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枣核
1?音形积累
嫣红(yān)故弄玄虚(xuán)蹊跷(qī
qiāo)玛瑙(mǎ
nǎo)
掐指一算(qiā)山坳(ào)圣诞节(dàn)
2?形近字、多音字辨析
艇(tǐnɡ)潜艇挺(tǐnɡ)挺身铤(tǐnɡ)铤而走险
慨(kǎi)慷慨溉(ɡài)灌溉概(ɡài)气概
掐(qiā)掐住陷(xiàn)陷害谄(chǎn)谄媚
籍(jí)国籍
藉(jí)狼藉
称(chèn)匀称(chēnɡ)称呼
殷(yīn)殷切(yān)殷红
揣(chuāi)怀揣(chuǎi)揣摩
3?词语释义
蹊跷:奇怪。
风烛残年: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风烛,风中燃烧着的蜡烛。
故弄玄虚: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嫣红:鲜艳的红色。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泛舟:坐船游玩。泛,漂浮。
掐指一算:用拇指掐着别的指头来计算。
本文在结构设计上比较精巧,设置一条线索、多处悬念。请你具体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本文以“枣核”做贯串全文的线索,既是叙事线索,更是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作者由朋友索要枣核起笔,开篇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整篇文章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一课时
1?给加点字注音。
匀称(
)嫣红(
)山坳(
)
殷切(
)掐指一算(
)
蹊跷(
)玛瑙(
)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掐指一算故弄玄虚
B?风烛残年感慨良深
C?精至匀称国藉
D?游子心境篱笆
3?下列词语中的“良”字与“感慨良深”中的“良”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良师益友B?用心良苦
C?良药苦口D?除暴安良
4?本文写的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老人,思乡心切,总是想起故乡院里的枣树,托作者来美时为她带几颗枣核。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请你从你的诗词积累中,写出连续的两句思乡爱国的古诗词。
阅读理解。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5?“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家乡味道”在选文中得到了落实,具体说来表现在两种事物上:一是;二是。
6?老友特意说明在栽垂柳的时候,她的儿子才5岁。试想一下,交代这个年龄有什么作用?
7?“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你能体会出什么是“游子心境”吗?
体会“游子心境”要抓住“游”字,即漂泊在外,无故乡依托。
8?选文第二至四段借谈话写人物行动:“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然后用汽车拉回来”,“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选文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拓展突破
学校组织以“善待汉字,热爱母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你阅读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不超过30字)
①“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国外学习汉语的学校)。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逾十万人。
②在我国一个有600多人参加的高级翻译大赛中,许多选手英译汉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文字流畅、词汇丰富的二等奖得主竟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评委普遍认为,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③国内某网站做了“我国汉字应用现状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调查内容
喜欢敲键盘,不愿动笔写字常提笔忘字,常写错别字字体不美观,从未练书法
数据统计57%83%79%
课时达标
【一课时】
1?chènyānàoyīnqiāqī
qiāomǎ,nǎo
2?C
3?B
4?示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垂杨柳睡莲池
6?交代儿子的年龄,说明美籍华人思乡的时间长。
7?指身在异国他乡,心依然系着故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思乡之情越浓。
8?借谈话写的这些行动,朴实得像孩子,热烈得像恋人,把“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痴情表达得深沉感人。9?最后一段画龙点睛,深化题旨,而且呼应开头,从更深的层次上解开了悬念。
拓展演练
全球(世界各地)“汉语热”迅速升温,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却在下降。
PAGE
3十
晏子使楚
1?音形积累
晏子(yàn)缚一人(fù)熙(xī)酒酣(hān)曷(hé)枳(zhǐ)
2?形近字辨析
晏(yàn)晏子宴(yàn)宴会
缚(fù)束缚搏(bó)拼搏博(bó)渊博
枳(zhǐ)枳树织(zhī)纺织炽(chì)炽热
3?词语释义
晏子将使楚:出使楚国。谓左右曰: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齐之习辞者:善于辞令(很会说话)的人。何以:即以何,用什么办法。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酒酣: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吏二缚一人诣王:到(指到尊长那里去)。缚者曷为者也:同“何”,什么。
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其实味不同:其,代词,它们,指橘和枳。实,果实。
得无:莫非。圣人非所与熙也:同“嬉”,开玩笑。
寡人反取病焉:辱。
本文展示了晏子个性化的语言和高超的语言艺术。请从语言角度具体分析晏子是如何既维护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损害齐、楚两国的关系的。
晏子在说话时十分注意掌握分寸,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婴闻之”(我听说)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从而达到折服楚王的效果。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缚一人(
)酒酣(
)
诣王(
)曷为(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
使:
(2)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习:
(3)王曰,何坐
坐:
(4)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
(5)晏子避席对曰避
席:
(6)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缚者曷为者也?
同,意思是
(2)圣人非所与熙也。
同,意思是
4?翻译下列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译文: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文:
(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文:
5?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 (用自己的话回答)
首先应找出文中表现原因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组织语言。
6?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 (用自己的话回答)
7?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晏子那样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们在维护自己国家尊严的关键时刻,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请列举一例。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晏子,
时期
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著作。
9?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他把“淮南”比作,把“淮北”比作;把“橘”比作,把“枳”比作。
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方来(将要)B?坐盗(犯罪)
C?叶徒相似(只)D?寡人反取病焉(生病)
11?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以橘为喻,指出水土即环境的重要,从而反讽楚王。
12?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拓展演练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师旷①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唯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注释】①师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人乐师。②援:执持,拿。③衽(rěn):衣襟。
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清除,去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之习辞者也
习:
(2)王曰,何坐
坐:
(3)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酣:
(4)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是:
2?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固善盗乎吾尝疑乎是
B?吾欲辱之辍耕之垄上
C?乃喟然叹曰乃重修岳阳楼
D?故撞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本题涉及其他年级的课文,解答时可查阅相关资料。A项的“吾尝疑乎是”、B项的“辍耕之垄上”、C项的“乃重修岳阳楼”分别出自《捕蛇者说》《陈涉世家》《岳阳楼记》;D项的“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出自《狼》。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4?请根据提示,将甲文的故事情节依次填写在A、B两处。
A→楚王当堂羞辱→
B→楚王自取其辱
5?请你根据乙文内容展开想象,将晋平公躲避师旷“援琴撞之”时的场面生动地描绘出来。(要求:时要有晋平公的动作和神态描写)
展开想象必须以原文为据,不可漫无边际。可围绕“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展开。
晋平公话音刚落,
6?甲乙两文中,晏子和师旷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
回答欣赏哪一个都可以,关键是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的“说话艺术”,即是如何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的。
课时达标
【第一课时】
1?fùhānyìhé
2?(1)出使(2)熟练(3)犯罪(4)捆绑(5)离开座位,表示郑重(6)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3?曷何什么(2)熙嬉开玩笑
4?(1)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2)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是不同的。(3)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擅长偷盗吗?
5?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擅长外交辞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6?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缚一人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7?示例:曾经有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我们美国人总爱仰着头走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恩来略加思索后回答:“走下坡路的人,总是仰着头走路;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着头走路了。”这个记者听后,倍感羞愧。(合理即可)
【第二课时】
8?春秋齐
9?齐国楚国不盗之民盗贼
10?D
11?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致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说明环境影响人,反讽楚国是使人善盗之地。
12?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拓展演练
1?(1)熟练(2)犯罪(3)喝酒喝得畅快(4)这2?C3?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4?A?楚王密谋策划(楚王与臣预谋、楚国君臣密谋)(意对即可)B?晏子巧妙回击(晏子机智反击)(意对即可)5?示例:突然发现一张琴向自己飞来,他急忙站起来,衣襟散乱,惊慌失措地躲到一旁。琴撞到墙上,“当”的一声摔成了几片。他吓出一身冷汗,惊疑不定地望着师旷。(能围绕文章内容展开想像,符合要求即可)6?示例1:我欣赏晏子的说话艺术,他在无法澄清“齐人坐盗”这一事实的情况下,巧用类比进行反驳,只言片语间化被动为主动,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示例2:我欣赏师旷的说话艺术,他先直话曲说,巧妙地将晋平公说成是“小人”,引起晋平公的重视,再因势利导,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了劝谏的目的。(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的“说话艺术”,言之成理即可)
PAGE
4八
始终眷恋着祖国
1?音形积累
卓越(zhuó)眷恋(juàn)罚款(kuǎn)诬蔑(wū)募集(mù)
捣乱(dǎo)萌发(ménɡ)折磨(mó)庚子赔款(ɡēnɡ)
2?形近字、多音字辨析
摇(yáo)动摇谣(yáo)谣言瑶(yáo)瑶池
募(mù)募集幕(mù)闭幕暮(mù)日暮
吓(hè)恐吓(xià)吓唬
禁(jìn)软禁(jīn)情不自禁
3?词语释义
据理力争:根据道理尽力争辩或争取。
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这里是拜师求学的意思。
门下:指可以传授知识或技艺的人的跟前。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软禁:不关进牢狱但是不许自由行动。
本篇通讯线索清楚,脉络分明,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贯串全文。请分别说明这两条线索。
明线:以时间先后的顺序,记叙钱学森的经历,尤其是从1935年留学美国到1955年回归祖国这20年间的经历——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饱受折磨,胜利归来。文中运用了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暗线: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正因为“始终眷恋着祖国”,才造就了他事业、学术上的辉煌,才使他萌发了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才最终战胜美国当局强加给他的种种折磨。
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眷恋(
)募集(
)萌发(
)
恐吓(
)逮捕(
)
2?本文是一篇(体裁),课文以为明线,以为暗线,表现了钱学森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3?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几年,许多在海外学有所成的“游子”纷纷归国,或从事科研工作,或投资办厂。请针对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4?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感受到钱学森对国家的眷恋和热爱。古人常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代称呢?请举出两例。
阅读理解。
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1950年8月,钱学森预购了机票,准备搭乘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离开美国……
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移民局不准他离开美国,并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还搜查并扣压了他的全部科学书籍和笔记本,诬蔑他企图运送机密科学文件回国。
5?用一句话概括选段内容。
6?主管钱学森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对钱学森要回国时的震惊反应说明了什么 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手法
7?美国政府阻挠钱学森回国是出于什么动机 采取了怎样的卑劣手段 哪些词语可以表明
拓展演练
学校开展以“龙年话龙”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两则,参照示例,探究中国龙的象征意义。
【材料一】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底下我成长,
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摘自《龙的传人》)
【材料二】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乘坐的车子叫“龙辇”,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材料三】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喜欢舞龙灯,跳龙舞,赛龙舟,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材料四】龙具百兽之形态,汇天地之灵气。古人有“龙有九似”的说法: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显能隐,千变万化,腾云驾雾,上天入海,呼风唤雨。
(示例)我选材料三,探究的结果是:龙象征着吉祥平安。
我选,探究的结果是:
我选,探究的结果是:
2.同学们收集了不少与龙有关的谚语佳句。这些语句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请从下列四句中任选一句,写出你从中悟出的道理。
“不下大海,难捉蛟龙。”
②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我选第句,悟出的道理是:
课时达标
【一课时】
1?juànmùménɡhèdài
2?人物通讯时间的先后顺序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
3?提示:扣住游子的爱国情怀和近几年中国的发展变化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游子”眷恋着祖国、在海外总有所成后,希望能尽己所能报效祖国。同时,近几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能给“游子”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收展制会。
4?示例:江山、九州、神州、五湖等。
5?钱学森决意回国,美国政府百般阻挠。
6?说明钱学森的价值极高,科学成就巨大。侧面描写。
7?美国政府害怕新中国拥有先进的科学。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搜查并扣压了钱学森的全部科学书籍和笔记本。词语:恐吓、搜查、扣压、诬蔑。
拓展演练
1.示例:材料一,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材料二,龙象征着皇权(皇帝)。材料四,龙象征着超凡的力量(兼容并包的精神)。
2.示例:第①句,要想实现心中的志向和抱负,就要不惧艰辛,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或: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第②句,缺少必要的条件,就无法施展才干。第③句,不要过于在乎外表,而要注重内涵。或:一个人只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就不会在乎物质上的贫乏。第④句,要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就要日积月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奋斗。
PAGE
3七
最后一课
1?音形积累
祈祷(qí
dǎo)诧异(chà)懊悔(ào)惩罚(chénɡ)哽住(ɡěnɡ)
钥匙(yào
shi)踱来踱去(duó)挟着(xié)戒尺(jiè)
2?形近字、多音字辨析
喊(hǎn)叫喊减(jiǎn)减法缄(jiān)缄默
旷(kuànɡ)旷课扩(kuò)扩大犷(ɡuǎnɡ)粗犷
帖(tiè)字帖(tiě)请帖(tiē)服帖
强(qiánɡ)强大(qiǎnɡ)勉强(jiànɡ)倔强
3?词语释义
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宁可:表示比较利害得失后选取某一方面。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思量:考虑。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1?本篇小说主要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刻画韩麦尔先生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
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通过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丧的深切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通过描绘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复杂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助于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他思想感情上的巨大变化,真切地反映了爱国主义感情在他幼小心灵中的萌芽、滋长。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喧闹(
)懊悔(
)诧异(
)
宛转(
)气氛(
)哽咽(
)
2?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画出,并将正确的字写在括号内。
(1)恍然大悟重蹈复辙莫衷一是妇孺皆知(
)
(2)相安无事断章取义一视同人忍俊不禁(
)
(3)一泄千里自知之明随机应变转弯抹角(
)
(4)孜孜不倦小心翼翼骇人听闻郑重其是(
)
3?(1)《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国的。
(2)小说的三要素是、、;其中情节结构包括、、、。按篇幅长短,小说可分为小说、小说、小说、小说。
4?分析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2)(他)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3)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5?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最后一课》用对照的方法写了小弗郎士最后一天上学时与以往不同的感受。请你写一段话,把自己某天上学时与以往不同的感受写下来。
在下笔之前先要想清楚,自己平时上学的感受是怎样的,某天因为什么原因有了不同的感受。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甲,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乙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7?填入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雪白停住B?苍白顿住
C?惨白哽住D?灰白站住
8?选文第一段中,作者通过小弗郎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感情?
9?如何理解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10?选文第二段写上历史课时,听到郝叟老头儿读字母,“我们又想笑,又难过”。这样写矛盾吗?
11?韩麦尔先生只写了“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却“使出全身的力量”,这是因为
12?选文对韩麦尔先生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3?为什么放学了韩麦尔先生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无法言语的原因有几种,或是激动,或是紧张,或是高兴,或是悲伤痛苦等,联系课文内容即可得知。
拓展突破
黄岩岛,到底属于谁
①2012年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地理分界。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④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
⑤从历史上看,首先,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在黄岩岛进行了“四海测验”。其次,中国是最早命名黄岩岛的,1935年中国就将黄岩岛以斯卡巴洛礁之名列入中国版图,1983年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再有,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
⑥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海域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而且中国政府还多次派科学考察队到黄岩岛进行科学考察,例如,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进行考察。1994年又在岛上建了水泥纪念碑。
⑦另外,2012年4月28日,菲律宾媒体发表菲律宾专家的署名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菲律宾的主张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⑧
从种种依据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1.这篇文章驳论与立论结合,请用“︱”划分驳论部分与立论部分,只能划一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2.第⑧段“从种种依据看”中的“种种依据”,在立论部分中具体指哪些依据?请简要概括。
3.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课时达标
【第一课时】
1?xuānàochàwǎnfēnɡěnɡ
2?(1)复—覆(2)人—仁(3)泄—泻(4)是—事
3?(1)法都德(2)人物情节环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
4?(1)表示解释说明。(2)表示递进。(3)表示解释说明。(4)表示声音中断。
5?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6?提示:注意写出感受的变化和真情实感,注重心理描写。示例:小学学习的最后一天,马上要离开亲爱的老师和同学、离开熟悉的课堂,我内心充满了不舍。我以前总希望能快点下课,但这一天希望课堂时间能过得慢一点。
【第二课时】
7?C
8?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服务了40年的学校无限依恋、不忍离开的感情。9?韩麦尔先生虽然对这服务、生活了40年的校园、家园无限依恋和热爱,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所以说他是个“可怜的人”。10?不矛盾。“想笑”表现了孩子听到郝叟古怪的声音觉得好玩的心理,“难过”则表现了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感。
11?韩麦尔先生倾注了所有的感情来写这两个大字,集中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感。
12?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在祖国被敌人侵占后的痛苦心情。
13?因为最后一课已经结束,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无法言语,只能打手势。
拓展演练
1.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2.(1)中国最早发现黄岩岛,中国最早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入中国版图,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中国。(2)中国一直对黄岩岛进行长期开发和利用、进行科学考察。(3)菲律宾专家发表文章称黄岩岛为中国固有领土。
3.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作用:有力地驳斥了对方“地理邻近论”是站不住脚的,是错误的。或:有力地论证了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
PAGE
4九
古诗四首
1?音形积累
寥落(liáo)溅泪(jiàn)簪(zān)戍轮台(shù)风飘絮(xù)
2?形近字、多音字辨析
阑(lán)阑珊斓(lán)斑斓澜(lán)波澜
戍(shù)戍边戌(xū)戊戌变法戊(wù)戊戌变法
搔(sāo)搔痒骚(sāo)风骚
笼(lǒnɡ)笼罩(lónɡ)笼子
3?词语释义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乱。
浑欲不胜簪:浑,简直。胜,能承受。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戍轮台:守卫边疆。
丹心:赤诚的心。汗青:指史册。
1?清代的《杜诗详注》评价《春望》说:“此忧乱伤春而作也。上四(前四句),春望之景,睹物伤怀。下四(后四句),春望之情,遭乱思家。”请你根据这一评价展开,具体分析《春望》。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第三年,诗人看到国都春景,触景伤怀,抒发了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前四句写景,春天的京城草木繁密而又荒芜,“花溅泪”,“鸟惊心”。后四句抒情,通过对战乱中家书难得、白发越搔越短的描写,抒发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和忧心国家前途而自己年老体衰的感叹。
2?《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写现实中的风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转入梦境,现实和梦境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在作者看来,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是很相似的,听着听着,诗人渐渐睡着了,脑海中出现了当年骑马飞驰的场景。然而当时中原地区已落入金人之手,而诗人自己“僵卧孤村”,收复失地的场景也只能在梦中实现了。
4?《过零丁洋》中“雨打萍”三字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请你查找资料,说说他的遭遇。
文天祥中状元后,历任刑部郎官及湖南、江西等地方官职,元军南侵后,被朝廷任命为右丞相,赴敌营谈判,被扣留。后从镇江逃脱,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海南归。最后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战败被俘,其一生沉浮,实似雨打之浮萍。
第一课时
1?给加点字注音。
风飘絮(
)秦淮(
)
夜泊(
)夜阑(
)
寥落(
)惶恐(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2)僵卧孤村不自哀(
)
(3)尚思为国戍轮台(
)
(4)夜阑卧听风吹雨(
)
(5)干戈寥落四周星(
)
(6)留取丹心照汗青(
)
3?按要求默写。
(1)《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引发诗人忧国思亲之情的诗句是:,。
(2)《泊秦淮》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身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的语句是:,。
(4)《过零丁洋》中,用带感彩的地名自然相对的句子是:,;表现文天祥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从而感召后代许多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的诗句是:,。
4?借古讽今是古人写诗常用的手法。《泊秦淮》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诗中的“古”指什么?“今”又指什么?你认为作者讽刺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联系商女唱《后庭花》的典故和作者所处朝代来回答。
5?本课的四首古诗均是表达爱国情怀的,请你再写出一首同类的古诗。
6?请将下面的作品、作者、朝代用线连接起来。
《春望》杜牧
《泊秦淮》文天祥宋朝
《过零丁洋》杜甫唐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第二课时
(一)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春望”表明了诗歌的内容是望春伤怀。
B?首联“国破”一词点明写作背景,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C?颔联互文见义,“感时”的意思是感叹时光流逝之快。
D?尾联白发的细节描写,刻画出诗人忧国思家的具体形象。
(二)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的思想感情。
B?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好在: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
C?第二句把“近酒家”放在句末,是为下句用典“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D?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于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恨之情。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9?“僵卧”说明诗人;
“孤村”表明;诗人身处如此境况却“不自哀”,是因为。
10?诗歌第三句既是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全诗抒发了。
1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僵卧孤村”写诗人年老体衰,行动不便,处境艰难;“尚思为国戍轮台”写出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B?“风吹雨”语意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声,又指南宋在风雨中飘摇的政治统治。
C?全诗通过僵卧孤村、夜听风雨和梦里出征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这首诗将现实与梦境巧妙融合,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深深忧伤和自怜。
12?下列对本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铁马冰河”进入诗人的梦境,说明诗人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之心。
C?诗中两次写到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臆想,并非亲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浑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人肺腑。
拓展演练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以“雨打萍”比喻。
2?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课时达标
【第一课时】
1?xùhuáibólánliáohuánɡ
2?(1)文中指战乱(2)躺着不动(3)还想着(4)夜深(5)泛指兵器(6)指史册
3?(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4)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古”指南朝陈皇帝陈叔宝(陈后主);“今”指当时唐朝皇帝;真实用意是表达诗人作为较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的忧虑。
5?示例:《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春望》——杜甫——唐朝《泊秦淮》——杜牧——唐朝《过零丁洋》——文天祥——宋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宋朝
【第二课时】
(一)7?C(“感时”意思是为时事而感伤)
(二)8?D(没有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三)9?年老体衰居所荒僻诗人考虑的不是自身的衰老和无所作为,而是国家的兴亡
10?南宋在风雨中飘摇的政治统治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情感
11?D(表达的是虽然年老体衰,依然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感)
12?A(并未哀叹,而是“尚思”建功)
拓展演练
1?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2?这两句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民族气节。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