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暑假必刷专题:数据的表示与分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要反映一个人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应绘制( )。
A.复式统计表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2.下图是五年级,喜欢课外读物的情况,看图回答小题:
(1)( )书籍男、女生喜欢人数一样多。
A.科普类 B.文学类 C.动漫类
(2)喜欢( )的女生最多。
A.科普类 B.文学类 C.动漫类
(3)喜欢动漫类的男生人数是( )人。
A.15 B.20 C.25
3.奇思进行1分钟跳绳训练,前三次的成绩分别是102、117、105个,如果第四次的成绩是96个,第四次跳完之后,他的平均成绩( )。
A.下降了 B.提升了 C.没有变化 D.无法确定
4.水果富含人体所必须的维生素,多吃水果有利于身体健康。下图是笑笑小组调查全班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后,绘制的统计图。根据图中信息,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学们最不喜欢吃的水果是桔子
B.女生喜欢吃西瓜和葡萄的人数一样多
C.男生喜欢吃西瓜的人数最多
D.如果只能买一种水果,建议买葡萄
5.小金所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米,小韩所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5米,小金和小韩相比,( )。
A.小韩高 B.同样高 C.无法确定谁高
6.要表示出兰兰一学期语文、数学成绩的变化趋势,应选用( )统计图。
A.单式条形 B.单式折线 C.复式条形 D.复式折线
7.如果一组数据是80、x、80、90它们的平均数是85,那么x是( ).
A.84 B.85 C.90
8.8个人进行仰卧起坐比赛,静静做了56个,明明做了42个,庆庆做了10个,另外5个人做的个数比明明少,比庆庆多,这8个人做仰卧起坐的平均数是( )。
A.大于10小于42 B.42 C.大于42小于56
二、填空题
9.下图列出了100克黄豆和100克花生所含的几种主要成分。
(1)黄豆中 的含量最高。
(2) 中蛋白质的含量高。
10.要同时表示阳城县和陵川县两县一周内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应选择( )统计图。
11.复式条形统计图用两种不同颜色的( )表示出两种类型的数据,可以清楚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对一组数据进行比较。
12.下图是五(2)班和五(4)班学生喜爱乐器类型统计图。
(1)仔细观察上图,这是( )统计图。
(2)两个班喜爱( )的人数相差最少。
13.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
1. 平均寿命最长的是( ),平均寿命最短的是( ).平均寿命相同的是( )、( )和( ),都是( )岁.
2. ( )的最长寿命是29岁,( )的最长寿命是15岁.
3. 请你再提一个问题,并回答.( )
14.数据100、110、90、100的平均数是( )。
15.如图是小明和小亮的跳远成绩统计图。
(1)小明和小亮第1次跳远的成绩相差( )m。
(2)小亮第1次的跳远成绩和第( )次的跳远成绩相同,也和小明第( )次的跳远成绩相同。
(3)小明和小亮第( )次的跳远成绩相差最多,相差( )m。
(4)小明跳远的平均成绩是( )m,小亮跳远的平均成绩是( )m。
16.一次数学考试的满分是100分,6位同学在这次考试中的平均分是91分,且这六位同学的得分互不相同,其中一位同学因病发挥失常只得65分,则得分排在第三名的同学至少得( )分。
三、判断题
17.比较成都今年和去年各月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宜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 )
18.复式折线统计图只能表示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
19.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以及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而且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
20.在同一幅折线统计图中,折线比较平缓,统计的数量变化不大;折线很陡,统计的数量变化较大。( )
21.笑笑在投篮比赛中,2次投的平均个数是25个,要使3次投的平均个数是26个,第3次应投27个。 ( )
22.比较两个城市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更合适。( )
23.小明的爸爸和妈妈两人的平均体重通常要比小明一家三口的平均体重高很多。(小明是儿童)( )
24.要反映两个城市气温的增减变化情况,可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 )
25.众数就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
四、计算题
26.33、42、20、53、32这5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33、42、20、53、32、36这6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两个平均数相差多少?
五、作图题
27.下图是五(1)班的一次数学测验,具体统计图如下。
①请在纵轴上括号上标出每个刻度表示的数。
②在及格段的女生有4人,请在图中将及格段的人数表示出来。
六、解答题
28.笑笑在一分钟投篮比赛中,2次投的平均个数是25个,要使3次投的平均个数是26个,第3次应投多少个?
29.科学兴趣小组做大蒜发芽实验,乐乐把大蒜放在装满清水的塑料瓶中,每两天观察一次,测量根和芽的长度,并将观察结果绘成下面的统计图。
水培大蒜根、芽生长情况统计图
(1)大蒜第( )天开始生根,第( )天开始发芽。
(2)第14天时,芽的长度是根的( )。
(3)观察统计图,你还有什么发现?
30.下面是、两个城市2019年上半年的降水量情况统计图.
(1)市上半年的降水量总体呈现什么变化趋势?
(2)哪个月这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这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相差最大?
31.下面是某地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统计图。
这是一个复式( )统计图。
(1)这个统计图你看懂了吗?与同伴说一说。
(2)统计图中,男生和女生平均身高差别最大的是( )岁,相差( )厘米。
(3)8岁时,( )平均身高比较高,女生( )岁起平均身高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4)从7岁到15岁,男生平均身高共增长了( )厘米,估计16岁时男生的平均身高为( )厘米。
32.如图是李叔叔家去年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图:
李叔叔家平均每个月用水多少吨?
33.下面是五(3)班某次体育达标测试成绩统计图,已知五(3)班合格的女生有7人,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纵轴上的括号内标出相应的数据。
(2)请补全统计图。
(3)五(3)班参加体育达标测试的一共有( )人,女生成绩在( )等级上具有明显优势。
(4)体育成绩是优秀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体育成绩是良好的男生占全班男生人数的( )。(均填最简分数)
34.根据下面两幅统计图回答问题。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 )的成绩提高得快。
(2)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 )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多( )分。
(3)奇思最后三次自测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4)请你分析一下成绩提高快的原因。
35.小王今年刚刚毕业,正好两家公司都在招聘员工.下面是两个公司的内部工资结构表.
A公司员工月工资一览表
职工 总经理 副总经理 职工1 职工2 职工3 职工4 平均工资
工资/元 7000 5000 1500 1500 1500 1500
B公司员工月工资一览表
职工 负责人 职工1 职工2 职工3 平均工资
工资/元 2100 2000 2000 1900
请计算每个公司职员的平均工资.请问小王该选哪一家公司,为什么
《2025年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暑假必刷专题:数据的表示与分析》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1)A
(2)B
(3)C A D C D C A
1.C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详解】要反映一个人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应绘制折线统计图。
故答案为:C
【点睛】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
2.(1)A
(2)B
(3)C
【分析】(1)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喜欢科普类书籍的男、女生人数一样多,都是20人。
(2)观察统计图可知,喜欢文学类的女生最多,有35人。
(3)从图中可以看出,喜欢动漫类书籍的男生有25人。
【详解】(1)科普类书籍男、女生喜欢人数一样多。
故答案为:A
(2)喜欢文学类的女生最多。
故答案为:B
(3)喜欢动漫类的男生人数是25人。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应用。观察统计图,从图中找出需要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3.A
【分析】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当出现偏大数时,平均数将会被抬高;当出现偏小数时,平均数会降低。据此解答。
【详解】96比102、117和105都要小,即第四次的成绩比前三次的成绩都要低,根据平均数的特点,第四次跳完之后,他的平均成绩下降了。
故答案为:A
【点睛】掌握平均数的特点后,不需要计算出前三次和四次之后的平均数即可解答。
4.D
【分析】结合统计图,依次分别找出同学们喜欢吃桔子的有1+2=3(人);女生喜欢吃西瓜和葡萄的人数都是8人,一样多;男生喜欢吃西瓜的人数有13人,最多;喜欢吃西瓜的有13+8=21(人),所以如果只能买一种水果,建议买西瓜,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A.根据统计图可知,同学们喜欢吃桔子的有1+2=3(人),所以最不喜欢吃的水果是桔子,正确。
B.根据统计图可知,女生喜欢吃西瓜和葡萄的人数都是8人,一样多,正确。
C.根据统计图可知,男生喜欢吃西瓜的人数有13人,最多,正确。
D.根据统计图可知,因为喜欢吃西瓜的有13+8=21(人),所以如果只能买一种水果,建议买西瓜,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D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5.C
【分析】要判断小金和小韩的高矮,根据“平均数=总身高÷全班总人数”,平均身高和总身高、总人数有关,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身高,由此可得,两个人的身高都不确定,故不能进行比较。
【详解】小金所在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米,并不能代表小金的具体身高是1.4米;
小韩所在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5米,并不能代表小韩的平均身高是1.5米;
所以小金和小韩相比,无法确定谁高。
故答案为: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对平均数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题时一定要弄清题意,认真审题,然后做出选择。
6.D
【分析】如果表示一个量或几个量增减变化和发展变化趋势,则选折线统计图;复式统计图表示2个及以上的量;据此解答。
【详解】由分析可得:要表示出兰兰一学期语文、数学成绩的变化趋势,应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统计图的选择,牢记单、复式统计图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7.C
【详解】用平均数乘4求出4个数的和,然后减去另外三个数的和即可求出x表示的数.
85×4-(80+80+90)
=340-250
=90
故答案为C
8.A
【分析】已知有8个人进行仰卧起坐比赛,静静做了56个,明明做了42个,庆庆做了10个,另外5个人做的个数比明明少,比庆庆多,可以这样想:另外的5人做的个数的平均数一定在10~42之间,而静静、明明、庆庆三个人做的个数的平均数是(56+42+10)÷3,即36,36在10~42之间,所以8个人做的个数的平均数一定在10~42之间。
【详解】(56+42+10)÷3
=108÷3
=36(个)
即静静、明明、庆庆三个人做的个数的平均数是36,36大于10,小于42;
另外5个人做的个数都大于10个,小于42个,即他们5个人做的个数的平均数大于10,小于42,;
所以这个8个人做仰卧起坐的个数的平均数一定大于10,小于42。
故答案为:A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应用。
9. 脂肪 花生
【详解】略
10.复式折线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复式统计图分为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单式统计图通常表示一种事物的状况,复式统计图通常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对比。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
【详解】根据分析得,要同时表示阳城县和陵川县两县一周内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应选择复式折线统计图。
【点睛】此题根据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来判断。
11.直条
【详解】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如下图:
12.(1)复式条形
(2)架子鼓
【分析】(1)条形统计图:是一个条状的,在统计图上画的一个小长方形一个小长方形的形式,能够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是根据点来连线,能够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据此即可填空;如果反应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则是复式统计图。
(2)由于要相差最少,则可以找出两个长方形高度最接近的;也可以把每个喜爱的两个班人数相减,即可填空。
【详解】(1)由分析可知:
上图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2)19-13=6(人)
12-6=6(人)
17-10=7(人)
10-7=3(人)
7>6>3
所以两个班喜爱架子鼓的人数相差最少。
13. 羊 鼠 鸭 狮子 猪 10 狮子 鸭 问题:鸭的平均寿命是最长寿命的几分之几?(答案不唯一)10÷15=
【详解】略
14.100
【分析】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据此解答。
【详解】(100+110+90+100)÷4
=400÷4
=100
答:数据100、110、90、100的平均数是100。
故答案为:10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均数的求法,平均数问题的解题关键:确定总数量及其对应的份数。
15.(1)0.1
(2) 3 2
(3) 5 0.8
(4) 2.74 3.04
【分析】观察统计图可以发现,第1次小明的成绩是2.7m,小亮的成绩是2.8m,用小亮的成绩减去小明的成绩即可求出两人成绩相差的米数;小亮第1次的成绩是2.8m,在同一行中找出现相同成绩所对应的次数选择即可;相同次数时,高点与低点相差越大,成绩相差越多,用高点数据减去低点数据即可求出成绩差;根据平均成绩=总成绩÷次数,代入数据计算即可。
【详解】(1)小明和小亮第1次跳远的成绩相差0.1m。
(2)小亮第1次的跳远成绩和第3次的跳远成绩相同,也和小明第2次的跳远成绩相同。
(3)小明和小亮第5次的跳远成绩相差最多,相差0.8m。
(4)小明:(2.7+2.8+3.1+2.5+2.6)÷5
=13.7÷5
=2.74(m)
小亮:(2.8+3.0+2.8+3.2+3.4)÷5
=15.2÷5
=3.04(m)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以及对折线统计图的灵活运用。
16.95
【分析】要使第三名同学的分数最少,则让其他同学的分数最多即可,根据题意,令第一名是100分,第二名是99分,第六名是65分;然后求出六位同学的总分91乘6,减去100、99、65,最后除以3得92,让第四位、第五位同学分数尽量大92、91,则第三名同学至少得93分,即可得解。
【详解】91×6=546(分)
546-100-99-65=282(分)
282÷3=94(分)
让第四位、第五位同学分数尽量大94、93,所以第三名同学最少95分。
答:得分排在第三名的同学至少得 95分。
故答案为:95
【点睛】明白要使第三名分数最小,则其他五人的分数必须最大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7.√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因为比较各月空气的质量为“优”的天数,即数量的多少,所以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比较成都今年和去年各月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宜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进行解答。
18.×
【分析】三种统计图特点: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表示出数据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据的多少,还可以描述出其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可以显示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详解】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还可以看出具体的数量,原题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
19.√
【分析】折线统计图:用不同位置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并用折线的上升和下降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以及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而且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故答案为:√
【点睛】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学生应牢记。
20.√
【分析】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在同一幅折线统计图中,折线上斜表示数量增加,折线下滑表示数量减少,折线越陡表示数量变化越大,折线越平缓表示数量变化越小;由此解答即可。
【详解】在同一幅折线统计图中,折线比较平缓,统计的数量变化不大;折线很陡,统计的数量变化较大;此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考查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运用。
21.×
【详解】26×3-25×2
=78-50
=28(个)
故答案为:×
22.×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是两个城市,比较两个城市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合适。
原题干比较两个城市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更合适,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统计图的选择,根据统计图的各自特点,进行解答。
23.√
【详解】略
24.√
【分析】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据此解答。
【详解】要反映两个城市气温的增减变化情况,可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
故答案为:√
【点睛】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5.√
【详解】众数就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故答案为:√
26.36;36;0
【详解】试题分析:(1)先求出5个数的和,进而根据“总数÷个数=平均数”进行解答即可;
(2)先求出6个数的和,进而根据“总数÷个数=平均数”进行解答即可;
(3)求两个平均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解答即可.
解:(1)(33+42+20+53+32)÷5,
=180÷5,
=36,
答:这5个数的平均数是36;
(2)(33+42+20+53+32+36)÷6,
=216÷6,
=36,
答:这6个数的平均数是36;
(3)36﹣36=0,
答:两个平均数相差0.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应灵活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7.(1)(2)见详解
【分析】(1)因为纵轴上的最上面的数是10,所以判定,每个刻度代表2;
(2)根据图例,在图中画出直条即可。
【详解】(1)(2)如下图:
【点睛】关键是能够根据图例和数轴上的数字,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再利用基本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28.28个
【分析】用前两次的平均数乘2,可算出前两次投篮的总个数,再用3次的平均数乘3,可得3次投篮的总个数,用3次投篮的总个数减去前两次投篮的总个数即可算出第3次投篮的个数。
【详解】26×3-25×2
=78-50
=28(个)
答:第3次应投28个。
【点睛】此题解题的关键是灵活利用平均数的意义求出3次投篮的和与2次投篮的和,同时一定要注意运算的正确性。
29.(1)4;8
(2)
(3)芽和根的生长速度差不多(答案不唯一)
【分析】(1)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可知,根在第4天开始有了长度的记录,说明这天开始生根。同理,芽在第8天开始有了长度的记录,说明这天开始发芽;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这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将第14天芽的长度除以根的,求出这天芽是根的几分之几;
(3)两条折线的变化幅度差不多,发现芽和根的生长速度差不多。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大蒜第4天开始生根,第8天开始发芽。
(2)34÷68=
所以,第14天时,芽的长度是根的。
(3)答:我发现芽和根的生长速度差不多。
(答案不唯一)
30.(1)市上半年的降水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2)6月这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最接近,4月这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相差最大。
【分析】(1)找出A市的降水量折线图,可以看出A市的降水量总体在上升;
(2)降水量最接近表示的是降水量的差值最小,降水量相差最大表示的是降水量差值最大,可以采用将每个月降水量数值相减后比较各个月的差的方法,也可以根据图中两点的距离判断。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
(1) A 市上半年的降水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2)6月这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最接近,为20mm;4月这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相差最大,为65mm。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能够准确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31.折线
(1)见详解
(2)15;9
(3)女生;13
(4)44;172
【分析】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可知,这是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
(1)看懂统计图,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说一说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合理即可。
(2)观察统计图中的两条折线,折线的叉口最大时,表示这个年龄段的男生和女生平均身高差别最大,再用减法求出相差的身高。
(3)从统计图可以看出,8岁时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高,女生在13岁后平均身高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4)从统计图中可知,男生7岁时身高123厘米,15岁时身高167厘米,共增长了(167-123)厘米。
根据男生平均身高变化趋势,结合前一年身高增长的数据,估计出16岁时男生的平均身高。
【详解】这是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
(1)这个统计图我看懂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身高;黄色的折线代表男生的平均身高,绿色的折线代表女生的平均身高;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呈逐渐上升趋势,7~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高,13~15岁男生的平均身高比女生的高。(答案不唯一)
(2)167-158=9(厘米)
统计图中,男生和女生平均身高差别最大的是15岁,相差9厘米。
(3)132>127
8岁时,女生平均身高比较高,女生13岁起平均身高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4)167-123=44(厘米)
167+5=172(厘米)
从7岁到15岁,男生平均身高共增长了44厘米,估计16岁时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72厘米。(第二个空答案不唯一)
32.9吨
【分析】四个季度就是12个月;先计算出四个季度用水量,再除以12,即可解答。
【详解】(25+30+35+18)÷12
=(55+35+18)÷12
=(90+18)÷12
=108÷12
=9(吨)
答:李叔叔家平均每个月用水9吨。
【点睛】熟练掌握平均数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四个季度是12个月。
33.(1)(2)见详解;(3)40;良好;(4);
【分析】(1)根据所画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每格表示2人,据此填空即可;
(2)合格女生有7人,据此补充统计图即可;
(3)求出所有的人数之和,找出女生是在哪个等级上明显超过男生的即可;
(4)用体育成绩优秀的女生人数除以男生人数即可;体育成绩是良好的男生人数除以全班男生人数即可。
【详解】(1)(2)如下:
(3)5+4+6+10+8+7=40(人),五(3)班参加体育达标测试的一共有40人。
女生成绩在良好等级上具有明显优势。
(4)4÷5= ,体育成绩是优秀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6÷(5+6+8)
=6÷19
=
体育成绩是良好的男生占全班男生人数的。
【点睛】此题考查了条形统计图的应用,能够根据问题从统计图找找出有效数学信息是解题关键。
34.(1)奇思
(2)奇思;10
(3)80分
(4)见详解
【分析】(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第2次的自测以后,实线都在虚线的上方,说明奇思的成绩比妙想成绩提高得快。
(2)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可知,奇思的思考时间是30分,妙想的思考时间是20分,奇思的思考时间比妙想多,再用减法求出多的时间。
(3)先用加法求出奇思最后三次自测成绩之和,再除以3,即是他最后三次自测的平均成绩。
(4)结合两幅统计图中的信息,得出成绩提高快的原因,合理即可。
【详解】(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奇思的成绩提高得快。
(2)30>20
30-20=10(分)
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奇思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多10分。
(3)(70+80+90)÷3
=240÷3
=80(分)
答:奇思最后三次自测的平均成绩是80分。
(4)成绩提高快的原因:提高学习效率,多读书,勤思考,平时多做一些练习题。(答案不唯一)
35.小王应该选B公司
【分析】解答此题时,要知道用平均数来分析统计情况,会受极大、极小数的影响.
【详解】A公司平均工资:
(7000+5000+1500+1500+1500+1500)÷6
=18000÷6
=3000(元)
B公司平均工资:
(2100+2000+2000+1900)÷4
=8000÷4
=2000(元)
答:A公司的平均工资是3000元;B公司的平均工资是2000元.小王应该选B公司,因为尽管A公司平均工资高,但是极大数是领导,职工工资比较低,小王刚毕业,应聘的是职工岗位,B公司职工的工资比较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