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暑假预习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暑假预习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6-26 10:4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已知是关于的方程的解,则常数的值为( )
A.2 B. C.4 D.
2.某比赛的计分方法为胜一场得2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一个队共进行了14场比赛,负了5场,得14分,设该队共平了场,则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3.已知下列两个应用题:
①现有60个零件的加工任务,甲单独每小时可以加工4个零件,乙单独每小时可以加工6个零件.现甲乙两人合作,问两人开始工作几小时后还有20个零件没有加工?
②甲乙两人从相距20km的两地同时出发,背向而行,甲的速度是4km/h,乙的速度是6km/h,问经过几小时后两人相距60km?
其中可以用方程4x+6x+20=60表述题目中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是( )
A.① B.② C.①② D.①②都不对
4.某储户去年8月份存入定期为1年的人民币5 000元(去年1年定期存款利率为1.75 %).设到期后银行应向储户支付现金x元,则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5.在明代的《算法统宗》一书中将用格子的方法计算两个数相乘称作“铺地锦”,如图1,计算,将乘数82记入上行,乘数34记入右行,然后用乘数82的每位数字乘以乘数34的每位数字,将结果记入相应的格子中,最后按斜行加起来,既得2788.如图2,用“铺地锦”的方法表示两个两位数相乘,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b的值为6 B.a为奇数
C.a的值大于3 D.乘积结果可以表示为
6.如图,是2024年1月的月历,任意选取“十”字型中的五个数(比如图中阴影部分),若移动“十”字型后所得五个数之和为115,那么该“十”字型中正中间的号数为()
A.19 B.20 C.23 D.24
7.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
A.若,则 B.若,则
C.若,则 D.若,则
8.将方程移项后,正确的是( )
A. B. C. D.
9.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则的值为( )
A.30 B.45 C.60 D.90
10.把方程变形为的依据是( )
A.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B.等式的基本性质1
C.等式的基本性质2 D.分数的基本性质
11.若代数式与互为相反数,则的值为( )
A. B. C.1 D.0
12.一个书包的在进价的基础上调高后标价,现因为促销活动所有商品一律打9折,这个书包现在的售价为86.4元,那么这个书包的进价是( )元.
A.84.6元 B.90元 C.80元 D.100元
二、填空题
13.为响应国家防疫号召,某学校将七年级学生分成组进行核酸检测,若每组50人,则有一组缺15人;若每组45人,则余下10人,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14.若是关于的方程的解,则的值为 .
15.规定一种新的运算:,求的解是 .
16.如果关于x的方程有解,那么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17.如图所示的框图表示解方程的流程,其中A代表的步骤是 ,步骤A对方程进行变形的依据是 .

三、解答题
18.小丽做作业时解方程的步骤如下:
解:①去分母,得;
②去括号,得;
③移项,得;
④合并同类项,得;
⑤系数化为1,得.
(1)小丽的解答过程正确吗?答:______(“正确”或“不正确”).若不正确,请指出她解答过程中最早出现错误的步骤是______.(填序号)
(2)请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
19.解下列方程:
(1);
(2).
20.定义:如果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之和为2,我们就称这两个方程为“和谐方程”.方程与方程是“和谐方程”吗?请说明理由.
21.解方程:.
22.如图,线段AB=24,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AB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t>0),M为AP的中点.
(1)当点P在线段AB上运动时,当t为多少时,PB=2AM?
(2)当P在AB延长线上运动时,N为BP的中点.
①说明线段MN的长度不变,并求出其值;
②在P点的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t的值,使M、N、B三点中的一个点是以其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若有,请求出t的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23.如图,点E是线段的中点,C是线段上一点,;
(1)若,求的长;
(2)若F为的中点,求长.
24.小李骑自行车从地到地,小明骑自行车从地到地,两人都沿同一公路匀速前进,已知两人在上午6时同时出发,到上午8时,两人还相距21千米,到上午10时,两人又相距21千米,求A,B两地间的路程.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A C C C D C C
题号 11 12
答案 C C
1.C
【分析】本题考查了方程的解,解一元一次方程,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方程的解.
把代入即可求出a的值.
【详解】解:把代入得,
解得:,
故选:C.
2.B
【分析】首先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平场得分+胜场得分分,根据此列方程即可.
【详解】解:设该队共平x场,则该队胜了场,胜场得分是分,平场得分是x分.
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得:,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3.C
【分析】①设两人开始工作x小时后还有20个零件没有加工,根据甲生产的零件数+乙生产的零件数+未加工的零件数=计划加工零件的总数,即可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②设经过x小时后相距60km,根据甲的路程+乙的路程+原来两人间隔的距离=两地间的距离,即可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详解】解:①设两人开始工作x小时后还有20个零件没有加工,
依题意,得:4x+6x+20=60,
∴①可以用方程4x+6x+20=60来表述;
②设经过x小时后两人相距60km,
依题意,得:4x+6x+20=60,
∴②可以用方程4x+6x+20=60来表述;
综上分析可知,①②可以用方程4x+6x+20=60表述题目中数量关系,故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4.A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即可,根据题意可得等量关系:本息和本金=本金×利率,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即可.
【详解】解:设到期后银行应向储户支付现金x元,由题意得:

故选A.
5.C
【分析】设的十位数字是m,个位数字是n,根据“铺地锦”,列出符合条件的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设的十位数字是m,个位数字是n,则
∴,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故C不正确,符合题意;
根据上图乘积结果可以表示为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乘法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C
【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设该“十”字型中正中间的号数为,则另外四个号数分别为,根据移动“十”字型后所得五个数之和为115,可列出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设该“十”字型中正中间的号数为,则另外四个号数分别为,
根据题意得:,
解得:,
该“十”字型中正中间的号数为23,
故选:C.
7.C
【分析】根据等式的性质逐个判断即可.
【详解】解:A.若,则或,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若,且时,则,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若,则,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D.若,则,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式的性质,能正确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变形是解此题的关键.
8.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注意移项要变号.方程利用移项得到结果,即可作出判断.
【详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得:

故选:D.
9.C
【分析】本题考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解方程,由题意列方程求解即可得到答案,熟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详解】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
即,
解得,
故选:C.
10.C
【分析】本题考查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等式基本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的数)同一个数,等式不变,结合题意,将方程变形为需要等式两边同时乘以3,从而得到答案,熟记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详解】解:将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以3,可变形为,
的依据是把方程变形为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2,
故选:C.
11.C
【分析】本题考查了相反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代数式与互为相反数,

去括号得,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故选:C.
12.C
【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销售盈亏),读懂题意,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设这个书包的进价为元,由题意得,解方程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解:设这个书包的进价为元,由题意得:

解得:,
这个书包的进价是元,
故选:.
13.
【分析】根据两种情况下学生人数相等,即可列方程.
【详解】解:若每组50人,则学生人数,
若每组45人,则学生人数,
因此可列方程:,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列一元一次方程,找准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4.
【分析】本题考查了方程解的定义,把代入方程即可求解,理解方程解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解:∵是关于的方程的解,
∴,
解得,
故答案为:.
15.
【分析】已知等式利用题中的新定义化简,计算即可求出解.
【详解】解:根据题中的新定义化简得:,
去分母得:,
去括号得:,
移项合并得:,
解得:.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弄清题中的新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
16.
【分析】根据一元一次方程有意义的条件得,进行计算即可得.
【详解】解:∵(a 4)x=2022有解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有意义的条件,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一元一次方程有意义的条件.
17. 移项 等式的性质1
【分析】观察框图中解方程步骤,找出A代表的步骤,进而确定出依据即可.
【详解】解:由图可知,A代表的步骤是移项,步骤A对方程进行变形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
故答案为:移项;等式的基本性质1.
【点睛】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等式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点,熟练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1)不正确,①;
(2)见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解题关键.
(1)根据小丽的解题过程分析即可;
(2)依次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1,即可解方程.
【详解】(1)解:小丽的解答过程不正确,最早出现错误的步骤是①,
故答案为:不正确,①;
(2)解:
去分母,得;
②去括号,得;
③移项,得;
④合并同类项,得;
⑤系数化为1,得.
19.(1)
(2)
【分析】(1)利用去分母法解方程即可.
(2)利用去分母法解方程即可.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熟练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解:,
去分母,得,
去括号,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得.
(2)解:,
去分母,得,
去括号,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20.是,见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理解新定义是解题的关键.根据题意,分别解一元一次方程,根据“和谐方程”的定义验证即可求解;
【详解】解:方程与方程是“和谐方程”,
理由如下:由,解得.
由,解得.
因为,
所以方程与方程是“和谐方程”.
21.
【分析】此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先移项再合并同类项最后系数化成1即可求解.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解: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得.
是原方程的解.
22.(1)6秒
(2)①见解析,12;②存在,t的值为36或18
【分析】(1)根据PB=2AM建立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即可;
(2)①当P在AB延长线上运动时,点P在B点右侧,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得出PM=AP=t,PN=BP=(2t 24)=t 12.再根据MN=PM PN即可求解;
②易知N不能是BM的中点,分M是NB的中点,B是MN的中点两种情况讨论求解.
【详解】(1)∵M是线段AP的中点,
∴AM=AP=t,PB=AB-AP=242t,
∵PB=2AM,
∴242t=2t,
解得t=6;
∴当t=6秒时,PB=2AM ;
(2)①当P在AB延长线上运动时,点P在B点右侧,
∵M是线段AP的中点,
∴PM=AP=t,
∵N是线段BP的中点,
∴PN=BP=(2t24)=t12,
∴MN=PM-PN=t(t12)=12,
∵MN的长度是一个常数,
∴MN的长度不变,其值为12;
②由题意可知,N不可能是BM的中点.
如果M是NB的中点,那么BM=MN=BN,
∴t24 =12,
解得t=36,符合题意;
如果B是MN的中点,那么BM=BN=MN,
∴24t=×12,
解得t=18,符合题意;
综上,在P点的运动过程中,存在这样的t的值,使M、N、B三点中的一个点是以其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此时t为36或18.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本题是动点问题,解题时可根据图形,用t表示出相应线段的长,再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解题时要按照点的不同位置进行分类讨论,避免漏解.
23.(1)20
(2)6
【分析】本题考查与线段中点有关的计算、一元一次方程的几何应用,根据图形得到线段间的数量关系是解答的关键.
(1)设,则,先根据线段中点求得,由列方程求得x,进而由可求解;
(2)根据点是线段的中点,得出,根据为的中点,得出,根据,求出结果即可.
【详解】(1)解:设,由得,
∵点是线段的中点,
∴,
∵,
∴,
解得:,
∴,
∴;
(2)解:点是线段的中点,
∴,
为的中点,


24.63千米
【分析】设A,B两地间的路程为千米,根据两人的速度和为定值,列出方程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解:设A,B两地间的路程为千米,由题意,得:

解得:;
答:A,B两地间的路程为63千米.
【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找准等量关系,正确的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