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娄底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5 08:5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娄底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百代皆沿秦制”,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这个艺术风格是什么呢?简单说来,是作为中华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人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就整体建筑群来说,它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之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复。斗拱、飞檐的讲究,门、窗形式的自由和多样,鲜艳色彩的极力追求,“金铺玉户”“重轩镂槛”“雕梁画栋”,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就是由印度传来的宗教性质的宝塔,正如同传来的雕塑壁画一样,也终于中国化了。这便使它大不同于例如吴哥寺那种繁复堆积的美。如果拿相距不远的西安大小雁塔来比,就可以发现,大雁塔更典型地表现出中国式的宝塔的美。那节奏异常单纯而分明的层次,那每个层次之间的疏朗的、明显的差异比例,与小雁塔各层次之间的差距小而近,上下浑如一体,不大相同。后者尽管也中国化了,但比较起来,恐怕更接近于异域的原本情调吧。
“庭院深深深几许。”大概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盘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在建筑中,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的宫殿》,有删改)
材料二:
在讲为什么我们要保存过去时代里所创造的一些建筑物之前,先要明了:建筑是什么?
最简单地说,建筑就是人类盖的房子,为解决他们生活上“住”的问题。那就是:解决他们安全食宿的地方、生产工作的地方和娱乐休息的地方。“衣、食、住”自古是相提并论的,因为它们都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要。为了这需要,人类才不断和自然作斗争。
建筑又是艺术创造。人类对他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衣服、器皿、武器等,从石器时代的遗物中我们就可看出,在这些实用器物的实用要求之外,总要有某种加工,以满足美的要求,也就是文化的要求,在住屋也是一样。从古至今,人类在住屋上总是或多或少地下过工夫,以求造型上的美观。例如:自有史以来无数的民族,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同时在建筑艺术上,是继续不断地各自努力,从没有停止过的。
建筑活动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宫殿、庙宇、民居、仓库、城墙、堡垒、作坊、农舍,有的是直接为生产服务,有的是被统治阶级利用以巩固政权,有的被他们独占享受,在封建时代建筑的精华是集中在宫殿建筑和宗教建筑等等上,它是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以作为压迫人民的工具的。
不同的民族的衣食、工具、器物、家具,都有不同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特征。无论是哪一种工艺,包括建筑。不论属于什么时代,总是有它的一贯的民族精神的。
以上几点,不但说明建筑是什么,同时也说明它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的代表。从考古角度考虑各个时代的建筑问题时,实物得到保存,就意味着各时代所产生过的文化证据之得到保存。
(摘编自《梁思成谈建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主要建筑分别给进入建筑的人造成和谐与渺小恐惧的感受是因为供养对象截然不同。
B.万里长城的对称不体现在形式上,但以空间的延续展示时间的绵延来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C.同为受印度佛教文化影响的建筑,大雁塔比小雁塔更中国化,更典型地表现中国宝塔之美。
D.明清的园林从形式上挑战了中国建筑的对称性,但本质上未违背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百代皆沿秦制”,在建筑方面体现为秦以后各代的建筑都是按平面铺开、严格对称。
B.汉代的斗拱与飞檐是我国古人在追求建筑的实用性后,进一步有对美的追求最早例证。
C.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冲击、建造者的审美需求,都没改变中国古建筑的布局特点。
D.先了解“建筑是什么”,进而了解本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才能更好保护中国古建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有关建筑的言论与两则材料的观点均保持一致的一项是( )
A.建筑师应以整个社会为最大业主,这应该是每个建筑师的追求。
B.医生们可以掩埋错误,但建筑师不得不和他们的错误生活在一起。
C.文明改变了人的住房,但并没有同时改变住房里的人。
D.中国的建筑千篇一律,你看都是千篇一律,同时千变万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据报道,国内某高校惊现复刻版金字塔,校方称其与古埃及金字塔几乎相同。这一举动引来媒体和市民的批评,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风中的芦苇
梅洁
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芦苇!
我一直想,我这一生,总会和芦苇不期而遇。在深秋白茫茫的芦苇荡里,和着盛开的芦花留下我的身影,那怕从此我随风而去……我这样如痴如醉地想了许多年,想得有些莫名,有些怪异。我知道这是我生命中的一道信息,但我不知道它的由来。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
许多年后的八月,朋友约我去南大港湿地,他们告诉我说,湿地里的芦苇浩浩荡荡。“湿地”之说是近两年的事情,它是大地的最宝贵的一个器官,如人的肝、胃、肺叶、心脏什么的,它叫“地球之肾”。它的重要已是很明显的了,但我知道,此去南大港,我心醉神往的是芦苇。
地处渤海湾里的南大港,俗称大洼,属传说中林冲发配的荒凉之地沧州。千万年里,海水在这里涨了退了,汹涌了平静了,留下了茫茫无垠的盐碱滩,芦苇在盐碱滩、在沼泽泞泥的大洼开始了千万年地生长,寂寥而沉静。八月的芦苇是盐碱地绝妙的幻想,那绿色让人恍入梦境。于是我看到,满目的芦苇一泻千里,它们从地平线的天际处漫过来,是一种没有边际的逶迤。我知道,地平线之外是渤海。海风吹过来,湿地掀起了芦苇的大涛,这时,我离海还有一段路程,但我已经听到了属于海的呼啸,还有一种属于海的力量,有些雷霆万钧。稍刻,海风过去,八十平方公里涌起了芦苇绿色的涟漪,涟漪抚弄衣裙,仿佛是一种温柔的牵携,这时,我肯定还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和絮语。大自然成长的声音从芦苇荡里传出来,轻盈的唰唰声,唰唰唰唰……声音在风中荡漾,有一种启示般的感动。
很难想象,很难想象这一片盐碱地里有如此挡不住的生机。
在芦苇荡里,我遇见了华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人都在忍受饥馑,于是,一群拓荒者走进了大洼,他们在这里开垦了几十万亩稻地,建造了一处北方粮仓——南大港农场。拓荒者中走着一个九岁的男孩,他随父母兄妹一起从遥远的川南走来,蜀道迢迢,几千里南方北方,小男孩和父辈一起背负着历史的原罪……
似这芦苇,岁岁枯荣;如这潮汐,月涨月退。四十多年走过,小男孩把失望与希望、困苦与挣脱、爱与孤独以及全部的生命都交给了大洼,小男孩一生没走出芦苇。回过头一想,这一切,最初和最终似乎都是与生俱来,都是为了不辜负父亲赐予的那个名字——华北。
此刻,华北和我们一起站在八月的芦苇荡里。
“大洼连续七年干旱。我来大洼四十二年了,第一次看到大洼干得滴水全无……”华北有些忧郁。
许多年里,中国人到处在填海造田、围湖垦地,原本六十万亩铺天盖地的芦苇荡,只幸存下五分之一。后来,大洼发现了石油,于是大洼不允许再蓄水了。上游的河流也被截断了,大洼连年干旱。大洼的油田在贡献石油富庶的同时,也在丢失着千年万年的绿色和静美。“保护湿地”仅是大洼人近几年刚刚获得的信息,那是人类文明生存的智慧。为了幸存的芦苇,为了芦苇里千千万万迁徙的鸟儿,千千万万的鱼,以及千千万万在芦苇里栖息的蛙、蟾蛛、狐狸——人们说它们有的已成了精——大洼人开始从黄河给湿地买水,一年一千万方、两千万方地买。今年,没有钱买水,大洼干涸了。
干涸的大洼今年闹蝗灾,蝗虫飞来时,天空顿时一片昏黑,邪魔穿过一般。苇地里一平方米就有六千多头蝗虫,一脚踩下去,能踩死二百多头!蝗虫几天之内可把芦苇连叶带杆全部啃尽,大地顿时寸草不生。飞机开始撒药灭蝗。后来人们看到,无边无际的芦苇地里铺满了蝗虫的尸体!为了消灭彻底,大洼人如祖先那样,开始点火烧蝗。于是,十几万亩的芦苇荡燃起了冲天大火,几天几夜。百里外的沧州市民也看到了大洼人烧蝗的滚滚烟云。
蒙昧在接受大罚。
然而眼下,大火劫后的芦苇在依然干涸的大洼又生成了连天的葱郁。这让人想到上苍对苦难的赐予,命运不会就此倒伏。
想象亿万条魔虫“沙沙沙沙”啃咬之后的复生,想象冲天大火焚烧之后丝毫也不怯弱的生长,我倏忽感到,眼前的绿色已不是一种植物,每一棵芦苇都该是一种精神。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是邪恶绝对娼淫不了的,万劫不死的精神是凌翔天空的大鸟!
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华北说。
(选自《中华散文》2005年12月)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我”和朋友到湿地看芦苇的经历,追述了大洼的发展历程,进而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B.湿地的前身为盐碱地,却孕育出生机勃勃的芦苇,这既表达了作者的震撼,又体现了盐碱地的生态价值。
C.“原罪” 一词本意为人类诞生时所犯的原始罪过,作者借用此说表达对五十年代末拓荒行为的复杂心理。
D.“蒙昧在接受大罚”具体是指人类利用古法烧蝗的野蛮做法,造成了十几万亩芦苇荡被毁的巨大损失。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照应前文“我”对芦苇荡的遐想,补充说明“我无法说清”的缘由。
B.文中画线处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从形、声、色等方面描摹芦苇荡。旨在表现我国芦苇荡形如女子的柔美之态。
C.“我”并未亲眼看见大洼闹蝗灾的情形,但几组数字对比绘成的画面,使这一情景真实可见,令人惊心动魄。
D.“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结尾以华北的话描画未来湿地的美好图景,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8.华北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在《人是根会思考的芦苇》 中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本文作者说“每一棵芦苇都该是一种精神”。这两处的“芦苇”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①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②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赤泉侯:汉将杨喜,因破项羽有功,后封赤泉侯。②舣船:拢船靠岸。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纵江东父兄怜A而王我B我何面目C见之D纵彼E不言F籍G独H不愧于心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慷慨,情绪激昂的意思,与“慷慨解囊”中的“慷慨”含义并不一样。
B.平明,也叫平旦,指天刚亮的时候。对应地支计时中的寅时。
C.东,与《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的“东”用法不同。
D.度,与《齐桓晋文之事》“度,然后知长短”中的“度”词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被困垓下,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带领八百多名部下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
B.项羽部队陷入沼泽后才被汉军追上,一番厮杀后,逃到东城只剩二十八骑,伤亡惨重。
C.汉军兵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奔驰,杀死几十上百个人,只逃脱了两个骑兵。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心中有愧,没有接受亭长的建议,最后自刎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2)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14.田父骗项羽这一情节揭示了项羽的什么形象特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注】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贬黄州期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把读者带入空蒙迷幻的境界,场景虽十分艳丽,却略显幽寂。
B.诗的第三句着一“恐”字,写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和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着。
C.“照红妆”呼应“花睡去”,极写海棠之娇艳妩媚,反衬诗人被贬后的郁郁寡欢和无可奈何。
D.整首诗的意象明丽轻快,我们能从中感知到诗人乐观豁达、洒脱不羁的豪迈胸襟。
16.诗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湖面皎洁,一叶扁舟在湖水中飘荡的两句是“ ,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3)在古诗词中,常借用“流水”的意象抒发王朝兴废之感,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新媒体的流行,部分年轻的戏曲演员开始把手机屏幕当成一方舞台,以“直播”的方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并收获了流量。①对此,有人颇有微辞,认为戏曲演员对着镜头又唱又舞,过度曝光和商业化,有失艺术家的尊严。殊不知,戏曲生态早已陷入艰难的境地。如果还苛求所谓的“艺术理想”,担心过度商业化,实在是因小失大。②戏曲传播载体的网络化、多元化是大势所去。这些年,戏曲人也一直在谋求“破圈”。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的《惊·鸿》精彩亮相,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赞赏;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则又让大江南北的年轻人迷上了粤剧。
窃以为,这____A____,更是对戏曲生态的良性修复,是“破茧重生”。
当然,戏曲直播只是一种手段,是戏曲回归市场路径的创新。创新是为了守正,守正也才能创新。一个年轻的戏曲人,通过直播收获流量,这是可喜现象;收获了不菲的打赏,这也无可厚非。③但戏曲演员若丢掉了对文化的坚守,沉缅于手机屏幕,甚至“吆喝求赏钱”,那就成了乞儿行径。中国戏曲能薪火相传的主要原因是《窦娥冤》《西厢记》等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经典剧目的世代流传。____B____,才能实现创新与守正平衡下的持续发展。
18.文中的标注①②③的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
19.请在文中画横线A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网络视听协会不久前发布了《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②截止2024年6月,③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④占整体网民的52.4%,⑤超过网络外卖、网络文学和网约车的用户数量,⑥跃居数字生活榜单前列。
《白皮书》显示:今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作为新生事物,微短剧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这种快速“拔节”也带来成长的烦恼。在流量追求下,格调不高、千篇一律,过度强化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这样的作品屡见不鲜。这也说明微短剧实现艺术张力的手段还很有限,在题材和主题上仍然缺少开拓。
微短剧走好精品化之路,首先应保持特色。开门见山的“6秒原则”,几组镜头、几个场景、几句台词的紧凑叙事,让观众津津乐道,这类微短剧独特的艺术特色,应当保持下去。其次要增加营养。微短剧需要抓住用户心理,要用艺术的方式解答问题、升华情感,而不能只做问题和情绪的“放大器”。近年来,《我的归途有风》《你的岛屿已抵达》《恋恋茶园》《东坡先生赶考记》等各种素材的微短剧作品,从厚植内涵、传递向上向善力量方面作出探索,赢得大量关注和点赞。由此可见,都往一个题材上挤是“劝退”观众的毒药,丰富微短剧的素材库才是繁荣创作的必然要求,更是观众群体的切实需求。
作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文艺形式,微短剧塑造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文化新业态,激发着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显示着蓬勃朝气。现在,编剧人才扶持、人工智能赋能、IP培育运营等产业新貌令人欣喜,相关支持措施落地生根,都为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能量。微短剧如同一位翩翩少年,还有不够成熟的一面,在观众的陪伴和反馈中成长,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多处划线处运用引号,其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这种快速“拔节”也带来成长的烦恼。
B.开门见山的“6秒原则”。
C.只做问题和情绪的“放大器”。
D.都往一个题材上挤是“劝退”观众的毒药。
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把微短剧比作“翩翩少年”,请分析其作用。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作家曾说过:“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作为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南省娄底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2.D 3.D 4.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延续着秦以来的实践理性精神的观点,然后具体分析对这一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材料二在提出“建筑是什么”的问题之后,对建筑的生活功能、美学意义、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建筑是什么”以及保存古建筑的意义。 5.国内某高校建造复刻版古埃及金字塔引来媒体和市民的批评是因为:(1)建筑是艺术创造,金字塔是古埃及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的成功,不应在中国被盲目复制。
(2)建筑要体现民族性格或民族特征,金字塔体现的古埃及民族性格与特征,与中华民族性格与特征不完全一致。
(3)建筑活动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金字塔是埃及法老制度的产物,不符合中国新时代的特征。
(4)建筑要体现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建筑一直在对“实践理性精神”加以传承和创新,盲目建造复刻版金字塔有违这种精神。
6.B 7.B 8.华北是拓荒者的代表,他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他见证了大洼变迁的一段历史,通过他的经历介绍那段拓荒的历史,让人们反思历史,同时思考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9.《人是根会思考的芦苇》中的“芦苇”是一种比喻,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人因思想而高贵;本文的芦苇是自然物,它的高贵与尊严在于面对厄运顽强不屈的精神。
10.BDF 11.C 12.C 13.(1)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拿下他一名将领。”命令骑兵们四面奔驰而下,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2)(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对项王,指着他对王翳说:“这就是项王。” 14.这一情节揭示了项羽不了解民心,失却人心的形象特点。田父作为普通百姓,却欺骗项羽,致使他陷入大泽,延误逃亡时机,侧面反映出项羽在楚汉相争过程中,没有得到百姓的支持与拥护,未能赢得民心。
参考译文: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我战不过别人的错啊。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我战不过别人的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拿下他一名将领。”命令骑兵们四面奔驰而下,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对项王,指着他对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给你这个恩惠吧!”于是,自刎而死。
15.C 16.①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无限的喜爱与珍视之情。
②运用对比的手法。“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写月光嫉妒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不肯给海棠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诗人愿用高烧的红烛,为海棠驱除这长夜的黑暗。以月光的冷漠无情来反衬出诗人的侠义与厚道。
③“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表达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后的些许的忧愁之意。诗人借着赏花来求取内心的超脱,心境虽低沉却不消极,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豁达洒脱、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
17.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8.微辞——词;大势所去——趋;沉缅——湎 19.A.不仅是一种破圈/创新;B.只有保持直播中的文化含量/只有保持对文化的坚守。
20.第①处,将“了”改为“的”;“发布了……显示”句式杂糅,“了”字多余,应把“了”改为“的”
第②处,将“截止”改为“截至”;“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用在停止时间之后;放在停止时间之前应用“截止到”或“截至”。
第③处,将“规模”改为“数量”。后文提到的是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这里的“规模”用词不当,人数应该用“数量”来准确表述,所以要将“规模”改为“数量”。 21.B 22.①把微短剧比作“翩翩少年”,“翩翩少年”通常给人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感觉,形象地体现出微短剧作为一种新的文艺形式,蓬勃朝气的特点;
②“少年”表明微短剧作为新文艺形式在艺术张力手段有限、题材主题开拓不足等地方还有不成熟的一面,表现出微短剧的特点现状,让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体会。
23.例文:
把握“现在” 继往开来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丹比萨·莫约如是说。对此,有人说,往者已矣不可追,失去的已经失去了;也有人说,如果错过在过去种这棵梦想之树,那最好的开始时间,就是现在。让我们把握“现在”,既往开来。
把握当下,不为失去的时间而哭泣,明白不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活在当下,踏实进取是必需的人生态度。生在农村,身为农民,科学家袁隆平将一生奉献给杂交水稻事业。因为对学问的热爱,种植水稻有趣;因为杂交水稻能解决人类温饱问题,种植水稻有用。他脚踏实地地活在当下,没有好高骛远,也没有后悔放弃。他秉着踏实进取的人生态度过着自己的生活,活在当下。同样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司马迁十九年铸就《史记》;李时珍四十二年创《本草纲目》;歌德用六十年写《浮士德》……他们不在乎时间的长短,只在乎每一天离理想缩短的距离。他们踏实地活在当下,用信念与汗水为人生献礼。
奋斗现在,用铁肩担起道义,用奋斗铸就华章。
加缪曾言:“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交到我们的手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风起云涌,我辈青年必当责任与使命同在,初心与坚守常存,做不负时代的逐梦人。致力于石墨烯研究的天才少年曹原,不留恋异乡的繁花似锦,拒绝美国邀请,毅然选择回到祖国效力;从无声里突围,打破自身的缺陷,江梦南把握当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考入了无数人梦想以求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放弃大城市的优渥生活,只身投入脱贫攻坚的最前线,用生命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吾辈青年,当追随榜样脚步,把握现在,奋斗当下,为第二个百年添砖加瓦。
展望未来,现在是未来的起点,未来是现在要奔赴的终点。
以未来为动力,不负未来的伟大梦想。展望未来,党和国家现代化进程已彻底完成,第二个百年计划已成胜利果实,社会主义建设大跨步迈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盛世已构建而成……怎么不让人心潮澎湃、血脉贲张。正是我们向往未来的美好愿景,才有了不断前行的明确目标,才有奋力拼搏的强大动力。这条康庄的未来大道,我们既已得看到终点,何不加快脚步,再快一点驶达?时代青年当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让未来得益于现在的耕耘,让未来成为已来。
不要忘记,当下也有美和欢乐,当下也有作用与收获。活在当下,是对故去之事的传承;活在当下,是为未来之进步的奠基。让我们向往着美丽的未知,让现在地努力点亮过去,照亮未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