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真题突破练】热点专题:基础知识综合-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真题突破练】热点专题:基础知识综合-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4 20:3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真题突破练】热点专题:基础知识综合-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23-24七年级下·河南安阳·期末)下面是开场白,其中有些字词小语拿不准,请帮他判断。
同学们,体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感悟人生真 ① (蒂 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走进语文,我们结识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感受了闻一多先生钻探典 ② (籍 藉)时锲而不舍的精神,看到了宗璞伫立在辉煌、灿烂的紫藤萝瀑布前,感受生命长河的无止境……语文温馨的人文情怀等着您,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着您!
(1)语段中的三个加点字该怎么读?请帮他作出选择。( )
A.cuì qì zhù B.cuì qiè zhù C.zuì qì chiù D.zuì qiè chù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23-24七年级下·湖南衡阳·期末)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①bènɡ jiàn( )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②tiǎo dòu( )。
②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③“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④“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⑤每一③穗( )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④禁( )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⑥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⑦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所以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2.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3.上文中的画波浪线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修改。
4.下列对上面文段的解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不活泼热闹”与“好活泼热闹”意思相反。前者是“不活泼热闹”的意思。后者是“很活泼热闹”的意思。
B.作者以“瀑布”喻藤萝,再现了藤萝的生命活力和气势,给人心灵的震撼。
C.“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声情并茂,神态毕现,紫藤萝盎然的生机与不尽的情趣跃然纸上。
D.“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的意思是“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感动。紫藤萝的情态和无限生机震撼了“我”。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之间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6.(23-24七年级下·河南驻马店·期末)中华大地从古至今不缺民族英雄,国之楷模。战斗英雄鲁迅以笔为戎,爱憎分明,怒斥敌人,诠释坚韧的战斗精神;无名英雄邓稼先殷红热血,精忠报国,(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航天英雄杨利伟乘“神五”,处苍穹,俯瞰祖国大地,“太空第一人”的壮举(B)家喻户晓; 。英雄是什么?英雄是比常人更有耐力战胜自己的勇士,是扭转乾坤的巨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功勋,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常人。和平年代,每一位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平凡人都是(C)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对自己的壮举(D)不以为然,但世界因他们而变得五彩斑lán( )。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斑lán( ) 殷红( )
(2)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鞠躬尽瘁 B.家喻户晓 C.当之无愧 D.不以为然
(3)参照上文例子,联系本学期所学课文,在横线空白处补写一个民族英雄的例子。
(23-24七年级下·山东淄博·期末)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杨绛先生说,人生实苦。(甲),苦是生命的常态。①亲人离去、成长艰难、生活困境、追梦受挫,常让我们情绪低落,走进无尽的迷惘( )与困惑。②当人生的“苦”水洒落在身上时,你该如何面对。
经历着生与死的疑惑、病与痛的苦楚,宗璞看见了一丛紫藤萝,③她被震hàn_____了。忍不住驻足凝( )望,进而获得了生命的启迪:“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童年的贾平凹外貌丑陋,成了被别人嫌弃的“丑桃”,一度性格孤僻( ),一棵历经风雨的小桃树(乙)着他的梦,他以过人的耐力和毅力,从退稿专业户一跃成为蜚声文坛的作家。④“诗豪”刘禹锡一生(丙)、三起三落,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即使身居陋室,依然豪放地吟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横线处应填的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wǎng 撼 níng pì B.mǎng 憾 níng pì
C.wǎng 憾 yíng bì D.mǎng 撼 yíng bì
8.文段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世事无常 承担 跌宕波折 B.世事无常 承载 跌宕波折
C.变幻无常 承担 曲折离奇 D.变幻无常 承载 曲折离奇
9.文段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23-24七年级下·浙江台州·期末)今天,我们围绕“探”字进行学习活动,邀请大家一起研读。
“探”字本义是摸索,其字形经历了甲骨文、小篆、隶书、(1)(kǎi) 书四种形态。“探”字在甲骨文中的轮(2)(kuò) 很像是一个洞穴(3) (A.xué B.xuè)。穴中有一只大手。人手在穴中有所求,好像在摸取什么。在小篆文中,为了更好地体现其本义,古人又在左边点(4)(zhuì) 了一只手的形状。后来,“探”引申为探求、打探、探望、侦察等义。
下面,我们从“探求”这一义项出发,探求相关任务。
任务一:【探 诗文之声】
10.请将(1)—(4)处填写完整。
11.(1)请补全第①—⑧处诗句。
(2)请从课内外古诗文中,为⑨⑩两处另添有关“声音”的诗句。(可以从上述已有的声音中寻找新诗句,也可以从新的声音中寻找新诗句。)
探究发现:第2题诗文中的声音借助特定的表现手法,比如夸张、(1) 等,往往更能达到“以声写物”“以声传情”的艺术效果。
(23-24七年级下·山东临沂·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作为中国诗歌中情感最充沛、流传最广泛的诗歌,乡愁诗洋溢着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和历史记忆。记录着诗人对故乡风物民俗的审美观照,对世事变迁的生动记述,对故乡本土文化的诗意表达,在吸引世人传唱品读的过程中,也在传播着诗人怀乡思亲的亲情意识、时光飞逝的生命意识、落叶归根的价值追求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只要深刻理解了传统诗词里的文化乡愁,就能更好地建设现代精神家园,更好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加以理解。
记忆里的故乡总是有温度的。故乡如同一盏炽热的明灯,始终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故乡如同 , 。小时候我们在父母的妥帖照顾下成长。长大后,偶尔面对生活的迷茫,故乡便是最好的慰藉。今天的人们,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返乡时,依然可以在乡愁诗里找到共鸣。即便脚步受到羁绊,我们仍然可以与“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的刘长卿“同病相怜”。那间父母曾用心修qì、用爱点zhuì的老房子,永远是心灵的庇护所。
12.文中有两个加点字不确定读音,两个字用拼音代替,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 )
A.zhì tiē 葺 辍 B.chì tiē 葺 缀
C.chi tiè 茸 缀 D.zhì tiè 茸 辍
13.仿照第二段“故乡如同……道路”这个句子,写出横线上的句子。
1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理解了传统诗词里的深刻文化乡愁,才能更好地建设现代精神家园,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B.只要理解了传统诗词里的深刻文化乡愁,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建设现代精神家园。
C.只有深刻理解了传统诗词里的文化乡愁,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建设现代精神家园。
D.只要深刻理解了传统诗词里的文化乡愁,就能更好地建设现代精神家园,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3-24七年级下·湖南常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陆定一《老山界》)
②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③这么陡qiào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彭荆风《驿路梨花》)
④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jīn持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15.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酣然入梦( ) 憎恶( ) 陡qiào( ) jīn持( )
16.请根据语境,解释第④句中“孱头”一词的意思。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中的“因为”的词性为连词。 B.第②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C.第③句中“难得遇见”为主谓短语。 D.第④句中“傲慢的我”为偏正短语。
(23-24七年级下·山东青岛·期末)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①七年级的学习已经结束,小语同学在语文课上收获很大,她写下了如下感受。
②那些独特的风景深深吸引了我:紫藤萝花忍俊不禁,酝酿着生命的仙露琼浆;弱小却顽强的小桃树,迎着风雨伫立不倒;陋室“陋而不陋”,处处展现屋主人的高雅追求;吞噬一切的南极世界,见证着惊心动魄的历史……【甲】在欣赏风景中,我们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
③那些崇高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乙】邓稼先鞠躬尽瘁,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花木兰替父从军,多年后耀武扬威回归故里;叶圣陶诲人不倦,待人宽律己严,处处以身作则;周敦颐不慕名利,高洁的人格让人钦佩不已……他们的故事感人肺腑,带给我们无尽的力量。
④优秀的作品总是奈人寻味,如《邓稼先》《木兰诗》《紫藤萝瀑布》等……在阅读中,【丙】我们不仅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还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未来的学习中,【丁】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增加文学视野,拓宽自己的综合素养。
18.给上面文段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伫(chù) B.噬(shì) C.诲(huì) D.钦(qīn)
19.文中划线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仙露琼浆 B.惊心动魄 C.感人肺腑 D.奈人寻味
20.文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忍俊不禁 B.耀武扬威 C.以身作则 D.不慕名利
21.【甲】【乙】【丙】【丁】四处划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甲】在欣赏风景中,我们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
B.【乙】邓稼先鞠躬尽瘁,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C.【丙】我们不仅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还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D.【丁】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增加文学视野,拓宽自己的综合素养。
22.对文段中相关内容的说明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是“乐府双璧”之一。
B.“无尽的力量”“学习之旅”“英勇无畏”“意气风发”都属于偏正短语。
C.“如《邓稼先》《木兰诗》《紫藤萝瀑布》等……”一句中,应该把省略号去掉。
D.“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3-24七年级下·广西梧州·期末)广西有一种天生的乐观和从容,也有让人钦佩的智慧和幽默。在广西,要吃就吃最有味道的食物,越浓越酸越过瘾;要唱就唱最嘹亮的山歌,越高越难越起劲……
(一)八桂食魂——米粉
广西的米粉,香气四溢,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八桂儿女。梧州河粉以“薄、嫩、滑”驰名,煮开后每一条都薄如玉片、晶莹剔透,配上牛腩、扣肉、叉烧、猪脚、腐竹等配菜,一口粉,一口汤,每一口都是精华。桂林米粉的纯良、锅烧的酥香、酸豆角的解腻、花生的香脆,全在嘴里扑腾,和着卤水,醇香yíng( )绕舌尖。那一碗碗桂林米粉,有着那座城市的山清水秀和热情欢悦。柳州的螺蛳粉,却会让人“爱憎分明”。喜欢的人会说那股酸臭味浓香绕鼻,闻之神清气爽,食欲大增。吃上一碗螺蛳粉,酸爽到泪流满面,却甘之如饴。那些异乡的心酸、伤感都被化作了螺蛳粉里的畅快、释然。在南宁,吃老友粉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老友粉的经典之处便是它的酸辣,配料大多以酸笋和辣椒为主。浓墨重彩的老友粉,才能让友人闻味而来,饱腹而去。在广西,即使你过的是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只要吃上一碗米粉,也会幸福感满满。
23.阅读以上两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哺育( ) (2)yíng( )
24.以上两段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二)八桂声韵——山歌
春光明媚的三月天,广西的山歌便嘹亮地响起。从桂北到桂南,桂西到桂东,每一个歌圩日,赶歌圩的人脚步轻盈,没有华丽的舞台,站在婆娑的树影下,清澈的小河边,只要打开嗓子,就冒出一串清亮的歌声。人们相会、问候、欢笑、歌唱,将彼此陌生的心灵连接在一起,与高山大海合奏,与时间岁月共鸣。民歌声声流淌不息,那是来自祖先亘古的记忆,是刻画在花山石壁上的图腾与信仰,是刘三姐的勇敢与机智,是百姓口口传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共同抒发了八桂儿女的博大情怀。
25.解释文段(一)(二)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1)颠沛流离 (2)亘古
26.根据对联的要求及文段的相关提示,从下面句子中选出反映山歌的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将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①垄上林间莺语脆 ②耳听山歌有灵犀 ③山歌嘹亮迎客至 ④口授乡韵无曲谱
上联: 下联:
(三)八桂筋骨——山水
广西的山,浓绿如海;水,灵动鲜活。那里的山水仿佛是一幅诗情画意的水墨画卷,宛如从古诗里脱胎而出,在眼前静静铺展、流动。那一座座连绵不断的秀丽山脉,仿佛筋骨一般,挺起了八桂大地;夕阳西下,江面上鱼鹰唱晚,光影梦幻,是漓江的田园山水的印象;那层层错落的田埂,柔美迤逦的线条,在天地间浩浩荡荡地铺开,是八桂大地上壮丽的抽象画;那响彻山间、从蓊郁深林飞流直下的德天瀑布,体现了八桂儿女刚柔并济的精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广西的山水,养育了有筋骨的八桂儿女。
27.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喜欢的人会说那股酸臭味浓香绕鼻,闻之神清气爽,食欲大增。
B.老友粉的经典之处便是它的酸辣,配料大多以酸笋和辣椒为主。
C.人们相会、问候、欢笑、歌唱,将彼此陌生的心灵连接在一起。
D.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广西的山水,养育了有筋骨的八桂儿女。
(23-24七年级下·湖北襄阳·期末)这学期,你在语文的天地里畅游,汲取着文学的养分,丰富着精神的家园。今天,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学习活动,小光和小华特邀请你参加。
28.小光和小华在学习课本中的语文知识时产生了分歧,你认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朗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时,小华这样处理节奏和重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B.小光发现补充短语的标志是结构助词“得”,所以他认为没有“得”字做标志的短语就不是补充短语。
C.小华认为《紫藤萝瀑布》中“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的笼罩着我”这句话在写景状物时多感官互通,运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D.小光说《活板》介绍的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术,它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9.小光和小华请你给“每”加上合适的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成语中。
( )人不倦 后( )莫及 天涯( )角
30.小光五一假期去济南旅游,来到大明湖畔,看到这样一副对联,请你帮他把“湖”和“柳”填入上下联末尾。
四面荷花三面( ),一城春色半城( )。
31.小华搜集到一幅书法作品,请你用楷书正确、规范地写出来。
32.小光在大街上搜集了一些商家广告,如“骑”乐无穷(山地车广告)、一“明”惊人(眼镜广告)、“飞发走丝”(理发店广告)、“鸡”不可失(炸鸡店广告)……小光认为用语巧妙,小华却认为这是词语滥用。请结合一两个具体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期末真题突破练】热点专题:基础知识综合-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1)B
(2)①谛 ②籍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常用来形容人为了事业或目标,不辞辛劳、全心全意地付出。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或理想。
伫立:zhù lì,长时间地站立,通常用来形容人静静地站着,若有所思或等待某事。
故选B。
(2)本题考查字形。
真谛:zhēn dì,是指真切的理论和精义;奥妙所在。
典籍:diǎn jí,1.古代重要文献的总称。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2.泛指古代图书。
据此作答即可,注意书写工整。
2.①迸溅 ②挑逗 ③suì ④jīn 3.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A 5.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解析】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迸溅(bèng jiàn):向周围溅出或喷射;
挑逗(tiǎo dòu):撩拨,逗引;
穗(suì):本义是稻、麦等谷物成熟后聚生在茎干顶端的花或果实,引申指与其形状相似的装饰物,又引申作量词,用于农作物的果实;
忍俊不禁(rěn jùn bù jīn):忍不住笑出来。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画线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前半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与后半句“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之间,因果逻辑不成立,因此不可以使用“所以”连接;
“不幸”与“生命长河无止境”之间更适合用转折或让步关系来连接,以体现“尽管有不幸,但生命仍延续”的逻辑;
因此可以修改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本题考查内容和词句的理解以及修辞手法。
A.在汉语中,“好不+形容词/动词”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属于肯定式的强调表达,而非否定。“好不活泼热闹”中的“好不”等同于“好”,表示“非常、很”,整句话意为“非常活泼热闹”,与“好活泼热闹”语义完全一致,并非相反;
故选A。
5.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第⑤段结尾以“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设问引出我对花进一步探索的兴趣;第⑥段开头“但是我没有摘”表转折。由此可知,补写语句需衔接前文的“好奇”“探索欲望”和后文“放弃摘花”的念头。因此此处可填写:我凑上去,想摘一朵。既是顺着“兴趣”和“好奇”而产生的进一步“摘花”的想法,又衔接了后文停止“摘花”行动的转折。
6.(1) 斓 yān
(2)D
(3)示例:爱国英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他的爱国热情激励着每个中国人。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斑斓:bān lán,意思是色彩灿烂绚丽的样子,形容花纹鲜丽,光彩夺目。
殷红:yān hóng,是中国传统色彩名称,指鲜红色还带着黑,即发黑的红色。
(2)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鞠躬尽瘁:指竭尽心力,贡献出全部精力,多形容为事业、工作、国家等尽心竭力直至付出一切。文中用于形容邓稼先“殷红热血,精忠报国”的精神,其为中国核事业奉献终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准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付出,使用正确;
B.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或事的知名度极高,广为人知。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其“乘‘神五’处苍穹”的壮举具有里程碑意义,用“家喻户晓”形容该事迹被全民知晓的程度,使用恰当;
C.当之无愧:承受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无愧色,指完全配得上。文中强调和平年代坚守岗位的平凡人同样是英雄,他们的默默付出配得上“英雄”的称号,“当之无愧”在此处肯定了他们的价值,使用正确;
D.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轻视,多含否定、不认同的态度。文中想表达平凡人对自己的“壮举”态度低调,认为这是平常之事,而非“不认同”或“轻视”自己的行为。“不以为然”在此处望文生义,与语境矛盾,若想体现“不把事情放在心上”,应使用“不以为意”(指不重视、不在意);
故选D。
(3)本题考查补写。
结合“战斗英雄鲁迅以笔为戎,爱憎分明,怒斥敌人,诠释坚韧的战斗精神;无名英雄邓稼先殷红热血,精忠报国,(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航天英雄杨利伟乘‘神五’,处苍穹,俯瞰祖国大地,‘太空第一人’的壮举(B)家喻户晓”可知:
人物需为“民族英雄”或“国之楷模”,且与本学期所学课文相关,如邓稼先(《邓稼先》)、闻一多(《说和做》)、花木兰(《木兰诗》)、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等课文关联人物。
结构需与前文一致:身份(某某英雄)+事迹+精神评价,句式工整。事迹需体现典型性,精神评价需契合课文主题(如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等)。
示例:革命英雄闻一多潜心学术,废寝忘食,撰写《唐诗杂论》等著作,面对白色恐怖,他拍案而起,发表最后一次演讲,用生命诠释“诗人的心与战士的骨”的刚毅。
7.A 8.B 9.B
【解析】7.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1)迷惘:mí wǎng,本义是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语段中的意思是因亲人离去等困境而产生的无尽困惑与低落情绪。
(2)震撼:zhèn hàn,本义是震动、摇撼,语段中的意思是宗璞因看见紫藤萝而内心受到强烈冲击。
(3)凝望:níng wàng,本义是目不转睛地看,语段中的意思是宗璞驻足专注地观赏紫藤萝。
(4)孤僻:gū pì,本义是孤独怪僻,语段中的意思是贾平凹因外貌被嫌弃而形成的孤独、不合群的性格。
故选A。
8.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甲)处:
世事无常:指世间的事情变化多端,没有永恒的常态。
变幻无常:强调事物变化迅速且无规律,难以预测。
根据文段“人生实苦……苦是生命的常态”可知,此处侧重表达世间事物变化多,而非强调“迅速无规律”,应选“世事无常”。
(乙)处:
承担:指主动担负责任、任务等。
承载:指承受支撑物体,或托举、寄托(情感、梦想等)。
根据文段“一棵历经风雨的小桃树(乙)着他的梦”可知,此处强调小桃树寄托了贾平凹的梦想,应选“承载”。
(丙)处:
跌宕波折:形容事物发展过程中充满起伏、挫折。
曲折离奇:侧重情节复杂怪异,超出常理。
根据文段“刘禹锡一生(丙)、三起三落”可知,此处形容人生经历的起伏,应选“跌宕波折”。
故选B。
9.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B.第②句:“当人生的‘苦’水洒落在身上时,你该如何面对”是疑问句,句末应使用问号,而非句号;
故选B。
10.(1)楷 (2)廓 (3)A (4)缀 11. ①无丝竹之乱耳 ②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谁家玉笛暗飞声 ④箫鼓追随春社近 ⑤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⑥自缘身在最高层 ⑦黄梅时节家家雨 ⑧青草池塘处处蛙 示例一: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示例二: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示例三: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解析】10.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
楷书,kǎi shū,现在通行的一种汉字字体,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也叫正楷。
轮廓,lún kuò,构成物体或图形外缘的线条。
洞穴,dòng xué,地洞或山洞(多指能藏人或东西的)。故选A。
点缀,diǎn 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
11.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1)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笛、箫、溅、缘、蛙”等字词容易写错。
(2)要求默写有关“声音”的诗句,借助特定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声音。写出两句表现“声音”的诗句即可。
示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2.B 13.示例:故乡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始终记载着我们的过往。 14.C
【解析】1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炽热:chì rè,形容温度极高,极热;(情绪等)热烈;
妥帖:tuǒ tiē,恰当,十分合适;
修葺:xiū qì,修理(建筑物;
点缀:diǎn 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故选B。
13.本题考查仿写。
在作答仿写题时,关键是要理解原句的结构和特点,找到合适的喻体进行替换,并确保新句子在语境和情感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首先,分析原句的特点。由第二段“故乡如同一盏炽热的明灯,始终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可知,原句将“故乡”比作“一盏炽热的明灯”,并描述了明灯的作用——“始终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这里,明灯是喻体,照亮道路是喻体的作用,也是对故乡情感的一种象征性表达。然后,根据原句的特点进行仿写。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与“故乡”有相似性或象征意义的喻体,并描述出这个喻体的作用或特点,以形成对故乡的另一种情感表达。例如,我们可以将“故乡”比作“一首悠扬的乐曲”,并描述其作用——“时刻抚慰我们疲惫的心灵”。这里,乐曲是喻体,抚慰心灵是喻体的作用,也是对故乡情感的一种新的象征性表达。
示例:故乡如同一首悠扬的乐曲,时刻抚慰我们疲惫的心灵。
14.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由“只要深刻理解了传统诗词里的文化乡愁,就能更好地建设现代精神家园,更好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加以理解”可知,原句存在两处问题。一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只要……就……”表示的是充分条件关系,而这里想要表达的是必要条件关系,即只有深刻理解了传统诗词里的文化乡愁,才能达成后面的结果,所以应该使用“只有……才……”。二是句子逻辑顺序不当,按照常理,应该是先“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建设现代精神家园”。所以正确的句子应该是:只有深刻理解了传统诗词里的文化乡愁,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建设现代精神家园。
故选C。
15. hān zēng 峭 矜 16.软弱无能的人。 17.C
【解析】15.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①酣然入梦,hān rán rù mèng,畅快地入睡,睡得很沉。
②憎恶,zēng wù ,指对人或事物强烈反感、讨厌。
③陡峭,dǒu qiào,形容山势高峻、坡度大,难以攀登。
④矜持,jīn chí,指言谈举止庄重、谨慎,不随便、不浮夸,有时也指拘谨、拘束。
16.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
“孱头”在第④句中是贬义词,指“软弱无能、胆小怕事的人”。这里作者通过自嘲,表达对过去因傲慢而不敢面对挫折的自己的否定,突出小桃树顽强生命力带来的触动。
17.本题考查对词性、标点、短语的理解。
C.“难得遇见”中,“难得”是副词,修饰动词“遇见”,整体是偏正短语,而非主谓短语;
故选C。
18.A 19.D 20.B 21.D 22.B
【解析】18.本题考查字音。
A.伫(chù)——zhù,表示长时间站立的意思。此选项读音“chù”有误。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字形。
D.奈人寻味——耐人寻味,表示经得住认真体味。此选项中“奈”字书写有误。
故选D。
20.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
B.根据文中③段“花木兰替父从军,多年后耀武扬威回归故里”可知,本句写花木兰代父从军凯旋;“耀武扬威”的意思是“炫耀武力,显示威风”,含贬义,不符合语境。所以此选项有误。
故选B。
21.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D.搭配不当:“增加视野”应改为“拓宽视野”,“拓宽素养”应改为“提升素养”。所以此选项有误。
故选D。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无尽的力量——偏正短语(“无尽”修饰“力量”);
学习之旅——偏正短语(“学习”修饰“之旅”);
英勇无畏——并列短语(“英勇”和“无畏”是并列关系);
意气风发——主谓短语(“意气”是主语,“风发”是谓语)
因此,题干中“都属于偏正短语”是不正确的,只有前两个是偏正短语,后两个分别是并列短语和主谓短语。所以此选项有误。
故选B。
23. bǔ 萦 24.晶莹剔透 山清水秀 爱憎分明 神清气爽 泪流满面 甘之如饴 顺理成章 浓墨重彩 颠沛流离(写对其中三个即可) 25.(1)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2)自古以来,远古。 26. 上联:④ 下联:② 27.B
【解析】23.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哺育,bǔ yù,喂养。
萦绕,yíng rào,盘旋往复;往复缠绕。
24.本题考查成语。写出其中的三个即可。
示例:晶莹剔透,jīng yíng tī tòu,形容非常光亮明澈。
甘之如饴,gān zhī rú yí,感到像糖一样甜,形容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25.本题考查理解成语。结合文中具体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困苦,四处流浪,居无定所。文中指即使生活艰难,但一碗米粉也能带来幸福感。
亘古:自古以来,远古。文中指山歌承载着祖先流传至今的记忆和文化。
26.本题考查对联。
根据题干要求,我们需要从给定的四个句子中选出反映山歌的对联,并按照上下联的顺序排列。
①“垄上林间莺语脆”描写自然景色,与山歌无关。
②“耳听山歌有灵犀”提到“山歌”,且“有灵犀”体现山歌的感染力。
③“山歌嘹亮迎客至”提到“山歌”,但“迎客至”更偏向于场景描写。
④“口授乡韵无曲谱”提到“乡韵”(山歌的别称),且“无曲谱”体现山歌的口传特点。
故选②④。
根据对联的平仄要求,上联末字应为仄声(三、四声),下联末字应为平声(一、二声)。④“谱”是仄声(pǔ,三声),适合作上联。②“犀”是平声(xī,一声),适合作下联。
因此,上联为:④口授乡韵无曲谱,下联为:②耳听山歌有灵犀。
27.本题考查病句。
B.句式杂糅,应删去“大多”。故选B。
28.B 29. 诲 悔 海 30. 柳 湖 3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2.示例1:我认为用语巧妙,如“骑”乐无穷利用谐音,巧妙地指出了商家的经营范围,突出了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受。
示例2:我认为是词语滥用,如“鸡”不可失虽然利用了谐音,但不利于汉语规范性使用。
【解析】28.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朗读节奏与重音、短语类型、修辞手法及文学常识。
B.有误,补充短语的标志词虽多为“得”,但并非所有补充短语都必须有“得”字,如“看明白”“走出去”等,“明白”“出去”分别对“看”“走”进行补充说明,这类没有“得”字的短语也是补充短语;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字形、成语。要求给“每”字添加偏旁组成新字,填入对应成语中,需结合汉字构字规律及成语积累作答。
新字构成:“每”+“讠(言字旁)”=“诲”,意为“教导”。
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指教导别人时耐心而不知疲倦。出自《论语 述而》,形容教育者的敬业精神。
新字构成:“每”+“忄(竖心旁)”=“悔”,表示“懊悔、悔恨”。
后悔莫及:hòu huǐ mò jí,事后的懊悔也来不及了。多用来形容因错失时机或做错事而产生的遗憾,强调后果无法挽回。
新字构成:“每”+“氵(三点水)”=“海”,本义指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此处比喻“广阔”。
天涯海角:tiān yá hǎi jiǎo,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极远。出自唐代元稹《望云骓马歌》,常用来表达距离的遥远或情感的深切。
30.本题考查对联。
题目要求将“湖”和“柳”填入对联上下联末尾,需结合对联的对仗规则、语境逻辑及汉字平仄规律作答。首先需明确对联上下联的结构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协,同时需结合“大明湖畔”的场景意象判断词语搭配。
对联结构与对仗规则
对联上联为“四面荷花三面____”,下联为“一城春色半城____”。
“四面”与“一城”相对(数量词+名词),“荷花”与“春色”相对(植物意象与季节意象),“三面”与“半城”相对(数量词),因此横线处需填入与“荷花”“春色”在语境和词性上呼应的名词。
意象逻辑与场景匹配
“大明湖”以荷花和柳树为典型景观,“荷花”对应水生植物,“柳”对应岸边树木,符合湖畔景致。
上联“三面____”与“荷花”并列,若填“湖”,则“三面湖”与“四面荷花”在逻辑上重复(均指向水域),而“柳”与“荷花”形成植物类意象的互补,描绘“荷花环绕、柳树点缀”的画面,更符合自然景观的层次感。下联“半城____”中,“城”指济南城,“湖”与“半城”搭配,可理解为“半座城池被湖水环绕”,呼应大明湖占据济南城重要位置的实际情况,而“柳”与“半城”搭配逻辑稍弱(“半城柳”侧重树木分布,不如“湖”与城市格局的关联紧密)。
平仄规律验证对联讲究“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尾字为仄声,下联末尾字为平声。
“柳”读音为liǔ(第三声,仄声),适合作为上联末尾字;
“湖”读音为hú(第二声,平声),适合作为下联末尾字。
由此可确定上联为“四面荷花三面柳”,下联为“一城春色半城湖”。
31.本题考查汉字书写。注意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笔画要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要注意“淤、染、濯、涟”等易错字。
32.本题考查对商家广告中谐音成语使用的利弊分析能力。要求针对商家广告中“骑”乐无穷等谐音成语的用法,结合具体例子分析是“用语巧妙”还是“词语滥用”,需从广告创意与语言规范双角度辩证阐述,字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原文“骑”乐无穷分析,此广告将“其乐无穷”的“其”替换为“骑”,巧妙结合山地车的“骑”行功能,既突出产品特性,又通过谐音增强记忆点,吸引消费者注意力,体现了广告创意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但从语言规范角度看,这种用法可能会让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对正确成语的写法和含义产生混淆,不利于汉语的规范使用。
再如“飞发走丝”,把“发扬光大”改为与理发相关的“飞发”和“走丝”,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理发时头发飞舞、发丝飘动的场景,让顾客能快速理解店铺业务,同时增添了广告的趣味性。然而,这种随意篡改成语的方式,可能会破坏成语的文化内涵和严肃性,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成语文化的淡化。
示例一:我认为这种用语有一定巧妙之处。像“骑”乐无穷,用“骑”替代“其”,既点明了山地车的使用方式,又让人联想到骑行的乐趣,广告效果显著。
示例二:我觉得这是词语滥用。以“飞发走丝”为例,把“发扬光大”改成这样的谐音词,虽然和理发行业相关,但会误导人们对正确成语的认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示例三:“鸡”不可失将“机不可失”的“机”换成“鸡”,突出了炸鸡店的产品,让消费者一眼就能明白是炸鸡相关的广告,简单直接且有趣。但这种做法也可能让不熟悉成语的人记错成语写法,影响语言的规范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