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桂林山水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
知识和能力维度:
1、理解重点词句。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维度:
品味语言,想象画面,诵读课文,丰富感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
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爱自然的情感。
2学时重点
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学时难点
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4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入情入景赏美景
【教学方法】
问题法、朗读法、引导点拨法、直观教学法、课堂补白法
【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教师先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后,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自己制作的白板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过渡语: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桂林山水那迷人的画卷,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
(设计意图: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师: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静静地欣赏桂林风光。
3、师: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谁来夸夸桂林山水?
生:桂林山水天下第一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之美真是名不虚传。
师: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桂林山水以它怎样的美丽获此桂冠呢?
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先来观赏甲天下的漓江水。
(板书“甲”)
二、随景入文
(一)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读。
学生带问题听读:
(1)漓江的水有何特点?
(2)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表达出来的?
2、
(1)、学生回答,老师多媒体展示漓江水的图片,帮助生感悟水美的独特。
且教师指导朗读:
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呀”。“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
(2)、让学生分别读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的句子。
在学生读漓江水绿的句子时,教师用图片展示无瑕的翡翠和漓江水绿的图片,以让学生体会这个比喻的贴切。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一个排比句。
师:从哪里看出来这是一个排比句
可引导生分别从标点符号、句式和读时候的感觉来汇报。
(老师可用你发现了标点符号的秘密,你发现了句式的秘密,你是从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发现的来夸赞学生)
(3)、师: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语速渐快,读出层层推进的感觉。
指导朗读后,学生配乐朗读(师引读、生跟读)
教师引读句子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
岸在后移。
(4)、师:作者怎样描写水清?
生读句子: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出示漓江山水图,清澈的水面,有青山、白云、蓝天等的倒影)
假如你就坐在船上,泛舟漓江,再看水面,还可以看到什么
生:还可以看到鱼儿在水中嬉戏。
师:你用了一个词语“嬉戏”,这是运用了拟人的写法。
(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
师:用这个句式来说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鱼儿在水中嬉戏。
生:漓江的谁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翩翩起舞的水草。
生:漓江的水真清大,清得可以看到蓝天白云。
……
师:(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清得
)
把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鱼儿在水中嬉戏,清得可以看见翩翩起舞的水草,清得可以看到蓝天白云……
师:原来我们写排比句这么简单。现在再来看水(出示前面的漓江山水的图片),有没有感觉更清了?更绿了?静得更有生机了?
(5)、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表达出来的?(换一种问法:能否把静,清,绿之后的句子删去?)
生:这样描写不具体了。
这样描写不生动了。
这样描写没有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的写出来?
之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师:漓江的水真是又静又清又绿呀!作者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某一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6)、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
(
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和“波澜壮阔”大海的视频,“水平如镜”西湖的图片。)
生: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大海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西湖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衬托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7)、总结学法:
读一读课文。
画一画句子。
品一品语言。
想一想画面。
谈一谈体会。
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能不能用学习第2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请同学们分小组自已学习第3段。
2、检查自学。
(1)填空:
这段话先写
(
)
的泰山和
(
)的香山,再写桂林的山
(
)
、(
)
、(
)
的特点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2)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重点指导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1)、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且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都是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
(2)、自读课文,归纳桂林山的特点,找出并理解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语,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3)、出示体现桂林山奇特的图片。演示“桂林的山”:“象山”、“骆驼山”、“苹果山”、“老人山”
等。让生用书中词语(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描述。教师相机在图片上勾勒。
(4)
师语言补充: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孙悟空吃仙桃等等。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齐读“奇”一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色彩明丽。
女生美美地齐读该句。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分行朗读比拼,那一行能把险的感觉读出来。
设计意图: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段“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后,给学生思维以导向,使他们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语: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三)、生配乐齐颂第四自然段。
出示图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1、教师接读:(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围绕、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
2、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连绵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3、师:“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汇报: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尝试背诵。
(五)、布置作业,迁移写法。
仔细观察自己的校园,运用这篇课文的写法描绘自己的校园。板书设计:
6、桂林山水水:静、清、绿甲天下
连绵的画卷
山:奇、秀、险与众不同
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