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5 09:3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1.本文是为纪念“左联”遇难的五位革命青年而作,文章写的是五个人,记叙了许多琐碎的事情,但作者写作时做到了重点突出,即根据与自己的交往情况重点写了白莽和柔石。因此,学习本文时宜抓住白莽、柔石两个人物来研读,再结合作者的叙事、议论、抒情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应是我们本文学习的重点。
2.由于国民党的高压政策,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和借用典故,因此,文章中有许多地方语句含蓄语义深奥难懂。这便成了理解文章的难点。教学中宜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拨动学生心弦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语句,在教师点拨与师生讨论交流中攻克文章的难点。
【教学目标】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妙句鉴赏,深挖内涵
5、三个典故点石成金的作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1、导学案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2、课上小组合作探究,老师解疑答难。
3、课下拓展阅读,充分理解文意。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1、向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五烈士致敬。
2、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先生情感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式
【课型】新授
【课时】 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梳理文章的行文线索。
2、分析白莽、柔石两个人物形象。
3、深入分析文本,并由一篇到一类,在文本分析层面总结归纳阅读经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曾说: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忧虑和责任感。他与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不仅这样说了,还这样去做了,付出一切甚至生命去践行这句话。这样的人,我们应当怎样记念他们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板书课题)
二、 知人论世:
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 年到 1926 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
三、 写作背景
1931 年 1 月 11 日,白莽、柔石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 2 月7 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但他丝毫不畏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鲁迅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1933 年 2 月 7—8 日,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此文。
四、 研读文本
(一)明文体:题目中有“记念”二字,可以看出是一篇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记念”是对特定对象的回忆,在回忆中叙事、抒情和评价。那么,这篇文章记
念了谁?为什么这样记念呢?展示左联五烈士中用墨较多的人都有谁?——白莽,柔石。
(二)分析白莽人物形象
找出文中有关对白莽的回忆文段。
明确:
1.文章第一部分叙述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2.文章第四部分写了白莽遇难后,作者看到了白莽所译的彼得斐的诗。精读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交往,分析概括:白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学生阅读讨论,发言交流。
2.教师点拨:
(1)“民众”与“国民”有什么区别?白莽在翻译时的曲译可看出他是个什么人?
(2)在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讯的记叙中,你感觉白莽是个什么样的人?
(3)作者回忆第三次会面时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形成个性见解)
学生讨论、归纳:
(1)“国民”不仅包括民众,而且包括统治阶级,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个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喜欢的诗人,可见他是热爱民众而憎恶统治阶级的。
(2)第一次见面后白莽给鲁迅先生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说明他是个极敏感而又率直的人,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诗,并亲送译诗给鲁迅先生。
(3)第三次会面是白莽出狱,“大热天”白莽“穿着一件棉袍”,见面后“彼此不禁失笑”。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使革命者的困顿、执着与乐观跃然纸上。
(三)朗读白莽翻译的彼得斐的“生命诚宝贵”这首诗,理解白莽为自由而战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四)研读柔石的形象特征:
1.学生精读课文第二部分,抓住文章的叙述与议论,思考柔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学生讨论,发言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同时对分歧较大的句段理解要在讨论中加深认识,明确合理方向)
3.教师点拨:
(1)这一部分开头一段的记叙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2)依据文章中作者的叙与议,思考怎样理解柔石的“迂”?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
(3)为什么要将柔石比附为方孝孺?
(4)如何理解“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这句话的含义?
(激活学生思维,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合理方向)
师生讨论、明确:
①鲁迅先生说“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自尊心很旺盛,实际上就是骄傲自大,乃至妄自尊大,以致不辨善意恶意,误解别人,攻击别人。青年们的这些特点主要是为了反衬柔石的人品难得。
②柔石的“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即使敢了,还要拉开距离。柔石的“迂”,一方面反映了他幼稚、简单、书呆子气,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是一个纯洁善良、淳朴正直。他“迂”得可爱。
写柔石的“迂”,鲁迅是要告诉人们,柔石是一个太善良、太忠厚、太老实的人,同时暗示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完全正义的。国民党政府杀害这样的青年,只能说明它的反动残暴。
③明朝方孝孺效命于明惠帝朱允文,后来惠帝的叔父朱棣为夺帝位,带兵攻陷南京,自立为帝,方孝孺入狱,因不肯替朱棣起草诏书被杀,祸及 870 余人。方孝孺为姓朱的争位而丢掉性命,连累亲友宗族,实在“迂”得很。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和赞颂,正是在这一点上,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同时这一典故还以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
④作者以自己的弱点反衬柔石的优点,突出他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5、快速阅读第四部分中柔石狱中写给同乡的信件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柔石的什
么性格?
分析明确:信中“此事可告知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的地址,但我那里知道”他保守秘密,不肯透露鲁迅先生的地址,又通过写信转告鲁迅要他当心,所以鲁迅读了后说他”仍在纪念我,象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此时此刻,狱中的柔石不担心自己的安危却还在担心鲁迅先生不要遭到反动当局的暗害。寥寥数语,表现出柔石对战友的关切之心。信中“开政治犯从未上脚镣之纪录”,对官场看得还太高,依然可看出他的单纯和迂。
6、鲁迅对柔石高度评价: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7、小结
不独白莽、柔石,在冯铿、李伟森、胡也频身上也同样体现了出为了国家,为了真理,为了自由和民主,英勇反抗、不畏牺牲、宁死不屈的精神。这是这些革命青年身上所具有的共同品质。
(五)探讨主题
在鲁迅先生的描述中,我们发现了白莽的追求自由,柔石的单纯善良,先生似乎在有意的淡化五位青年作家作为“革命者”的形象,而在不断强化他们是中国的“很好的青年”。在当时那样的特殊背景下,以这样的内容来“记念”五位青年作家,是否有特殊而深刻的用意呢?
从文本信息和链接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先生不想说导致朝华社解体的原因?其实就是文中的四个字“人心惟危”。再看探母事件,朋友责备“不应该”,同学们认为该不该?朋友的责备似乎是有些不近人情,包括这段话中呈现的“不敢、不愿、不屑”。这个社会怎么了?
对,有些麻木,甚至是冷漠。
先生两次写到“女人和孩子睡着了”。那政府呢?
很多人被枪毙了,包括中国很好的青年。这个政府太专制了,这个时代太恐怖了。先生用这种方式、用这些文字、用这样的内容来记念五个青年,请问他想干什么?对,他想要写出这个专制的政府、冷漠的社会、可怕的时代,揭露这些黑暗和罪恶;他还要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种血淋淋的事实,因为当时五位青年被杀害的消息,当时是没有公开报道出来的;他也希望用这样美好的青年能够唤醒人们,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人,要让他们向这两位青年学习,国家和民族才会有希望。我们可以理解为:深刻地揭露,强烈地控诉;唤醒社会民众,期待美好未来;沉痛地悼念,坚定地前行。简单而言,先生是要我们记住。
(六)那题目“为了忘却的记念”怎么理解?
忘却悲痛、记住方向和价值,才能改变、前行。
“为了忘却”既是“为了摆脱难以承受的哀痛,继续前行”,也是“为了防止自己防止他人忘却执政当局的卑劣凶残、青年的正直善良、个人的社会责任,继续奋斗”。
五、结束语
鲁迅先生保持克制的语言和曲折隐晦的笔法,背后是沉痛的怀念、强烈的控诉、美好的期待和前行的力量。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真正走近鲁迅,走进那个特定的时代,理解那个时代的革命青年,从而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做当代中国的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