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简谱)(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学习项目一 《音乐从震动开始》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简谱)(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学习项目一 《音乐从震动开始》教案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6-25 16:3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音乐从振动开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来源
本次课程选自初中音乐人教版(简谱)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项目一《音乐从振动开始》。本内容从音乐产生的根源——振动入手,引导学生探索音乐的奥秘,是整个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篇章。通过学习,学生将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认识音的基本要素与振动的关系,为后续深入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目标(基于五个核心素养)
(一)审美感知
1. 学生通过观察、聆听和体验,能够敏锐感知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紧密联系,感受不同振动方式所产生的丰富音色、多样音高和独特节奏,提升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培养细腻的音乐审美情趣。
2. 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从振动的角度去感受音乐中蕴含的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理解音乐如何通过振动来表达情感、营造氛围,增强对音乐的审美理解。
(二)艺术表现
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振动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关键应用,使其清晰认识到掌握振动原理是实现良好艺术表现的基础。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振动知识进行简单音乐创作和表演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准确把握音高、音色和节奏,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表现水平。
(三)创意实践
1.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白在遵循音乐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振动方式和音乐表现形式。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创作和实践活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为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四)文化理解
1. 全面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与振动的紧密联系,明确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产生和发展与振动原理息息相关。
2. 增强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角度欣赏和分析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文化中利用振动创造音乐的独特方式,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五) 音乐情感
1. 深度激发学生对音乐学科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音乐背后的科学奥秘,培养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显著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声音的敏感度,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元素,从而提升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音乐表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深刻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物体振动,熟练掌握不同物体振动发声的特点,能够准确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2. 清晰认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基本要素,并能在音乐中准确识别和区分,理解这些要素与振动的关系。
3. 学会简单的乐器演奏方法,如敲击、吹奏、弹拨等,亲身体验通过振动发声的乐趣,感受乐器演奏带来的音乐魅力。
4.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二)教学难点
1. 深入领会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与振动的抽象关系,能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进行解释和阐述,理解振动频率、幅度、时长等因素对音的具体影响。
2. 能够精准地控制乐器的振动,通过调整演奏方法和技巧,演奏出不同音高、时长和强弱的声音,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准确表达。
3.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利用身边看似普通的物体进行富有创意的音乐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帮助学生克服在音乐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畏难情绪,建立学习音乐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五、教学过程
(一)个性化导入新课
1. 情境创设:教师提前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巧妙放置一些能够发出声音的物品,如小巧的铃铛、精致的风铃、尖锐的口哨、装满豆子的塑料瓶等。上课伊始,教师轻轻触发这些物品,让它们同时发出声音,然后轻声说道:“同学们,请闭上眼睛,静下心来,仔细聆听周围这些奇妙的声音,想象一下,这些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它们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2. 提问引导:声音停止后,教师提问:“刚才你们都听到了哪些独特的声音?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猜测。
3. 视频展示:接着,教师播放一段精彩纷呈的音乐表演视频,视频中涵盖了各种乐器的激情演奏和歌手的深情演唱,如激昂的钢琴演奏、悠扬的小提琴协奏、动感的架子鼓敲击以及歌手富有感染力的歌声等。播放结束后,教师再次提问:“视频中的音乐如此震撼,那大家思考一下,这些美妙的音乐是通过什么神奇的方式产生的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音乐从振动开始。
(二)知识探究
1. 声音的产生
实验一:音叉的秘密
教师演示:教师拿出一个音叉和一个小锤,用小锤轻轻敲击音叉,让学生仔细观察音叉的状态,提问:“同学们,看仔细了,音叉发出声音时,它有什么奇妙的变化呢?”引导学生观察音叉的快速振动。然后,将振动的音叉缓慢放入水槽中,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提问:“音叉放入水中后,水面出现了水花,这又说明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原理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振动时,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声波传入我们的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声音。当用手握住音叉使其停止振动,声音也随之消失,这进一步证明了声音与振动的紧密联系。
学生体验:让学生自己亲自尝试敲击音叉,感受音叉振动时的触感,观察振动现象,加深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实验二:橡皮筋的奇妙发声
教师演示:将橡皮筋固定在桌子两端,拉紧。用手拨动橡皮筋,让学生观察橡皮筋的振动,提问:“大家看,橡皮筋在振动时发出了声音,那如果我们改变橡皮筋的松紧程度,会发生什么有趣的变化呢?”接着,改变橡皮筋的松紧程度,再次拨动,让学生观察振动频率的变化和声音的高低变化。
原理讲解:教师解释振动频率的概念,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橡皮筋越紧,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声音也就越高;橡皮筋越松,振动频率越低,声音越低。引导学生理解振动频率与音高的关系。
学生体验:学生分组进行橡皮筋实验,自己动手改变橡皮筋的松紧程度,观察振动和声音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振动频率的影响因素。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因振动而产生声音的有趣例子,如拍打篮球时篮球与地面碰撞产生的声音、吹口哨时嘴唇和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风吹过树叶时树叶振动的沙沙声等。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精彩成果。
2. 音的基本要素
音的高低
实验演示:教师拿出一把钢尺,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让学生仔细倾听钢尺发出声音的高低变化,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时,声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快慢有什么规律呢?”
原理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直观地呈现不同频率的振动波形,详细解释振动频率与音高的关系:频率越高,音高越高;频率越低,音高越低。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音高的本质。
音的长短
生活实例: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声音长短的现象,如汽车的长鸣笛和短鸣笛、钟声的长响和短响等。然后,通过敲击木鱼,演示不同时长的敲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长短变化。提问:“大家想一想,声音的长短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原理讲解:讲解音的长短与物体振动持续时间的关系,振动持续时间越长,音越长;振动持续时间越短,音越短。
音的强弱
实验演示:教师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提问:“同学们,当我用不同的力气敲击鼓面时,你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明显的不同?观察一下鼓面的振动有什么变化呢?”
原理讲解:解释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通过多媒体展示鼓面振动幅度不同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三)乐器体验
1. 乐器展示与介绍:教师展示各种常见乐器,如威风的大鼓、响亮的铜锣、小巧的口琴、优雅的竖笛、旋律丰富的吉他等,向学生详细介绍乐器的名称、独特特点和基本演奏方法。在介绍过程中,穿插一些乐器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如鼓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吉他在不同音乐风格中的广泛应用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组体验:让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乐器进行尝试演奏,教师巡回指导,耐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方法。比如,指导吹竖笛的学生如何正确含住吹口、调整气息;教导弹吉他的学生如何按弦、拨弦等。
3. 节奏与旋律演奏:鼓励学生用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或熟悉的旋律,如《小星星》《两只老虎》等。先让学生单独练习,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感受通过乐器振动发声来演奏音乐的无穷乐趣。
(四)创意实践
1. 创作任务布置:教师提出富有创意的创作任务:让学生利用身边触手可及的物品,如文具、书本、桌椅、水杯等,发挥想象力,创作一段别具一格的节奏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不同的敲击方式、节奏组合以及物品的排列组合,创造出独特而美妙的音乐效果。例如,用铅笔敲击桌面可以模拟清脆的鼓点,用书本的翻动可以制造出类似沙锤的沙沙声等。
2. 小组创作: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教师巡视各小组,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物品损坏或身体受伤。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一些启发和建议,如调整敲击的力度、速度,改变物品的组合方式等。
3. 成果展示与评价:各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给予真诚的评价。评价内容可以包括节奏的创意性、声音的协调性、整体的表现力等方面。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全面总结和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如节奏的稳定性不够、声音的层次感不明显等,鼓励学生在后续的创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五)文化探索
1. 文化背景介绍: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图片和视频片段,如热情奔放的非洲鼓乐、神秘悠扬的印度音乐、优雅古典的欧洲交响乐等,介绍这些音乐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音乐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例如,非洲鼓乐在非洲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常用于庆祝节日、祭祀等活动,其复杂多变的节奏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印度音乐则注重旋律和节奏的微妙变化,常常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话题为“不同文化中的音乐是如何利用振动来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内涵的?”引导学生从乐器的种类、演奏方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比如,中国传统乐器古筝通过琴弦的振动发出悠扬的声音,常常表达出含蓄、委婉的情感;而西方的小提琴则以其丰富的表现力,能够传达出各种强烈的情感。
3. 分享与总结: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深刻见解和独特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音乐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语言,虽然在不同文化中表现形式各异,但都离不开振动这一基本原理,鼓励学生尊重和欣赏多元音乐文化,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
(六)课堂总结
1. 回顾重点: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声音产生的原理是物体振动,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与振动的关系,常见乐器的演奏方法以及利用身边物品进行音乐创作的技巧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教师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让学生齐声回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总结收获: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深刻感受,如对音乐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理解音乐、发现了身边物品也能创造出美妙音乐等。教师对学生的分享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肯定,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3.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从振动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思考音乐中不同乐器的振动方式是如何相互配合来表达情感和营造氛围的,并撰写一篇简短的分析报告。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索身边的物品,创作更多有趣的音乐作品,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