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自学】第14讲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含解析)--2025年浙教版新七年级科学暑假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暑假自学】第14讲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含解析)--2025年浙教版新七年级科学暑假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6-26 09:13: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
答案与解析
模块一: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
知识讲解
1.魏格纳
2.动力来源 软流层中岩浆
典型例题
例 1.答案:A
解析: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包括大西洋两岸轮廓可拼合、岩石构造相似、古生物化石相似等。气候类型相似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非大陆漂移的直接证据,A 正确。
例 2.答案:A
解析:大陆漂移的证据需体现地质或生物关联性。A 选项中天气现象(刮风降水)与大陆是否曾连为一体无关;B、C、D 分别通过古生物化石、海岸轮廓、地壳运动理论支持观点,A 正确。
例 3.答案:D
解析: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集中于地质结构和古生物分布。D 选项中黑色人种的分布属于人类迁徙结果,与大陆漂移无关;A、B、C 分别通过化石、轮廓、地层相似性支持学说,D 正确。
例 4.(1)答案:大西洋两岸轮廓相吻合(或岩石构造相似、古生物化石相似)
(2)答案:小
(3)答案:软流;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持续碰撞挤压
解析:(2)海底扩张学说认为,离洋中脊越近岩石年龄越新,故③处(靠近洋中脊)比④处年龄小。
(3)板块 “漂浮” 在软流层上,珠穆朗玛峰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板块持续挤压导致其升高。
变式训练
练 1.答案:C
解析:图中大西洋形成过程显示大陆逐渐分离,支持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C 正确。
练 2.答案:B
解析:夏威夷群岛由太平洋板块过 “热点” 形成,主岛(1)最新,链状岛屿(2、3、4)随板块移动逐渐远离热点,年龄递增,B 正确。
练 3.(1)答案:B、C、A
(2)答案:①②④
解析:(1)地球构造理论发展顺序为:大陆漂移学说(B,1912 年)→海底扩张学说(C,1960s)→板块构造学说(A,1968 年)。
(2)③中黑色人种分布与大陆漂移无关,①②④分别通过轮廓、岩层、古生物群支持学说。
模块二:板块构造学说
知识讲解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
裂谷和海洋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典型例题
例 1.答案:C
解析:
A. 全球分六大板块,错误。
B. 内力使地表高低不平,外力趋于平坦,错误。
C.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正确。
D. 喜马拉雅山由亚欧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错误。
例 2.答案:D
解析: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D 正确。
例 3.(1)答案:C
(2)答案:碰撞和张裂
(3)答案:交界
解析:(1)板块构造学说是对 “大陆漂移” 和 “海底扩张” 的继承发展,非推翻,C 错误。
例4.(1)答案:①美洲板块;②亚欧板块;③印度洋板块;④非洲板块;⑤太平洋板块;⑥南极洲板块 。
解析:这是六大板块的基础识别内容,依据板块分布的常规知识,结合图中板块所处位置及轮廓等特征来判断,美洲板块主要包含美洲大陆等;亚欧板块涵盖亚欧大陆大部分;印度洋板块包括印度洋及周边部分陆地;非洲板块对应非洲大陆等;太平洋板块基本被太平洋覆盖;南极洲板块围绕南极洲 。
(2)答案:⑤ 。
解析: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基本是被太平洋大洋所覆盖,从图中及板块知识可知⑤代表太平洋板块,所以基本被大洋覆盖的板块是⑤ 。
(3)答案:亚欧;太平洋 。
解析: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其处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从板块分布看,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这两个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导致地壳不稳定,从而多火山、地震 。
变式训练
练 1.答案:C
解析:喜马拉雅山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C 正确。
练 2.答案:A
解析:缅甸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A 正确。
练 3.(1)答案:太平洋
(2)答案:稳定
(3)答案:碰撞;张裂
练4.(1)答案:挤压、碰撞(或相互 ) 。
解析: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地带,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即相互作用 ),会使地壳运动活跃,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地震,这是板块运动导致地震的基本原理 。
(2)答案:ABE 。
解析:
A 选项:科学假说的提出不一定要依赖先进科学技术,早期科学家可依据观察、经验等提出假说,比如魏格纳依据大陆轮廓、古生物等提出大陆漂移说,该选项错误 。
B 选项:科学家提出的学说不一定都正确,会随着研究深入不断修正完善,例如大陆漂移说后续得到发展完善,该选项错误 。
C 选项:科学假说需基于已有的经验、已知事实,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测、提出,这是科学假说提出的合理路径,该选项正确 。
D 选项:从大陆漂移说到海底扩张学说再到板块构造学说,体现了科学发现是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该选项正确 。
E 选项:勒比雄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也会随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发展完善,不是一定正确的,该选项错误 。
模块三:火山与地震
知识讲解
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①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区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二、
地球内力作用;断裂或错位
①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区;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典型例题
例 1.答案:B
解析:西藏位于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震带,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引发地震,B 错误(非太平洋板块)。
例 2.(1)答案:内力
(2)答案:环太平洋
(3)答案:A、C
解析:
地震时不能乘电梯(B 错误),不应抢运物品(D 错误),A、C 为正确避险措施。
例3.(1)答案:亚欧 。
解析: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我国主要位于亚欧板块,这是基于板块分布的基本地理知识,亚欧板块涵盖了亚洲大陆的大部分区域,我国地处亚洲,所以主要位于亚欧板块 。
(2)答案:AB 。
解析:
A 选项:地震发生时,若在底楼,迅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避险,能避免被建筑物倒塌等伤害,该应对方式正确 。
B 选项:来不及撤到室外时,在狭小室内角落蹲下并保护头部,可利用角落相对稳固的空间,减少被砸伤风险,该应对方式正确 。
C 选项:地震被埋废墟下,立即大声呼救会快速消耗体力,应尽可能保存体力,利用敲击物体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该应对方式错误 。
变式训练
练 1.答案:亚欧;山脉
解析: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双手挤压书本模拟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
练 2.答案:环太平洋陆地及周围海区;板块交界处;C
解析:地震时躲在广告牌或电线杆下易被砸伤,C 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讲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得出过程与内容。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及板块的分别情况。
3.了解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1.大陆漂移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 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海底扩张说: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的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离洋中脊越远,岩石年龄越老)
海底扩张说支持大陆漂移说,并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 ,海洋地壳扩张的动力来自
的活动。
例1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经过多年对大西洋两岸的实地考察与论证,找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下列不能作为证据的是(  )
A.气候类型相似 B.岩石构造相似 C.两岸轮廓相似 D.古生物化石相似
例2
非洲大陆曾经与南美洲大陆是一个整体,后来受各种因素的作用破裂漂移而分开。下列现象不能支持以上观点的是( )
A.陆地上都有刮风降水等天气现象 B.岩层中都存在舌羊齿古生物化石
C.非洲与南美洲海岸轮廓几乎吻合 D.地壳漂浮在软流层上受力会分离
例3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如图为甲、乙两个大洲的古老地层及动、植物化石示意图,不能够为大陆漂移说提供有力证据的是(  )
A.两大洲古生物化石具有相似性
B.两大洲的轮廓相吻合
C.两大洲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
D.两大洲都有黑色人种
例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有________(写出1条)。
(2)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对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做出了解释。如图所示,在大洋中脊处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形成新的大洋并不断向两侧运动,所以从年龄上看,③处海底岩石的年龄比④处海底岩石的年龄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________层上。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解释其中的原因________。
练1
如图描述了大西洋形成过程。它支持了下列哪一观点(  )
A.大地是个球体 B.地球由六大板块构成 C.大陆漂移学说 D.海水是大西洋扩张的原因
练2
如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许多的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这些链状火山岛屿,应该是因为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下列最能代表该岛主岛到链状火山岛屿年龄大小分布情形的是(  )
A.B.C.D.
练3
以下观点分别代表人类对地表认识的几个过程。
A.板块构造理论;B.大陆漂移学说;C.海底扩张学说。
(1)请按照先后顺序对上述观点进行排序:__________。(填字母)
(2)针对下图,某人提出以下观点,其中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有_____。(填序号)
①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具有可拼性
②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有能相连的岩层
③非洲和南美洲大陆都存在黑色人种
④非洲和南美洲古生物群之间有亲缘关系
全球由 、 、 、 、 、
六大板块组成,它们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魏格纳提出了 的观点,赫斯和迪茨提出了 说。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 。(注意三个学说的先后顺序)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一般位于板块张裂处;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一般位于板块碰撞处。
3.四川汶川大地震是 与 的碰撞造成的。
珠穆朗玛峰的升高是 与 的碰撞挤压造成的。
例1
下列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  )
A.全球岩石圈划分为七大板块 B.地球的内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而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
C.板块的交界处为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地带 D.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形成的
例2
2020年10月27日,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 亚纳海沟(中★所示处) 成功下潜突破 1 万米,达到 10058 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马里亚纳海沟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C.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例3
地球构造理论经历了以下著名的“三级跳”:
(1)结合上述科学史料,判断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_________。
A.“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和已知事实确立的
B.“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解释
C.“板块构造学说”推翻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
D.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之间的_________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地质研究表明:2.7万年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由于地壳的变动,现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出现海峡,形成台湾岛,如右图。台湾一带是地震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台湾处于板块的_________地带(选填“中心”或“交界”)。
例4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数码所表示的板块名 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
(2)基本被大洋覆盖的板块是___________。(填序号)
(3)用板块知识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它位于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 板块的交界处。
练1
下列关于喜马拉雅山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B.由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发生张裂作用形成的
C.由欧亚板块和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D.由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张裂作用形成的
练2
2025年3月28日,在缅甸发生7.9级地震,我国云南也有明显震感。地震常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处,本次地震发生在印度洋板块和(  )
A.亚欧板块交界处 B.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美洲板块交界处 D.非洲板块交界处
练3
读板块分布示意图(甲图)及板块碰撞示意图(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全球共分成六大板块,其中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_________板块。
(2)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_______。
(3)板块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练4
在地质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提出自己的观点,如下图所示:
(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其中地震是板块与板块之间______作用形成;
(2)分析地质学发展过程,判断下列观点错误的是______(可多选)
A.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无法提出科学假说
B.科学家经过科学研究发现的学说都是正确的
C.科学假说的提出需要已有的经验和已知的事实
D.科学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E.勒比雄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是一定正确的
一、火山
1.火山由 、 、 组成。
火山喷发物: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
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 、 、
3.分布: ① ②
二、地震
1.地震成因:地球板块在 下,发生
而引起震动。
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2.分布:①

3.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伏而待定、保护头部并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例1
2025年1月7日,中国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
B.此次地震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导致的
C.发生地震时,要迅速撤离到空旷地带,或躲到桌子底下
D.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例2
2024年1月1日,日本石川县连续发生多次地震,最强震级达7.6级。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___________(选填“内力”或“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引起的震动现象。
(2)日本多发生地震,是因为日本位于___________地震带上。
(3)地震发生时,选择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尤为重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若时间许可要有序快速撤离到室外 B.高层人员应该乘电梯逃生
C.在室内躲到坚固的桌子下或蹲在墙角处 D.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例3
从20世纪初期到现在,地球构造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我国主要处于六大板块中的______板块。
(2)火山地震多发于板块交界处,2025年3月,中国西藏地区突发地震,解放军反应迅速,及时救援,受到藏民爱戴。在地震发生时,下列应对方式中正确的有(  )
A.地震发生时,若处在底楼,应该迅速跑到室外,到开阔的地带避险
B.地震发生时,如果来不及撤到室外,应该迅速在狭小室内角落蹲下,并保护头部
C.地震发生后,若不幸被困在废墟下,应立即大声呼救,寻求救援
练1
在2024年6月3日发生的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地震,主要是因为该地正好处于太平洋板块和______板块的交界处。如图,用双手挤压两本书,模拟了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现象是______(选填“山脉”或“裂谷”)的形成。
练2
地震通常是地壳变动的结果,从全球范围来看,地震带主要集中在_________,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这些地震带通常位于_________。发生地震时,下列避震措施错误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身处底楼,若时间允许,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地
B.身处高楼,来不及逃离,可躲在墙角或坚固的桌下
C.身处城市街道,应选择在广告牌或电线杆下躲避
D.身处野外,应及时避开山边、陡崖等危险环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