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真题突破练】热点专题: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真题突破练】热点专题: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4 20:3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真题突破练】热点专题: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23-24七年级下·河南安阳·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节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的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调素琴 查阅词典法:①本色、白色;②素来、向来;③不加装饰的。 (填序号)
(2)无案牍之劳形 词语推断法:费心劳神
(3)则商也日益 参考成语法:日进斗金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甲文中作者称自己的居室为“陋室”,却处处写“不陋”,请你给他的居室另取一个别致的名字,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4.甲、乙两文画波浪线句都谈到了与人交往,请简要分析他们的交友之道。
(23-24七年级下·湖南衡阳·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B.但当涉猎 但手熟尔
C.笑而遣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见往事耳 归来见天子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7.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进步巨大,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乙文通过记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
B.甲文通过鲁肃话,对比了吕蒙学习前后的巨大变化,由此突出了中心;乙文则从地位、名声和态度多个角度对陈尧咨和卖油翁进行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甲文中隐含的两个成语是刮目相待、吴下阿蒙;乙文所阐释的道理可以用四字成语“熟能生巧”高度概括。
D.甲文善于刻画人物,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地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乙文通过传神的对话描写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
8.进入初中后,小茗学习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又找不到好的方法,感到迷茫。作为小茗的好朋友你读了【甲】【乙】两篇文后很受启发,请你用得体的语言给小茗指点迷津,帮助小茗走出学习的困境。
9.(23-24七年级下·山东淄博·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①满园,亦足适也。甥其为我记之。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②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③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④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⑤有似乎偃蹇⑥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节选自唐顺之《竹溪记》)
【注】①蓊然:草木茂盛的样子。②漫然:随便的样子。③无乃:恐怕,表推测。④臭(xiù)味:气味。⑤孑孑然:孤单的样子。⑥偃蹇(yǎn jiǎn):高傲的样子。
(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
加点字 方法 释义
遍植以竹 语境推断法 A.
暇则与客吟啸其中 查阅字典:①空闲;②悠闲;③从容,不慌不忙 B.
因自谓竹溪主人 课内迁移: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C.
(2)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任君种植竹子原因的一组句子是( )
①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②暇则与客吟啸其中
③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 ④因自谓竹溪主人
⑤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 ⑥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4)翻译下列句子
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5)选文和周敦颐的《爱莲说》表现了作者在志趣上什么共同点?
(23-24七年级下·湖北·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 A ,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沈括《活板》节选)
【乙】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①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敝布及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 B ,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选自《后汉书·蔡伦传》)
【注释】①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词 语 解 释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①
持就火炀之 ②
为后世法 ③
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④
11.请将“焉”“之”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B.
12.请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断2处)
自 古 书 契 多 编 以 竹 简 其 用 缣 帛 者 谓 之 为 纸。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14.甲文的说明对象是( )
A.布衣毕升 B.活板印刷术的排版 C.活板印刷术的制印 D.活板印刷术
15.蔡伦是东汉人,试借助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断:成语“纸上谈兵”和“洛阳纸贵”中的“纸”,原材料各是什么?(附注:司马炎统治时期,左思的作品《三都赋》被广泛传抄,导致洛阳纸贵。)
(23-24七年级下·山东泰安·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儋耳夜书
苏轼
己卯上元①,余在儋耳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③,屠酤④纷然,归舍已三鼓⑤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⑥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为己卯年(公元1099年);上元:即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②儋耳:今海南省儋县,苏轼于公元1097年被贬至此。③民夷杂揉: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在一起。④屠酤:屠户和卖酒者,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⑤三鼓:夜半三更时分。⑥再鼾:一觉睡醒又睡下。
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2处)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余在儋耳 (2)欣然从之
(3)归舍已三鼓矣 (4)孰为得失
1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2)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19.选文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
(23-24七年级下·湖北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 駬②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③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选自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
【注释】①甘戊:战国秦武王时丞相。②骐骥騄駬:骐骥、騄駬都是骏马。③干将:利剑。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甘戊使于齐 使:出使
B.河水间耳 间:中间
C.能为王者之说乎 说:游说
D.今持楫而上下随流 楫:船桨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
A.骐骥騄/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
B.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
C.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
D.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
22.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船夫看到甘戊连一条河都过不去,从而对他能否游说齐王产生了怀疑。
B.甘戊认为谨慎老实的臣子可以辅助君王,但却不能够用他们带兵打仗。
C.甘戊认为骏马不会捕鼠,但能日行千里,所以还是比野猫有价值得多。
D.甘戊认为万物各有长短,自己善于游说君王,而船夫擅长在河里撑船。
2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23-24七年级下·四川绵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2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亭亭净植(种植) B.香远益清(更加)
C.少时,雨过天晴(一会儿) D.余以为妙绝(极点)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忽有大雨倾盆而至
C.荷花为雨所洗 余以为妙绝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实为花中仙子也
2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27.【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通过描写荷花的美丽动人表达作者 之情。
(23-24七年级下·陕西宝鸡·期末)阅读文言短文,完成题目。
卖蒜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①声,旁睨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③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选自《子不语》)
注:①【绝】停止。②【揶揄】出言嘲笑。③【成】成全。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叟能如是乎 (2)老人徐徐负蒜而归
(3)卒不肯告人姓氏 (4)咳嗽不绝声
29.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30.小文在翻译下面句子时,不理解“故”的意思,请你依据《古汉语词典》中对“故”的释义,选择恰当的义项,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故】:①事,事故。②旧,与“新”相对。③故意,特意。④原因,缘故。
“故”在该句的义项是: (填序号)
句子翻译:
31.文章中的杨二相公在性格特征上有什么特点?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23-24七年级下·湖南邵阳·期末)(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楚有养由基者①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②曰:“善射,可教射也矣③。”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④。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⑤,少⑥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⑦,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选自《西周策》)
【注】①养由基:人名。②过:经过。③可教射也矣:可以教他射箭了。④支左屈右:支起左臂,弯曲右臂。⑤而不已善息:却不因射得好趁此时休息。已,通“以”,因。⑥少:过了不久。⑦弓拨矢钩:弓身不正,箭杆弯曲。
3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惟手熟尔
②忿然
③子何不代我射之
④人皆曰善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3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B.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C.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D.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35.请简要概括两文各揭示的道理。
(23-24七年级下·天津滨海新·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神宗七年,大旱,岁饥,征敛苛急,流民扶携塞道,赢①疾无完衣。或茹②木实草根,至身被③锁械,而负瓦揭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
监安上门④郑侠乃绘所见为图,发马递上之言:“陛下亲臣图,以行臣之言,一日不雨,乞斩臣,以正欺君之罪。”帝见图长叹,寝不能寐。
翌旦,命罢新法十八事。民闻之,欢呼相贺。是日大雨远近沾治。
(选自《夜航船》)
【注释】①赢:瘦弱。②茹:吃。③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④监安上门:古时官职名,掌管地方城门事务。
3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一日不雨 雨:
(2)寝不能寐 寐:
37.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民闻之,欢呼相贺。
38.郑侠的所作所为让故事有了好的结局。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郑侠的人物形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期末真题突破练】热点专题: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 ③ 使……劳累 每天 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示例一:齐贤居。文中作者既与鸿儒交往,又以诸葛亮、扬子云为榜样,有与贤人比肩之意,所以命名为“齐贤居”。示例二:雅室。文中既写了居室环境的清雅,又写了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所以命名为“雅室”。 4.甲文句写作者所交朋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没有平头百姓,这些人可以高谈阔论,纵情畅怀,写出作者交往之雅。乙文句运用比喻写交友应该与品行高尚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写出交友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与作用。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陋室铭》和《孔子家语》两个经典文本,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交友之道。甲文以“陋室”为载体,通过环境描写和交往对象的刻画,体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追求精神高洁的情怀;乙文则通过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强调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影响,突出了“慎交友”的重要性。两文在主题上相互呼应,共同探讨了个人修养与人际交往的深层关系,展现了传统文化中重视德性培养和环境影响的思想精髓。
1.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①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确定选③。句意: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②根据词语推断法,费心劳神:耗费心思和精神。劳,使……劳累。据此可知,“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理解为“使……劳累”。句意: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③根据成语推断法,日进斗金:每天收入像斗一样多的金子。日,每天。据此可知,“则商也日益”中的“日”理解为“每天”。句意:那么子夏会一天天进步。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上,蔓延到;绿,使……绿;入,映入;青,使……青。
3.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明确文章中“不陋”的关键体现:从环境方面,关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绘的清幽雅致;从交往人群角度,留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体现的高雅社交;从日常生活来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展现出的宁静、脱俗的生活状态。结合上述总结的环境清幽、交往高雅、生活脱俗等“不陋”特点,联想与之相关的意象、字词或典故,构思新的居室名称,可以从体现宁静、雅致、高雅等角度进行思考。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居室名称:德馨轩。“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明陋室因主人德行而不陋。“德馨轩”紧扣文章主旨,且文中清幽环境、高雅交往、闲适生活,都彰显出主人高洁品格,此名能体现居室精神内涵。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知,作者刘禹锡在文中表明自己交往的对象都是博学的读书人,没有知识浅薄的普通人。这体现出作者刘禹锡注重交往对象的学识与品德修养,通过强调交往人群的高雅,突出了自己交往之雅,展现出其对精神层面交流和志同道合之人的追求。
根据乙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可知,此句将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比作进入充满香草香气的屋子,时间久了会受其良好影响。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与品行端正、贤良的人交往,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强调了交友环境和朋友品性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倡导人们谨慎选择交往对象,多与品德高尚者为友。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声。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潜藏)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来交谈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一天天进步,子贡会一天天退步。”曾子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子夏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子贡喜欢谈论不如自己的人。不了解儿子,看他的父亲;不了解一个人,看他交往的朋友。所以说: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像进入摆满香草的屋子,时间久了就闻不到香草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卖咸鱼的店铺,时间久了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也是因为自己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藏朱砂的地方会变红,藏墨漆的地方会变黑,因此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人。”
5.B 6.(1)你现在当权掌管事物,不可以不学习!(2)(卖油的老翁)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7.D 8.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熟能生巧提出建议,注意劝说语气与方式、语句顺畅。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了《孙权劝学》和《卖油翁》两则经典故事,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学习与技艺的精进之道。甲文以吕蒙的转变彰显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乙文则以卖油翁的娴熟技艺阐释“熟能生巧”的哲理。两文语言简洁生动,人物对话传神,在对比中凸显主题:前者强调主观能动性,后者突出实践积累。选文既保留了文言文的典雅韵味,又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是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和人生智慧的优质素材。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用/动词,认为;
B.都是副词,只是
C.代词,他,代指“陈尧咨”/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无义;
D.动词,了解/动词,拜见;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当涂,当权,当道;掌,掌管;
(2)矢,箭;颔,名词活用为动词,点头。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甲文主要以对话来推动情节,采用语言描写,并没有心理描写;乙文的除了采用语言描写外,还采用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故选D。
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拟写劝说词。
结合甲文“蒙辞以军中多务。……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知:吕蒙一开始是很抗拒学习,但在孙权的劝说下,激发学习的热情,开始认真学习,经过努力学习后,吕蒙增长学识,让鲁肃为之惊叹,这体现,人们要热爱学习,学习能让人增长才干。
结合乙文第二段“康肃问曰:……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在卖油翁看来,所有的出神入化的技艺都是在多练习的基础上才取得的结果。结合以上分析来拟写劝说词即可。
示例:
小茗,学习需要方法和坚持!像吕蒙那样,热爱学习,即使忙碌也要挤出时间学习,积累能让人进步巨大;像卖油翁说的“手熟尔”,遇到困难别灰心,反复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我们一起制定计划,从基础开始逐步提升,一定能突破困境!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9.(1) 种植 空闲 于是
(2)C
(3)C
(4)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
(5)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都有高尚的节操。
【导语】这篇《竹溪记》以竹喻人,展现了任君不慕繁华、独爱清雅的高洁志趣。通过对比竹与花石的特性,凸显竹的孤傲清高,暗合君子之风。文字简练,意境深远,借物抒怀,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品格的推崇。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方法提示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根据语境推断法:结合前文“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可知,任君在荆溪岸边修建园林,“植”位于“遍植以竹”中,与“竹”构成动宾结构。从园林建造的常理推测,“植”在此处表示具体的种植行为,且与“竹”搭配,意为“种植”。“遍植以竹”即“到处种植竹子”,故“植”释义为“种植”。
(2)通过查阅词典法:“暇”的义项为①空闲;②悠闲;③从容,不慌不忙。结合“暇则与客吟啸其中”的意思:空闲的时候就和客人在小楼中吟啸。可知“暇”在此处表示“空闲”的时间,故选①。
(3)运用课内迁移法:《杞人忧天》中“因往晓之”的“因”是“于是”的意思,其句意是“于是去开导他”。此处“因自谓竹溪主人”,是说任君说完话后于是自称“竹溪主人”,与课内词义一致。句意是:于是自称为竹溪主人。故“因”释义为“于是”。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译为“的”,句意: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
B.结构助词,译为“的”,句意:任君在荆溪的岸边修建园林;
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意: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D.结构助词,译为“的”,句意:我不能和有财力的人比拼池亭花石的美景;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①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内容分析:该句描述任君“在园林中广泛种植竹子,不种其他树木”的行为,属于种竹的具体做法,而非解释“为何种竹”。
②暇则与客吟啸其中
内容分析:句中“暇则与客吟啸其中”意为“空闲时与客人在竹间小楼吟啸”,结合上下文,任君种竹并修建小楼的目的正是为了营造可供吟啸的场所。从因果逻辑看,“种竹”是为了“有地方吟啸”,属于主观需求层面的原因。
③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
内容分析:该句出自任君的自我阐述,“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意为“竹子是本土所产,无需费力就能让园林草木茂盛”,直接点明了种竹的现实原因——省力且能实现园林繁茂的效果。
④因自谓竹溪主人
内容分析:“因自谓竹溪主人”指任君因种竹而自号“竹溪主人”,是种竹后的身份标识,属于种竹的结果,而非原因。
⑤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
内容分析:该句为作者对竹子品格的议论,“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意为“竹子孤高的样子像孤傲不群的士人”,暗示任君种竹的深层原因——借竹喻人,欣赏其不谐于俗的孤傲品格。
⑥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内容分析:“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是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感慨,意为“因此自古以来真正懂竹、爱竹的人极少”,属于对竹子处境的客观评论,与任君种竹的主观原因无关。
结论:表明任君种植竹子原因的句子为②(目的原因)、③(直接原因)、⑤(深层精神原因),对应选②③⑤;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重点词:是以,因此;知,知道、了解;好,喜爱、珍爱;绝少,极少。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对比分析选文与《爱莲说》在作者志趣上的共同点,需结合原文具体句子分析,点明两者如何通过物象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高尚节操”的志趣。
一、《竹溪记》的志趣体现
根据文章第二段“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的内容分析,作者将竹子的“孑孑然”(孤单的样子)与“偃蹇孤特”(高傲孤特)比作不与世俗相谐的士人,认为竹子不像石之“巧怪”、花之“妖艳”那样迎合世俗审美,而是以孤高的品格自处。任君种竹、作者赞竹,实则借竹喻人,表明自身不愿随波逐流、坚守独立人格的志趣。
二、《爱莲说》的志趣体现
根据《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内容分析,周敦颐以莲为喻,强调莲在淤泥中生长却不被污染,在清水中洗涤却不显得妖媚,直接象征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品性的追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描述,更进一步以莲的形态隐喻君子的正直与坚守。
据此可知,两篇文章均通过物象(竹、莲)托物言志,《竹溪记》借竹子“不可以谐于俗”的孤特品格,《爱莲说》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共同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高尚节操”的志趣。
【点睛】参考译文:
任君在荆溪岸边修建园林,全部种植竹子,不种其他树木。竹林间盖了一座小楼,闲暇时就和客人在楼中吟诗长啸。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和有财力的人比拼池亭花石的美景,唯独选择本地所产的竹子,这样不必费力就能让园林草木茂盛,也足够舒适自得了。外甥你替我记述这件事吧。”于是自称为“竹溪主人”。
我认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和有财力的人竞争,只是随意选取本地所产的竹子,恐怕是唯独对竹子有深切的喜爱,却不想告诉别人吧?前人谈论竹子,认为它完全没有声色和气味可供欣赏。所以它的奇巧怪异比不上石头,妖艳柔美比不上花卉,孤高的样子如同高傲独特的士人,不能迎合世俗。因此自古以来,真正懂得喜爱竹子的人极少。
10. 覆盖 靠近 效法 所以 11. A之 B焉 12.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13.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马上就刻出来。 14.D 15.“纸上谈兵”的“纸”原材料是丝帛、竹简;“洛阳纸贵”中的“纸”原材料已经是蔡伦发明的纸。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选取了《活板》和《蔡伦传》两个文段,通过对比展现了中国古代两大重要发明——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甲文以说明文形式详细记载了毕昇活板技术的工艺流程,语言精准简练;乙文则以传记笔法叙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突出其历史意义。两文共同呈现了我国古代科技智慧,体现了实用技术与文化传播的密切关系。选文既注重文言词汇考查,又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明的社会价值,具有文化传承与思维训练的双重意义。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冒:覆盖;
②句意:(再)把它靠近火边烤。就:靠近;
③句意:方法被后世效仿。法:效法;
④句意: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故:所以
1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
焉:代词,指代人物、地点、前文等。
之:代词,代指前面的事或者人。
A.结合“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A,瞬息可就”可知:这是介绍活板印刷的情况,准备两块印刷版,一个印好了,另一个继续用,更替使用来印刷。在此应补充的是代词,代指上文“交替使用两块铁板”,应选用“之”;
B.“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B,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可知:这是介绍“蔡侯纸”的使用情况,皇帝认为这样很不错,采用他制作的纸,天下人跟着使用这种纸,都称这是“蔡侯纸”。在此应补充一个代词,代指前文的内容,表示“无人不跟从使用它”,应选“焉”。
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自古书籍大多是用竹简编成的,那些用来写字的绸缎布匹叫做纸。可知,“自古书契”为主语,应断开;“多编以竹简”是对“书籍”形式的具体介绍;“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这是介绍书籍的另一种形式,应断开;故断为: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奇字:生僻字;素:平时;备:准备;旋:立刻。
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瞬息可就”可知:文章详细说明活板印刷的制作流程,如刻字、排版、印刷和其印刷的高效性,全文围绕“活板”技术展开;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活板印刷术”;
故选D。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乙文“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可知:在东汉之前的“纸”指的是竹简、丝帛。
结合乙文“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可知:在东汉之后的“纸”指的是蔡伦发明的“蔡侯纸”。
“纸上谈兵”指的是战国时赵括的故事,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自认为天下无敌,但缺乏实战经验。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让赵括代替廉颇指挥长平之战。赵括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全军覆没,赵括也被秦军射杀。由此可知,“纸上谈兵”的“纸”指的是竹简、丝帛。
“洛阳纸贵”指的是晋代文学家左思的故事,司马炎统治时期,左思的作品《三都赋》被广泛传抄,导致洛阳纸贵。由此可知,“洛阳纸贵”的“纸”指的是蔡伦发明的“蔡侯纸”。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就用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
【乙】蔡伦字敬仲,桂阳(蔡伦为东汉桂阳郡耒阳县人,即今湖南耒阳市)人。永丰(汉和帝年号)九年,监督制作秘剑(皇宫专用的剑器)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方法被后世效仿。自古书籍大多是用竹简编成的,那些用来写字的绸缎布匹叫做纸。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都对人来说很不方便。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16.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17. 我 高兴的样子 返回,回 谁,哪一个 18.(1)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一觉睡醒又睡下。
(2)不知道凡是钓鱼的人未必都能钓得到大鱼。 19.选文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
【导语】本文以“儋耳夜书”记录上元夜游,被贬儋耳的苏轼随老书生穿行街巷,见“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见家人熟睡,借笑韩愈垂钓事,道出“孰为得失”之思。文字简淡随性,于日常片段中显豁达,以生活细节喻人生哲理,尽显苏轼逆境中旷达超脱的襟怀。
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走到城西,进入僧舍,穿过小巷。“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是苏轼与老书生的三个连续动作,分别表示走到城西、进入僧舍、穿过小巷,三者为顺承关系,且结构对称。
故断句: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1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我在儋耳。余:我。
(2)句意:高兴地跟随他们。欣然:高兴的样子。
(3)句意:回到家已经三更了。归:返回,回。
(4)句意:谁算得谁算失呢?孰:谁,哪一个。
1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舍中:家中;掩关:关门;熟寝:熟睡。再鼾:一觉睡醒后又睡去。
(2)不知:不知道;钓者:钓鱼的人;未必:不一定、不一定会;得:得到、获得。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可知,苏轼当时被贬至偏远的儋耳,但面对老书生的邀约,仍欣然应允,不顾贬谪处境,欣然参与上元夜游,展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
结合“放杖而笑,孰为得失?……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可知,夜游归来,看到家人熟睡,他自我解嘲,借嘲笑韩愈执着于“钓鱼无得”,表达出对人生得失的洒脱态度,认为不必过于在意结果。由此可知,选文通过苏轼夜游及对人生得失的感悟,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宋哲宗元符二年的上元节,我在儋耳,有几位老书生前来拜访,说:“如此美好的月夜,先生能一起出去走走吗?”我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城西,进入僧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各种店铺商贩繁多,回到家已经三更了。家里人关门熟睡,早已一觉睡醒又睡下了。我放下手杖笑了笑,谁算得谁算失呢?问我为何笑,大概是笑自己吧;但也笑韩愈,钓鱼没钓到,还想跑到更远的地方去,却不知道钓鱼的人未必都能钓到大鱼。
20.B 21.B 22.C 23.干将是锋利的,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它劈削木头,还比不上斧头(锋利)。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甘戊与船夫的对话,生动阐释了“物各有短长”的哲理。文章以渡河为引,船夫的质疑与甘戊的回应形成鲜明对比。甘戊运用骐骥捕鼠、干将治木等精妙比喻,层层递进地论证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全文结构紧凑,先叙后议,由具体到抽象,展现了古人辩证思维的智慧。
2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B.句意:河水很浅。间:间隔,此处引申为“浅”。
故选B。
2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
句意: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野猫。
“骐骥騄駬”为并列结构,均指千里马,应整体断开;“足及千里”描述其能力,“足”作主语,“及千里”为谓语。表意完整,后断开;“置之宫室”“使之捕鼠”为连续动作,结构对称,各自成句。其间断开;“曾不如小狸”为结论,独立成句。
因此断句为: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
故选B。
2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C.结合原文“物各有短长……骐骥 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可知,原文对比“骏马”与“小狸”是为了说明“各有所长”,而非强调“骏马更有价值”;
故选C。
2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干将:利剑。利:锋利。名闻:闻名。以:用来。治木:劈砍木头。斤斧:斧头。
【点睛】参考译文:
甘戊出使齐国,要乘船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很浅,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怎样说服齐王呢?”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辅助君王,用兵打仗不派用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野猫;干将可以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它劈削木头,还不如斧子。现在用桨划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说服有千万辆战车的君王,你就比不上我了。”
24.A 25.D 26.(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2)每当到了夏天,临近湖边欣赏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7.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对荷花的喜爱、赞美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对比甲、乙两段对荷花的描写,展现了不同的审美视角和情感寄托。甲文以周敦颐《爱莲说》为核心,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象征君子高洁品格,体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则以生动笔触描绘雨后荷花的清新姿态,通过“欣然忘食”的细节和李白诗句的引用,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由衷赞叹。两文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但甲文偏重说理,乙文侧重抒情,共同构成对荷花这一意象的立体诠释。
24.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亭亭净植”里的“植”是“竖立”的意思,并非“种植”,该句是说莲花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故选A。
2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主谓之间,不译\助词,的;
B.表转折,却\表修饰,不译;
C.介词,被\动词,认为;
D.表判断\表判断;
故选D。
26.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中:内部。通:贯通。外:外表。直:笔直。蔓:生藤蔓。枝:长枝节。
(2)每:每当。至:到。临:靠近。赏:观赏。欣然:高兴的样子。忘:忘记。
27.本题考查赏析主旨。
甲文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质,以其身处污浊环境却保持洁净、经清水洗涤仍不妖媚的形象,暗喻君子不被世俗污染、不随波逐流的品格,“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更以莲茎的通透正直,象征君子通达事理、刚正不阿的操守,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凸显其高洁不可轻慢的气质。作者以莲自比,通过对莲花的赞美,鲜明地表达出不慕追名逐利、坚守自身高洁、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不愿与世俗中追逐富贵的“牡丹之爱”同流合污,而是如莲般保持独立的人格与精神操守。
乙文描绘夏日临湖赏荷时“欣然忘食”的痴迷,大雨中荷花“飘摇之态”的动态美,以及雨过天晴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的绰约风姿,尤其以“实为花中仙子也”直接盛赞荷花如仙子般的超凡脱俗,再借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强化其天然去雕饰的本真之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荷花从形态到神韵的深深喜爱与由衷赞美,那份赏荷时的欣然、对雨后荷花姿态的细致描摹,无不透露出对这一自然之景的倾心与沉醉。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代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藤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芬;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能远远观赏而不能靠近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了。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乙】我回忆年轻时住在西湖边,每到夏天,靠近湖边观赏荷花,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一天,我和几位朋友在湖边亭中赏荷,兴致正浓时,忽然大雨倾盆而下,湖中荷花全都呈现出飘摇舞动的姿态。不久,雨过天晴,湖面平静无波,水天相接一片碧绿。荷花被雨水洗涤后,鲜艳明媚,姿态柔美,清丽雅致,实在是花中的仙子。李白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形容得绝妙极了。
28.(1)这样 (2)背着 (3)最终 (4)停止 29.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30. ③ 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头打去。 31.恃技骄横,轻视别人,最终自讨苦吃。
启示:我们一个人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要想真正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勤学苦练,才真正学有所成。
【导语】《卖蒜叟》通过杨二相公与卖蒜老者的对比,展现了“人外有人”的深刻哲理。杨二相公骄矜自负,倚仗武艺炫耀,却被看似羸弱的老者轻松制服,形成强烈反差。老者以静制动、深藏不露的形象,体现了道家“柔弱胜刚强”的智慧。文章语言简练,情节跌宕,在讽刺杨二相公浅薄的同时,也警示世人不可貌相。结尾老者“卒不肯告人姓氏”的留白,更添高人风范。
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老头你能像这样(打墙)吗。是,这样。
(2)句意:老人慢慢地背着蒜回去。负,背着。
(3)句意:最终不肯告诉别人自己的姓氏。卒,最终。
(4)句意:咳嗽声不停。绝,停止。
29.本题考查断句。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句意是:(杨二)拔自己的拳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牢固得没法拔出来。从表意来看,“拔其拳”是一个动作起始,接着“已夹入老人腹中”呈现动作结果,最后“坚不可出”强调无法拔出的状态,依据这样的表意层次与逻辑,故断句为: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30.本题考查译句。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结合语境理解,杨二因为之前和卖蒜叟起了冲突,想要展示自己的厉害,所以是“特意、故意”在十步外取势,然后出拳。所以这里“故”的意思是③故意,特意。
其他重点词语解释如下:取势:摆好姿势、积蓄力量。于:在。奋拳:用力出拳。击:打。之:代词,指老人。
3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阅读启示。
杨二相公的性格特点:从文中“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能看出他有拳术本领,可“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因卖蒜叟的揶揄就大怒,还通过打砖墙陷入尺许的行为,傲慢地挑衅老人,体现出他恃技骄横;“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对卖蒜叟恶语相向,轻视、看不起老人,足见其轻视他人。他凭借自己精于拳术,就目中无人,最终“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自讨苦吃。
人生启示:杨二相公因恃技骄横、轻视他人而受挫,这让我们明白,即便自身有长处、本领,也不该骄傲自满。就像文中杨二觉得自己拳术厉害就肆意挑衅,却不知卖蒜叟有着更厉害的本事,这正应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若想真正学好技能,需踏实学习、勤学苦练,不能靠炫耀、轻视他人来证明自己,要保持谦逊,不断提升,才可能学有所成,避免像杨二那样因骄傲而自取其辱。
【点睛】参考译文:
南阳有个杨二相公,精通拳术,每次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时,围观的人多得像一堵墙。一天,有个卖蒜的老头,咳嗽声不断,在一旁斜着眼看他,还出言嘲笑。杨二相公十分生气,把老头叫到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傲慢地对老头说:“老头,你能像我这样吗?”老头说:“你能打墙,却不能打人。”杨二相公怒骂道:“老家伙,你能承受住我的拳头吗?打死了别抱怨!”老头笑着说:“我这快要死的年纪,能因为一死来成全你的名声,死了又有什么可抱怨的!”老人把自己绑在树上,解开衣服露出肚子。杨二相公特意在十步外摆好架势,挥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寂静无声,只看到杨二相公双膝跪地,叩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原来杨二相公的拳头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牢固得无法拔出。杨二哀求了很久,老人才鼓起肚子放开他,他已经跌出一座石桥外了。老人慢慢背着蒜离开了,始终不肯告诉别人自己的姓氏。
32. 熟练 表示“……的样子” 代柳叶 射技高 33.(1)(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2)一箭没有射中,那么之前的所有努力就都白费了。 34.C 35.(甲)文通过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寓言故事,由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乙)文通过别人的评价“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说明虽然射箭能百发百中,但若不懂得适可而止,就会前功尽弃,即做事应该“劳逸结合”。
【导语】这篇文言文对比阅读通过“卖油翁”和“养由基”两个射箭故事,展现了传统技艺的精湛与哲理。甲文以卖油翁“惟手熟尔”揭示熟能生巧的朴素真理,乙文借养由基“百发百中”却不知适可而止,暗喻过犹不及的辩证思想。两文均采用对话体推进情节,在简洁的叙事中完成人物塑造:陈康肃的骄矜、卖油翁的淡然、养由基的自负、过客的睿智,形成鲜明对比。文章语言凝练,寓深刻道理于生活细节,体现了中国古代寓言“小故事大智慧”的典型特征。
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熟:熟练。
②句意:气愤地。然:……的样子。
③句意:您怎么不像我一样也来射柳叶(试试)?之:代柳叶。
④句意:大家都说好。善:射技高。
3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重点词:发矢,射箭;中,射中;但,只是;颔,点头。
(2)重点词:一发,一次射箭;尽,耗尽、白费。
3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在离柳树叶子百步远的地方射柳叶,百发百中。
“楚有养由基者”是主语,“善射”是总写他的射打技,“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是他具体的射箭行为,“百发百中”是结果。
故断为: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故选C。
35.本题考查文章主题。
甲文《卖油翁》通过陈尧咨射箭技艺高和卖油翁倒油不沾铜钱的事例,借用卖油翁的话“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说明任何技艺只要反复练习就能达到精湛的境界,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从陈尧咨的角度来看,因自矜箭术而被卖油翁点破,告诫人们不可骄傲,需保持谦逊。
乙文中,过客对养由基说“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告诫他要趁机会休息然后再射,否则一发不中,就会前功尽弃。过客提醒他养由基不及时休息,可能因力竭而失败,强调做事需把握分寸,要懂得适时停止,揭示了做事要适可而止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在离柳树叶子百步远的地方射柳叶,百发百中。旁边的人都说好。有一个人评价道:“善于射箭,可以教他射箭的了。”养由基说:“大家都说好,您却说可以教我射箭,您怎么不像我一样也来射柳叶(试试)?”那人说:“我不能教你左手操弓右手把箭(的方法)。但是射柳叶吗,百发百中,但若不懂得适可而止,不一会儿精神疲倦没有力气了,弓斜点箭弯点,有一发没有射中,那就前功尽弃了啊!”
36. 下雨 睡,睡着 37.百姓听到了这件事,欢乐呼叫相互庆贺。 38.示例:从“郑侠乃绘所见为图”“发马递上”可知,郑侠把百姓流离失所,生于苦难之中的事画了下来,并递给皇上,可见他是个关心百姓疾苦,有胆识的人;从“陛下亲臣图,以行臣之言,一日不雨,乞斩臣,以正欺君之罪”可见,他是个有担当,敢于为百姓请命,体恤百姓的人。
【导语】这篇短文以宋神宗年间大旱为背景,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流民扶携塞道”“茹木实草根”)展现了灾民的悲惨境遇。郑侠以绘图直谏的举动成为故事转折点,其“一日不雨,乞斩臣”的誓言凸显了为民请命的决心。文章结构紧凑,先铺陈灾情,再写谏言过程,最后以“罢新法”“大雨”的圆满结局收束。通过对比手法(灾情与结局)和点睛之笔(“欢呼相贺”),展现了古代清官敢于直谏、心系百姓的形象,也暗含了“仁政得民心”的传统政治理念。
3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雨:下雨。句意:一天内不下雨。
(2)寐:睡,睡着。句意:整夜未眠。
37.本题考查翻译。
闻:听到;欢呼:欢乐呼叫;相贺:相互庆贺。
38.本题考查人物分析。
结合“大旱,岁饥,征敛苛急,流民扶携塞道……卖以偿官,累累不绝”“监安上门郑侠乃绘所见为图”可知,文中描述当时大旱、岁饥,征敛苛急,流民扶携塞道,“赢疾无完衣”,甚至有人“茹木实草根”,还要“身被锁械”去卖东西偿债。而“郑侠乃绘所见为图”,他将自己亲眼目睹百姓在灾荒和苛政下艰难生存的惨状绘制成图,这一行为充分体现出他对百姓生活的密切关注,内心牵挂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是一个心系百姓疾苦的人。
结合“监安上门郑侠乃绘所见为图,发马递上之言”可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向皇帝直言进谏并反映问题需要极大的勇气。郑侠不仅把图绘制出来,还“发马递上之”,采用马递这种较为快速的方式将图呈递给皇帝,表明他不畏惧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后果,敢于将百姓的真实情况告知皇帝,具有过人的胆识。
结合“陛下亲臣图,以行臣之言,一日不雨,乞斩臣,以正欺君之罪”可知,郑侠愿意以自己的性命作担保,请求皇帝按照他的建议行事,如果建议不能奏效,就甘愿被斩首以承担欺君之罪。这体现出他为了百姓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有着强烈的担当精神,敢于挺身而出为百姓请命,希望能改变百姓的艰难处境。
【点睛】参考译文:
宋神宗七年,天下大旱,年岁不好,官府着急征收赋税杂税,灾民扶老携幼,堵塞了道路。他们身体瘦弱,疾病缠身,身上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有的人吃树皮,食草根,甚至身上戴着刑具,以至拆屋卖瓦,用来偿付官府的债务,连续不断,无穷无尽。
监安上门郑侠就画下了所看到的,作为图画,通过驿马传送把画直接交给皇上,说:“请陛下亲自看看我的图,来实行我的策略,一天内不下雨,请以欺君之罪来斩杀我”。皇帝看着图长叹几声,整夜未眠。
第二天早晨,命令取消了十八条措施。人民听说了这件事,欢呼雀跃,相互祝贺。这一天,下起了大雨,远处和近处都雨水充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