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知识清单:《十送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情深谊长》《过雪山草地》《会师歌》
一、知识梳理
(一)《十送红军》
1. 创作背景:《十送红军》以______时期红军长征为背景,描绘了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根据地人民______的感人场景,体现了深厚的______。
2. 音乐特点:
旋律:歌曲旋律具有浓郁的______风格,它在______等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旋律婉转、细腻,多有______进行,如“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这种进行方式使得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歌唱性,也更能表达出依依惜别的情感。
节奏:节奏较为______,采用了唱半句、停半句的方式,如“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这种节奏特点强化了歌曲中留恋不舍、深情祝福的情绪。
曲式结构:采用______曲式结构,由三个部分构成,三个部分均由六个乐句构成,第一部分中第六乐句是第二乐句的______。
歌词:歌词中运用了许多衬词,如“里格”“介支个”,这些衬词是______方言,没有具体的意思,但能体现歌曲的韵味和地方特色,使歌曲增添了浓郁的______气息。同时,歌词通过质朴的语言,如“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直白地表达出老百姓对红军的深厚情感。
(二)《四渡赤水出奇兵》
1. 创作背景:该曲反映的是红军长征中______这一关键战役。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之战,毛泽东等指挥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为红军北上______摆脱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争取了有利条件。
2. 音乐特点:
旋律:旋律______,具有很强的______。旋律的起伏与歌词内容紧密结合,比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旋律的上扬和下行生动地描绘出红军在艰难环境中行军的情景。
节奏:节奏丰富多变,大量运用了______、切分音等,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如“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中的切分节奏,突出了战士们行军的坚定和战斗的果敢。
演唱形式:采用了______与合唱相结合的形式。领唱部分通常用来叙事、抒情,如“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以领唱的方式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娓娓道来;合唱部分则用来烘托气氛、增强气势,如“横断山,路难行”的合唱,展现出红军面临艰难险阻时的豪迈与坚定。
歌词:歌词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战斗的激烈以及军民鱼水情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既展现了战斗的胜利,又高度赞扬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情深谊长》
1. 创作背景:歌曲创作以______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1935年5月,红军先遣队进入彝族聚居区,红军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歃血为盟,实现了“彝海结盟”。这一事件为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实现北上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彝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情深谊长》正是对这段历史的艺术呈现。
2. 音乐特点:
旋律:是一首具有中国西南少数民族______特点的歌曲,旋律采用彝族音乐常见的______,音域适中,以______和小跳进为主,如“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旋律优美流畅,富有民族特色。歌曲运用了“______”的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手法,每一句歌词都互有关联,使旋律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同时,大幅度的音程跳进、丰富的装饰音为歌曲增添了灵动活泼的气息。
节奏:节奏富有民族舞蹈韵律,采用了以三拍子为基础的八九拍和八六拍,这种节奏带有典型的少数民族舞蹈韵律特征,让歌曲具有独特的动感,如在演唱时,能让人感受到彝族舞蹈的欢快节奏。
曲式结构:采用______曲式结构,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构成,A宫四声调式,宫羽交替,前两乐句采用变换拍子,中间有四小节的连接,后两乐句是前两乐句的重组,前半句有局部的变化,后半句采用严格合尾的方式;第二部分同样由四个乐句构成,为起承转合结构,调式转为C宫系统的a羽调式,前两个乐句具有同头异尾的重复关系。两个部分相互呼应,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歌词:歌词充满诗意,以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彝族人民对红军到来的喜悦以及对红军的热爱与感激之情,如“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长征不怕路途遥”,直白又真挚地表达出彝族同胞与红军的深厚情谊。
(四)《过雪山草地》
1. 创作背景:这首歌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______、穿越______的艰难历程。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雪山高耸入云,气候严寒,空气稀薄;草地沼泽遍布,荒无人烟,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但红军战士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穿越了这些地区,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2. 音乐特点:
旋律:旋律起伏较大,音程跨度增强歌曲的戏剧性与张力,如“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旋律的下行和音程的变化生动地描绘出雪山草地环境的恶劣;而“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旋律的上扬则展现出红军战士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
节奏:节奏上有鲜明的强弱对比,模拟行军步伐,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通过节奏的变化表现出红军行军的艰难;同时,一些节奏的重复也体现出红军行军的坚定和有序。
歌词:歌词充满了对红军战士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语言质朴有力,如“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体现了红军内部的团结以及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
(五)《会师歌》
1. 创作背景:以红军长征中的______为背景创作。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及将台堡地区会师。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历时两年,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为中国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与抗日联军提供了坚强的支柱,对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调整国内政治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会师歌》表达了红军会师时的喜悦与胜利的豪情。
2. 音乐特点:
旋律:旋律简洁明快,具有______风格,易于传唱,如“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简单的旋律却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节奏:节奏规整,采用大量重复乐句,增强了歌曲的节奏感和记忆点,比如“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的重复,强化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功绩和威名。
歌词:歌词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豪迈之情,如“百战百胜英雄师,胜利会师在今朝”,生动地展现了红军会师时的激动心情和对胜利的自豪。
二、问题探究
1. 请简要分析《十送红军》中衬词的作用。
2.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如何通过音乐要素展现战斗场景和红军精神的?
3. 对比《情深谊长》和《过雪山草地》,它们在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上有哪些不同?
4. 从音乐特点的角度,阐述《会师歌》为什么能够很好地表达红军会师时的喜悦与胜利豪情?
5. 这五首歌曲都与红军长征有关,它们共同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请结合歌曲内容进行说明。
三、答案
(一)《十送红军》
1. 红军长征;为红军送行;军民鱼水情
2. 赣南民歌;赣南采茶戏;级进
舒缓、抒情
再现三段;重复
客家;地方
(二)《四渡赤水出奇兵》
1. 四渡赤水;渡金沙江
2. 跌宕起伏;叙事性
附点音符
领唱
(三)《情深谊长》
1. 彝海结盟
2. 彝族;五声音阶;级进;换头合尾
并列二段
(四)《过雪山草地》
1. 雪山;草地
2. 无
(五)《会师歌》
1. 会师;进行曲
2. 无
(二)问题探究
1. 《十送红军》中的衬词如“里格”“介支个”等,首先能体现歌曲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衬词是客家方言,使歌曲具有独特的地域韵味;其次,衬词虽无具体含义,但能增强歌曲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演唱时,通过衬词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歌曲中留恋不舍、深情祝福的情感,强化歌曲的抒情性。
2. 通过旋律的跌宕起伏来展现战斗场景和红军精神,如旋律的上扬和下行描绘红军行军和战斗的情景;节奏上运用附点音符、切分音等营造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展现红军行军的坚定和果敢;领唱与合唱相结合的演唱形式,领唱叙事抒情,展现军民鱼水情,合唱烘托气氛、增强气势,体现红军的豪迈与坚定;歌词生动形象,描绘艰难险阻、战斗激烈以及对毛泽东军事指挥才能的赞扬,展现红军精神。
3. 音乐风格上,《情深谊长》具有彝族音乐特色,采用彝族常见的五声音阶,节奏富有民族舞蹈韵律,以三拍子为基础,旋律优美流畅,音域适中;《过雪山草地》旋律起伏较大,音程跨度大,节奏有鲜明强弱对比。情感表达上,《情深谊长》表达彝族人民对红军的热爱与感激,情感细腻、真挚;《过雪山草地》表达红军战士在恶劣环境下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的精神,情感豪迈、悲壮。
4. 旋律简洁明快且具有进行曲风格,易于传唱,充满力量和激情,能很好地传达出喜悦与豪情;节奏规整,大量重复乐句增强节奏感和记忆点,强化胜利的喜悦和豪迈之情;歌词充满胜利喜悦和豪迈之情,如“百战百胜英雄师,胜利会师在今朝”等语句,生动展现红军会师时的激动和自豪。
5. 共同体现了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军民鱼水情深等长征精神。如《过雪山草地》体现红军战士面对恶劣环境坚韧不拔;《四渡赤水出奇兵》展现红军在战斗中的团结协作以及军民鱼水情;《十送红军》和《情深谊长》体现军民鱼水情深;《会师歌》体现红军长征胜利会师,是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