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营造之美》知识清单
第10课—米景观
一、填空题
1. “—米景观”的定义:_______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米”为尺度,对身边_______环境进行的观察、感受与创造,它体现了人类对生活空间的艺术化处理和对美的追求。
2. 建筑与景观的关系:建筑是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互_______、相互_______。好的建筑能够_______景观的整体氛围,而独特的景观也能为建筑增添_______。
3. 江南水乡景观特点:江南水乡以_______纵横、众多为特色,白墙黑瓦的民居临水而建,形成“、_______”的独特景观。这种景观的营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_______条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徽派建筑的主要元素:徽派建筑以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为典型。马头墙高低错落,具有、防风的作用;白墙黛瓦色彩淡雅,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题材丰富,展现了当地的_______与文化内涵。
5. 园林景观营造手法:园林景观营造常采用_______、_______、框景、等手法。借景是将园林外的景色巧妙地“借”到园林内,扩大园林的;隔景是用、花墙等将园林空间分隔,形成不同的景观区域;框景是利用门框、窗框等作为_______,将景色框入其中,形成一幅如画的景致;漏景则通过镂空的隔断,使景色若隐若现,增添园林的_______与神秘感。
二、问答题
1. 简述“—米景观”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2. 分析建筑与景观如何相互影响
3. 江南水乡景观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4. 徽派建筑的马头墙有哪些功能和文化意义?
5. 园林景观营造中的借景手法有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第11课变迁中的家园
一、填空题
1. 传统民居的特点:传统民居是在特定的_______、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它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_______方式和生活习俗。例如,北京四合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_______观念和家族文化;陕北窑洞适应了当地_______的地理环境,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2. 现代城市建筑的特点:现代城市建筑强调_______、功能性和_______。大量采用_______、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造型新颖独特,注重建筑与城市环境的_______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3. 民居变迁的原因:民居的变迁受到_______发展、技术进步、_______交流以及人们生活观念转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_______的推进,传统民居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但同时人们也开始重视对传统民居的_______与传承。
4. 传统民居的保护意义: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的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_______价值。保护传统民居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_______和认同感,同时也为研究建筑史、文化史等提供了重要的_______。
5. 未来家园的设计理念:未来家园的设计将更加注重_______、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利用太阳能、风能等_______能源,实现建筑与自然的_______共生,为人们创造舒适、健康、_______的居住环境。
二、问答题
1. 对比传统民居与现代城市建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 举例说明技术进步对民居变迁的影响
3. 阐述传统民居保护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
4.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未来家园的设想
5. 分析文化交流如何影响民居的变化
答案
第10课—米景观答案
1. “—米景观”的定义:“—米景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米”为尺度,对身边生活环境进行的观察、感受与创造,它体现了人类对生活空间的艺术化处理和对美的追求。
2. 建筑与景观的关系:建筑是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互融合、相互衬托。好的建筑能够提升景观的整体氛围,而独特的景观也能为建筑增添魅力。
3. 江南水乡景观特点:江南水乡以河道纵横、桥梁众多为特色,白墙黑瓦的民居临水而建,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这种景观的营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水资源条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徽派建筑的主要元素:徽派建筑以马头墙、白墙黛瓦、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最为典型。马头墙高低错落,具有防火、防风的作用;白墙黛瓦色彩淡雅,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题材丰富,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与文化内涵。
5. 园林景观营造手法:园林景观营造常采用借景、隔景、框景、漏景等手法。借景是将园林外的景色巧妙地“借”到园林内,扩大园林的空间感;隔景是用围墙、花墙等将园林空间分隔,形成不同的景观区域;框景是利用门框、窗框等作为画框,将景色框入其中,形成一幅如画的景致;漏景则通过镂空的隔断,使景色若隐若现,增添园林的层次感与神秘感。
第10课问答题答案
1. 简述“—米景观”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答:在日常生活中,“—米景观”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家庭中的阳台布置,人们通过种植花卉、摆放小型盆栽、设置创意摆件等,将小小的阳台空间打造为充满生机与美感的角落;街道旁的花坛设计,精心搭配不同种类、颜色的花草,形成色彩斑斓的景观带;店铺的橱窗陈列,运用各种道具、灯光和商品组合,营造出吸引人的视觉效果,这些都是“—米景观”在身边生活环境中的具体体现。
2. 分析建筑与景观如何相互影响
答:建筑对景观的影响:一方面,建筑的风格、色彩、造型能够为景观增添独特的视觉元素,成为景观中的标志性存在。如苏州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其精巧的造型与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了园林的整体美感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建筑的功能可以丰富景观的内涵,如城市中的文化场馆建筑,为市民提供了文化活动空间,使景观具有了文化属性。
景观对建筑的影响:自然景观能够为建筑提供优美的背景,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如依山傍水而建的别墅,周围的山水景观为别墅增添了宁静、惬意的氛围。人文景观则能赋予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位于历史街区的建筑,会受到周边传统街巷、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的影响,在设计和建造上融入传统元素,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 江南水乡景观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江南水乡景观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自然原因:江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河网密布,水资源充足,为河道、湖泊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也使得水上交通成为重要的出行方式。人文原因:江南地区农业发达,水运是重要的运输方式,人们依水而居,便于灌溉、生活和贸易;同时,江南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人们对居住环境有着较高的审美追求,临水而建的民居、桥梁等建筑,与自然水景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
4. 徽派建筑的马头墙有哪些功能和文化意义?
答:功能方面:马头墙具有防火功能,在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火灾容易蔓延,马头墙可以阻隔火势,防止相邻建筑受到牵连;同时也有防风作用,能够抵御强风对建筑的侵袭。文化意义方面:马头墙高低错落的造型,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和形式美,体现了徽派建筑的艺术特色;它象征着家族的兴旺发达,寓意着步步高升,反映了当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此外,马头墙也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符号,承载着徽州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增强了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5. 园林景观营造中的借景手法有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答:借景手法主要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和因时因地而借等类型。远借是指将远处的景色借入园林中,如颐和园借玉泉山及西山之景,使园林的空间感得到极大拓展,远处的山峦与园内的建筑、水景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宏大的山水画卷。邻借是借相邻景物,如苏州沧浪亭,通过复廊将园外的水引入园内,与园内景色融为一体,增加了景观的层次和丰富度。仰借是借仰视的景物,如在园林中仰望天空中的明月、飞鸟,或高大的树木、山峰等,增添园林的意境。俯借是俯视低处的景物,如在园林中的高处俯瞰园内的池塘、溪流、花草等,展现不同视角的景观美。因时因地而借是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借取当时当地的独特景色,如在秋天借取枫叶的火红,在雨天借取雨景的朦胧之美等。
第11课变迁中的家园答案
1. 传统民居的特点:传统民居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它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例如,北京四合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和家族文化;陕北窑洞适应了当地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2. 现代城市建筑的特点:现代城市建筑强调实用性、功能性和创新性。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造型新颖独特,注重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3. 民居变迁的原因:民居的变迁受到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文化交流以及人们生活观念转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传统民居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但同时人们也开始重视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
4. 传统民居的保护意义: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保护传统民居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也为研究建筑史、文化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5. 未来家园的设计理念:未来家园的设计将更加注重生态性、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人们创造舒适、健康、便捷的居住环境。
第11课问答题答案
1. 对比传统民居与现代城市建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材料方面: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材、砖瓦、泥土等天然材料,而现代城市建筑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玻璃、钢材等人工合成材料。建筑风格方面:传统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风格较为古朴、典雅,如徽派建筑的白墙黛瓦、马头墙,北京四合院的方正布局等;现代城市建筑风格多样,追求新颖、独特和个性化,造型丰富多变。功能布局方面:传统民居的功能分区相对简单,注重家庭生活的团聚性,如四合院以庭院为中心,各个房间围绕庭院布置;现代城市建筑功能更加细化和专业化,强调空间的高效利用,会根据不同需求设置多种功能区域,如写字楼的办公区、休息区等。与环境的关系方面:传统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多就地取材,依地形、气候而建;现代城市建筑虽然也强调与环境协调,但更侧重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改善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较大。
2. 举例说明技术进步对民居变迁的影响
答:技术进步对民居变迁影响深远。在建筑材料技术方面,新型建筑材料的发明和应用改变了民居的建造方式和外观。例如,钢筋混凝土的出现,使建筑能够建造得更高、更坚固,促进了高楼大厦的兴起,改变了城市的天际线。在施工技术方面,现代施工机械和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建筑的施工效率和质量。如塔吊等起重设备的使用,使高层建筑的施工变得更加便捷,缩短了建筑工期。在建筑设计技术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的应用,让建筑设计更加精确、高效,设计师能够更直观地呈现设计方案,同时也可以进行各种模拟分析,优化建筑的功能和性能,推动了现代建筑造型和功能的多样化发展。
3. 阐述传统民居保护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
答:重要性: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是研究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它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保护传统民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传统民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等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保护措施:首先,加强立法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传统民居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保护责任,对破坏传统民居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其次,开展普查和登记工作,全面掌握传统民居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等信息,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再者,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用于传统民居的修缮、维护和环境整治;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捐赠、投资等方式,为传统民居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民居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4.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未来家园的设想
答:未来家园在建筑设计上,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房屋会采用大量的绿色环保材料,如可降解材料、再生材料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能源利用方面,广泛安装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等设备,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智能化也是未来家园的重要特点,家居设备将实现智能化控制,通过手机或语音指令,就可以控制灯光、温度、家电等设备,让生活更加便捷。此外,未来家园会更加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室内会有更多的绿色植物,打造生态室内环境;室外会有大面积的绿化空间和生态景观,居民可以在社区内亲近自然,享受舒适的生活环境。社区还将配备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共享空间、健身场所、医疗设施等,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5. 分析文化交流如何影响民居的变迁
答: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建筑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从而影响民居的变迁。在建筑风格方面,不同文化的交流使民居吸收了其他地区的建筑元素。例如,近代中国沿海城市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在传统民居中融入了西式建筑的拱门、柱式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建筑功能方面,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促使民居功能发生改变。如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中国一些传统民居开始设置独立的卫生间、客厅等功能空间,以适应新的生活需求。在建筑材料和技术方面,文化交流也推动了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传播与应用。例如,工业革命后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传入中国,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新材料建造的民居,改变了传统民居的建造方式。文化交流还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使民居在装饰、色彩等方面发生变化,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