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新课导入
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知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东南大学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河南大学
大学校训: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中国政法大学:明德任责
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大学》这本书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积累“明、静、安、虑、得、格物、壹是”等词语含义。
3.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 ”“八目”的内容。
4.探究“诚意,正心”的内涵,初步掌握修身的内容。
一、《礼记》与《大学》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
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
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戴圣画像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49篇 。书中内容一是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二是阐述了周礼的意义。此外,个别篇目对《仪礼》进行了解释说明。
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作品简介
作者简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42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简介
二、曾子简介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其父同师孔子。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2.曾子轶事——啮指痛心
曾参,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后人也以诗颂之:“母指方才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理解标题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题目为什么叫“大学之道”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大学”是什么?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大学”与“小学”
“大学”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古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分别学习不同的东西。
小学(古人 岁入小学)阶段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
大学( 岁入大学)阶段则教学生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学习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国家政治。
文化常识:古代学制
8
15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课文选节的两段中找一找“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三纲
八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
四、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重点字词:
(1)道:根本原则。
(2)明:动词,彰明。
(3)明德:美好的德行。
(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5)止:至,达到。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明明德”和“亲民”二者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得以教化民众,只有自我不断日新才能够新民。同时要在实践中将“明明德”的内在修为和“亲民”的外在事功发挥到极致,也就能达到“至善”的境界了。
“明明德”是对己而言,专注心性修养,不断彰明自己内在的德性;
“亲民”是对人而言,以自己的至德教化民众,使之除旧布新;
“至善”乃“明明德”与“亲民”发展的最终归宿,也是二者发展的最终目标。
大学之道
(1)“三纲”是什么?
(2)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
明明德
亲民
“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对己
对人
立德
爱人
止 于
至 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重点字词: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静
安
虑
得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定
坚定不移
(3)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也是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4)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
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
第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1.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2.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探究思考
万物有理,四时有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诚:使动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致其知:使动用法,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齐其家:使动用法,使家族中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知至:对外物之理充分认识。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译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1.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
使心意诚实
端正内心
修养自身
整治家庭
治理国家
使天下归于太平
内修
外治
枢纽
问题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致知
格物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基础
目的
“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基础,做好这些的目的是为了“修身”。“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修身”在“八目”中是否是终极目标,为什么?
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不是核心地位。
“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侧重于个人修养的提升,局限于个人。“齐家”是为“治国”服务的,而“平天下”处于终极目标的地位,所以应为核心地位。
《大学之道》中“三纲领”“八条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指导思想。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是对“三纲领”的补充和发挥,
“八条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领” 。
五、合作探究,问题研讨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六、课堂小结
三纲八目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穷则
独善其身
达则
兼善天下
明 明 德
亲 民
内圣
内修
外治
外王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内修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三纲八目
内圣
外王
课堂小结
七、课外拓展,交流积累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 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认同观点
《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在《大学》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轻视道德培养的学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鼓励青年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构建他们的道德自律,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考量。
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了青岛市红十字会,他们说是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五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以便开具收据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微尘在非典时期捐款两万元,在新疆喀什地震时期捐款五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一万元,向湖南灾区捐款五万元……
对于普通的个人捐款者来说,这些数目也许不算大,但这对中年夫妇说:"人都应该有一颗同情心,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做的事也很微小,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我们只想平静地做些该做的事。" 这位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但却一直不愿露面。
在青岛,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留下了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的名字。微尘已经超越了一个名字的称谓,它是一个不留姓名无私援助公益事业的群体,一种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一个青岛公益事业的固定品牌。
播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种子,它便会生出“修身”之根,进而长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枝干,最终结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果实。希望同学们能一生谨记:修身立德,不忘初心!愿你们的生命之树都能开出绚烂之花,结出大道之果!
大学之道 与君共勉
【理解性默写】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
是:“ , 。”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
是:“ , ,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致知 在格物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中的名言警句
八、课后练习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5)《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6)《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
参考答案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4)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6)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国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
(2)其未有烛而有后至者,则以在者告。道瞽亦然。(《礼记·少仪》)
(2)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
1.这几段文字讲的是一个“_______”字,其核心归之于一个“_______”字。
2.有人说,这三则语录的实质是讲为人处世需要遵守的一个原则,扩而大之,就是治理的原则。你同意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礼道(仁)
2.同意。前两则语录是讲非常具体的做法案例。如果说第二则还有为自己以后也需要别人帮助留后路的话,那么第一则中,孔子的行为就纯粹是一种为人处世修养,一种完全为他人着想,从心底里尊重他人的修养。第三则语录所讲的做人道理,是要心有别人,要尊重别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一个人有这种修养,在家里,在社会,都是高尚的人。人人都能做到,那么,家庭必然幸福,社会必然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