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1.秦朝通过战争征服的地方,如“河南地”、五岭等,人心不稳,与中原文化差异又大。为此,秦朝通过设置郡县,使国家观念深入这些地区。这说明秦朝在上述地区实行郡县制旨在( )
A. 增进华夏认同观念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强化对边地的控制 D. 扩大统治版图
2.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措施。这项措施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项措施是( )
A. 均输平准 B. 颁布“推恩令” C. 刺史制度 D. 颁布盐铁官营
3.下面文本框内摘录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若干诗句。这些诗句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A. 以民为本 B. 家国情怀 C. 自强不息 D. 天下为公
4.史书记载:(宋太祖)尝弹雀于后苑,或称有急事请见,帝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帝怒,诘之……举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帝骂曰:“汝怀齿,欲讼我乎?”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帝悦,赐金帛慰劳之。这反映出( )
A. 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 B. 青史留名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
C.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 D. 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5.秦汉时期,担任乡村基层组织的乡绅大多是“有闲阶级”,他们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践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自我担当理念,而且因与当地乡民多是同族同宗,在调解矛盾时可以利用伦理手段代替不必要的行政或法律手段,减少乡里乡亲不必要的摩擦。据此可知乡绅( )
A.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力度 B. 利于降低政府的基层治理成本
C. 有利于提升国家行政管理效率 D. 确保了基层社会秩序平安稳定
6.学者王尔敏说:“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这里的“原始动力”是指
A. 师夷长技 B. 变法图强 C. 民主共和 D. 救亡图存
7.被喻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冯沅君,1923年开始小说创作,以笔名淦女士发表了《隔绝之后》,该书描述了女主人公在为她的母亲尽孝与为爱出走的徘徊中无从选择,最后以一死而得以两全的故事。这反映了作者( )
A. ,对女性权力意识的开拓 B. .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C. .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控诉 D. .倡导妇女的全面解放
8.据统计,1867年中国出口茶叶1314千担,出口金额31123千关两;1894年,中国茶叶出口额1939千担,出口金额为33197千关两。27年间,出口量增加了近47.6%,但出口值只增加了6.67%。这反映出( )
A. 中国逐步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B. 五口通商使中国丧失贸易优势
C. 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D. 列强利用特权加大对中国掠夺
9.据史书记载,魏晋时期,晋朝将领魏浚在洛阳失陷后,屯于洛北石梁坞,归附者甚众;江州刺史郭默在永嘉之乱后,率遗众自任坞主,流民依附者甚众;平阳县侯李矩在刘渊进攻平阳时,被乡人推为坞主,东屯荥阳,远近多附之。这可以说明当时( )
A. 庄园经济兴起恰逢其时 B. 豪强势力趁乱拥兵自立
C. 北方战乱明显多于南方 D. 流民增多危及社会稳定
10.学者郑永年提出:“南方谈话直接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不仅产生了强大的改革新动力,而且为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新的方向”主要是指( )
A. 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 B. 积极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C.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性的一种奖励),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人选机会。”以上描述的应是( )
A. 雅典城邦的民主 B. 斯巴达寡头政治 C. 罗马的共和政体 D. 屋大维君主政治
12.彼特拉克认为应当以研究人本身为主,他反对把飞禽走兽当作研究的主要对象。他认为,既然人们已经知道了有关鱼类的很多事情,也知道了飞禽、走兽、鱼蛇的特性,那么,真正应当研究的就是人的本性。这表明文艺复兴( )
A. 阻碍了近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B. 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
C. 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D.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13.1872年,日本启动了“明治改历”,废除了沿用千年的太阴历,改用太阳历。太阴历通过日出和日落来确定时间,反映自然节气的转换,但每天和每个节气的长短都不固定,准确性远不如太阳历。这一做法( )
A. 加强了日本国民的民族认同感 B. 扫除了封建专制思想遗毒
C. 为明治维新的开展做好了准备 D. 是工业现代化扩展的产物
14.据统计,从19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世界上最富裕与最贫穷的国家相比,富有程度的差别已从最初的3倍扩大到100倍,甚至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要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
A. 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B. 全面加强同发达国家合作
C. 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D. 深化发展中国家联合斗争
15.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情况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包括
①美元的国际信用动摇 ②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 ③国家减少对经济干预 ④经济的滞胀程度加深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国家制度的演变影响着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三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 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白寿彝《中国通史》
(1) 材料一涉及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弊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和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中期赋税制度征收标准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制度的影响。
17.[改革的印记]
下列四幅图片,是改革历程中的闪光印记。围绕“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北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汉字发展史纲要》
材料二 高玉在《汉字简化思想:百年历程及其反省》中说:“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汉字汉语变革的根本原因不是语言自身,而是语言之外的社会文化变革的要求。……面对西方列强的攻势,中国一方面是抵御、自保,另一方面也开始反思,进而痛苦地向西方开放,向西方学习……清末汉字汉语改革就是在这种反思过程中发生的。”
钱玄同在《新青年》上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汉语演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起源和演变的主要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汉字(汉语)改革的原因。如何看待汉字(汉语)的改革?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在16-19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最大剥削者。下表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1562年 英国的非洲奴隶贸易开始
1583年 英国人开始在北美殖民
1600年 伦敦商人组建东印度公司
1651年 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
17世纪中后期 三次英荷战争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
1742年 英国与西班牙发生贸易战争
1825年 斯蒂芬森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
1840年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摘编自迈克尔 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三: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损害自身,更要殃及全人类。
——摘编自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1) 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的“英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C
12.【答案】B
13.【答案】D
14.【答案】C
15.【答案】C
16.【答案】【小题1】九品中正制;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小题2】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题3】由以人丁征税为主转向以资产征税为主;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7.【答案】示例:论题:改革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
论述: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1978年小岗生产队秘密签订“大包干”合同书,是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的行为。它打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闸门,以实践证明了包干到户的正确性。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也是在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一讲话精神指导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北京第一家个体饭店,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都是突破了原先单一公有制的模式,率先进行了所有制结构的探索。这些在改革伊始的中国,都属于创举,都需要不断地打破计划经济思维,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推动改革事业的不断前进。
18.【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书写统一规范;统治者重视,官方推广;全国使用;促进少数民族汉化;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重要影响。
过程: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小篆-汉隶书-魏晋楷书、草书、行书。
(2)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中国人的抵御、自保和反思;西学东渐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新文化运动主张批判传统文化,要求改革汉字汉语;知识分子的推动等。
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字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改革;汉语言文字的改革就有语言文字发展的自身规律,也深受时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现状的影响;汉语言文字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改革中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汲取精华,去其糟粕;面对全球化发展,要处理好与外来文明的关系,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吸收优秀的世界文明成果等.
19.【答案】【小题1】答案示例: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英法七年战争);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小题2】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小题3】不同: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不平等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美国:利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谈判协商,在二战后的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第5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