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张PPT)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第四节 沉淀溶解平衡
第2课时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一、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 沉淀的生成
(1)沉淀生成的应用
应用领域 无机物的制备和 、废水 等
目的 利用 分离物质或除去某些杂质离子
提纯
处理
生成沉淀
(2)沉淀生成的方法
①调节pH法(以除去工业原料氯化铵中杂质氯化铁流程为例)
2.7
调节溶液
的pH>2.7
c.调pH时能否用NaOH溶液,简述理由: 。
②加沉淀剂法(以除去工业废水中的Cu2+、Hg2+为例)
b.分别写出除杂原理的离子方程式。
不能,引入杂质离子Na+
生成的CuS、HgS极难溶,使废水中Cu2+、
Hg2+浓度降得很低
(3)化学沉淀法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2. 沉淀的溶解
(1)原理: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对于在水中难溶的电解质,只要不断移去平衡体系 中的相应离子,平衡就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沉淀溶解。
(2)溶解沉淀的试剂
①用 溶解:例如,用盐酸溶解CaCO3、FeS、Al(OH)3、Cu(OH)2等难溶 电解质。
强酸
3. 沉淀的转化
(1)沉淀转化实验
ⅰ.难溶性银盐之间的转化
实验
步骤
各步反应的离 子方程式
实验结论 溶解度小的沉淀可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ⅱ.Mg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逐渐转化为红褐色沉淀。
(2)沉淀转化的实质
实质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般来说,溶解度小的沉淀易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 淀。两者的溶解度差别越大,沉淀越容易转化。
(3)沉淀转化的应用
①锅炉除水垢
水垢中的CaSO4(s) CaCO3(s) Ca2+(aq)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②自然界中矿物的转化
原生铜的硫化物 CuSO4溶液 铜蓝(CuS)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思考交流】
(1)通过上述实验,你能比较出AgCl、AgI、Ag2S三者溶解度的大小及Ksp的大小顺 序吗?
。
提示:溶解度的大小顺序为AgCl>AgI>Ag2S,Ksp的大小顺序为Ksp(AgCl)>Ksp (AgI)>Ksp(Ag2S)
(2)已知常温下Ksp(AgCl)=1.8×10-10,Ksp(AgI)=8.5×10-17,试应用平衡 移动原理解释为什么AgCl能转化成AgI?写出该沉淀转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提示:当向AgCl沉淀中滴加KI溶液时,溶液中Ag+与I-的离子积——Q(AgI)>Ksp (AgI),因此,Ag+与I-结合生成AgI沉淀,导致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 向移动,直至建立新的沉淀溶解平衡:
【判断】
√
×
√
×
√
√
A. 向AgI沉淀中加入饱和K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AgCl比AgI更难溶
B. 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和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若先生成蓝色 Cu(OH)2沉淀,则Ksp[Mg(OH)2]<Ksp[Cu(OH)2]
C. 向BaSO4饱和溶液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Ksp(BaSO4) >Ksp(BaCO3)
D. 向1 mL 0.2 mol·L-1的NaOH溶液中滴入1 mL 0.1 mol·L-1的MgCl2溶液,产生白色 沉淀后,再滴加2滴0.1 mol·L-1的FeCl3溶液,又生成红褐色沉淀,说明在相同温 度下的溶解度:Mg(OH)2>Fe(OH)3
D
2. (2025·北京西城高二北师大实验中学期中)为研究沉淀的生成及转化,进行如下 实验。
已知:Ksp(AgSCN)=1.0×10-12
A. ①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是c(Ag+)·c(SCN-)>Ksp(AgSCN)
B. 充分反应后①中SCN-浓度为4.0×10-11 mol/L
C. ③中产生黄色沉淀可证明AgSCN向AgI沉淀转化
D. 上述实验不能证明AgSCN向AgI沉淀转化反应的发生
D
3. 已知:25 ℃时,Ksp(BaSO4)=1.1×10-10,Ksp(BaCO3)=2.6×10-9。
2.2×10-10
CaSO4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加入Na2CO3溶液
溶解的方向移动
(2)长期使用的锅炉需要定期除水垢,否则会降低燃料的利用率。水垢中含有 CaSO4,可先用Na2CO3溶液处理,使之转化为疏松、易溶于酸的CaCO3,而后 用酸除去。
发酵
生成的有机酸能中和OH-,使平衡向右移动,加速牙齿腐蚀
+OH-(aq)
4. (1)在粗制CuSO4·5H2O晶体中常含有杂质Fe2+。
①在提纯时为了除去Fe2+,常加入合适的氧化剂,使Fe2+转化为Fe3+,下列物质可采 用的是 。
A. KMnO4 B. H2O2
C. 氯水 D. HNO3
②然后再加入适当物质调整溶液pH至4,使Fe3+转化为Fe(OH)3,调整溶液pH可选 用的是 。
A. NaOH B. NH3·H2O
C. CuO D. Cu(OH)2
B
CD
(2)甲同学怀疑调整溶液pH至4是否能达到除去Fe3+而不损失Cu2+的目的,乙同学 认为可以通过计算确定,他查阅有关资料得到如下数据,常温下Fe(OH)3的溶度积 Ksp=1.0×10-38,Cu(OH)2的溶度积Ksp=3.0×10-20,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 离子浓度小于1.0×10-5 mol·L-1时就认定沉淀完全,设溶液中CuSO4的浓度为3.0 mol·L-1,则Cu(OH)2开始沉淀时溶液的pH为 ,Fe3+完全沉淀[即c(Fe3+) ≤1.0×10-5 mol·L-1]时溶液的pH为 ,通过计算确定上述方案 (填 “可行”或“不可行”)。
4
3
可行
二、沉淀溶解平衡图像
1. 两种沉淀溶解平衡图像
(1)c(Bn+)~c(An-)图像[以BaSO4的沉淀溶解平衡为例分析]
>
=
②b点在曲线的上方,Q>Ksp,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有沉淀析出,直至Q=Ksp。
③d点在曲线的下方,Q<Ksp,为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BaSO4。
=
(2)pc(Rn+)~pc(Xn-)图像
一定温度下,纵、横坐标均为沉淀溶解平衡粒子浓度的负对数,如图。
2. 沉淀滴定图像
①b点为恰好沉淀即终点
②利用b点对应的pM可以求有关离子浓度
第二步,想原理。涉及的原理主要有溶度积表达式书写、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以 及溶度积常数的影响因素。如浓度不会改变溶度积,溶度积只与温度有关,多数情况 下,温度越高,溶度积越大。
第三步,找联系。将图像与溶度积原理联系起来,分析题目设置的问题,如求离子浓 度、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状态等。
沉淀溶解平衡图像突破方法
第一步,识图像。认识图像横坐标、纵坐标表示什么,如表示离子浓度、pM等。
A. 温度为T2时,Ksp(FeAsO4)=10-2a
B. FeAsO4的溶解度:Z>W=X
C. FeAsO4的溶解过程吸收能量
D. 将Z溶液升温可以得到Y溶液
D
A. a点有AgIO3沉淀生成,无Pb(IO3)2沉淀生成
B. 表示Pb(IO3)2在纯水中溶解度的点在线段bc之间
C. 向AgIO3悬浊液中滴加AgNO3溶液、向Pb(IO3)2悬浊液中滴加Pb(NO3)2溶液, 分别至c点时,AgIO3和Pb(IO3)2的溶解度均为10-5.09 mol·L-1
D
A. Ksp(BaCO3)=10-8.58
C. 若改用0.20 mol/L Na2CO3溶液来滴定,则恰好反应点由b移 至a
D. 若把Na2CO3溶液换成等浓度Na2SO4溶液,则曲线变为Ⅱ
D
4. 用0.100 mol·L-1 AgNO3溶液滴定50.0 mL 0.050 0 mol·L-1含Cl-溶液的滴定曲线如 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曲线数据计算可知Ksp(AgCl)的数量级为 。
10-10
(2)滴定终点c点为饱和AgCl溶液,c(Ag+) (填“>”“<”或“=”) c(Cl-)。
(3)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40 0 mol·L-1含Cl-溶液,反应终点c向 (填 “a”或“b”,下同)方向移动。
(4)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50 0 mol·L-1 Br-,反应终点c向 方向移动。
=
a
b
课时作业(二十五)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对点训练]
题组一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A. 实验中要注意所用试剂的浓度和用量
B. 步骤①观察到有黄色沉淀即可停止滴加KI溶液
D. 实验设计原理是Ksp(Ag2S)<Ksp(AgI)<Ksp(AgCl)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①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的能力比冷的纯碱溶液强
②误将钡盐[BaCl2、Ba(NO3)2]当作食盐食用时,常用0.5%的Na2SO4溶液解毒
③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形成
④BaCO3不能做“钡餐”,而BaSO4则可以
⑤用碳酸钠处理锅炉中的水垢
A. ②③④⑤ B. ①②③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2025·永州高二模拟)要使工业废水中的Pb2+沉淀,可用硫酸盐、碳酸盐、硫化 物等作沉淀剂,已知Pb2+与这些离子形成的化合物的溶解度如下:
化合物 PbSO4 PbCO3 PbS
溶解度/g 1.03×10-4 1.81×10-7 1.84×10-14
A. 硫化物 B. 硫酸盐
C. 碳酸盐 D. 以上沉淀剂均可
解析:沉淀工业废水中的Pb2+时,生成沉淀的反应进行得越完全越好,由于PbS的溶 解度最小,故选硫化物作为沉淀剂。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残留在牙齿上的糖发酵会产生H+,经常吃糖易造成龋齿
B. 由题述平衡可知,小孩长牙时要少吃糖多补钙
C. 若减少OH-的浓度,题述平衡将向右移动,Ksp的值相应增大
D. 使用含氟的牙膏能防止龋齿,是因为Ca5(PO4)3OH(s)转化为更难溶的Ca5 (PO4)3F(s)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残留在牙齿上的糖发酵会产生H+,与OH-反应生成H2O,促使Ca5(PO4)3OH (s)的沉淀溶解平衡正向移动,易造成龋齿,A正确;小孩长牙时,要在牙齿表面形 成Ca5(PO4)3OH(s),从平衡移动角度分析,要增大牙齿表面的c(Ca2+)、c (OH-),促使Ca5(PO4)3OH(s)溶解平衡逆向移动,故小孩长牙时要少吃糖多 补钙,B正确;减少OH-的浓度,Ca5(PO4)3OH(s)溶解平衡将向右移动,由于温 度不变,Ksp的值不变,C错误;由于Ca5(PO4)3F的Ksp小于Ca5(PO4)3OH的Ksp, 使用含氟牙膏,使Ca5(PO4)3OH(s)转化为更难溶的Ca5(PO4)3F(s),可有效 防止龋齿,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题组二 沉淀溶解平衡曲线
A. 图中T1>T2
B. 图中各点对应的Ksp的关系为Ksp(m)=Ksp(n)<Ksp(p)<Ksp(q)
C. 向m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K2S固体,溶液中Cd2+浓度降低
D. 温度升高时,q点饱和溶液的组成由q沿qp线向p方向移动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图中p和q分别为T1、T2温度下CdS在水中达到沉淀溶解平 衡,T1的阴阳离子浓度小于T2,所以T1<T2,A错误;温度相同,Ksp相同,温度越 高,Ksp越大,因此图中各点对应的Ksp的关系为Ksp(m)=Ksp(n)=Ksp(p)< Ksp(q),B错误;向m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K2S固体,硫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 移动,因此溶液中Cd2+浓度降低,C正确;温度升高时,Ksp增大,则q点饱和溶液的 组成由q点向pq以外的方向移动,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ZnS的Ksp数量级为10-23
B. 该温度下,a点溶液中有MnS沉淀生成
C. 向含Cu2+的废水中加入FeS可将Cu2+完全除去
D. 向含等物质的量浓度的Fe2+、Cu2+、Zn2+稀溶液中滴加 Na2S溶液,Fe2+先沉淀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题组三 沉淀滴定曲线
A. a、b、c三点中Ksp(PbS)从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B. b点:c(Pb2+)<c(S2-)
D. 其他条件相同时,若将Pb(NO3)2溶液换成同浓度、同体积的Fe(NO3)2溶液, 图中-lg c(Pb2+)换成-lg c(Fe2+),则b点会沿虚线向下移动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Ksp(PbS)只受温度影响,温度一定,故Ksp(PbS):a=b=c,故A错误; 由题图知,b点时Pb(NO3)2和Na2S刚好完全反应,故c(Pb2+) = c(S2-),故B 错误;c点溶液中还有过量的Na+和S2-,根据电荷守恒,故C错误;b点时溶液恰好完 全反应,因Ksp(PbS) < Ksp(FeS),-lg c(Fe2+)小于-lg c(Pb2+),b点沿虚 线下移,故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Ksp(Ag2SeO3)的数量级为10-10
C. d点对应的AgBr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综合强化]
A. Ksp(CaSO4)<Ksp(PbSO4)<Ksp(BaSO4)
C. b点可表示PbSO4的不饱和溶液
D. 由图可算出Ksp(PbSO4)=1×10-14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Y点溶液中存在c(Mg2+)=c(HF)=c(F-)
C. 氢氟酸的Ka=10-4.4
D. 难溶盐MgF2的Ksp=10-11.2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钡(Ba)和锶(Sr)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们在地壳中常以硫 酸盐的形式存在,BaSO4和SrSO4都是难溶性盐。工业上提取钡和锶时首先是将BaSO4 和SrSO4转化成难溶弱酸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①升高温度,平衡常数K将 。
减小
不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已知SrSO4和SrCO3在酸中的溶解性与BaSO4和BaCO3类似,设计实验证明上述 过程中SrSO4是否完全转化成SrCO3。实验所用的试剂为 ;实验现象及其相应 结论为 。
解析:(3)根据已知信息,可以推断SrSO4难溶于盐酸,而SrCO3可溶于盐酸,因此 向溶液中加入盐酸,若沉淀全部溶解,则SrSO4完全转化成SrCO3,若沉淀部分溶解, 则SrSO4没有完全转化成SrCO3。
盐酸
若沉淀完全溶解,则证明SrSO4完全转化成SrCO3,否则,未完全转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10-5
5.0×10-3
8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1)a表示的离子浓度在减小,b表示的离子浓度在增大,故a表示的是M2+的 -lg c 与pH的关系。
M2+
M2++2O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M(OH)2的溶度积常数Ksp= 。
解析:(3)Ksp=c(M2+)·c2(OH-),由点(8.0,5.0),代入公式得到Ksp= 10-5·(10-6)2=1.0×10-17。
(4)pH=10时,溶液中M元素的存在形式为 (填化学式)。
解析:(4)pH=10时,由题图知,与a、b都没有交点,即M以M(OH)2形式 存在。
1.0×10-17
M(OH)2
0.001 mol/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25 ℃时,用Na2S沉淀Cu2+、Sn2+两种金属离子(M2+),所需S2-最低浓度的 对数值lg c(S2-)与lg c(M2+)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①25 ℃时Ksp(CuS)= 。
②25 ℃时向50 mL的Sn2+、Cu2+浓度均为0.01 mol/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S溶 液,当Na2S溶液加到150 mL时开始生成SnS沉淀,则此时溶液中Cu2+浓度 为 mol/L。
2.5×10-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