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202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卷共6页,18个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目规定
区战内作答,做在试题卷上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策无放
3.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本卷含书写分3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
一、班级开展“聆听经典之声”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与。(21分)
1.“走近生活”小组分享了作品中被忽略的动人旋律。(6分)
等99e0004e0ee000t*t*00500:
【声音是有色彩的】
早上醒来,眼睛还没有张开,听见碎乱的一片小鸟声,就知道晴明的阳光在等着
我们了。傍晚的时候,听见乌鸦一阵阵地呼Z0①,就知道人家的烟囱里要吐出
炊烟来了。
一叶圣陶《各种的声音》
【声音是有味道的】
土豆牛肉汤被炖到闷闷的“咕嘟咕嘟”声,烧肉酱被煎时的“刺啦啦”声,油条
在油锅里膨胀的“滋呖呖”声,炒饭、虾仁和蛋花在锅里翻腾的“沙啦啦”声…这:
些声音听久了,人会忍不住一骨碌翻身起来。
一张佳玮《声音是有味道的》
【声音是有画面的】
在孩子的耳朵里:妈妈煎鸡蛋是下暴雨,妈妈甩干衣服是雷鸣,妈妈用吸尘器打
扫房间是龙卷风,(a)
—电影《好东西》
t004…
【分享感言】这些日常琐碎的声音背后,藏着无数生活的细节与瞬间。它们不似驰
chěng②的骏马般张扬,却如春日柔风,悄然漫过心底,将岁月酿成为温柔绵
长的暖意。
(1)根据拼音写出合适的汉字。(2分)
①呼zao▲
②驰chěng■
(2)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蹈加E团几与'
抗都m0注几一“
【.心烦.不舒畅:卷一,沉
1,因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感觉:~
闷闷的“咕嘟咕嘟”声(▲)
一一不乐。
2.密闭,使不透气:茶刚物上,一会
2.图阴,不透气:~子年。
3.不吭西。不声张:他只是~头苦干
A.menmen
B.men men
(3)根据语境,在(a)处补写一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2分)
鄞州区八年级语文试题第1页共6页
2.“诗韵雅言”小组对声音有关的古诗文名句进行梳理和探究,按要求完成表格。(8分)。
归类依据
诗文名句
情感探究
出处
关关雎鸠,()
向往美好爱情
《关雎》
听见有声
(2)
▲
,鸡犬相闻。
憧憬生活安宁
《桃花源记》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
《石壕吏》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
缺月挂稀桐,(3)
▲
烘托孤独心境
寓居作》
悟得无声
(4)▲,(5)▲
享受静谧自然
《题破山寺后禅院》
(6)
▲,()
▲
坚守不屈意志
《卜算子·咏梅》
【分享感言】不同的声音,恰似人经历的无数种人生。声音是心的回响,用心才能真正地
“听见”,才能走进古人情意与哲思并存的世界。
3.“书海拾贝”小组记录下跨越时空的精神交响。(7分)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不同时代的勇者以铿锵话语诉说着钢铁般的意志。以下三位人物分别
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经典常谈》,请结合作品内容,选出他们
的奋斗宣言。
①保尔一(▲)②孙少平一一(▲)③司马迁一一(▲)
A.“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
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C,“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不要怕苦难!如采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
高感。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分享感言】
(2)小杜同学最近因小事感到烦躁不安,担心学业失败。他想选择一位导师给予自己精神的力量,
你觉得以上三位哪一位最合适?联系相关情节阐述理由。(4分)
▲
二、班级开展“聆听自然之声”的文学阅读活动,请你参与。(16分)
游美札记
【英】查尔斯·狄更斯
①当晚八点我们抵达伊利城,在那里停留了一个小时。盟日清晨五点到六点间,我们来到布法
罗,并在那里吃了早饭;因离大瀑布很近,我们实在没耐心在其他地方耽搁,当天早上九点钟便坐
上火车向尼亚加拉大瀑布挺进。
②天气实为糟糕,阴冷潮湿,湿度很大的迷雾笼罩着大地,生长在这北方地区的树木早已是落
叶调零,给人一种肃杀凄凉的感觉。每当火车停下,我便竖起耳朵,希望能听到瀑布的吼声:还不
时地瞪大眼睛,朝瀑布的所在地极目眺望,因为我发现河水在淙淙地朝那方向流去:每时每刻我都
企盼着能看到飞减开去的水花。就在火车即将停下的几分钟内,我看到两朵巨大的白云从地心深处
冉冉升起,景象颇为壮观。这便是当时所见的一切。我们终于下车,第一次听到水流巨大的轰鸣声,
感觉到脚下的大地在颤料。
③山崖陡峭,而且由于雨水和半融化的冰水,岩面甚是滑溜。我记不清自己是如何下去的,但
很快便来到山脚,身后的两位英国军官赶上来,和我一起爬过几块断石,【A】这时,已是水声大
作,震耳欲聋,水花四溅,令人目眩,浑身上下,湿遮通透。我们正站在美国瀑布的脚下。只见一
股巨大的洪流从高空劈头而下,至于其形状、位置或其他什么的一概不知,有的只是对这庞然大物
的一个模糊概念。
④当我们坐在小渡船上,横穿紧挨在两个大瀑布间的那条激流汹涌的河流时,我才对它有了真
鄞州区八年级语文试题第2页共6页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参考
书写(3分)
⑴①噪 ②骋 ⑵B
⑶【示例】妈妈洗菜是海豚跳入大海,妈妈择菜是熊猫吃竹子……
(6分。每小题2分;①和②各1分)
2.(8分)⑴在河之洲
⑵阡陌交通
⑶漏断人初静
⑷曲径通幽处 ⑸禅房花木深
⑹零落成泥碾作尘 ⑺只有香如故
⑻控诉兵役严苛
(8分。每空1分。每空有一个错别字扣0.5分;有两个及两个以上错别字,该空不给分;漏字、加字,该空均不给分)
3.(7分)⑴①B ② C ③A
⑵【示例】我觉得保尔能助力小杜破局。面对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绝境,保尔一度绝望到试图自杀,最终以笔为武器,忍受剧痛创作出《暴风雨所诞生的》,其钢铁意志可让小杜借专注当下行动,挣脱日常焦虑。他少年抗欺压,在神父的面包团上撒烟灰;青年带病修铁路,昏倒工地仍坚持返岗等,启示小杜面对学业困境,要积极行动,不懈奋斗。
(7分。第⑴题3分,第⑵题4分。第⑵题明确对象1分;围绕小杜面临的日常焦虑和学业困境两大问题,结合保尔的具体做法并提炼启示,每一点2分;选出其他两个言之成理也可)
4.⑴布法罗 ⑵平顶岩 ⑶美国瀑布 ⑷移步换景
(4分。每空1分)
5.【A】示例:通过听觉“震耳欲聋”、视觉“水花四溅等多感官角度展现瀑布水声之大,水势之急,又通过“头晕目眩”生动地动展现瀑布初现时给作者造成的震撼之大,侧面烘托瀑布的磅礴气势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伟力的赞叹之情。
【B】示例:通过“白天……夜晚……黄昏……夜幕”的排比,从时间维度铺陈瀑布在不同时段的光影变化,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凸显了瀑布景色的丰富与壮美,也写出作者长时间沉醉观赏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尼亚加拉瀑布的喜爱之情。
(3分。点出赏析角度1分,写出景物特点1分,抒发情感1分)
不可以删除。①铺垫蓄势:通过描写等待过程中的急切动作与心理,渲染期待氛围,为后文见到瀑布的震撼作铺垫;②情感表达:以动态化的“听”“望”“盼”,凸显作者对瀑布的向往,使情感表达更细腻真实;③结构作用:与后文见到瀑布后的震撼形成呼应,丰富游览过程的层次感。
(3分。观点1分,理由写出一点给1分。)
狄更斯在《游美札记》结尾感叹“我此生足矣”,并非单纯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叹,而是融合了多重精神体验的深刻感悟。①在尼亚加拉瀑布停留的十日中,狄更斯反复强调瀑布如何涤荡了日常生活的纷争:“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纷争和烦恼都离我而去,抛在了九霄云外”。瀑布的永恒轰鸣成为一种精神屏障,是他的精神避难所。②狄更斯描述瀑布时多次关联宗教意象:“天使的泪花中闪烁着上天的承诺”“离造物主那么近”。这种体验超越审美,直抵信仰层面——在自然的永恒性中,他感受到超越人性的庄严秩序,从而获得“心灵的平和与安静”,甚至“对已故者平静的回忆”。瀑布成为沟通人神的媒介,赋予他近乎宗教的宁静。③狄更斯凝视瀑布时,特别强调其“瞬息但却永恒”的特质。水流日夜奔涌“永不停息”,而人类生命如“脉搏停止跳动”般脆弱。这种对比下,“此生足矣”暗含对个体渺小的接纳——在永恒自然面前,短暂的生命因深刻体验而获得意义。④狄更斯刻意描写自己与瀑布的全方位共生:“白天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夜晚浸润在皎洁的月色中……时刻关注着它,夜晚醒来时又能聆听到它”。这种沉浸式的观察消解了主客界限,瀑布内化为他的精神图腾,使其存在感在自然伟力中被无限放大,从而产生生命完满无憾的慨叹。⑤瀑布的“彩虹桥”“明亮碧波”则象征超越现实的救赎可能。这种书写,将人道关怀升华为自然寓言,使“足矣”成为对理想世界的坚守宣言。
(6分。每点2分,三点即可)
8.C(3分)
9.内耳:转化为神经电信号 ;大脑:解读(神经电)信号
(2分。每空1分)
10.(4分)科学性(2分):【示例1】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将拨动琴弦、击打鼓面等作为具体例子,直观具体地呈现声音源于物质振动的原理。
【示例2】运用做诠释的说明方法,严谨还原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和原理,逻辑严密。
【示例3】在“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对恒定,约340米每秒”一句中,“相对”表明程度,说明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并非绝对不变,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其速度变化非常小,近似恒定;“约”是大概、近似的意思,表估计,表明空气传播速度340米每秒是个近似值,对声音的物理特性介绍准确严谨。
(评分标准:指出科学性表现1分,分析1分。)
人文性(2分)【示例1】本文善于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如把声音比作“振动世界的使者”,生动地说明了声音传递情感、沟通世界的重要作用,赋予其永恒的生命意义,充满人文的温度与哲思。
【示例2】本文善于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如把空气传播中空气分子的运动比作“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将抽象无形的声音传播的物理现象具体化,生动地说明声波在空气中层层推进的特点,说明通俗易懂,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评分标准:指出人文性表现1分,分析1分。)
选择B。这段文字以“不仅……更……”的关联词承上启下。前半部分“打开听觉感知之门”照应前文对“声音与听觉感知”的阐述,后半部分“服务于人类文明”,通过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建筑、医疗、科研等,说明了声音的应用价值,符合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且第⑥段是全文的总结,照应开头,“总分总”的说明结构,使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
(3分。选择正确选项1分,理由2分,前后照应1分,体现说明顺序1分。)
⑴去,往 ⑵实现 ⑶眼泪 ⑷因为
(4分。每空1分)
今 悲 伤 若 此 /是 吾 为 尔 者 重 /而 自 为 者 轻 也。
(2分。断对一处1分。多断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⑴也,表肯定语气,意思是“哎!我同你们和他们三人也是一样的。”借“也”字加重共情力度,强烈地表达他们相似的境遇——同处异乡、遭逢不幸,拉近与童子的距离,为后文二童子被打动去瘗埋做铺垫,体现了王阳明富有同情心、善于用情理引导他人的形象。
⑵乎”是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相当于“呢”,意思是你对这一切自然已经无知无觉,但我又怎能忍心不管呢?强化王阳明因吏目之死而产生的悲悯、自省,凸显其重情善思。
(3分。语气1分,联系语境写出人物的心理1分,分析形象1分。)
15.1509年,目睹吏目主仆三人惨死于赴任途中,亲自率人收尸,并写下祭文。
(2分。扼要概括即可)
16.【乙】诗体现的是王阳明的在困境中的精神觉醒,面对贬谪之险(“险夷”),他认知到苦难如浮云过空(“何异浮云过太空”),不滞于心。“月明飞锡下天风”句中,以禅杖凌空飞渡的意象,象征以天地正气(“天风”)超越现实困境的精神认知。【甲】文印证认知走向了实践。在龙场“历瘴毒而苟能自全”时,他践行“未尝一日之戚戚”,将诗中“不滞胸中”的认知转化为生存韧性。见吏目暴死而悲恸时,以“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自我警醒,将诗中的超然认知转化为埋葬陌生人的道德实践。王阳明从“吾与尔犹彼也”到“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体认众生平等、生命同源。继而不顾童子“难色”,持工具亲埋三尸(“持畚、锸往瘗之”);以祭歌告慰亡魂。王阳明平等之“知”驱动悲悯之“行”,埋葬行动又深化了对他对生命尊严的认知。
(3分。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对人生困境的认识1分,结合甲文分析作者的表现2分。)
不同点:丙诗借描绘柯家草亭及梅竹相依的景象,表达自己远离尘世纷扰、追求内心高洁品质的志向(2分);《马说》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深刻批判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现象,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才、赏识人才;同时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2分)。
(4分。结合诗文写出托物言志的具体内容1分,表达主旨1分;每则各2分。)
【译文】
正德四年七月三日,一位不知姓名的吏目,自称是从京城来,携带着一子一仆,将去赴任,经过龙场,投宿在当地苗人家。我透过院子的篱笆望见他们,那时阴雨连绵,天色愈加昏黑,本想前去拜访打听北方的情况,只好作罢。第二天一早,派人前去探望,他们却已经上路了。将近中午,有人从蜈蚣坡来,说:“蜈蚣坡下死了一位老人,旁边有两人在痛哭。”我说:“这必定是那个吏目死了,可怜啊!”黄昏时分。又有人来,说:“蜈蚣坡下死了两个人,一个人坐在尸体旁痛哭。”探问情形,知道是那吏目的儿子也死了。隔了一天,又有人从蜈蚣坡来,说:“看到坡下堆积了三具尸体。”那个仆人也死了。唉,真是让人伤痛啊!
想到他们暴尸荒野,无人收葬,我便叫了两名童仆,带上簸箕、铁锹。前往蜈蚣坡埋葬他们,两位童仆露出为难的神色。我说:“唉!我同你们也和他们三人是一样的。”两名童仆听了我的话,都伤心落泪,自动请求前去。于是我们就在尸体旁的山脚下挖了三个土坑,埋葬了他们。又用一只鸡、三碗饭作为祭奠,长叹流泪,祷告说:
唉!真令人悲伤啊!你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啊?在这里祭奠你的,是龙场的驿丞,余姚人王守仁……你对这一切自然已经无知无觉,但我又怎能忍心不管呢?自从我离开父母和家乡到这里,已经有三年了,经受瘴气的毒害却勉强能够偷生,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心情悲伤过。如今我如此悲伤,是为你的缘故多,为自己的缘故少。我不应该再为你悲伤了。让我为你唱一支歌,请你来听。
歌中唱到:连绵不断山峰与天相接,飞鸟难越;游子想念家乡啊,不辨东西。不辨东西啊,却头顶着同一片天;虽说是处在异乡边地啊,也都在大海环绕之中。达观的人四处为家随遇而安,何必一定要守着家园;游魂啊游魂,不要哀伤,不要悲痛!
18.(30分)
故事评价维度参考
1.创意与立意
□故事构思新颖、独特或有吸引力。
□主题/立意清晰、有意义(即使简单),能引发思考或共鸣。
□展现作者的想象力。
2.情节与结构
□开头:引人入胜,有效设置背景、人物或冲突。
□发展:情节连贯、有逻辑性,包含清晰的冲突和上升的行动
□高潮:冲突达到顶点,紧张感强。
□结尾:合理解决冲突(或留下思考空间),有收束感,避免仓促或突兀。
□整体结构完整,详略得当,节奏感较好。
3. 人物塑造
□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有特点(外貌、性格、行为等)。
□人物行为符合其性格和动机,具有可信度。
□(如适用) 人物在故事中有成长或变化。
□对话自然、符合人物身份,能推动情节或揭示性格。
4.环境与描写
□环境描写(时间、地点、氛围)恰当,能为情节或人物服务。
□能运用感官细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描写简洁有效,避免冗长空洞。
5.语言表达
□词汇运用较为丰富、准确、生动。
□句式有变化,表达流畅自然。
□语言风格符合故事题材和氛围。
□能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增强表现力。
□避免堆砌词藻或过度口语化。
6.叙述视角与连贯性
□叙述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清晰、一致。
□故事整体连贯,过渡自然,逻辑清晰。
□信息交代清楚,不会让读者感到困惑。
7.主题与效果
□故事能有效地传达其主题或中心思想(即使较为简单)。
□故事具有感染力,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反应(如紧张、好奇、感动、思考等)。
8.规范与细节
□标点符号使用基本正确(尤其对话标点)。
□书写/格式清晰、整洁。
□语法错误与错别字极少,不影响理解。
□段落划分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