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战中的插曲》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大战中的插曲》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6 08:5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侵华战争中日军杀害的中国儿童
朝鲜战争中废墟前的儿童
叙利亚儿童惊恐的表情
巴勒斯坦儿童在废墟中玩耍
它 主宰世上一切
它的歌唱出爱
它的真理遍布这地球
它 怎么一去不返
它可否会感到
烽烟掩盖天空与未来
无助与冰冻的眼睛
流泪看天际带悲愤
是控诉战争到最后
伤痛是儿童
amani 作词 黄家驹
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战场是残酷的,有枪林弹雨,朝不虑夕。但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战中的插曲》。
1.厘清全文线索、情节。
2.理解重要句子的额含义,把握文章的额思想内涵。
3.了解聂荣臻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4.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巴山蜀水情谊深,养育了一代创业人。
你托起民族的希望,你献出救国的赤诚。
你远渡重洋求真理,戎马生涯建奇勋。
千年古国开新宇,方酬风华赤子心。
科技兴国是先驱,万众仰望一帅星。
了解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
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了解作者
任务1:寻找“插曲”
1、“大战中的插曲”中的“插曲”具体指什么内容?
“插曲”指的是中国人民救起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体现出我国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
聂荣臻战地救孤女
2、聂帅为什么要救这两个日本小姑娘?文中哪里可以找到答案?如何理解聂帅的行为?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署她们。……
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3、为什么聂帅认为孩子是无罪的,并且是战争的受害者?
孩子的双亲在战争中死去,背井离乡,家庭破碎,成为孤儿
侵略中国的是日军,而孩子并不是侵略行为的发起者与施行者,故她是无罪的。
无罪
受害者
一切悲剧的根源是战争
1)给受伤的小姑娘包扎好伤口,并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
2)找附近哺乳期的妇女给在襁褓中的孩子喂奶;
3)给大一点的小姑娘拿梨子吃;
4)用小勺喂稍大一点的孩子;
5)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其———挑了送小姑娘。
4、聂帅说,“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他是如何爱护和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
5、作者为何要将小姑娘们送回日本?
在异国他乡成长,怕小姑娘伤感
希望小姑娘能在亲人身边成长
战事吃紧
欲要收养,但条件不好
妥善照顾小姑娘有实际困难
自身角度
小姑娘角度
一切从小姑娘出发
6、"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什么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1)从中国人民的角度来说,对待战争遗孤的救助,体现出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证明了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实质就是不正义的战争,也促进了中日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好往来。
2)从日本人民的角度来说,中国人民的义举证明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
抗日战争实质上是维护和平和主权的战争,我
们的战争只是针对那些入侵者而言的,而不是
对日本人民的,是我们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
而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民众的态度,更加体
现了我们中日友好的主题。
3)个人而言,美穗子回访更加证明了中日
人民的友情,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是战争受害
者的中日人民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美穗子就是一个事实的例子,美穗子的回访以及日本人民的表现更是体现了中日友情。
2005年8月24日,聂荣臻之女聂力(右二)向当年在抗日战争中被八路军和聂荣臻司令员救护过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左)赠送字幅
任务2:读懂书信
1940年8月25日,坐在老乡担子里吃梨的美穗子
仔细阅读聂荣臻元帅写给日本人的信,分析聂帅的用意以及蕴藏其中的情感。
1.文章全文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的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册除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①给日本军写信是"大战中得插曲"这一故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删除,就损害的了故事的完整性。
②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
③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保留信件原文有利干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④后文有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后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前文的这些铺垫,后文的叙述就会显得比较突兀。
“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
态度鲜明、毫不客气,强烈谴责了日军侵略中华的暴行,
引出伶仃孤苦二女。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进一步控诉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彰显了八路军的人道主义精神。
正义之师,民心所向,有决心、信心、有底气
2.这封信与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用这样—种语言风格
①聂荣臻的回忆录,以口述的形式,叙述了基荣臻革命生涯中的种种经历,同忆录的目的是让后人更多地了解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因而具有通俗性; 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历史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采用自然亲切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浅显平易,通俗易懂,口语与书面语共用,雅俗共赏,自然亲切。
②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在当时无疑具有外交属性,因而,语言庄重典雅、言简意明. 符合这封信外交属性的要求。同时,这封信还被赋予给日军做政治工作的功能,因而,不仅借送还日本小女孩的事件动之以情,而且义正词严地阐明中国人民的立场,揭露日本军阀的罪恶,晓之以理,情理并重,促使日本军人认识到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邪恶性,从而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进而有效发挥这封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效。
这封信的整体语言风格∶典雅庄重,义正词严,情理并重,言简意明,多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3.文章写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惠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从这些内容中,你读出了什么
总的来说,日军接收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都有力地证明了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这一具有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事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证明了人性中美与善的力量是强大的和超越时空的。
具体来说:①日军接收两个小女孩后回信表示感谢,表明日本军人被八路军拯救敌对国家儿童这一行为所折服,日本军人心中尚有感恩之心,也表明了聂荣臻对敌政治工作是有效的。
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北海道的渔民托她带来一盒干贝,表示对中国人民的祝愿”等内容,表明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人民是淳朴和善良的,日本人民是向善、向美的民族,他们心中有着与中国人民友好的渴望和祝愿。
③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知道美穗子被八路军拯救这件事之后的感慨、答谢、致歉与忏悔,表明日本人民是一个有智慧、能自省的民族。他们受日本军阀的蒙蔽,参加侵略战争,同样也是受害者,闪烁着真善美光芒的“插曲”事件,擦去了蒙们眼睛的尘垢,让他们感受到了人性美好的力量。
任务3:聂荣臻人物形象
1980年7月14日,聂荣臻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美穗子
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聂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聂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儿,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儿。
②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
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⑤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
⑥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
任务4:探究写法
采用倒叙手法
1
采用顺叙手法
2-8
采用插叙手法
9
采用顺叙手法
10-15
1、作为一篇回忆录,本文在记叙顺序上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段总写战时的生活也会有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道出百团大战中,拯救日本小姑娘的事情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2、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3、聂帅在回忆录里插叙了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的事情,目的是什么
1.这是一个插叙,以一个名叫中西的日本兵被俘虏之后留在根据地并为根据地教中国士兵使用掷弹筒的事迹,来证明日本的侵华战争是极其野蛮和残酷的,是不得人心的,是侵略战争,而我们这是正义的战争,从敌军的角度来放映出日本是不义的战争,正是对主题的最好诠释。
2.这个日本兵的事情同时也表明中国军队救助日本战俘不是单一事件,体现了回忆录广泛性的特点。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①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方式,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叙述,更有趣味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我考虑,或是有我把她们养起来。
③本文用词精炼,富于变化,更加准确形象。如“我牵着她的手”,“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
④夹叙夹议。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对落难百姓的同情,对小女孩的关爱,还有对日军暴行的披露和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内容更加丰富,主旨更加深刻。
⑤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语言浅白,口语化,更真实,情感更充沛。聂帅的回忆录语言浅白,用口语的形式进行叙述,娓娓道来。使读者仿佛在聆听一位长者在叙述往日的故事,阅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同时在文中,聂帅充满了感情,表现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慨和谴责,同时又表现对和平的向往。
试分析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
请结合具体实际谈谈,我们应怎样看待中日关系?
【拓展赏析】中国古代的兵家智慧
孙武的《孙子兵法》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云“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解读:战而屈人之兵,凭借的是实力,克敌的同时敌伤一千自伤八百,给自己带来消耗和损失。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完满的结果,是兵家的理想境界。也体现中华民族的不是好战的民族,是爱好和平,具有深厚人文涵养的民族。
刀光剑影:刀的闪光,剑的投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孤苦伶仃: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的样子。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惨无人道:形容极端凶狠,残暴到灭绝人性的程度。
来龙去脉:指山形地势像龙的血脉一样连贯着。现比喻人、物的由来或事情发展的原委经过。
热情洋溢:热烈的感情充分地流露出来。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使争斗变为友好。
兵戎相见:指发生武装冲突。
成语积累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上天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平和幸福而奉献。
——(日本)松下幸之助
最勉强的和平也比最正义的战争受人欢迎。
——(古罗马)西塞罗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
——(美国)富兰克林
素材积累
当堂检测
1.下面的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科学家虽然要承担科研任务,但是还应该担负起科普的责任。②当前,互联网等技术迅猛发展,③科学家应当充分运用这些现代传播工具,④做好科普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大众。⑤国家应当凭借国外科普工作的经验,⑥设立国家科普基金,⑦科普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完善,⑧鼓励科学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普工作中,⑨开发我国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当堂检测
答案:①,“虽然”改为“不仅”,删掉“但是”。⑤,“凭借”改为“借鉴”。⑦,“科普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完善”改为“逐步完善科普评价激励机制”。⑨,“开发”改为“开创”。
解析:语句①中,前后句无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关联词使用错误,可将“虽然”改为“不仅”,且删掉“但是”。语句⑤中,对于国外科普工作的经验,不能用“凭借”,应用“借鉴”。语句⑦,偷换主语,应改为“逐步完善科普评价激励机制”。语句⑨中,“开发”与“局面”不搭配,可将“开发”改为“开创”。
当堂检测
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于何时?长期以来,由于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外国学者大都认为起始于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近年来,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在中国。这其中又有三种主要观点:一种主张起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是全球战争冲突的开始;一种主张起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认为中国是第一个对抗轴心国的国家,比英法早2年,比美国早4年;还有一种主张起始于1937年的“淞沪会战”,认为这次会战是中日双方主力部队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作战。国内学者大多倾向于把1931年“九一八事变”确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我们认为,把“九一八事变”作为起点符合历史事实,是基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法西斯性质得出的结论,也是基于日本自此以后持续扩大侵略的战争行为得出的结论,更是基于从那时起武装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中国军民的壮举得出的结论。
当堂检测
答案:许多外国学者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在中国,他们的观点主要分为三种,而国内学者大多认为起点是“九一八事变”。
解析:第一个句号之前的内容是过去学者的观点,不符合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特征,不是重要内容。中间部分主要讲国外学者的种主要观点。剩下的内容主要是阐释中国学者的观点及理由。这样,综合以上分析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当堂检测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为《美穗子姐妺,中国元帅聂荣臻想念你们》的文章,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穗子决定: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80年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记录美穗子面谢救命恩人这一历史时刻的。1980年,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将流芳千古的佳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就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当堂检测
答案:①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②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③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
解析:第①处,从“立刻吸引”“当然也”和后面的“美穗子”可以判定,此处所填语句的基本内容是“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第②处,从后面的内容可以判定美穗子的决定应该是当面感谢聂荣臻元帅。第③处,从前文的“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和后文的“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之类的内容。
当堂检测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洛迪和约》使意大利半岛享受了半个世纪的珍贵和平。城邦间的大规模冲突停止,较量从刀光剑影的战场转向外交、庆典和赞助文化艺术。
②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抓作风建设一刻也不能松懈,“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键盘上的“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提笔忘字”蔚然成风,这实在令人担忧。
④进入2018年,新一轮人才抢夺暗潮涌动,城市抢人战已从“隔空争夺”升级到“上阵肉搏”,各大城市以千金买骨的气魄,纷纷向人才抛出橄榄枝。
⑤在莫言看来,乡愁诗人余光中对中国古典文学运用纯熟,作品处处可看到汉赋、唐诗、宋词的雪泥鸿爪,这是真正高明的继承。
⑥“大眼睛”苏明娟能够从一个贫穷山村的农家女孩脱胎换骨,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离不开好心人的帮助,更离不开自己的勤奋。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当堂检测
答案:B
解析:①刀光剑影:隐约显现出刀的闪光和剑的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此处使用正确。②人心向背: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此处使用正确。③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此处感彩不当。④千金买骨:用重金去买良马的骨头。比喻求贤若渴。此处使用正确。⑤雪泥鸿爪: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此处不合语境。⑥脱胎换骨: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此处不合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