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6 08:4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教学目标




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并积累名言名句。
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导入
这是民间一句骂人的话。古代时,“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在北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书曰:“王建少时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盗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
孟子也曾说过“四端”,今天,我们就走近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你知道“忘八端”吗?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作者简介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作品简介
《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全文共七篇,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作品简介
《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作者语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语录
写作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解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明确字音
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
内交(nà) 要誉(yāo) 羞恶(wù
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并划分层次。
初读文本
问题:孟子所说的“四端”是指什么?
明确:“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文本研读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重点字词:
(1)斯:才。
(2)运:运转,转动。
文本研读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重点字词:
(1)怵惕恻隐之心:惊骇怜悯的心理。
(2)内交:结交。内,通“纳”。
(3)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
(4)恶:厌恶。
文本研读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重点字词:
(1)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2)辞让:谦逊推让。
(3)端:萌芽,发端。
译文: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重点字词:
(1)四体:四肢。
(2)贼:伤害。
(3)然:通“燃”。
(3)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4)保:安定。
结构图示
艺术特色
合作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论证:【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足以保四海/【反】不足以事父母
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艺术特色
问题: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是如何进行说理的?
①比喻说理,生动形象。(孺子入井、“四端”与“四体”)进行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②排偶句式,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
拓展思考
1、理解了全文基本内容之后,请大家思考:全文围绕着哪句话展开论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也即“仁心”)
拓展思考
2、师:请同学们联系学过的课文和现实社会,思考:真的每个人都会善待他人吗?(同桌讨论)
祥林嫂死了丈夫死了儿子被赶走,鲁镇上的人没有善待她;别里科夫因为家庭压力变成甲壳虫,家里的人依然没有给他温暖...
拓展思考
社会上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今年6月10日唐山烧烤店发生打人事件。下面是一个旁观者的自辩:
我只是在旁观,根本起不到关键作用,他采取的不过是在场其他人的做法罢了。这就是现实世界隐藏在每一个普通内心深处的“平庸之恶”。恶是平庸的,因为你我常人,从人性深处来说,都会堕入其中。从而让整个社会都践行“平庸之恶”。
这种恶是自然而然的没有思考的。个人的内心深处的认识上,完全默认行为本身隐含的不道德行为,更进一步,可能会构成犯罪,对不道德行为毫不质疑的实践者,内心没有良知与不安,凭借“别人也是如此”解除内心深处道德上的过错。
拓展思考
这是该旁观者提出的平庸之恶。如果此时孟子和该男子展开一场跨越两千多年的辩论,你支持谁?你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①选定自己的立场。
②从说理方法入手,有效地展开论辩。
③要让论证展开得更有力度,需要进行有分寸的对话和交流,包括检讨自己立场的不足,承认对方观点的可取之处。
拓展思考
我支持孟子。不可否认,该旁观者确实指出了大部分人的做法,而且他的做法也保全了自己,但鲁迅说:“向来如此,便对吗?”我们也想问:大家都如此,便对吗?因此我认为,孟子提出人性本善个观点没有错误,文中孟子也表明,即使人性本善,也要扩而充之,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这正如我们如今要坐在教室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道德教育。所以,我支持孟子的观点。
我支持该旁观者。没错,孟子的性善论流传两千多年,而且他也确实提出了要经过后天的教化才能变得更好,但是他扩大了教育的作用,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且如果此时我帮助了被打的女性,说不定现在我也在病房,有时,不帮助别人不是因为我没有怜悯之心,只能说社会太复杂,这正如孟母要三迁,只为一个好环境。因此,我支持该旁观者的观点。在那样的环境下,能保全自己,可能就是最好的结果。
拓展思考
我认为,孟子说人性善也好,旁观者说人性恶也好,他们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圣人,或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而是说,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但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我们就只能看到无辜的身躯沾着血倒在地上,干涸在大众的目光下。因此,无论孟子的论断是否合理,我们都认同“不忍人之心”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也正因此,我们才要扩而充之,成就“仁心”!
衔接高考
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所著,长于论辩是《孟子》的鲜明特征。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
【答案】:C项, “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孟子》应为“四书”之一。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