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5 15:3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联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优秀的古诗词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教材在诗歌单元教学中优先选择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编者对传统文化影响学生人生观作用的重视。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古代诗歌的学习,具有了初步古代诗歌鉴赏和探究能力,高中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课时目标:
1:熟读(成诵)诗歌,了解陶渊明其人其文;
2:解读意象,把握意境;
3:领悟诗人田园情怀,体会田园情趣。
4:比较《短歌行》和《归园田居》主题、情感表达、意象运用和诗歌风格特色
教学重难点:
1: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读出蕴含在平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争取熟读成诵。
2:赏析意象(境)是学习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希望通过描绘画面学生能感受诗歌意境。
3: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歌的突破口之一,希望通过背景引入,引导学生深刻,全面的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
学习活动:
一、熟读(成诵)诗歌,了解陶渊明其人其文;
1. 复习:齐背曹操《短歌行》
2.导入:《短歌行》中,曹操一再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与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作对比,追问田园有什么吸引陶渊明,引入课堂——激趣、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展示教学目标)
3.检查预习,理解内容。
全班齐读,然后正音,评点。要求准确地朗读全诗,强调易错字、关键字。
正音:
羁鸟(jī) 守拙(zhuō) 榆柳(yú) 樊笼(fán) 荫(yìn) 暧暧(ài)
4.释义,译诗。了解学生的学情,疏通诗歌含义,用现代汉语翻译每一句诗的
意思,为诗歌讲解奠定文本基础。
释义:
韵:气质,情致。
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
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荫:遮蔽。
墟里:指村落。
虚室:静室。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译诗:
从小就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我的性格本来就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啊。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我来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我的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也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荡。
狗在深巷子里叫,鸡在桑树顶上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我,居住空房中有的是空闲时间。
我长久地被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
二、解读意象,把握意境(意境)
1.以“陶渊明的园田有方宅,还有……”引导学生找寻意象。
合作阅读:“开荒南野际,……虚室有余闲。”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品味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境:典型意象的组合,白描手法,以动写静,比喻,反衬。重点不仅仅放在解读写法上,更重在让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读出田园的宁静、清净、自由、和谐之美,最终将学生引导到对陶渊明的心境的解读上来。
中间八句主要是写景,在景物描写中透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如“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一段,以动写静,绘声绘色,构成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同时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诗人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之情。诗人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使之具体形象,生动美好;而写官场生活,则用比喻,如“尘网”“樊笼”等,使人望而生恶,以反衬田园生活,就更加激起人们对污浊的仕宦生涯的厌恶和对淳真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语言朴素自然,如“方宅”“草屋”“榆柳”“狗吠”“鸡鸣”等。
2.提出问题:陶渊明的田园到底美不美?让学生结合诗句,带着想象走进诗境,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讨论。
本来是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诗人描写了恬静、幽雅的田园风光,它空阔、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里”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就觉得处处皆美、其乐无穷了,即使是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而欣慰。
3.小结学生的讨论结果。请学生带着情感诵读以上诗句,以加深印象。
三、领悟诗人田园情怀,体会田园情趣
1.提出问题:前面欣赏的诗句已经写尽“田园”,那么在剩下的诗句中陶渊明到底想说什么?
朗诵,研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引导学生学会从关键字词句入手,把握诗人情感,分析人物形象。
开头两句总领全诗,中间几处照应题旨,最后两句以“久”扣“三十年”,以“樊笼”扣“尘网”,以“复得”应“误落”,以“自然”应“丘山”,互为映带,以结全篇。我们从“尘网中”可读出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恶之情。
2.小结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分析陶渊明形象。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和鄙弃官场的高洁情怀,这就是陶渊明!他的个性、品格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3.让学生一起读老师的解读文字。帮助学生理解陶渊明选择回归田园,其实是回归了自我天性。
“陶渊明的归去,并不是因为‘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而是因为‘世与我而相违’,纷纷扰扰的世道与他‘守拙’的内心格格不入,他的归隐,是忠于内心做出的选择。陶渊明的归去,不是‘渭水钓利、富春钓名’的别有所图,也不似‘以己为高洁,以世俗为污浊’的自傲自矜。他的归隐,是自然而然、真淳高洁的‘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真淳的内心使他不愿苟且逢迎,他翩然走出樊笼,返归田园,让自己久受羁勒的心灵去往一个宁静恬淡的栖处。”
四、拓展延伸
1.给出二选一的训练选择,让学生动笔写作。
以“心灵的召唤”为话题,以“我愿意像陶渊明一样”或“我不愿像陶渊明一样”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人生志向,写一段 100 字左右的话来概括陶渊明给你的生涯规划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学生在评价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生涯规划之途。——表达观点,训练文段写作能力。
2.展示训练结果,老师简单点评。
3.分享教师写作,组织学生齐读(背诵)。
我们要像陶渊明一样,超越尘俗的纷扰和诱惑,顺应内心的呼唤,忠诚灵魂的选择,在万丈红尘中做一回真实的自己,我的人生我主宰,我命由我不由天,也许“我太难了",但身与心、灵与肉的结合,永远是执着前行的方向。我们不要像陶渊明一样,让美好的青春岁月虚掷在名缰利锁之中,腐蚀自我的灵魂,结果用误区和愧悔给人生买单。当然,陶渊明还是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放歌田园,纵情自我,不过这只是在东篱、南山之下悠然,我们要的是格局和视野,我们要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中砥砺出不辜负新时代的大我。
比较阅读
4.《短歌行》和《归园田居》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它们在主题、情感表达、意象运用和诗歌风格上各有特色。以下为比较内容:
《短歌行》:
主题:表达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望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展现了志士的雄心壮志。
情感基调:前半部分沉郁苍凉,后半部分慷慨激昂。
《归园田居》:
主题: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官场黑暗的厌倦,展现了隐士的节操和情怀。
情感基调:整首诗洋溢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意象与语言风格 1
《短歌行》:
意象:使用了朝露、酒、杜康等意象,以及青青子衿、明月、乌鹊等自然景物,用以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语言风格:既有短歌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
《归园田居》:
意象:使用了草屋、榆柳、桃李等田园风光的意象,以及人村、墟里、狗吠、鸡鸣等乡村生活的细节。
语言风格:以白描手法为主,语言质朴自然,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技巧
《短歌行》:
技巧:运用了设问、比喻、借代、用典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归园田居》:
技巧:主要运用了比喻和白描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
作者背景
《短歌行》:
作者:曹操,54 岁,统一了北方,志在统一天下。
《归园田居》:
作者:陶渊明,29 岁做官,41 岁辞官归隐,热爱田园生活。
通过比较鉴赏,我们可以看到《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在主题、情感表达、意象运用和诗歌风格上都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两位诗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追求。
5.总结
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选择和舍弃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曹操找到了统一天下的梦想,陶渊明找到了心中的园田,希望我们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愿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每个人都能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活出自己的精彩!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下课!
作业设计
1 诵读全诗2 以“心灵的召唤”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