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9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30 15:51: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9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
.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从低年级上来,阅读能力比较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教科书的课文作最好的示范阅读文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并用迁移方法阅读课外书。所以班里的优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刻、透彻,对老师提的问题回答的很到位,并能灵活地将在课文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到日记或作文中去。中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积累一些好词好句,但不能自觉地应用。中下的学生阅读、理解有一些困难,就谈不上主动积累了,甚至连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都成问题。因此我着重注意中、差学生能力的培养。
3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1.2学时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4.1.3学时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爱的伟大,感受父子深情。
2、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
4.2.2学时重点
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2.3学时难点
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回顾课文 扣紧质疑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板书,齐读课题)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了不起)
活动2【导入】细读课文 深入体会
1.学生看地震的短片。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大地震的情景,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直面触摸课文,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活动3【导入】品读感悟 体会亲情
(一)了不起的父亲
1.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那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
2.学生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B.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A.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B.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引导学生体会:A.时间之漫长
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危险。
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活动4【导入】练习
放映有关汶川地震时的照片,教师配乐朗读,再次激起学生的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活动5【导入】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S版实验教材第八册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89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子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如果讲到这些,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