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二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学年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第一、二、六、八(《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籍充满智慧,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值得深入挖掘、认真汲取。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按大类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体现了古人在不同领域的学术思考和哲学思想。经部中,现存传世古籍以儒家经典《六经》影响最大。从哲学思想角度看,“《书》以道事”,蕴含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易》以道阴阳”,蕴含丰富的宇宙哲学思想;等等。子部中,《道德经》以“道”为万物本体,以“德”为万物生成模式,《庄子》以“相对”主义、“无为而无不为”为运动方式,共同构建起了“尊道贵德”“自然无为”的哲学体系,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那个时代关于事物变化、转化的最高认识水平。史部地理类《山海经》等书,也为我们保存了“德义仁礼信”的宇宙观和价值观。集部汇集了许多哲学思想的文学表达。
古圣先贤重视系统性地总结自身或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比如,《论语》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构想,《孟子》中“四端”“五行”及“尽心知性”“知性知天”的阐述,西汉王褒、严君平、扬雄“道德仁义礼”的体系构建,都为我们研究古代哲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可见,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的进程中,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丰富系统的哲学思想。但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一些中外学者习惯于运用西方哲学史范式来书写“中国哲学史”,大量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成为西方哲学框架下的中国哲学史叙述。当前,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要有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的意识。这既是我们书写中国本位“中国哲学史”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
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可以利用典籍中的诸子学说、百家理论,展示中国古圣先贤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的心路历程、思想火花和哲学思维。一是积极利用古圣先贤创造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标志性成果进行再思考。比如,中国古代以《道德经》《庄子》抽象的“道”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以《论语》《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人本”“民本”和“性本”哲学,等等。二是针对中国哲学史书写存在的西化问题,有的放矢地构建起中国本位的反映古圣先贤揭示事物本质、发展规律、运行模式和守中原理的学术范畴和话语。可以利用孔子等倡导的“中庸”理论,儒家经典确立的“尊师重教”“学以致道”“教学为先”“格物致知”等认知。三是对于道德哲学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利用儒、道、墨等诸子思想资料,构建“仁义礼乐”为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行的道德哲学和情感哲学,梳理归纳“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实践伦理。
今天我们沉潜丰富古籍、立足百家学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进而丰富世界哲学思想宝库,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
(摘编自舒大刚《沉潜丰富古籍、立足百家学术,丰富世界哲学思想宝库》)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本义是指对人进行礼乐教化。西周时期,对人的教化、人自身的修养开始受到重视。后来,孔子称赞周王朝“郁郁乎文哉”,指的就是文明教化成果斐然。春秋时期,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强化。《左传》中记载了子产拒绝用珍贵玉器来祭祀的故事,因为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怎么能用“天道”来影响和决定“人道”呢?人的主体性,就这样逐步确立起来,人文精神的内涵也随之越来越丰富。
材料二:
我国古籍历史悠久、卷帙浩繁,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古圣先贤的深邃智慧。在内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是重要方面。新时代,我们要善于从古籍入手,做好人文精神的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在个人对自身方面,人文精神强调修身。我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把“修身”作为教化的起点,包含着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人格和尊严首先要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思想。同时,人文精神还要求在修身时把天性和修养结合在一起,只有把天性和修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称得上是君子,才是真正的修身。修身要求个人高度自律、践行诺言。《论语》中说子路“无宿诺”,意思是子路践行诺言毫不迟疑,答应的事情就会立刻去办。
在个人对他人方面,人文精神要求包容。古人认为品行宽厚的君子,对于他人有一颗包容之心。《论语》记载,孔子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的冷言冷语不以为忤,反而称赞老农是“隐者”。人文精神要求彼此尊重个性差异,互相理解和包容,在此基础上和而不同、和睦相处,才能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在个人对人类方面,人文精神提倡大爱。孔子认为,君子的核心品行是“仁”,而“仁”的本质就是“爱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应该爱天下之人。这种对于全人类的大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古人追求的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礼记》提到的“天下大同”,“天下大同”的前提是“天下为公”。放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在发展、安全、气候等关系人类共同命运的大事上,国与国之间应该携手合作、同舟共济。
(摘编自冯胜君《万物之中以人为贵,做好人文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体现了古人在不同领域的学术思考和哲学思想,诸如“《书》以道事”,蕴含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
B. 中国古籍中的诸子学说、百家理论,是古圣先贤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研读典籍,有助于我们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
C. 中国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着古圣先贤深邃的思想,而人文精神是中国丰富而悠久的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最重要方面。
D. 人文精神在强调修身时,不仅要求承认和尊重人格和尊严,还要求有机结合天性和修养,这样才称得上是君子,才是真正的修身。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德经》和《庄子》共同构建起了“尊道贵德”“自然无为”的哲学体系,展现那个时代关于变化、转化的最高认识水平。
B. 《孟子》中“四端”“五行”的阐述,西汉王褒等人“道德仁义礼”的体系构建等哲学思想,都为我们研究古代哲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C. 在新时代,我们只有从古籍入手,传承和弘扬好人文精神,做好归纳总结和提炼升华,才能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D.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西周时期对人的教化和人自身的修养开始受到重视,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得到了强化。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了经、史、子、集四大类中国古籍的代表作品和思想,论证了儒家经典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之大。
B. 材料一作者从再思考古圣先贤古籍、构建中国本位的学术范畴和话语、利用古籍构建道德哲学三方面论述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
C. 材料二从个人对自身、对他人、对人类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人文精神强调修身、要求包容和提倡大爱,条理清晰。
D. 材料一、二均运用了大量的事实论据,用先贤的众多实践和理论成果,论证了古籍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在新时期进行古籍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月记
(日本)中岛敦
李征,陇西人士,博学俊才,天宝末年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补任江南尉。然自视清高,不屑厕身于贱吏之流,不久便辞官归乡,闭门作诗,自认为与其屈膝于恶俗不堪的大官面前,不如留诗名于百年之后。
不等扬名于世,生活日渐窘迫。李征焦躁不安起来,昔日俊朗风姿荡然无存。数年后,为妻儿衣食计,他只得又做了一地方小官,听令于已遥居高位的昔日同侪。他终日郁郁寡欢,原本就狂放不羁的秉性愈发难以自抑。一年后,他因公出差,宿于汝水之畔,某日深夜,忽从床上跳起,狂呼着夺门而出,消失于漆黑的夜色。人们遍寻山野,一无所获。
第二年,监察御史袁傪奉敕命出使岭南,途中宿在商於。次日凌晨,天色未明,正待启程,驿卒说前有食人猛虎出没,不如等到天亮。袁傪自恃随从众多,依旧上路了。
借着残月微光穿行林间之时,果然有猛虎从草丛中跳出,眼看要扑向袁傪,却又猛一转身,隐入草丛。随即,草丛中传出人声:“好险,好险。”
袁傪听着耳熟,尽管惊魂未定,仍不觉叫道:“听此声音,莫不是吾友李征?”当年两人同年进士及第,李征几无朋友,却视袁傪为唯一挚友。
草丛中没有回应,良久才低声答道:“正是陇西李征。如今身为异类,不忍现身令君畏惧厌恶。但君如不弃,可否作一席谈?”
袁修命部下暂停行进,自己则立在道旁,与这看不见的声音对话。谈罢京城传闻、旧友消息,告以今日身份地位。袁傪问李征为何变成今日模样,草丛中的声音说道——
一年前,我夜宿汝水之滨。半夜醒来,忽闻屋外有人召唤,我循声追寻,跑入山林,渐觉浑身是劲,山岩巨石,一跃而过。天色已明,临溪自照,惊见自身已变猛虎。
待明白这绝非梦境,我惊恐万分,不知所措。怎么会有这等事?我不明白。事实上我们原本就一无所知,不知情由地逆来顺受,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这便是生灵之宿命。
此刻一兔跑过,我一看到它,体内人性瞬间消失;等到人性恢复,发现嘴上已沾满兔血。自此至今的所作所为,实在难以启齿。好在一天之中,尚有数小时人性恢复,仍能说话思考,甚至背诵章句。以这样的人心来看自己兽行,回顾一生命运,唯有无尽的可悲、恐惧与愤怒。
可是,就连这人性恢复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过去我还为变成老虎而惊诧,最近竟为曾经是人类而纳闷,真叫人不寒而栗。唉,待人性消失殆尽,或许反倒让我心安理得吧。每念及终将忘却此身为人,多么惶恐、悲痛。这般心情,非有此遭遇者不能明了。哦,对了,在彻底丧失人性之前,我有一事相求。
袁傪一行人全都凝神屏息。那声音继续说道——
我本欲以诗成名,曾为之执着终生,乃至丧尽家产,心智迷乱。昔日所作,有数十篇仍能记诵,望君为我笔录,使之流传后世,哪怕仅仅一部分也好。
袁傪命人执笔记录。草丛中朗诵声响起,长短共三十篇,格调高雅,意趣卓逸。叹赏之余,袁傪蓦然感到:诗人虽然资质一流,却在某处犹有欠缺……
诵完旧作,李征自嘲——
惭愧。已成这副模样,我竟然还梦想自己的诗集摆上长安风流人士的案头。既已见笑,索性再赋诗一首,以述心怀。
最后两句“此夕溪山对明月,不成长啸但成嗥”吟罢,正当残月辉冷,白露满地,天将破晓。一行人尽皆忘记其事之离奇,而慨叹其人之不幸。
李征的声音再次响起——
方才我说,不知为何会遭此厄运,但细想起来,倒也并非茫然无绪。人人以为我居高自傲,实不知我。我欲以诗成名却不愿与师友切磋,更不屑与凡夫俗子为伍。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渐渐脱离尘俗,疏远世人,一任愤懑与羞恨助长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人人皆为驯兽师,性情即是猛兽。我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就是心中猛虎,既折损自身,施苦妻儿,伤害朋友,最后又将我外形也变成与内心一致的模样。每天我的心都越来越接近一只老虎,我如何是好?唯有立于山巅,厉声咆哮,野兽闻之惊恐跪地,却绝无一人识我内心,正如我尚为人时,无人懂我一样。淋湿我这身皮毛的,并非只有浓重的夜露啊。
黑暗已渐渐退去,远处哀婉的晓角之声隐隐传来。
非告别不可了。李征的声音说道——
还有一事相托。我妻儿尚在家乡,对我所遭厄运一无所知。君南归后,请告之我已身死,切勿提起今日之事。还望你怜其孤苦无依,施以援手,使之免于饥冻,于我便是莫大的恩德。
言罢,恸哭声起。袁傪也热泪盈眶,应允必定如他所愿。
李征的声音最后说道——
倘若我是人,本该先托付妻儿,可是比起冻馁的妻儿,我竟然更念念不忘于自己的诗作。正因如此,我才像这样沦为兽身吧。就此分别,你到百步外的小丘再回望此处,我将现出兽形,以打消你重来见我之念,唯恐我已认不得你,将你吃掉。
袁傪洒泪上马,待登上小丘,依言回望。只见一猛虎自草丛跃出,遥遥相望。随后,猛虎对着银光散尽的残月,咆哮几声,复又跃入草丛,消失了踪影。
(徐建雄译,有删改)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征为了妻儿衣食违背心志出来做一小官,身变猛虎后又请求朋友帮忙照料妻儿,可见他对妻儿也有关爱之心。
B. 小说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态历程,对自己身变猛虎,李征先是惊恐、不解,接着逐渐接受、认同,最后心安理得。
C. 结尾处猛虎对残月咆哮,既包含着威吓友人打消重见之念善意,又宣泄着内心的愤怒、无奈、孤独等复杂情感。
D. 小说以“人”变为“兽”为主要事件,再以“兽”展示被扭曲、压抑的“人”,引导读者探析“人”变形的原因和过程。
6.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征由少年得志到抑郁发狂,袁傪由途中遇虎到与故友重逢,小说情节在开头几段中一再出现突转,呈现一波三折之妙。
B. 小说描写李征化虎和袁傪遇虎均以黑夜为背景,夜色的昏昧可以烘托神秘的氛围,而夜色的变化又能配合情节的推进。
C. 小说叙事既用李征自述的视角,又用全知视角,既能“入乎其内”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出乎其外”,灵活把控全局。
D. 李征自恃清高,执念以诗文成名,终变猛虎,这是荒诞奇趣的现实主义;而其曲折的心路剖析却是一种浪漫主义。
7. 这篇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指向“异化”主题,请简要分析这两篇小说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10分)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①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大) 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哀怜)
③简能而任之(简化) ④何辞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⑤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 ⑥辟邪说,难壬人(排斥、驳斥)
⑦善刀而藏之(好好的)
A. ①③④⑤ B. ②③⑥⑦ C. ②④⑤⑥ D. ①④⑤⑦
9. 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其志不在小 ②良庖岁更刀 ③老者衣帛食肉
④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⑤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⑥必固其根本 ⑦朝秦楚
⑧数目项王 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⑩貌恭而不心服
A. ①⑨\②⑩\③⑧\④⑥\⑤⑦ B. ①⑧\②⑩\③⑨\④⑤\⑥⑦
C. ①⑨\②⑧\③⑩\④⑤\⑥⑦ D. ①⑧\②③\⑨⑩\④⑥\⑤⑦
10.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奔车朽索,其可忍乎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B. 申之以孝悌之义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C. 若无罪而就死地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D. 臣闻求木之长者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不是都为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③依乎天理
B. 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为之踌躇满志 ③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C. ①而听细说 ②故略上报 ③因其固然
D. ①约为婚姻 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③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12. 下列选项中均为同一种句式的一项是( )
A. ①终必不蒙见察 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B. ①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②莫之能御也 ③沛公安在
C. ①是乃仁术也 ②是诚不能也 ③臣未之闻也
D. ①民以殷盛 ②构怨于诸侯 ③天下可运于掌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诛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改)
1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拔卿A于仇虏之中B任C卿D以枢要之职E见朕之F非G未尝不谏。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竭,尽、穷尽,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勇者竭其力”的“竭”字含义相同。
B. 三年,这里指贞观三年,贞观三年是年号纪年,古代还常用干支纪年,如“壬戌”。
C. 若,好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的“若”字含义不同。
D. “后复固辞”与“则固前知其如此”(《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征在武德末年担任太子洗马,当他看到太宗同隐太子李建成暗中争夺帝位时,常劝李建成早做打算,但是李建成并未听从他的劝谏。
B. 在太宗杀隐太子后,面对太宗的责问,魏征慷慨自若,从容应答。太宗听后肃然起敬,不仅没有治他的罪,还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C. 魏征素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刚直不阿。太宗每次和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太宗曾抚慰魏征,说他两百余起的劝谏都很符合其心意。
D. 魏征担任侍中不多久因病请辞所任的官职,太宗竭力挽留,说魏征像矿石中的金子一样珍贵,魏征听了只好作罢,但后来又坚决要求辞职。
1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谏太宗十思疏》)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①
杜甫
消渴②游江汉,羁栖尚甲兵。
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
松柏邛山③路,风花白帝城。
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
【注】①此诗于大历二年春作于夔州。熟食日:即寒食日,寒食节禁火,吃熟食。宗文宗武:杜甫的两个儿子。②消渴:一种疾病,杜甫诗中也称“消中”。③邛山:杜甫家祖坟在此。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叙事,写诗人因战乱而远离家乡,流落寄居于江汉这个地方。
B. 颔联“几年”“万里”从时间、空间的角度表现诗人客居之久、远。
C. 颈联写景,用“松柏”与“风花”对举,烘托了诗人年老的形象特征。
D. 颈联虚实结合,由眼前的“邛山路”之景联想到家乡的“白帝城”。
18. 尾联中诗人“泪纵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就重视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间接体现了此主张。
(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为政以德”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治国理念,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也以“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种理念。
(3)历史课上,王老师使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两句话,来表扬历史上的改革家既有行动,又有不悔的精神。
(4)古代文人常摘句为联,小华从《念奴娇·过洞庭》下阕中摘出两句“_______,_______”,与上阕“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集成一副对联,送给了挚友。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一把解腕尖刀多处倾注笔墨,以至我们在阅读时,会多次关注这把刀。这把“解腕尖刀”的出现,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当李小二告知林冲,陆谦等人已追至沧州,有密谋加害之意时,林冲“大怒”,随即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身为配军的林冲被允许携带的防身武器是一杆花枪。然而,要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寻仇家,携带花枪就不妥当了,锐利小巧便于隐藏的“尖刀”却正适合,这才有了“尖刀”的出场。林冲带了“尖刀”,四处寻找仇家,也是带了这把“尖刀”去的草料场。这种时候的“尖刀”应该是装在刀鞘中的,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
然而让一些读者不解的是,在雪夜报仇的场景中,禁军教头林冲分明是可以用那杆花枪刺死仇敌陆虞候的,为什么偏用尖刀呢?因为此时的林冲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不用尖刀,不足以解恨。从情节设置的作用来说,这里的“尖刀”照应了前文的“买刀”,使得情节细致严谨;从受众方面来说,读者对林冲深切的同情和善恶定有天报的心理得到了彻底的满足,获得了阅读的快感。
20. 下列句子中的“也”与文中加点的“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水库可以灌溉、发电,也可以养鱼。 B. 你也得对人家客气点儿吧。
C. 即使你不说,我也会帮助你的。 D. 连七八岁的孩子也学会了电脑。
21. 原文中画横线的“应该”“彻底”两个词语,是作者后来添加的,试分析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
22. 依据上文第二段,简述林冲用“解腕尖刀”痛杀陆虞候的原因。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等等,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了解这样的悲剧故事,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
物质丰裕的年代,精神更要丰裕,不管是面对书中的悲剧,还是现实中的悲剧,我们都应有悲悯情怀,心存良知。一个不会悲悯的人显得冷漠,一个不会悲悯的民族则会疯狂。
请联系所学与现实,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牡丹江二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学年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第一、二、六、八(《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1~4题答案】
【答案】1. C 2. B
3. A 4. ①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丰富系统的哲学思想;②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③帮助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史话语体系;④提高自身修养,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⑤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⑥促进国际间在人类共同命运大事上合作共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5~7题答案】
【答案】5. B 6. D
7. ①“异化”情节相同,“异化”主人公都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人变成了虫或者老虎。②表现手法相同,“异化”都是通过作者大胆的想象、设定荒诞的情节来呈现的。③人物“异化”后的表现相同,人物虽然都“异化”成虫或老虎,却保留了人的思想和内心的善良、责任。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10分)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B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3~16题答案】
【答案】13. BEG
14. D 15. D
16. (1)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我做错事,这是我器重他的原因。
(2)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居于百川之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7~18题答案】
【答案】17. D 18. ①因羁栖夔州思念家乡而不得归落泪;
②因战乱未能回家祭祀而愧疚落泪;
③因时光飞逝、年华老去而落泪。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9题答案】
【答案】 ①. 为国以礼 ②. 其言不让 ③. 思国之安者 ④. 必积其德义 ⑤. 度义而后动 ⑥.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⑦. 孤光自照 ⑧. 肝肺皆冰雪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6分)
【20~22题答案】
【答案】20. A 21. ①“应该”是作者对尖刀是否在刀鞘里的揣测,这样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②“彻底”表现了读者希望恶人得到恶报的情绪发泄的程度,为读者获得阅读快感这种结论提供了依据。
22. 示例:林冲用解腕尖刀痛杀陆虞候的原因有三:一是用尖刀可以体现心中愤恨,二是“尖刀”与前文的“买刀”在情节上相照应,三是体现读者期盼因果报应的传统心理。
四、作文(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常持悲悯情,修炼良知心
窦娥至善至孝,却因那丑恶小人和黑暗世道,只落得个血溅三尺的悲惨结局。鲁侍萍一片真心,却因那家族门第之别与资本家的自私,初次险些丧命,再见痛失子女。艾丝美拉达纯洁无比、阿西莫多貌丑心美,甚至全书最大的反派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也曾经是个心灵丰盈而充实的人。但是,人们的审美差异和封建中世纪的专制教会制度却把他们都变成了悲剧。
阅读这些故事,我们之所以会感伤,之所以会流泪,也是因为作为读者的那一颗心,能感受到悲剧中美的殒没,善的损伤。而这一切,其实是出于我们心中的悲悯情怀与道德良知。
康德曾言:“世间有两样东西,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天上的星空与内心的道德准则。”我想,悲悯、良知,就是我们最基本的道德信仰。
良知,是人类精神家园。有了这个家园,人类的心灵才有所安顿、有所归依。良知,使人类保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不堕入罪恶的深渊。良知,使人内心始终有一本“是非律”,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正如孟子所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而王阳明也说:“良心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正是因为有了良知,人才得以为人。
良知,是推动人类历史正向前进的车轮。正是出于对小人物的悲悯,老舍得以如此深入到他所塑造的底层人物内心,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悲悯的良知,让我们在前行路上始终不忘深入土地,关怀弱者。正是出于对全人类生命的悲悯与和平的渴望,爱因斯坦最初写信给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却又后悔造出原子弹,让它成为广岛、长崎长久的噩梦,成为冷战的筹码。历史虽在前进,科技虽在进步。但正是悲悯与良知,让人懂得停下脚步,做出取舍。所以,中国虽千辛万苦造出了氢弹、原子弹,却有勇气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如今,面对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可能带来的风险威胁,我们唯有保持一颗悲悯之心,保有良知,才能护苍生性命于刀尖,才能守护人类最后的尊严。
罗素曾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他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情感。我想说,对自己的良知提醒与对人类的悲悯之心,将是支配我一生的强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