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光辉的历程》知识清单
一、填空题
1. 《游击队歌》的作者是______,作于______年年底。
2. 《游击队歌》首次演出受到______的热烈欢迎,随后流传到全国各地,歌曲初刊于______年5月出版的《自由中国》第二号。
3. 《游击队歌》是带有对比性中句的______结构。第一乐段在节奏上模仿______的鼓点,给人以行进的感觉。
4. 《保卫黄河》是《______》的第七乐章,由作曲家______谱曲,诗人______作词,创作于______年抗日战争时期。
5. 《保卫黄河》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的复调手法,旋律______,节奏______,模仿黄河奔涌的磅礴气势。
6. 《中国军魂》体现的中国军魂的核心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7.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______》中的第四曲,描绘了红军长征中______的战斗场景。
8.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原名《______》,创作于______年冬,是《______》其中之一。1950年改名为《______》,1988年7月25日,定名为《______》。
9.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作者是______,他还创作了《______》《______》《______》等作品。
10. 常见的演唱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1. 音乐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2. 力度标记中,p表示______,pp表示______,f表示______,ff表示______,mf表示______,sf表示______。
13. 拍号是用分数的形式来标画的,分母表示______,分子表示______,例如2/4拍表示______。
14. 三连音是将基本音符分成均等的______部分,用来代替基本划分的______部分。
15. 西洋管弦乐乐队的乐器分组为______乐器组、______乐器组、______乐器组、______乐器组。
16.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乐器分组为______乐器组、______乐器组、______乐器组、______乐器组。
17.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先后模仿演唱统一旋律的演唱形式是______。
18. 两个声部以上的歌曲,每个声部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演唱的演唱形式是______。
19. 由一人或数人引领众人齐唱或合唱的部分是______。
20. 节奏是音乐中声音的______与______的关系,节拍是音乐中______与______有规律地重复。
二、简答题
1. 简述《游击队歌》的创作背景和流传情况。
2. 分析《游击队歌》的音乐特点。
3. 阐述《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与主题。
4. 谈谈你对《中国军魂》所体现的军魂精神的理解。
5. 简要介绍《四渡赤水出奇兵》描绘的内容及在长征组歌中的意义。
6. 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演变历程。
7. 举例说明常见演唱形式在本单元歌曲中的运用。
8. 结合本单元歌曲,分析音乐基本要素(如旋律、节奏、力度等)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作用。
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答案
一、填空题答案
1. 贺绿汀;1937
2. 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1938
3. 两段式;小军鼓
4.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1939
5. 轮唱;齐唱;合唱;激昂雄壮;紧凑
6. 勇敢;坚韧;忠诚
7. 红军不怕远征难;四渡赤水
8. 八路军进行曲;1939;八路军大合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9. 郑律成;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
10. 独唱;齐唱;轮唱;合唱;领唱
11. 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调式;和声
12. 弱;很弱;强;很强;中强;突强
13. 拍子的时值(用几分音符来当一拍);每一小节里有几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有2拍
14. 三;两
15. 木管;铜管;打击;弦
16. 吹管;弹拨;打击;拉弦
17. 轮唱
18. 合唱
19. 领唱
20. 长短;强弱;强拍;弱拍
二、简答题答案
1. 创作背景和流传情况:《游击队歌》作于1937年年底,当时作者贺绿汀在救亡演剧一队工作,住在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首次演出受到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的热烈欢迎,随后流传到全国各地。歌曲初刊于1938年5月出版的《自由中国》第二号,同年夏天在武汉改编为四部合唱。1942年拍摄的影片《自由中国》曾用此歌作插曲,还曾为大型纪录片《华北是我们的》作配乐。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用它作重要素材,至今仍久唱不衰。
2. 音乐特点:《游击队歌》是带有对比性中句的两段式结构。第一乐段在节奏上模仿小军鼓的鼓点,给人以行进的感觉;弱拍后半拍起为特点的节奏型贯穿全乐段,唱起来统一和谐;以四度大跳后上下级进为主的旋律线给人以紧张、活泼的感觉,展现出游击队员乐观、机智、顽强的性格特征。第二段前四小节在节奏上有所变化,曲调安排了两小节的同音反复,以近似数板的音调刻画了游击队战士风趣、乐观的性格和对强大敌人的蔑视。这段音乐从节奏变化、旋律进行、调式色彩都与前段形成对比,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紧接着再现了第一乐段的前两乐句,使歌曲既有变化又很统一,完满地结束在主音上。全曲音域集中,形象鲜明,语言通俗。
3. 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与主题
创作背景:创作于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大片领土,武汉、广州等城市相继沦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抵抗,通过音乐创作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战斗意志。诗人光未然1938年在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战宣传时,目睹黄河的壮阔景象和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后因坠马受伤,在延安治疗期间创作了长诗《黄河吟》。1939年冼星海受邀为《黄河吟》谱曲,在延安的窑洞中仅用6天时间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作曲。
艺术特色:采用轮唱、齐唱、合唱的复调手法,旋律激昂雄壮,节奏紧凑,模仿黄河奔涌的磅礴气势。
主题:歌词以黄河为象征,讴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号召民众团结抗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4. 对军魂精神的理解:《中国军魂》体现的军魂精神核心是勇敢、坚韧和忠诚。勇敢是指军人在战场上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也绝不退缩,这种勇敢精神使中国军队在历史上取得无数胜利,捍卫国家独立和尊严;坚韧是军人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坚韧不拔才能取得胜利,中国军人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培养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不气馁,在失败面前不放弃,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忠诚是军人要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忠诚,为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愿意付出一切,中国军人忠于职责,忠于祖国,他们的忠诚精神感动无数人,激励后人传承。
5. 内容及意义:《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第四曲,描绘了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的战斗场景。在长征组歌中,它展现了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巧妙穿插,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英勇机智,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军事指挥的高超艺术,凸显了长征途中这一关键战役的重要性和艰难性,也展现了长征的伟大历程和红军的革命精神。
6. 演变历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原名《八路军进行曲》,创作于1939年冬,是《八路军大合唱》其中之一。1950年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并被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歌。
7. 演唱形式运用举例
独唱:在一些歌曲的引子或抒情段落可能会采用独唱形式来突出个人情感表达。
齐唱:如《游击队歌》最初的演唱形式可能以齐唱为主,大家整齐地唱出歌曲,体现团结、有力的感觉。
轮唱:《保卫黄河》采用了轮唱手法,不同声部先后进入,此起彼伏,营造出一种如黄河波涛般一浪接一浪、连绵不绝的音乐效果,象征抗日力量的前赴后继。
合唱:《保卫黄河》也有合唱部分,多个声部共同演唱,增强了歌曲的气势和表现力,展现出团结一心的力量。
领唱:在一些大型合唱表演中,可能会有领唱先唱出主题旋律,然后引领众人合唱,比如在一些文艺演出中表演长征组歌时,在《四渡赤水出奇兵》等曲目中,领唱可以先描绘出场景,再带动合唱展现宏大场面。
8. 音乐基本要素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作用
旋律:如《游击队歌》以四度大跳后上下级进为主的旋律线,给人紧张、活泼的感觉,展现游击队员的乐观、机智、顽强;《保卫黄河》激昂雄壮的旋律,表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
节奏:《游击队歌》模仿小军鼓的节奏,给人行进感,体现游击队员灵活的战斗状态;《保卫黄河》紧凑的节奏,如快速的音符进行和切分节奏等,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表现出抗日的紧迫感和力量感。
力度:在《保卫黄河》中,强力度的演唱(如ff等力度标记处)可以表现出力量的强大、气势的磅礴,展现出抗日军民的坚定意志和强大力量;而弱力度(如p等)可能用于表现出对和平的渴望、对敌人的蔑视等细腻情感,通过强弱对比,使歌曲情感表达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