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1.2 科学测量(第1课时)分层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1.2 科学测量(第1课时)分层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6-25 14:19:5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
1.2 科学测量(第1课时)
科学观念:知道测量的意义,了解长度的单位及测量工具;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科学思维:形成估算的能力和正确的实验习惯。
探究实践:通过操作练习,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实验习惯。提升动手能力。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激发学习科学兴趣。
1.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A.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微米、米
C.微米、毫米、厘米、分米、米 D.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
【答案】D
【详解】常见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
1m=10dm=100cm=1000mm=106μm;
因此长度单位的大小顺序为:
m>dm>cm>mm>μm。
故D正确,ABC错误。
2.经过测量,《科学》教科书的长度为26cm,那么,在此测量中“公认的标准量”是指(  )
A.书 B.所用的尺 C.26cm D.1m
【答案】D
【详解】为了比较不同物体的一些物理性质,需要进行测量,而要进行测量,人们引入了比较标准,而使用的测量工具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在测量科学教科书的长度时,其公认标准量是1m。
故选D。
3.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A.1.8米=1.8×100=1800毫米 B.1.8米=1.8米×1000=1800毫米
C.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
【答案】D
【详解】A.换算过程缺少单位,故A错误。
B.“1.8米×1000”得到的单位不是毫米,故B错误。
C.“1.8米×1000毫米”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故C错误。
D.换算进率及过程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4.如图为某同学在三个不同位置测量元硬币的直径,测得L1=25.lmm,L2=25.2mm,L3=25.4mm,则该一元硬币真实直径最接近的值为(  )
A.25.1mm B.25.2mm C.25.3mm D.25.4mm
【答案】B
【详解】测量长度时,为了减小误差,应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所以该一元硬币真实直径最接近的值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如图所示,小明用一端磨损的刻度尺测量橡皮的长度,长度为(  )
A.3.15cm B.3.150cm C.2.15cm D.2.150cm
【答案】C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1.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1.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详解】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图中起始端刻度值为1.00cm,末端刻度值为3.15cm,物体长度为3.15cm 1.00cm=2.15cm。
故选C。
【点睛】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6.如图所示,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长度,其中刻度尺放置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AD.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可知,测量物体长度时,厚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要紧贴被测物体,而两图中可看出,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故AD错误;
B.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有刻度线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故B正确;
C.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C错误。
故选B。
7.隔壁王师傅家的玻璃窗坏了,要你给他配玻璃,你会选择下列测量工具( )
A.最小刻度是1毫米的刻度尺
B.最小刻度是1厘米的刻度尺
C.最小刻度是1分米的刻度尺
D.以上三种都不对
【答案】A
【详解】A.最小刻度是1毫米刻度尺,用来测玻璃合适,故A符合题意;
B.最小刻度是1厘米刻度尺分度值较大,测量结果偏差较大,故B不符合题意;
C.最小刻度是1分米的刻度尺分度值大,测量结果偏差大,故C不符合题意;
D.因为BC不符合题意,故D也不符合题意。
8.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商鞅规定:单脚迈出一次为“跬”,双脚相继迈出为“步”。按此规定,一名普通中学生正常行走时,1“步”的距离最接近( )
A.1mm B.1cm C.1m D.1km
【答案】C
【详解】依题意得,规定中的1“步”的距离为现代表达中两步的距离,现代一步的距离约为50cm,故此规定的1“步”的距离约为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9.宁波市有一棵连理树——樟抱榕,其中樟树有1300余年树龄,该树苍劲蓬勃,常年枝叶葱绿,树干要2位同学手拉手,才能把它围起来,那么它的周长可能是( )
A.10厘米 B.10分米 C.0.3米 D.3米
【答案】D
【详解】中学生两臂伸直,两中指指尖的距离约为1.55m,二位同学手拉手刚好能把树围起来,那这棵大树的周长可能是2×1.55m=3.1m=31分米=3.1m.故选D.
10.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选项是(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分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
【答案】D
【详解】1分硬币的厚度太小,直接用刻度尺测量误差太大,应采用叠加法,先测出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得到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11.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小明用一根细绳比较甲乙两个文具盒的长度,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测量的过程。在这一测量过程中,标准量为(  )
A.甲盒子 B.乙盒子 C.细绳 D.无法确定
【答案】C
【详解】小明根据甲乙两个文具盒与绳子长度的关系来得出文具盒的大小,因此标准量为细绳,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如下四图分别表示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硬币直径、铜丝直径、海底深度的方法,其中测量原理相同的是(  )
A.甲、乙、丙 B.甲、乙 C.乙、丙 D.甲、丙
【答案】D
【详解】甲图中,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先测物理课本的厚度,再除以物理课本纸的张数,采用的方法叫累积法;乙图中,由于乒乓球直径的长度端点位置不易确定,因此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采用的方法是平移法;丙图中,铜丝直径很小,无法直接测量,把铜丝紧密的绕在铅笔上,用刻度尺测量出铜线圈的总长度,数一下铜丝一共的匝数,然后计算铜丝的直径,采用的方法叫累积法;丁图中,海底深度无法直接测量,利用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利用公式计算即可,采用的方法叫转换法,所以甲、丙所用的方法相同,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3.小虞同学学习了科学测量后,想对科学教科书的长和宽进行测量。下述选项的尺子中不能用来测量科学教科书长和宽的是(  )
A.刻度不均匀的尺 B.比被测长度短的尺
C.最小分度为毫米的尺 D.零刻线一端已磨损的尺
【答案】A
【详解】A.如果刻度不均匀,则测出物体的长度不准确,故A符合题意;
B.若刻度尺的长度比物体短,可以进行分段测量,也可以测出物体的长度,故B不符合题意;
C.测量物体的时候要选择适合的刻度尺,最小分度为毫米的尺可以测出教科书的长度,故C不符合题意;
D.如果刻度尺的零刻线磨损时,可以从其它整数刻度开始,也可以测出物体的长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如图中硬币的直径为 cm。选用这一刻度尺对另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34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cm。

【答案】 2.54(2.53~2.55均给分) 12.35
【详解】[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5.00cm对齐,右侧与7.6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7.60cm-5.00cm=2.60cm
[2]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该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
15.小明在科学上有一个毛病,测量值总是忘单位。请帮小明在下列数值后填上适当的单位(请用有关符号表示)。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是8844.43 ;
(2)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0.2 ;
(3)篮球中锋姚明身高是226 ;
(4)大拇指指甲的宽度为1 。
【答案】 m; dm; cm; cm
16.小乐要从学校步行去区少年宫。出发前,老师给小乐布置了一个任务:“不使用任何工具,仅利用学校的250米跑道,粗略测出从学校步行去区少年宫的路程”。
(1)请你帮小乐设计一个合理方案 (方案中测量的数据需用符号表示);
(2)写出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程的表达式 。
【答案】 见解析
【详解】(1)[1]小乐沿着跑道走一圈,数出所用的步数n0 ,算出一步的长度L,则

然后小乐数出从学校到少年宫所用的步数n。
(2)[2]则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程为

17.如图表示用圆规测某曲线长度L的一种方法:将圆规两脚分开,测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s,如图甲;再用圆规脚去分割曲线,曲线被分割为10段,如图乙。
(1)图甲中所用直尺的最小刻度为 ,圆规两脚间的距离s为 cm;
(2)该曲线的长度L= cm。
【答案】(1) 1mm 0.50
(2)5.0
【详解】(1)[1]由图甲可知,1cm被平均分成10小格,1小格长为0.1cm,合1mm,则直尺的最小刻度为1mm。
[2]由图甲可知,圆规的一只脚在刻度尺的3.00cm处,圆规的另一只脚在刻度尺的3.50cm处,则圆规两脚间的距离
s=3.50cm-3.00cm=0.50cm
(2)曲线被分割为10段,每段长与圆规两脚间的距离相同,则曲线的长度
L=10s=10×0.50cm=5.0cm
18.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描述时,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1)测量是一个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科学上规定长度的常用单位为米(m),教室内下列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 m的是 (填序号);
①教室门的宽度 ②教室的高度③教室前黑板的长度
(2)正确的测量方法是测量数据准确性的前提。图甲是某同学在测量时的情景,请你指出错误之处: ;
(3)如图乙所示为小莲用刻度尺测量物块的长度,此时物块的长度可记为 。
【答案】(1)①
(2)刻度尺没有对准待测物体
(3)1.90cm
【详解】(1)教室门的宽度约为1m,教室的高度约为3m,黑板的长度约为4m,因此长度最接近1 m的是①。
(2)图甲中刻度尺没有与被测物体紧贴,所以测量方式是错误的。
(3)乙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时要估读一位,左侧对应7.90cm,右侧对应9.80cm,可知物体的长度为1.90cm。
19.用皮尺测量长度时,如果皮尺没有充分拉直来测量,那么测量结果将( )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D.不能确定
【答案】A
【详解】用皮尺测量长度时,如果皮尺没有充分拉直,皮尺由于弯曲皮尺的长度比实际长度变短,用没有充分拉直的皮尺测量物体长度,物体的真实值不变,因此其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某同学测得一物体的长度是1.240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米 B.估计值是4
C.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1.24米 D.测量结果精确到1毫米
【答案】C
【详解】用此刻度尺测量的身高为1.240m,数据的倒数第二位4对应的长度单位是cm,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所以测量结果准确到1cm,准确值为1.24m,估读值为0.000m,故C正确,ABD错误;
21.一位同学用刻度均匀的米尺测量一张小桌面的边长为0.98米,在将这把米尺跟标准米尺校对,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02米,则这张小桌面的实际边长约为(  )
A.大于0.98米 B.小于0.98米 C.等于0.98米 D.无法判断
【答案】A
【详解】一位同学用刻度均匀的米尺测量一张小桌面的边长为0.98米,由题可知,发现长度是1m的米尺实际长度是1.002米,则每1cm的实际的长度为1.002cm,这把米尺的分度值大于实际值,所以课桌的实际长度应当大于0.98m。
故选A。
22.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测得小方桌的边长为0.970m,后来把该尺与标准尺校对,发现它的实际长度是1.003m,则小方桌的每边的实际长度是( )
A.1.000m B.0.973m C.0.967m D.1.030m
【答案】B
【详解】由测量结果的数值0.970m,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即该刻度尺的一格相当于实际长度1.003cm,读数是0.970m,相当于97个1.003cm,故物体的实际长度应该是
97×1.003cm=97.291cm≈97.3cm=0.973m
故选B。
23.小红和小明各自用刻度尺测量同一张课桌桌面的长度。小红测量的结果是122.9厘米,小明测量的结果是1.23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红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毫米
B.测量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C.两人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相同的
D.两人中至少有一个测量结果是错误的
【答案】B
【详解】小红测量的结果为122.9cm,小明测量的结果是1.23m=123cm,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不相同的,小红是1cm,小明是1dm,故AC错;
小红和小明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测物体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故B正确;
两人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两个都是正确的。故D错误。
24.要测量如图中所示的一根曲线的长度,你认为可取的方法是( )
A.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曲线上从起点到终点慢慢移动,直接读出数值
B.用一条无弹性的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
C.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测量过程同B
D.上述方法均很好
【答案】B
【详解】A.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不准确,不方便,与题意不相符;
B.用细丝线代替了曲线,化曲为直,采用了等效替代法,便于测量,与题意相符;
C.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不准确,因为橡皮筋有弹性,把它拉直后测量值会发生变化,与题意不相符;
D.上述方法均很好与题意不相符。
25.小科同学使用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四次测量记录的结果分别为:12.34cm、12.36cm、12.34cm、12.46cm。下列对测量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若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消除误差
B.误差总是存在的,所以四次测量结果都是正确的
C.数据“12.36cm”中的“3”和“6”都是估读的
D.用正确的求平均值的方法算得该书宽度是12.35cm
【答案】D
【详解】A.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测量的数值更接近准确值,可以减小误差,不可以消除误差,故A错误;
B.由记录的结果可以看出12.46cm与其它三个数值准确值不同,相差较多,所以它是一个错误的结果,故B错误;
C.长度的记录的数值包括真实值和估计值两部分,刻度尺读数应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所以第二个数据“12.36cm”中的“6”是估读的,故C错误;
D.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所以书的宽度为
故D正确。
故选D。
26.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实验中,小金和小科两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分别如图所示。
(1)从刻度尺的放置而言, (填“小金”或“小科”)同学的测量方法正确;他所测得木块的长度为 cm;
(2)另取一刻度尺,用正确的方法测量科学教科书的宽度,五次结果分别为18.43cm,18.42cm,18.44cm,18.43cm,18.41cm。则最终的测量结果应记作 cm。
【答案】(1) 小金 3.80
(2)18.43
【详解】(1)[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应紧贴被测部分,由图知道,小金同学的测量方法正确。
[2]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木块的长度为3.80cm。
(2)在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故终的测量结果应记作
27.如图,小科用刻度尺和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请分析回答:
(1)用如图方式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测量出直径为 cm;
A.  B.
C.  D.
(2)用如图方式对圆柱体的高度进行测量,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编号)
A. B.
C. D.
(3)小科同学用精度更高的刻度尺对圆柱体的高进行了五次测量,数据记录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测量值(cm) 17.72 17.69 17.70 17.18 17.71
上表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 次(填序号);小科同学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此圆柱体的高的最终结果为 。
【答案】(1) A 1.00
(2)C
(3) 4
减小误差 17.71cm
【详解】(1)[1]A.由于难以确定圆心的位置,圆柱体的直径难以直接进行测量,可以利用三角板平移到刻度尺是测量,测量时,被测物起点应对准零刻度线或整刻度线,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紧贴刻度尺,另一条直角边紧贴圆柱体,故A正确;
B.刻度尺下端没有从零刻度的位置开始测量,圆柱体下方的刻度不能准确读出,故B错误;
C.圆柱体下方的读数准确,上方三角板的一个顶点与刻度尺接触,不一定准确,故C错误;
D.刻度尺下端没有从零刻度的位置开始测量,圆柱体下方的读数不准确,上方的三角板斜边与圆柱体接触,不能准确读出圆柱体上边缘的刻度,故D错误。
故选A。
[2]由A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圆柱体的下边缘对齐零刻度,圆柱体的上边缘对齐刻度为1.00cm,所以测量出圆柱体的直径为1.00cm。
(2)长度测量时,刻度尺有刻度一侧应紧贴被测物,被测物起点应对齐零刻度线或整刻度线,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1]由表中记录的数据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17.18cm的准确值为17.1cm,与其它测量结果的准确值差异太大,属于错误结果。
[2]由于一次测量得出的结果误差较大,小科同学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3]圆柱体的高的最终结果
28.如图所示的是从高空俯拍到的一条弯弯的道路的照片,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巧妙粗略地测出照片中道路的长度。
(1)用圆规测曲线长度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①先将圆规两脚分开,测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l,
②再用圆规在图上将所要测量的道路分段,记下分割的总段数n,
③然后计算曲线的长度 。
(2)甲、乙两同学用上述的方法分别测量同一曲线的长度,他们分别选取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5mm、10mm,他们的测量方法、读数、记录、计算均正确,那么, (填“甲”或“乙”)的测量结果较准确,他们的测量结果都 (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
(2) 甲 偏小
【详解】(1)③先将圆规两脚分开,测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l,将所要测量的道路分成n段,每段的长度为l,曲线的长度。
(2)[1]如图可知道路是弯曲的,由多段弧线组成,甲乙同学分别选取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5mm、10mm时,由于5mm更接近所测量弧线的长度,故甲的测量结果较准确。
[2]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近,圆规测出的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而道路的形状是弧线,因此测量结果会偏小。
29.在学习长度测量后,小科想要用自己的步距和步数测量学校到家的距离。
【步距测量】小科在微湿的泥土地上按照不同方式前进,测量步距。
方式1:慢跑 方式2:慢走
(1)请选择合适的前进方式,并说明理由 ;
(2)选择合适的前进方式后,小科在湿地上进行测量,标记步距为s。下列测量方式正确的是 ;
A. B. C.
【方法迁移】
(3)小科想用自行车测量学校到家的路程。请说出具体方法 。
【答案】 慢走。微湿的泥土地上,表面上是湿滑的,容易摔倒,每次迈开步子要均匀,不要大小不一致 A 先测出踏板转一圈时轮胎运动的距离,再数出自己蹬了多少圈,然后计算总长度
【详解】(1)[1]由于微湿的泥土地上,表面上是湿滑的,容易摔倒,每次迈开步子要均匀,不要大小不一致,依次采用慢走的方式。
(2)[2]算距离是以鞋尖和鞋尖的距离,或者鞋跟与鞋跟的距离,故A符合题意。
(3)[3]用自行车测量学校到家的路程,先测量出自行车车轮转动一圈的长度,骑车回家,记录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圈数/后面坐一个人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着车,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长度乘以圈数则是距离。
30.小科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宽长),厚度”,小科选取一张废弃的墙纸,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废弃墙纸长度为。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圈。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
(1)合理的实验步骤后顺序是 ;(用字母表示,有些步骤不一定需要。)
(2)测得墙纸厚度的表达式是 ;(用所给字母表示)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的原因有哪些?_____(选填字母)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墙纸厚度不均匀
C.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答案】(1)BCD
(2)
(3)AB
【详解】(1)正确测量一张墙纸的方法:找一支圆铅笔, 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用刻度尺测出圆 环的直径为D2,所以步骤A没有必要,正确的顺序是BCD。
(2)用圆环的直径D2减去铅笔的直径D1除去2n就是墙纸的厚度, 所以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为
(3)A.人在绕纸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 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故A符合题意;
B.墙纸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会导致误差的产生 ,故B符合题意;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属于测量错误,不属于误差,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31.下表是国家标准鞋码对应数据表,其中所指的脚长和脚围如图所示。
鞋码(码)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脚长L______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255 260
脚围C______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1)在(______)中写出相应的长度单位: ;(选填“mm”、“cm”或者“dm”)
(2)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脚长L与脚围C的关系:L= ;
(3)现有一根足够长的棉线和一把木质米尺,写出测量脚围的方法: 。
【答案】 mm,mm C+15mm 见解析
【详解】(1)[1]人的脚长约
24cm=240mm
人脚围约
22cm=220mm
故表格中长度单位都是mm。
(2)[2]①当脚长L=220mm,脚围C=205mm时,符合的数学关系式
220mm-15mm=205mm
②当脚长L=225mm,脚围C=210mm时,符合的数学关系式
225mm-15mm=210mm
③当脚长L=230mm,脚围C=215mm时,符合的数学关系式
230mm-15mm=215mm
余下的各组数据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脚围C与脚长L的关系
L=C+15mm
(3)[3]用细线沿着脚围处绕一圈,作上两个标记,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测量此细线的长度L,即是脚围的长度。
32.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
C.用铜丝的长度L 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错误的步骤应更正为 ;
(2)某同学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__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
A.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3)用密绕法测同一根细铜丝直径,如图所示,甲图是密绕在锥形圆珠笔上,乙图是密绕在圆柱形铅笔上,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相比较____________。
A.甲偏大; B.甲偏小; C.甲、乙一样; D.都有可能。
【答案】(1) A 用铜丝绕圈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2)ABC
(3)C
【详解】(1)[1]在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实验中,不需要测出细 铜丝的长度,即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
[2]实验中利用累积法测量铜丝的直径,因此应该用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才能得到细铜丝的直径,即更改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2)A.铜丝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会导致误差的产生,故A符合题意;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在测量中会产生误差,故B符合题意;
C.人在绕线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故C符合题意;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属于测量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3)用密绕法测同一根细铜丝直径,如图所示,甲图是密绕在锥形圆珠笔上,乙图是密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因为都做到了密绕,因此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相比较是一样的,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
1.2 科学测量(第1课时)
科学观念:知道测量的意义,了解长度的单位及测量工具;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科学思维:形成估算的能力和正确的实验习惯。
探究实践:通过操作练习,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实验习惯。提升动手能力。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激发学习科学兴趣。
1.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A.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微米、米
C.微米、毫米、厘米、分米、米 D.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
2.经过测量,《科学》教科书的长度为26cm,那么,在此测量中“公认的标准量”是指(  )
A.书 B.所用的尺 C.26cm D.1m
3.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A.1.8米=1.8×100=1800毫米 B.1.8米=1.8米×1000=1800毫米
C.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
4.如图为某同学在三个不同位置测量元硬币的直径,测得L1=25.lmm,L2=25.2mm,L3=25.4mm,则该一元硬币真实直径最接近的值为(  )
A.25.1mm B.25.2mm C.25.3mm D.25.4mm
5.如图所示,小明用一端磨损的刻度尺测量橡皮的长度,长度为(  )
A.3.15cm B.3.150cm C.2.15cm D.2.150cm
6.如图所示,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长度,其中刻度尺放置正确的是(  )
A. B. C. D.
7.隔壁王师傅家的玻璃窗坏了,要你给他配玻璃,你会选择下列测量工具(  )
A.最小刻度是1毫米的刻度尺 B.最小刻度是1厘米的刻度尺
C.最小刻度是1分米的刻度尺 D.以上三种都不对
8.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商鞅规定:单脚迈出一次为“跬”,双脚相继迈出为“步”。按此规定,一名普通中学生正常行走时,1“步”的距离最接近(  )
A.1mm B.1cm C.1m D.1km
9.宁波市有一棵连理树——樟抱榕,其中樟树有1300余年树龄,该树苍劲蓬勃,常年枝叶葱绿,树干要2位同学手拉手,才能把它围起来,那么它的周长可能是(  )
A.10厘米 B.10分米 C.0.3米 D.3米
10.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选项是(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分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
11.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小明用一根细绳比较甲乙两个文具盒的长度,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测量的过程。在这一测量过程中,标准量为(  )
A.甲盒子 B.乙盒子 C.细绳 D.无法确定
12.如下四图分别表示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硬币直径、铜丝直径、海底深度的方法,其中测量原理相同的是(  )
A.甲、乙、丙 B.甲、乙 C.乙、丙 D.甲、丙
13.小虞同学学习了科学测量后,想对科学教科书的长和宽进行测量。下述选项的尺子中不能用来测量科学教科书长和宽的是(  )
A.刻度不均匀的尺
B.比被测长度短的尺
C.最小分度为毫米的尺
D.零刻线一端已磨损的尺
14.如图中硬币的直径为 cm。选用这一刻度尺对另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34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cm。
15.小明在科学上有一个毛病,测量值总是忘单位。请帮小明在下列数值后填上适当的单位(请用有关符号表示)。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是8844.43 ;
(2)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0.2 ;
(3)篮球中锋姚明身高是226 ;
(4)大拇指指甲的宽度为1 。
16.小乐要从学校步行去区少年宫。出发前,老师给小乐布置了一个任务:“不使用任何工具,仅利用学校的250米跑道,粗略测出从学校步行去区少年宫的路程”。
(1)请你帮小乐设计一个合理方案
(方案中测量的数据需用符号表示);
(2)写出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程的表达式 。
17.如图表示用圆规测某曲线长度L的一种方法:将圆规两脚分开,测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s,如图甲;再用圆规脚去分割曲线,曲线被分割为10段,如图乙。
(1)图甲中所用直尺的最小刻度为 ,圆规两脚间的距离s为 cm;
(2)该曲线的长度L= cm。
18.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描述时,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1)测量是一个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科学上规定长度的常用单位为米(m),教室内下列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 m的是 (填序号);
①教室门的宽度 ②教室的高度 ③教室前黑板的长度
(2)正确的测量方法是测量数据准确性的前提。图甲是某同学在测量时的情景,请你指出错误之处: ;
(3)如图乙所示为小莲用刻度尺测量物块的长度,此时物块的长度可记为 。
19.用皮尺测量长度时,如果皮尺没有充分拉直来测量,那么测量结果将(  )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D.不能确定
20.某同学测得一物体的长度是1.240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米 B.估计值是4
C.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1.24米 D.测量结果精确到1毫米
21.一位同学用刻度均匀的米尺测量一张小桌面的边长为0.98米,在将这把米尺跟标准米尺校对,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02米,则这张小桌面的实际边长约为(  )
A.大于0.98米 B.小于0.98米 C.等于0.98米 D.无法判断
22.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测得小方桌的边长为0.970m,后来把该尺与标准尺校对,发现它的实际长度是1.003m,则小方桌的每边的实际长度是(  )
A.1.000m B.0.973m C.0.967m D.1.030m
23.小红和小明各自用刻度尺测量同一张课桌桌面的长度。小红测量的结果是122.9厘米,小明测量的结果是1.23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红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毫米
B.测量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C.两人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相同的
D.两人中至少有一个测量结果是错误的
24.要测量如图中所示的一根曲线的长度,你认为可取的方法是(  )
A.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曲线上从起点到终点慢慢移动,直接读出数值
B.用一条无弹性的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
C.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测量过程同B
D.上述方法均很好
25.小科同学使用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四次测量记录的结果分别为:12.34cm、12.36cm、12.34cm、12.46cm。下列对测量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若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消除误差
B.误差总是存在的,所以四次测量结果都是正确的
C.数据“12.36cm”中的“3”和“6”都是估读的
D.用正确的求平均值的方法算得该书宽度是12.35cm
26.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实验中,小金和小科两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分别如图所示。
(1)从刻度尺的放置而言, (填“小金”或“小科”)同学的测量方法正确;他所测得木块的长度为 cm;
(2)另取一刻度尺,用正确的方法测量科学教科书的宽度,五次结果分别为18.43cm,18.42cm,18.44cm,18.43cm,18.41cm。则最终的测量结果应记作 cm。
27.如图,小科用刻度尺和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请分析回答:
(1)用如图方式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测量出直径为 cm;
A. B. C. D.
(2)用如图方式对圆柱体的高度进行测量,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编号)
A. B. C. D.
(3)小科同学用精度更高的刻度尺对圆柱体的高进行了五次测量,数据记录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测量值(cm) 17.72 17.69 17.70 17.18 17.71
上表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 次(填序号);小科同学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此圆柱体的高的最终结果为 。
28.如图所示的是从高空俯拍到的一条弯弯的道路的照片,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巧妙粗略地测出照片中道路的长度。
(1)用圆规测曲线长度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①先将圆规两脚分开,测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l,
②再用圆规在图上将所要测量的道路分段,记下分割的总段数n,
③然后计算曲线的长度L= 。
(2)甲、乙两同学用上述的方法分别测量同一曲线的长度,他们分别选取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5mm、10mm,他们的测量方法、读数、记录、计算均正确,那么, (填“甲”或“乙”)的测量结果较准确,他们的测量结果都 (填“偏大”或“偏小”)。
29.在学习长度测量后,小科想要用自己的步距和步数测量学校到家的距离。
【步距测量】小科在微湿的泥土地上按照不同方式前进,测量步距。
方式1:慢跑 方式2:慢走
(1)请选择合适的前进方式,并说明理由 ;
(2)选择合适的前进方式后,小科在湿地上进行测量,标记步距为s。下列测量方式正确的是 ;
A. B. C.
【方法迁移】
(3)小科想用自行车测量学校到家的路程。请说出具体方法

30.小科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宽长),厚度”,小科选取一张废弃的墙纸,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废弃墙纸长度为L1。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圈。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
(1)合理的实验步骤后顺序是 ;(用字母表示,有些步骤不一定需要)
(2)测得墙纸厚度的表达式是 ;(用所给字母表示)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选填字母)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墙纸厚度不均匀 C.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31.下表是国家标准鞋码对应数据表,其中所指的脚长和脚围如图所示。
鞋码(码)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脚长L______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255 260
脚围C______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1)在(______)中写出相应的长度单位: ;(选填“mm”、“cm”或者“dm”)
(2)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脚长L与脚围C的关系:L= ;
(3)现有一根足够长的棉线和一把木质米尺,写出测量脚围的方法: 。
32.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L 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错误的步骤应更正为 ;
(2)某同学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__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
A.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3)用密绕法测同一根细铜丝直径,如图所示,甲图是密绕在锥形圆珠笔上,乙图是密绕在圆柱形铅笔上,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相比较____________。
A.甲偏大 B.甲偏小 C.甲、乙一样 D.都有可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