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25 14:5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图为距今5000年左右的考古发现,它们可以用来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 )

山西陶寺古城遗址的朱书符号陶壶 良渚古城遗址的玉琮 辽宁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古代墓葬的一种)、祭坛
A.连续性 B.渐进性 C.阶段性 D.多元性
2.下表中的现象说明我国古代各民族( )
匈奴 “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匈奴铁弗部 自称“大禹之后”
北魏拓跋氏 称“魏,轩辕之苗裔”
北周宇文氏 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
A.相互征伐不断 B.具有文化认同 C.维护国家统一 D.交流十分频繁
3.下图说明唐朝( )
A.科技文化先进 B.中外交往活跃 C.佛教广泛传播 D.政治制度先进
4.康熙六十一年,全国耕地数为8.51亿余亩,与明代耕地面积的峰值7.84亿亩相比,高出6千余万亩。雍正朝耕地继续增加,至乾隆末期,已达10.5亿亩。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 B.闭关锁国政策实施
C.《尼布楚条约》订立 D.统治者的大力推动
5.洋务运动期间,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将大量新知识、新思想引入中国,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课程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洋务运动( )
A.创办了先进的军事工业 B.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C.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D.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6.有学者说,经济政治斗争使一盘散沙的农民建立起阶级归属感,“不仅仅是要打倒土豪劣绅的威风,而且最重要的是要使农民……至少要像人一样站立起来”。由此可见,“学者”评述的史事是( )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土地革命 D.西安事变
7.“一五”计划明确要求,“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善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人民日报》1953年和1956年两次元旦社论,都强调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要“最迅速最广泛同群众见面”。这说明“一五”计划( )
A.重点发展重工业 B.得到了苏联的大量援助
C.得到了群众支持 D.注重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8.下图所示制度的实施( )
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促使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C.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D.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建立
9.下面一组图示体现的主题是( )
封君封臣制度
A.古代欧洲文明 B.封建时代的欧洲 C.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D.早期大学的兴起
10.在经历了大革命的动荡后,法国民心思安,希望尽快结束革命。然而法国人拒绝放弃任何已获得的物质或象征上的成果,并且在国际上,企图保住法国业已赢得的自然疆界,于是拿破仑走到了历史的前台。材料旨在叙述拿破仑帝国建立的( )
A.原因 B.意义 C.结果 D.过程
11.以称霸世界为目标的德国纳粹党上台后,更为公开地向□发起了一系列挑战:1933年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1936年德国公开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次年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应是( )
A.三国协约 B.三国同盟 C.华盛顿体系 D.凡尔赛体系
12.国际秩序变动的关键在于大国关系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大国间的力量对比。基于此( )
A.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B.德国与美国成为新兴大国
C.欧洲国家第一次受到削弱 D.美苏开始主导国际新秩序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巩固郡县制,秦朝一直推行移民政策,不断充实新设立的郡县人口,促进生产。秦始皇曾颁布“出其人”的政策,即迁移当地居民,由其他地区的人口移民此地。西汉也实行相应的政策,将内地居民移民边疆。通过移民措施,政府推行郡县制的社会阻力大减。
——摘编自袁波等《罗马行省制与秦汉郡县制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在空前统一的形势下,元代用行省的形式,加强了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行省体制之下,边疆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直接管理的范围,吐蕃地区由中央机构宣政院直接管辖,也相当于一大行省。在行省体制下,边疆地区很多部落和地方首领变为土官,直隶于行省,有效地加强了边疆和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摘编自舒健《元代行省制:中国央地关系的转捩点》
(1)材料一表明秦朝、西汉都推广过哪一制度?
(2)据材料二,概括元代实行的制度名称及其背景。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上述制度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共同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的报告、著作与中国发展
时期 报告、著作 主要内容
20世纪20年代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阐述了在四周强大的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他指出:“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20世纪30年代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报告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论持久战》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0世纪40年代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人民得到的权利,绝不允许轻易丧失,必须用战斗来保卫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这就是晋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伟大的成功在这个基础上,晋绥的党组织才能够在过去一年内完成巨大的军事勤务,支援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20世纪50年代 《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论十大关系》 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时代背景。指出“小块红色政权”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哪一局面?
(2)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建设作出了伟大贡献,他的报告、著作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请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中任选一个报告或著作,结合其相关事件对这一结论进行说明。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这次革命中,伴随着蒸汽动力,英国生产能力和商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它的工业品运销到世界各地,并通过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把世界更多的地区卷入世界市场之中,英国俨然成为了“世界工厂”。据统计,1854—1856年间,英国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7%,食品占8%,工业制造品占85%。英国出口的工业商品,从日常消费品到各种机械生产设备,几乎无所不包。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这次科技革命使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进而使国际间的协作关系越来越密切,彼此的依存性越来越强,世界市场的作用日益扩大。同时,这次科技革命使国际政治关系也发生了令人注目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从两极向多极的变化。
——摘编自王扬《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二所述“革命”的标志性成果。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革命”在影响上的相似之处。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上述两次“革命”对当时世界局势分别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2.B
3.B
4.D
5.C
6.C
7.D
8.C
9.B
10.A
11.D
12.D
13.(1)郡县制。
(2)制度:行省制。背景:元朝完成空前大一统,需要管理辽阔疆域;需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吐蕃等地区需要纳入中央直接管辖 。
(3)①加强中央集权 ② 促进国家统一: ③ 推动边疆开发;④ 奠定行政基础;⑤ 加速文化整合。
14.(1)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国共对峙;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局面:工农武装割据
(2)示例:
《论持久战》
说明: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科学分析战争形势,指出抗战是持久战,胜利属于中国。该著作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信心,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理论支持。
15.(1)标志性成果: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性成果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性成就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
(2)相似之处: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3)影响分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其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的变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