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元勋(xūn) 深宵(xiāo) 至死不懈(xiè) 深恶痛疾(è)
B.硕果(shuò) 奠基(diàn) 锲而不舍(qiè) 气冲斗牛(dòu)
C.迭起(dié) 调羹(gēng) 鞠躬尽瘁(cuì) 目不窥园(kuī)
D.咳嗽(sòu) 薪金(xīn) 锋芒毕露(lòu) 沥尽心血(l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选聘 深宵 至死不懈 契而不舍
B.调羹 绞肉 锋芒毕露 妇儒皆知
C.谣言 昼夜 慷慨淋漓 目不窥园
D.小楷 吩咐 一反即往 深恶痛绝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
C.爱出风头的他经常夸夸其谈,与别人争吵时锋芒毕露。
D.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毅然回国担任大学生村干部,六年来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璀璨的亚洲文明是世界文明的精彩篇章。
B.扫黑除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还有长远的政治意义。
C.《经典咏流传》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它新颖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造成的。
D.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提供了无限可能。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4 月 2 日,把办学定位为“高起点、小而精、研究性”的新型民办研究性大学——西湖大学,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
B.虽然我们已经分别十四五年了,但是他挂着微笑的面庞时常映现在我的面前。
C.路队行走呀、集体就餐呀、百日誓师呀,这些活动让我们的校容校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D.在南海,美国与中国进行一场军备竞赛,胜算有几何?美国还能做什么?美国强势介入南海的一大后果,就是坚定了中国强化南海军事存在的决心。
6.依次填空,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才配得上一个民族的母亲河的称号。
①那种永不回头的姿态 ②那种席卷天地的气势 ③那种摧枯拉朽的威力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7.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昧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的打嗝,水要往上漾!
(1)以上文段节选自(作者)的小说《 》。
(2)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中“他”的性格作简要的分析。
8.综合性学习
班上将开展“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语文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气氛,请你为该活动拟一个宣传标语。
(2)在“讲保卫国土故事”活动环节中,你将向同学们介绍(人名),有关这位风流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
(3)祖国大地风流人物辈出,你最崇拜谁?写出该风流人物写的诗文名句(完整的一句)。
风流人物:
诗文名句:
轮到“讲名人故事”小组发言时,该小组还没有准备好,导致活动冷场,针对此情况,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9、本首诗歌的作者是 ,诗中主要描写了诗人在竹林中独自 、 、与 相伴的情景。
10、诗中第三、四句运用 的修辞手法,“相照”与一二句中的 一词相照应。
11、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若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可以为师矣
B.及鲁肃过寻阳 过犹不及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又数刀毙之
D.结友而别 狼亦黠矣, 而顷刻两毙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5.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要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 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化,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17、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8、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9、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河里,有说服力。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折枣(陈忠实)
①在巷子的水果摊上看到红枣摆上来,自然想到又到枣月了,也自然想到该回家折枣了。在关中乡村,一般不说“摘”字,凡用“摘”字的地方,大多数时候用“折”,譬如折豆荚、折桑叶、折棉花等,摘一切水果都说折。
②每当花开或果熟时月,得空回到原下老屋小院,或赏花闻香,或攀枝折果,都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清爽和愉悦。今天又要回家折枣了。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季节,树依旧很绿,天空是少见的澄澈和透碧,可以看到远方影影绰绰起伏着的秦岭的轮廓。
③大约七八年前,我在早春的时候回家,路过一个业已城市化了的乡村,正逢着传统的庙会,顺便到会场去溜达,那到处都摆着乡村人生产和生活的用品,庙会已无庙无神可敬,纯粹变成商品交易市场了。不经意间,碰见一位老相识,他也曾弄过文学,却仍然在乡间种地,还在业余写着剧本。他的架子车厢里放着一捆打开的枣树秧子,他一边给我说他正在写作的剧本,一边往我手里塞枣树秧子,他知道我乡下有屋院。再三谢辞不掉,我便拿了三株梨枣回家,下决心把中院一株老品种的樱桃和一株太泼也太占地盘的花树挖掉,给这三株枣树腾出空位。令人惊诧的是,这枣树一年就长到齐墙头高了。直到这枣树秧委实出脱成茁壮的枣树,而且挂了果,赠我枣树的朋友打电话说,他的剧本早已写完,请几位高手名家看过,都在说写得不错的同时,也都说着遗憾。不是剧本能不能排,而是专业剧团根本就不排戏演戏。他问我能不能帮忙想点办法。我不仅没有办法可支,连安慰他的话都说不出口。
④新世纪到来时,我终于下决心回到乡下久别的老宅新屋住下了。枣树是我的院子里最晚发芽的树。当那嫩芽在日出日落的日子里蓬勃出鲜绿的叶子时,我发现了短短的叶柄根下的花蕾,不过小米粒大小,绣成一堆。每天早晨起来,我都忍不住到枣树下站一会儿,看那小米粒似的花蕾的动静。直到有一天早晨,我刚走到屋檐下,便闻到一缕奇异的香气儿,凭直觉就判断出枣花开了。小米粒似的花苞绽放开来的花儿自然不起眼,比小米的黄色浅些,接近于白色,香味却很浓郁,枝条上稀稀拉拉的枣花,却使整个小院都弥漫着清香。
⑤眼看着那枯萎的枣花里挣出一只枣子来,恰如刚落生的婴儿;似乎可以听到那进入天地之间的啼哭。小米粒大的枣子,似乎一夜或两夜之间就长到扁豆粒大了,豌豆粒大了,花生粒大了,最后就定格在乒乓球那般大小了,个别枣子竟然有柴鸡蛋的个头。在桌子前在椅子上坐得久了,无论读着什么或写着什么,走出屋子走到枣树下,看着隐蔽在枝杈叶丛里的青枣,那正在你眼皮下半满和长大的果实,一种蓬勃的生命的活力便向人洋溢着。枣子青绿的颜色,在我日复一日的注视下,渐渐淡了,泛出乳白色了,又浮出一丝一坨的紫红,它成熟了。我折下最先显出红色的一颗,咬了一口,便确信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一颗枣子了。这枣子皮薄肉细,又脆,满口竟有一股蜂蜜味儿。后来几年的枣子,结得多了繁了,味道却大不如头一年。今年是前所未有的丰年,味道更差了,有点干巴。
⑥我已经不太在意枣子的多少和品味的差别了。我只寻找折枣的过程。常常庆幸得意我尚有一坨可以栽植枣树的院子,以及折枣折柿子的机会。这心理往往是瞅见城里人悬在空中阳台上盆栽的花草而生发的。他们已无可以栽一株树或一窝花的土地,只能栽在盆里悬在楼房的阳台上。我在被晒得烫烧脚心的水泥路和被油气污染的空气里憋得透不过气时,得空逃回乡下的屋院,拔除院子疯长的草,为柴树花树和果树浇一桶水,在树荫里在屋檐下喝一瓶啤酒,与乡党说几句家长里短的话,尤其是回来折一回枣儿,心里顿然就静泊下来了。
⑦今年回了家,折了一回枣。
⑧明年还回家折枣。
(选自《父亲的树》,有删改)
20.阅读全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时间 大约七八年前 新世纪到来 ② 今年回家
事件 在中院种上枣树 ① 折下最好的一颗枣 折了一回枣
21.品味第⑤段中划线句,说说其表达效果。
22.第③段画波浪线的文字是文章的一处闲笔。请参考小贴士,谈谈它在文中的作用。
小贴士 闲笔往往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却具有与叙事结构及主题相关的双重意义。
23.作者执着于“回家折枣”,却“不太在意枣子的多少和品味的差别”。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真正“在意”的是什么。
三、作文
24.有这样一则报道,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与一位香港著名歌星同机抵达某市,前来欢迎的“发烧友”中竟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此语一出,众皆哗然。作为新世纪的一代,我们应该崇拜怎么什么样的人?
请以“我心中的偶像”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答案
1、C 2.C 3.C 4.C 5.C 6.B 7.(1)老舍骆驼祥子(2)【示例】他(祥子)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有自己的梦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无情的社会现实最终将他变成了麻木、狡猾、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8.(1)【示例】千古风流人物,永恒的精神领袖!
(2)【示例】郑成功、收复台湾失地,赶走荷兰入侵者,维护国土的完整,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3)【示例】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示例一】小组长要加强分工协调【示例二】活动策划者要在活动前统筹,过问各环节负责人准备情况。
9、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
10、锋芒毕露;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11、中美两国的文化、社会背景不同。
12、.(1)对……说。 (2)推托。 (3)谁。
13.A
14.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15.鲁肃对吕蒙的夸奖(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和吕蒙结友而别(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6、AC
17、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
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
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18、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
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
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19、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和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台独,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 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寂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
20.回老宅,等待枣树发芽 长出枣子的头一年
21.示例一: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枣子比作刚出生的婴儿,写出枣子从枯萎的枣花里长出来时的柔嫩,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示例二:一个“挣”字写出枣子从枯萎的枣花里生长出来的艰难,突出其活力,暗含作者对枣子生命力的礼赞。示例三:作者用婴儿的“啼哭”形容从枯萎的枣花里生长出来的枣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表现自己对枣花凋落,枣子新生的喜悦与激动。
22、朋友剧本写得不错却无人问津,在结构上与上文中传统庙会变成交易市场的现实相照应,暗示传统与艺术被商业世界湮没、艰难发展的现状。插入专业剧团不排戏演戏这一现实,丰富了“回家折枣”的意义,深化了文章坚守传统与艺术、眷恋乡土的主旨。
23.示例:作者真正“在意”的是“枣”所承载的记忆与情感、乡土传统与艺术追求。回家折枣,并不是简单的怀旧。“枣”中有欣慰,有希冀,有精神的寄托,有乡土情结,还有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丝落寞和一丝涩味。作者执着于“回家折枣”,是对传统的坚守,对乡土和乡土人情的眷恋,以及对城市化进程中淡泊心境的追求。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