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自学】第4讲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含解析)--2025年浙教版新七年级科学暑假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暑假自学】第4讲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含解析)--2025年浙教版新七年级科学暑假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6-26 09:13: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科学观察
知识检测
答案:观察;观察范围
解析: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而借助仪器能突破感官局限,扩大观察范围,比如显微镜可观察微小物体,望远镜能观测遥远星体。
答案:仪器;工具
解析:由于感官存在局限性,像会产生错觉,所以需借助仪器(如温度计)和工具(如尺子)来提升判断准确性。
答案:文字记录;表格记录;图形记录
解析:观察记录方式多样,文字记录适合描述特征,表格记录便于整理数据,图形记录能直观呈现结构。
典型例题
答案:C
解析:学习科学需要多方面结合,仔细观察能发现问题,积极实验可验证假设,认真思考有助于总结规律。仅多做实验(A)或只听课(B)不全面,凭感觉判断(D)因感官有局限不可靠。
答案:C
解析:A 选项中电子显微镜用于观察微观粒子,观察恒星需用天文望远镜;B 选项日食时用望远镜直接看太阳会伤眼,需加滤光片;D 选项明显现象也需记录,这样才能全面分析,C 选项观察细胞时客观规范记录符合科学要求。
答案:B
解析:A 选项同学指纹图案适合图形记录;C 选项细胞结构适合图形记录;D 选项消防器材位置适合文字或图形记录;B 选项小鸡一个月内每天的体重情况,用表格记录能清晰呈现数据变化。
答案:D
解析:A 用体温计测体温、B 观察蜗牛活动、C 用秒表测跑步时间,都是有目的的观察;D 同学在学校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没有明确目的,不属于科学观察。
答案:B
解析:定量观察需要有数值测量,温度计能测量温度数值,属于定量观察工具;玻璃棒(A)用于搅拌等操作,放大镜(C)和显微镜(D)用于放大观察,它们主要用于定性观察。
答案:直接观察:②③④;间接观察:①⑤⑥⑦⑧;定量观察:①⑥⑦;定性观察:②③④⑤⑧
解析:直接观察是用感官直接感知,如用手摸、用眼看、用耳听;间接观察需借助仪器,像体温表、望远镜等;定量观察有具体数值,如体温、长度等;定性观察是对性质、特征的描述,如叶片形状、乐器发音等。
答案:甲环的外圈与乙环的内圈一样大。证明方法: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甲环外圈和乙环内圈的直径。
解析:仅通过视觉观察可能产生错觉,所以需要用测量工具(刻度尺)进行精确测量来验证判断。
变式训练
答案:D
解析:观察微小物体不一定要用显微镜,比如用放大镜也能观察一些较小物体,A、B、C 选项关于观察需要多种感官参与、及时记录、有方法和顺序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答案:A
解析: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A 选项在树林中偶然发现野兔,不是有目的的观察;B 用体温计测体温、C 录昆虫叫声并分析、D 拍摄水稻生长过程,都属于科学观察。
答案:B
解析:A 选项 “只有自己看到的才可信” 错误,感官有局限,需要仪器辅助;C 选项实验和观察不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方法;D 选项测量不同物体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尺子;B 选项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仪器帮助做出正确判断是正确的。
答案:A
解析:科学观察是通过感觉获取对自然界的认识,B 选项预测是假设阶段的内容,C 选项解释是结论阶段的内容,D 选项总结假设是探究后期的工作,A 选项符合科学观察的定义。
答案:B
解析:直接观察是用感官直接感知,用鼻子闻气体气味属于直接观察;A 用电子显微镜、C 用放大镜、D 用显微镜观察,都属于借助仪器的间接观察。
答案:A
解析:小科把观察结果绘制成图,这种记录方法是图形记录法,不是表格记录法(B)和文字描述法(C)。
答案:观察;实验;仪器;显微镜;望远镜
解析: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借助仪器能扩大观察范围,显微镜用于观察微小物体,望远镜用于观测遥远星体。
科学探究
知识检测
答案: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得出结论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建立猜想和假设,接着设计实验方案,再收集证据,之后得出结论,最后进行交流与评价。
答案:控制变量;实验;对照
解析:对比实验要运用控制变量法,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才能准确探究变量的影响。
答案:太少;多次实验
解析:实验数量或次数太少会使结果具有偶然性,为了得到准确的结论,必须进行多次实验。
典型例题
答案:A
解析:科学研究是对自然现象进行探究并发现规律,B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C 瓦特发明蒸汽机、D 麦哲伦证明地球是圆的,都属于科学研究;A 小明发现西湖美景,只是旅游中的发现,不属于科学研究。
答案:A
解析:科学探究的正确顺序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建立猜测和假设,接着制订计划,再获取事实与证据,之后检验与评价,最后合作与交流,所以选 A。
答案:B
解析:甲是观察现象,乙 “心想这是生物吗?” 是提出问题,丙是设计并实施实验,丁是得出结论,所以选 B。
答案:C
解析: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其他条件都应相同,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所以选 C。
答案:B
解析:中外科学工作者联合研究,体现了科学探究过程中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其他选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检验与评价在题干中没有明显体现,所以选 B。
答案:D
解析:当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时,不能修改结果或实验过程来符合假设,而应该修改假设,重新做实验,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所以选 D。
答案:B
解析:A 选项只是重复现象,没有提出可探究的问题;C 选项是解释原因,不是可探究的问题;D 选项提出的问题与题干现象无关;B 选项提出热水冷却快慢与质量和环境温差的关系,是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所以选 B。
答案:C
解析:除去 R 细菌后,培养基再培养其他细菌仍不能生长繁殖,说明 R 细菌产生了不利于其他细菌生存的物质,而不是占据空间(A)、吞噬细菌(B)或更易吸收物质(D),所以选 C。
答案:A
解析:甲和乙的变量是温度,甲和丙的变量是细菌,所以表中包含 2 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细菌,所以选 A。
答案:提出问题:(1);收集证据:(2)(4);获得结论:(3);反思评价:(5)
解析:(1)提出了如何判断铁矿石与铁块不同的问题;(2)和(4)通过实验获取了两者性质不同的证据;(3)得出了铁块是不同物质的结论;(5)对实验方法进行了反思评价。
答案:①保温瓶内热水的体积;②温度计、秒表;③保温瓶的型号、热水的初始温度
解析:①实验中改变的是热水的体积,所以猜测是保温性能与热水体积的关系;②测量水温需要温度计,测量时间需要秒表;③为了保证实验公平,要保持保温瓶型号和热水初始温度相同。
答案:(1)避免实验的偶然性;(2)在 10℃到 35℃范围内,温度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影响,25℃左右时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最高;(3)在 20℃到 30℃之间,每隔 1℃设置一个实验组,其他条件相同,测量小麦种子的发芽率。
解析:(1)用 100 粒种子而不是 1 粒,是为了避免个别种子的差异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偶然性;(2)根据表中数据,25℃时发芽数量最多,所以得出温度对萌发有影响,25℃左右发芽率最高的结论;(3)要进一步探究最适温度,在 20℃到 30℃之间细分温度梯度进行实验即可。
答案:(1)刻度尺;(2)减小误差;(3)1.0;30(或其他不同于 20 的质量);(4)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实验 2 相同。
解析:(1)实验中需要测量绳长,所以还需要刻度尺;(2)测量 20 次时间再求平均值,能减小单次测量的误差;(3)要验证猜想二,即时间与质量的关系,需要保持绳长不变,改变质量,所以 a 填 1.0,b 填不同于 20 的质量;(4)若时间与质量无关,实验 3 的时间应与实验 2 相同。
答案:(1)A;(2)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有关,与扇形半径无关;(3)B
解析:(1)纸锥下落时应使锥尖向下,这样能减少空气阻力,A 摆放方式正确;(2)对比 1 和 2 号纸锥,半径相同,锥角不同,下落时间不同;对比 1 和 3 号纸锥,锥角相同,半径不同,下落时间相同,所以得出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有关,与半径无关的结论;(3)4 号纸锥锥角比 5 号大,根据实验结论,锥角越大下落越慢,所以 5 号纸锥先到地面,选 B。
变式训练
答案:A
解析: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顺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所以选 A。
答案:B
解析:科学问题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探究的问题,A、C、D 选项都可以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B 选项 “哪种花卉最美观” 属于主观审美问题,没有客观的科学标准,不属于科学问题。
答案:B
解析:“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 这是对硬币材质的猜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作出猜想环节,所以选 B。
答案:D
解析:同学提出打开瓶塞闻气味观察,这是为了验证猜想而设计的实验步骤,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环节,所以选 D。
答案:B
解析:实验结果与假设相反时,不能放弃实验、修改结果或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而应该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再进行实验验证,所以选 B。
答案:D
解析:甲 “窗台上的盆栽燕麦幼苗为何向窗外弯曲” 是提出问题;乙 “或许是单向光刺激引起燕麦幼苗弯曲生长” 是作出假设;丙 “改变燕麦幼苗的光照环境,进行有无单向光刺激的对照,观察燕麦幼苗的生长和弯曲情况” 是设计并实施实验;丁 “燕麦幼苗的生长具有向光弯曲的特性” 是得出结论,所以选 D。
答案:(1)在相同条件下,管子直径越大,越难吹出泡泡;(2)泡泡的产生可能与肥皂液的浓度有关;(3)取相同直径的管子,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肥皂液吹泡泡,观察泡泡产生的情况。
解析:(1)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管子直径越大,泡泡产生越难;(2)这是根据生活经验作出的合理猜想;(3)实验方法要围绕猜想,控制管子直径相同,改变肥皂液浓度进行实验。
答案:(1)A;(2)避免实验的偶然性;(3)不要长时间使用电脑(或合理安排使用电脑时间)。
解析:(1)实验中甲组置于未开机电脑前,乙组置于开机电脑前,变量是电脑是否开机;(2)用 8 只大鼠而不是 1 只,是为了避免个别大鼠的差异影响实验结果,减少偶然性;(3)根据实验结果,长时间电脑辐射对健康有害,所以中学生不要长时间使用电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讲 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道尔顿发现色盲症
约翰.道尔顿(1766-1844)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1808年他发表了《道尔顿原子学》,从而被誉为原子理论的创建人。为了纪念他,科学家至今还把他的名字用作原子量的单位。奇怪的是,医学上有一种病叫'道尔顿症'。这里的道尔顿,不是别人,正是这位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那么,'道尔顿症'是一种什么病呢?为什么用道尔顿的名字命名?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呢!
在一个圣诞节前夕,道尔顿给他的妈妈买了一双“棕灰色”的袜了做为圣诞节的礼物。当妈妈看到袜子时,感到袜子的颜色过于鲜艳,就对道尔顿说:“你买的这双樱桃红色的袜子,让我怎么穿呢?”道尔顿感到非常奇怪:袜子明明是棕灰色的,为什么妈妈说是樱桃红色的呢?疑惑不解的道尔顿拿着袜子又去问弟弟和周围的人,除了弟弟与自己的看法相同以外,被问的其他人都说袜子是樱桃红色的,道尔顿对这件小事没有轻易地放过,他经过认真的分析比较,发现他和弟弟的色觉与别人不同。原来,自己和弟弟都是色盲。道尔顿虽然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却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为此他写了篇论文《论色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的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称为道尔顿症。根据上文,谈谈道尔顿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 。实验时常用一些仪器对物体进行测量,还经常要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 。
单凭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经常要借助于 和 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观察记录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 和 等方法。
例1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你认为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  )
A.多做实验 B.认真听老师讲课
C.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 D.凭感觉对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并做出正确判断
例2
下列观察符合科学要求的是(  )
A.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宇宙中的恒星 B.发生日食时用望远镜观察太阳
C.观察细胞时有客观、规范的记录 D.能观察到的明显现象不用记录
例3
在科学研究中,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有许多方法,如文字描述、表格描述、图形描述等,下列观察结果的记录比较适合采用表格描述的是(  )
A.课堂上观察小组内同学的指纹图案 B.观察小鸡在一个月内每天的体重情况
C.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 D.参观实验室时,观察室内消防器材放置的位置
例4
下列活动不属于观察的是(  )
A.用体温计测量一位学生的体温 B.仔细观察蜗牛的活动
C.用秒表测量某同学跑100米的时间 D.一位学生在学校里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
例5
科学并不神秘,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观察。观察可以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下列仪器可以用来进行定量观察的是(  )
A.玻璃棒 B.温度计 C.放大镜 D.显微镜
例6
分析下列几种情况的观察实例:
①用体温表测量体温;②用手摸病人的额头,判断发热程度;③用眼观看叶片的形状和构造;④用耳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⑤用天文望远镜探测星系;⑥用红外线测温仪快速测量旅客的体温;⑦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⑧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结自己所学,判断属于直接观察的是______,属于间接观察的是______,属于定量观察的是______,属于定性观察的是______。
例7
观察图中甲环的外圈与乙环的内圈哪个大?再动脑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判断?
练1
下列有关科学观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观察需要多种感官参与 B.观察时要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C.观察是有一定方法和顺序的 D.观察微小的物体一定要用显微镜
练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科学观察的是(  )
A.在树林中偶然发现一只野兔 B.用体温计测量一位学生的体温
C.用录音机录下昆虫的叫声,并加以分析
D.用照相机把水稻发芽、生长、拔节和抽穗的几个过程拍摄记录下来
练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所以只有自己看到的才是可信的
B.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还不能正确作出判断,因此我们需要仪器的帮助
C.实验和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方法
D.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测量长度不同的物体必须采用同一把尺
练4
下列有关科学观察的描述,最恰当的是(  )
A.它是人类通过感觉获取的有关对自然界的认识 B.它是提出了一种能够证实调查收集到的数据的预测
C.它是人类基于自身的经验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 D.它总结了由重复试验得到的证据支持的假设
练5
下列现象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
A.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 B.用鼻子闻气体的气味
C.用放大镜观察根毛 D.用显微镜观察字母“d”
练6
小科同学借助于显微镜观察了三种不同生物的细胞,把观察结果绘制如图,则小科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
A.图形记录法 B.表格记录法
C.文字描述法 D.以上都不是
练7
______和______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________来扩大观察的范围。例如______能让我们看到更微小的物体,______能让我们看到遥远的星体。
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
→建立猜想和假设→ →收集证据→ →交流与评价。
对比实验:必须运用 法。保证 组和 组若干因素完全相同,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即控制变量,只允许有一个变量。
实验数量或次数不能 ,否则会使实验具有偶然性,使实验结论不准确,必须 。
例1
下列不属于科学研究的是(  )
A.小明到杭州旅游,发现西湖十大美景 B.苹果落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瓦特好奇水的沸腾,发明了蒸汽机 D.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
例2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①合作与交流②制订计划③建立猜测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与评价⑥获取事实与证据。正确排列顺序是(  )
A.④③②⑥⑤① B.③④⑥①②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④⑥⑤③②①
例3
甲:小明发现池水中有小白点在浮动,仔细看了很久.乙:心想这是生物吗?丙:于是了取一滴池水,做成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看.丁:原来是草履虫.以上叙述哪一个是属于提出问题?(  )
A.甲 B.乙 C.丙 D.丁
例4
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中(  )
A.所有变量都相同 B.所有变量都不同
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不相同
例5
自2002年11月16日,中国广东佛山发现第一起后来称为SARS(非典型沛炎)的病例以来,中外科学工作者联合研究5个月的时间,于2003年4月16日找到了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元凶-冠状病毒,中外科学工作者这种联合研究说明科学探究过程需要(  )
A.提出问题 B.合作与交流 C.制定计划 D.检验与评价
例6
进行科学探究时,若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处理的方法是(  )
A.修改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B.依据实验结果下结论
C.修改实验过程,使其与假设相符 D.修改假设,重新做实验
例7
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
B.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它与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
C.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呢
D.为什么热水的质量越大冷却得越慢
例8
某同学的探究性学习课题是“探究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因素”。他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发现在某种细菌(记作R)的周围,其他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他把R细菌接种到专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他除去R细菌,用该培养基再培养其他细菌,结果其他细菌仍然不能生长和繁殖的可能原因是(  )
A.R细菌占据了其他细菌的生存空间 B.R细菌吞噬了其他细菌
C.R细菌产生了不利于其他细菌生存的物质 D.R细菌更易吸收培养基中的物质
例9
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生物兴趣小组用己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下表进行了实验.请分析表中包含了几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细菌和什么?(  )
瓶号 甲 乙 丙
加入物质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
瓶口处理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
温度 25℃ 5℃ 25℃
A.2组,温度 B.2组,空气 C.3组,空气 D.1组,温度
例10
为验证铁矿石冶炼成铁属于化学变化,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取了一小块铁矿石和铁块,记录并进行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前后颠倒、较乱,现编号整理如下:
(1)需解决的内容主要有:如何判断铁矿石与铁块是不同的物质?
(2)对铁矿石和铁块分别进行通电测试,发现铁块导电,铁矿石不导电;
(3)铁块是不同于铁矿石的一种物质;
(4)分别用磁铁吸引铁矿石和铁块,发现铁块能被磁铁吸引,而铁矿石则不能;
(5)通电的方法不如用磁铁吸引的方法简便易行。
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_____(填数字序号,下同);属于收集证据的是______;属于获得结论的是______;属于反思评价的是______。
例11
王强家里买了一只新的保温瓶,他进行了猜测,为验证是否正确,他设计了一个实验:
(1)第一次在保温瓶中装入体积为保温瓶容积的热水,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温。
(2)第二次在保温瓶中装入体积为保温瓶容积的热水,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温。
(3)第三次把保温瓶内装满热水,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温。
问:①从实验设计中,可知他的猜测是:保温瓶的保温性能与___________的关系。
②本次实验中,必须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___
③实验设计中,需要保持相同的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2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6只培养皿,先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分别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冷却后平铺在培养皿内。
②挑选籽粒饱满、完好无损的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六等份,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放到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一次并适时喷水。
③6天后,观察并统计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数量,结果记录如表:
实验装置 A B C D E F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发芽数量(粒) 48 74 82 94 84 75
请分析回答:
(1)每个培养皿中种子的数量是100粒,而不是1粒,其目的是_________。
(2)根据表中数据,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
(3)若想进一步探究小麦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精确到1℃),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的主要思路_________
例13
小清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提出下列猜想:
猜想一: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
猜想二: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
于是进行了如图实验,在细绳一端拴一小球,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相关数据如下表,请阅读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小球到固定点的距离(绳长)/米 小球质量/克 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秒 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秒
1 0.7 20 33.2 1.7
2 1.0 20 39.7 2.0
3 a b
(1)要完成上述实验,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天平、秒表和______;
(2)表格中测小球往返摆动20次时间的目的是______;
(3)若要验证猜想二,请你增加一组实验3,与实验2形成对照,表格中a、b分别应填:______和______。
(4)若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与质量无关,请预测实验结果______。
例14
在学习《速度》一节内容后,同学们想探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以及扇形半径的关系。他们用普通复印纸裁出3个不同规格的扇形纸片,制成了如图甲所示的3个纸锥,实验中,纸锥每次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用秒表多次测量每个纸锥下落的时间,取平均值后记录在表格中。
纸锥编号 下落高度h/m 扇形纸片半径r/cm 剪掉的扇形圆心角θ/° 纸锥锥角α/° 下落时间t/s
1 1.9 10 90 81.9 2.20
2 1.9 10 135 71.1 1.84
3 1.9 5 90 81.9 2.20
(1)对于纸锥下落前的初始位置,有乙图所示的两种摆放方式,你认为正确的是 (选填“A”或“B”)。
(2)分析表中数据,根据实验探究目的,你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明随后用同种纸张制成了质量相等的两个纸锥如图丙,其中4号纸锥的锥角比5号纸锥的锥角大,如果从相同的高度由静止释放两个纸锥,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4号纸锥先到地面 B.5号纸锥先到地 C.两个纸锥同时到达地面
练1
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的程序有六个步骤,下列关于六个步骤的顺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
B.猜想与假设、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
C.评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D.猜想与假设、评估、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练2
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楠溪江中哪种鱼脂肪含量最低 B.温州植物园内哪种花卉最美观
C.龙湾潭森林公园内哪几种植物冬季开花 D.雁荡自然保护区内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
练3
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这时,有位同学手拿一块磁铁吸了一下硬币。就“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猜想 C.实验论证 D.得出结论
练4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可能是酒精,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闻气味观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提出问题 C.得出结论 D.设计实验
练5
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  )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练6
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步骤。小乐在研究燕麦生长是否具有向光性现象时,列出了如表所示甲、乙、丙、丁四个叙述。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叙述
甲 窗台上的盆栽燕麦幼苗为何向窗外弯曲
乙 或许是单向光刺激引起燕麦幼苗弯曲生长
丙 改变燕麦幼苗的光照环境,进行有无单向光刺激的对照,观察燕麦幼苗的生长和弯曲情况
丁 燕麦幼苗的生长具有向光弯曲的特性
A.甲为提出问题,丙为观察现象 B.甲为作出假设,丁为记录实验结果
C.乙为提出问题,丙为设计并实施实验 D.乙为作出假设,丁为得出结论
练7
小明买了一种叫“吹泡泡”的玩具,发现有时能吹出泡泡,有时又吹不出泡泡。爱动脑筋的他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泡泡的产生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猜想:泡泡的产生可能与吹泡泡用的管子粗细有关,于是他设计并进行了实验,记录了如下实验结果:
液  体 肥皂液
管子直径/mm 3 5 10 20 50
泡泡产生的情况 容易 较易 较难 难 不产生
请你根据小洪的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以上实验结果,你得到的结论是: 。
(2)对此问题,请你提出另外一种猜想: 。
(3)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简单叙述你的实验方法: 。
练8
针对一些同学沉溺于电脑、手机网络游戏,长时间的电脑辐射不仅对他们的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操作,对身体其他器官有没有伤害呢 有研究人员做了这样一组实验:将健康的成年雄性的体型大小相当的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只。甲组置于未开机的电脑前,乙组置于开机电脑前;其他饲养条件相同,六十天后获得实验数据如图。
(1)本实验设置的变量是__________。
A.电脑是否开机  B.大鼠的身体状况
C.大鼠的数量   D.大鼠的性别
(2)每个实验组都用了8只而不是1只大鼠,目的是__________。
(3)数据显示,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大鼠的健康有害,这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写出一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