主
体特性。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主体性正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纠偏中走出“西化一
现代化”的逻辑因境基础上确立和巩固的。
从文明演化规律的雏度看,文明交流、互学互鉴是解决文明生存问题的重要路径。每种文
化的生成和发展都是由相应的人类生产实践决定的,是当时当地人们共享的价值观、思雏模式。
不同文化禀赋和思雏取向形成了独特的文明路向。因此,每一种文化都是“不完美”的,人们天
【高一年级期末检测卷(四)·语文第1页(共8页)】
25-T-86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