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泥土的歌(四)》知识清单
(一)《山歌好比春江水》
1. 歌曲背景:《山歌好比春江水》是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主题曲,其词曲原创均出自广西作者之手。成形于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定型于广西歌舞剧《刘三姐》。该剧反映了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以山歌为武器带领乡亲们与恶霸财主作斗争的故事。
2. 歌曲特点:
旋律:旋律优美、婉转,具有浓郁的广西山歌特色,音域跨度较大,有很多大跳音程,如_______(写出至少一处大跳音程),使得歌曲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节奏:节奏较为自由,带有山歌常见的_______(填写节奏特点,如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等),让歌曲更能体现出劳动人民的随性与洒脱。例如在_______(指出节奏特点明显的乐句)中,切分节奏的运用打破常规节奏重音,增强了音乐的动感。
歌词:歌词充满生活气息,运用了大量_______(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和”,生动展现了广西地区对歌的热闹场景。同时,歌词中使用了广西方言衬词“哎”等,增添了歌曲的地方韵味。
3. 演唱技巧:演唱时要用高亢、嘹亮的声音,以体现山歌的豪迈风格。注意_______(如气息的运用、真假声的转换等技巧),在唱高音部分时,可采用_______(具体的发声方法),使声音更具穿透力;唱带有装饰音的部分,如_______(举例装饰音所在位置),要轻巧灵活,突出装饰音的韵味。
(二)《只有山歌敬亲人》
1. 歌曲背景:又名《多谢了》,是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刘三姐》中的一首插曲,由词作家乔羽作词,曲作家雷振邦作曲,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2. 歌曲特点:
节拍:运用了混合拍子,_______拍和_______拍交替使用,增加了节奏的丰富性和变化感。在_______(指出节拍交替明显的段落)部分,2/4拍和3/4拍的频繁交替,使歌曲节奏更加灵动。
旋律: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为A宫清乐六声民族调式,旋律轻快活泼,节奏较为密集;第二乐段为A宫五声民族调式,旋律比第一乐段要拉宽,更为抒情。两个乐段在旋律上形成_______(对比或递进等关系),使歌曲情感表达更加丰富。
歌词:歌词表达了刘三姐对乡亲们的感激之情,语言质朴。“多谢四方众乡亲,只有山歌敬亲人哪”,直接抒发了真挚的情感。歌曲是刘三姐与群众的对唱,通过独唱与齐唱,使双方在情感交流中各展风采,强化了整个歌曲的热烈气氛。
3. 演唱技巧:演唱时要表现出欢快、热情的情绪。注意把握_______(混合拍子的节奏特点),在不同拍子转换时,做到节奏准确。唱到抒情部分,声音要_______(描述声音特点,如柔和、深情等),突出情感的表达。
(三)《阿里山的姑娘》
1. 歌曲背景:又名《高山青》,是一首采用高山族山歌曲式谱写而成的歌曲,描绘了阿里山的人文风貌。
2. 歌曲特点:
旋律:旋律亲切流畅、略带俏皮,具有高山族民歌特色。音程进行以_______(如级进、小跳进等)为主,使旋律既平稳又不失活泼。例如在_______(指出旋律特点明显的乐句)中,级进和小跳进的结合,让旋律富有动感又易于传唱。
节奏:4/4拍,节奏较为规整,但又在一些地方加入了_______(特殊节奏型,如切分节奏等),增加了节奏的变化。在_______(具体位置)出现的切分节奏,打破了常规节奏的平稳感,使音乐更具活力。
歌词:歌词描绘了阿里山的美景和当地居民的形象,“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展现了阿里山姑娘的美丽和少年的壮实,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语言优美,富有画面感。
3. 演唱技巧:演唱时用愉快的心情,声音要明亮、甜美。注意_______(如节奏的把握、装饰音的处理等),在唱装饰音部分,如“娜依奴娃”中的“依”,要唱出_______(装饰音的特色),突出歌曲的俏皮感。同时要把握好4/4拍的节奏韵律,使演唱更有律动感。
(四)《龙船调》
1. 歌曲背景:是一首湖北民歌,展现了端午划龙船的热闹场景。
2. 歌曲特点:
演唱形式:具有“一领众和”的特点,领唱部分旋律_______(描述旋律特点,如灵活、多变等),起到_______(如引导、带动气氛等作用);和唱部分节奏_______(统一、整齐等),体现出劳动时齐心协力的氛围。在_______(指出典型的“一领众和”段落)中,领唱与和唱配合默契,将划龙船时的热烈场景生动展现。
旋律:旋律朴素、粗犷豪迈,音域_______(适中、较宽等),有很多_______(特色音程,如大跳音程等),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例如在_______(举例大跳音程所在位置)处的大跳音程,让歌曲更具气势。
节奏:节奏有力,常出现_______(如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等能增强动力感的节奏),表现出划龙船时的节奏感和力量感。在_______(具体乐句)中,附点节奏的运用使节奏更有韵律,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划龙船时整齐有力的动作。
3. 演唱技巧:演唱时要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情绪。领唱部分要_______(描述演唱要求,如声音响亮、富有表现力等),和唱部分要_______(如声音整齐、有力等)。注意唱出歌曲中两处齐唱的曲调,把握好节奏,体现出划龙船时的热烈气氛。在演唱引子与结尾的节奏时,可用_______(鼓声、拍手等方式)来增强节奏感。
简答题
1. 请简要分析山歌的特点,并举例说明《山歌好比春江水》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2. 《只有山歌敬亲人》运用了混合拍子,这种节拍的运用对歌曲的表现力有什么影响?
3. 对比《阿里山的姑娘》和《龙船调》在旋律、节奏和歌词上的不同特点。
4. 从情感表达和演唱形式上,谈谈《山歌好比春江水》和《只有山歌敬亲人》的异同点。
答案
简答题答案
1. 山歌特点及《山歌好比春江水》体现方式:
山歌特点:山歌是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朴质、高亢、节奏自由。
《山歌好比春江水》体现:
曲调爽朗、高亢:歌曲旋律音域跨度较大,有很多大跳音程,如“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和”中,“山”到“歌”的音程大跳,使得歌曲富有激情和感染力,体现了高亢的特点;旋律整体优美婉转,具有广西山歌的独特韵味,展现出爽朗的风格。
节奏自由:带有山歌常见的切分节奏等,节奏较为自由。例如在“弯又多喔弯又多”乐句中,切分节奏的运用打破常规节奏重音,增强了音乐的动感,体现出节奏自由的特点。
情感朴质:歌词充满生活气息,运用了大量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和”,生动展现了广西地区对歌的热闹场景,体现出劳动人民朴质的情感。同时,歌词中使用广西方言衬词“哎”等,增添了歌曲的地方韵味和朴质的情感表达。
2. 《只有山歌敬亲人》混合拍子的表现力影响:《只有山歌敬亲人》运用了2/4拍和3/4拍交替的混合拍子。这种节拍的运用增加了歌曲节奏的丰富性和变化感。2/4拍节奏较为明快,给人活泼、动感的感觉;3/4拍具有圆舞曲的韵律,较为抒情、悠扬。在歌曲中两个乐段节拍的交替,使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第一乐段为A宫清乐六声民族调式,旋律轻快活泼,节奏较为密集,搭配2/4拍,更突出其轻快的特点;第二乐段为A宫五声民族调式,旋律拉宽,更为抒情,3/4拍的运用让这部分更显悠扬。不同节拍的交替,让歌曲避免了节奏的单调,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也更好地表达了歌曲中欢快与抒情相结合的情感。
3. 《阿里山的姑娘》和《龙船调》特点对比:
旋律:
《阿里山的姑娘》:旋律亲切流畅、略带俏皮,音程进行以级进和小跳进为主,使旋律既平稳又不失活泼。如“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句旋律,级进和小跳进的结合,让旋律富有动感又易于传唱。
《龙船调》:旋律朴素、粗犷豪迈,音域适中,有很多大跳音程,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例如“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处的大跳音程,让歌曲更具气势。
节奏:
《阿里山的姑娘》:4/4拍,节奏较为规整,但又在一些地方加入了切分节奏等,增加了节奏的变化。在“高山长青涧水长蓝”中出现的切分节奏,打破了常规节奏的平稳感,使音乐更具活力。
《龙船调》:节奏有力,常出现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等能增强动力感的节奏,表现出划龙船时的节奏感和力量感。在“哟喂,哟喂”等部分,附点节奏的运用使节奏更有韵律,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划龙船时整齐有力的动作。
歌词:
《阿里山的姑娘》:歌词描绘了阿里山的美景和当地居民的形象,“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展现了阿里山姑娘的美丽和少年的壮实,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语言优美,富有画面感。
《龙船调》:歌词展现了端午划龙船的热闹场景,以及男女之间的互动,如“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语言质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4. 《山歌好比春江水》和《只有山歌敬亲人》异同点:
相同点:
情感表达:都表达了劳动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山歌好比春江水》通过描绘广西的山水和对歌场景,展现出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只有山歌敬亲人》通过刘三姐对乡亲们的感激之情,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演唱形式:都有对唱的形式。《山歌好比春江水》中“这边唱来那边和”体现了对唱的热闹场景;《只有山歌敬亲人》是刘三姐与群众的对唱,通过独唱与齐唱,使双方在情感交流中各展风采,强化了整个歌曲的热烈气氛。
不同点:
情感表达:《山歌好比春江水》更侧重于展现广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山歌文化,体现出对家乡山水和山歌艺术的热爱;《只有山歌敬亲人》主要表达的是感激之情,是刘三姐对乡亲们的感恩。
演唱形式:《山歌好比春江水》以独唱为主,穿插对唱,展现出山歌自由随性的特点;《只有山歌敬亲人》是独唱与齐唱结合,通过双方的互动,更强调情感的交流和气氛的烘托,并且歌曲中运用了混合拍子,在演唱时节奏的变化和把握上与《山歌好比春江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