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密码》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八省联考)语文(PDF版 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密码》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八省联考)语文(PDF版 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5 14:30:45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八省联考)


限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四大发明”长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但它还不足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科技成
就,例如,水稻、大豆、茶等作物的栽培技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大发明”。基

于科技史界的长期研究,我们评选出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并将它们大致分为科
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类。
评估某项发明的原创性,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献证据,能证明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
或者属于最早之一且独具特色。为慎重起见,我们未推选那些因史料不足而不易判断其科技内
涵或原创性的发明。在推选的发明创造中,有些可能未持续发展或实用功能有限,却体现出非凡

的智慧和技艺;还有些在技术的复杂性方面不甚突出,却曾对文明进程产生较大影响。
中华民族成就了诸多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水稻栽培、栗作、琢玉等技术出现在
史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先秦两汉是相当数量重要科技发明的形成期。盛唐

的科技创造不甚突出,反倒是长期被认为偏安积弱的宋代却拥有辉煌的创造发明。大约从元末开始,
我国传统科技进入缓慢发展阶段,鲜有重大发明创造。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我国科技史界注重探讨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以及科技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
我们希望以全球史视野考察中国传统科技,将古代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进行比较,从而审慎地判断
哪些发明创造是中国人做出的或具有鲜明的中国技术特点。纵观古代历史,科技知识可能是多地起源

的,也可能是通过传播而被不同文明分享的。中国人向世界贡献了多种作物栽培方法,以及丝织、瓷
器、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方面的技术,也引种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作物。还有一些发明创造
属于传播基础上的再次创新,其创新成就依然堪称杰出。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世界贸
线
易交流的通道,也是科技知识传播和互动的活跃区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演进。
科技史学科为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我们期待,
先贤发明创造的智慧能够成为激励当代国人持续创新的动力,透过悠远的历史传递智慧的回响!
(摘编自《(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前言》)
材料二:准确掌控船行方向是航行中首要的大事。在初期,由于船只比较小,一般利用篇和桨直
接控制船行方向。随着船只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深水区域,篙用不上了,而船只体积增大,桨的数量增
加,需要许多人来划,大的桨得几个人才能划动,这时候桨要兼负推进和制导方向的职能,操纵起来就
很不容易了。于是,桨分成两种,一种专管划行,一种专管控制方向。专管控制方向的舵桨逐渐从船舷
移到船尾中央,从划动改变为不离开水面的左右摆动,是舵的前身。在广州西汉末年墓中出土的木船
模型上,舵桨的形状跟划行用的长桨不同,桨翼短而宽,增大桨翼伸入水中的面积,增强了控制方向的
性能。不过,舵桨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舵桨长长地伸在船尾的后面,在狭窄的航道或靠岸的时候不
容易操纵;又如,大型船舶舵桨的桨翼也要扩大,操纵起来很费力,尤其是遇到大的风浪,操纵就更因难
了。因此人们进一步改进了舵桨的形状和安装方式,真正的舵终于产生了。
舵的作用原理跟桨不同。桨是通过划水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船只前进的。舵不划水,
但是当船舶航行的时候,船尾所产生的水流会在舵面上形成水压一舵压。虽然舵压很小,但是
根据杠杆原理,它推动船舶转动的功效不小,即使是满载的大船也能转换方向。
舵最迟在东汉已经出现和使用。由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模型可知,舵面呈不规则的四方形,面积
比较大,跟舵桨已经没有相似之处。舵柱用十字状结构固定,从船尾斜伸入船的后方,表明这已是一种
2025·
1(8)参芳答案
理由:紧承问三的回答设置问题,问三的回答中对浇水量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多少才算合适解释得并不清晰,没有给出具体标准。
(全国一卷)
解析:判断问四可能提出的问题,应充分把握前后文的内
容(如问二、问三、问五及相应回答),依据前后文的结构脉
1BB项,本项对应问三和问十四提出的问题和回答的内
络和线索,推测作者的行文逻辑,找出相应的逻辑缺环。
容,问三中的“种拉花树以阴而天为宜,为何舍此不取,反
问三和问五均是围绕问二回答的第一句“第一须择天晴之
要选择天晴之日”、问十四中的“依理想而论,似乎相反,请
候,泥土干燥,深耕浅种”进行提问的。问三回答的主要是
问理由安在”都对上文回答者的观点表示不解并提出疑
种植的适宜天气一睛天,因此,问四可进一步对“天气的
问,回答者的解释“国为在雨天,泥土一经雨淋·是以种
树必得趁晴天”“因为…此其理之一…过湿过肥…
预判”进行追问,不断深入。另外,问三的回答最后捉到
补救已无及矣,此其理之二”都指出提问者原有认知的不
“然后灌之以水,则花树之根能与泥土融成一片”,但对浇
水量的解释并不清晰,因此,问四也可以是对“浇水量”的
合理之处。故本项分析正确。A项,“炙夏烈日时每日浇
进一步追问。
灌,这些情况往往容易导致植物的根部腐烂”曲解文意,根
据问十二的回答“浇灌必依天时的干湿而定:风和日暖,而
5.答案:第一问:①柳文认为应遵循自然生长规律,让树木依
照本性生长,不再管它:②本文强调依法种植之后,还应依
水调畅之时,不必浇灌…炎夏烈日,每日浇灌,或晨夕各
常规进行养护。
一次浇灌”可知,“炎夏烈日时每日浇灌”是浇灌植物的正
第二问:①柳文的写作目的是借种树之道说明政令频出的
确做法,“容易导致植物的根部腐烂”的情况不包括这一做
危害,希望为官者不要打扰百姓的生产生活:②本文是希
法。C项,“这些内容可作为问六‘必须深耕之理由安在’这
望读者培育的植物可以枝叶茁发、花果丰饶。
一问题的补充”错误,问八的回答“尚有三端”以及问十五
解析:先分析两篇文章体现的养护理念。本文前几个问题
的回答“尚有一端”都是对“种植花树方法”的补充,而不是
都国绕“如何依法种植”展开,而后面几个问题,包括种拉
对问六“必须深耕之理由安在”这一问题的补充。D项,
后如何浇水、如何施肥,以及“须时时留意,有无害虫滋蔓,
“问八到问十五讨论的是花木移植到固定的地方后培育的
或风吹、雨打、日炙、霜侵,有则及时补救。切不可时常移
注意事项”曲解文意,其中问九、问十、问十一讨论的是花
植,攀折摇动”,这些说的都是依常规进行养护。因此本文
太移植的位置问题。
强调依法种植之后,还应依常规进行养护。而柳宗元《种
2.D“全面”错误,问十三的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施用肥
树郭案驼传》中,“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
料之“时期”,二是苑用肥料之“浓淡”。而“作物之施肥,犹
其性得矣…他植者则不然。根奉而土易,其培之也,若
似人之饮食,饮不可过度…实则易为风雨吹倒”这句话
不过焉则不及…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通过正反两面对
只是形象地回答了施用肥料之“浓淡”的问题,并没有回答
举,强调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一道理。因此柳文认
施用肥料之“时期”的问题。
为应遵循自然生长规律,让树木依照本性生长,不再管它。
3.答案:①地势比平地稍高②泥土与根系相和洽③不利
然后思考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可以从文本体载、写作目
于植株的呼吸
的、写作意图等方面分析。本文选自《花经》,这是一本国
解析:首先需要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种植理论知识,然后
艺学专著和花木种植实用指南,选文主要讲花木种植方法
将其与牡丹种植的实际相结合。题中所给材料可分为两
等园艺学知识,其写作目的就是传授经验,希望读者培育
层,第一层是第一句话,谈的是种植地点的选择:第二层是
的植物可以枝叶茁发、花果丰饶。而柳宗元的《种树郭囊
第二句到最后,谈的是种植的过程和方法。第①处,分析
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由种树的经
的是种植地,点选择的问题,原文问九至问十一即讨论了
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借种树讽喻“政令扰民”的社会现
“地位”(方向和高低)问题。材料中已经说到了“干嶸向
状,说明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娃
阳”,即方向的问题,那么第①处就应填“高低”的相关内
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摊派任务,只能适得其
容。根据牡丹忌积水的习性和问十一的回答中“种植花树
反,作者作此文是希望达到讽劝为官者不要打扰百姓的生
之地,必较平地为高,使大雨之后,无积水之意”的说法,可
产生活的目的。
推断出此处应填“地势比平地稍高”之类的语句。第②处,
6.AA项,涉及文本一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简洁地
解释的是摇动植株的目的,对应原文问五的回答中“而旋
交代了时间和形势。第二段共四句话,作者敏锐地捕捉了
转一周,使泥土与根相和洽”的解释,故此处应填“泥土与
长江向东奔流与难民们朝着相反的方向(向西)奔逃的全
根系相和洽”之类的语句。第③处,分析的是栽植过深的危
景画面,以及日本飞机从上空扔下炸弹(向下)与炸弹落水
害,对应原文问七的回答中“使花与树之枝干,深陷土内,亦必
后溅起冲天水柱(向上)的特写画面,“富有镜头感”。第一
致室息”的解释,栽植过深会使枝千埋入土中,阻碍植株呼吸,
段和第二段写出环境的危险和难民的慌乱,真切而又形象
故此处应填“不利于植株的呼吸”之类的语句。
地呈现了“战局吃紧”的情况,故该项表述正确。B项,“江
4.答案:示例一问题:种植之前如何预判天气是晴天还是
水象征抗战的报辛曲折以及人们不屈不挠的意志”错误。
雨天?
把“江水”比喻为“怒龙”,是为了突出长江的湍急汹涌;“发
理由:问三和问五围绕问二回答的第一句话提问,因此问
狂地在两山之间扭来扭去”,实写长江在两山相夹的峡谷
四应针对问三的回答设置问题。问三回答的主要内容是
之间蜿蜒而又迅疾流淌之势。这里并没有象征意味,选项
雨天种植的弊端以及晴天种植的方法,而在种植之前预判
中的内容属过度解读。C项,“这里的阳光和彩虹都象征着
天气是至关重要的」
难民们的希望”错误。关于“阳光”和“彩虹”的环境描写是
示例二问题:为使花树之根与泥土融合凝结,浇水量具
实写。且根据原文“可是这些逃难的旅客已顾不得这些
体多少才算合适?
…都毫不动心”“难民们没闲心…所有乘客…都被
一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