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经典题型专项】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小古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经典题型专项】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小古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5 18:3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经典题型专项】小古文阅读-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为了更好地体会思维的魔力,请你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⑤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jù):用麻葛等物制成的鞋,泛指鞋。②缟(gǎo):白色精细的生绢。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xiǎn):赤脚。⑤冠:戴帽子,戴。
1.请你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文言语句 方法 提示 加点词释义
以子之所长 组词推断法 ①长度;②擅长;③久,久远 ⑴长:   (填序号)
或谓之曰 课内迁移法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自相矛盾》) ⑵或:   
其用益广 查字典法 ①富足,富饶;②益处,好处;③渐渐 ⑶益:   (填序号)
2.请你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列思维导图。
活见鬼
有赴饮①夜归者,值大雨,持盖②自蔽。见一人立檐下溜,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③,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④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注释】①赴饮:去参加宴会。②盖:古时把伞叫盖。③偶不相值:正巧没有碰着。④炊糕者:做糕点的人。
4.读下面的句子时,正确的停顿方式是(  )
A.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B.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C.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D.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5.这篇文言文中的“鬼”指的是(  )(多选)
A.赴饮夜归者 B.伞下同行者 C.晨起炊糕者
6.结尾处两人“不觉大笑”,这“笑”中包含两人什么样的情感?
7.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
何妥
何妥①少机警,八岁游国子学②。助教③顾良戏之曰:“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妥应声答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众咸异之。
(有删改)
【注释】①何妥:北周人,官至太学博士,尤善音律。②国子学: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机关。③助教:古代学官名。
8.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①“为新故之故”中“为”的意思是(  )
A.还是
B.为什么
②“众咸异之”的意思是(  )
A.众人都对他感到惊讶。
B.众人的反应都不一样。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
10.本故事能让我们想到课文《杨氏之子》中的杨氏子,这两篇文章都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八岁的何妥是“   ”(用本文原句回答),九岁的杨氏子是“   ”。(用课文原句回答)
11.何妥与杨氏子的应答共同的妙处是:   。
王文正①秉政
王文正公秉政,寇准求为使相②,公惊曰:A“将相之任何可求耶?”寇憾③之。已而除④准节度使同平章事。寇入谢,曰:“非陛下知臣,安得有此!”帝曰:B“此王旦荐也。”寇乃愧服。
(有删改)
【注释】①王文正:王旦。②使相:官称。③憾:怨恨。④除:授予。
12.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安:    愧: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A句。
14.本文故事的结果是“寇乃愧服”。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寇准“愧服”的原因。
“愧”是因为   ,“服”是因为   。
15.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句A是对王文正的   描写,表现了他是个   的人。句B正面写皇帝的语言,从侧面烘托王文正   的特点。因此本文写作特点之一是   。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患。孔君平诣(yì zhǐ)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6.用“ ”选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7.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问:A.听见、听说: B.听见的事情、消息; C. 出名、有名望; D.用鼻子嗅;
18.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9.他像雷锋一样,默默无闻地做了许多好事。   。
20.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设果”不是孔君平为杨氏子设果。
B.朗读最后一句的正确停顿应该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C.“孔指以示儿曰”中“示”的意思是“给……看”。
D.“杨氏之子”与“誉之曰”中的“之”意思相同,都是“的”的意思。
21.用短文中的词句填空
全文的中心句是“   ”。杨氏之子待客热情,是从“   ”看出来的;他反应很敏捷,是从“   ”看出来的;他说话委婉、有礼貌而不失机智巧妙,是从“   ”看出来的。
22.如果孔君平姓黄,杨氏子可能回答说:“   。”
阅读小古文,完成小题。
诸葛恪得驴①
诸葛恪,字元逊,瑾②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③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④两字。”因听与⑤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乃以驴赐恪。
【注释】①本文选自《三国志·吴书》。②瑾: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③长检:狭长的标签。④益:增加。⑤与:给。
2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是(  )。
A.瑾之长子也 夜宿石崖之下
B.因听与笔 因释其耒而守株
C.乃以驴赐恪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25.面对孙权带有捉弄意味的举动,诸葛恪的做法是   (填原句),你觉得诸葛恪是一个   的人。
文言文阅读
何晏七岁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①奇爱之,因晏在宫内②,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注释】①魏武:魏武帝曹操。②何晏的父亲早亡,曹操收养何晏在府中。
26.参考右边《古代汉语词典》中“之”的解释,写出下面“之”的意思。
魏武奇爱之    何氏之庐    魏武知之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①代词,指代人、物或事;②助词,相当于“的”;③动词,意为“往,到……去”。
27.下面带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魏武奇爱之 山色空蒙雨亦奇
B.晏乃画地令方 乃呼儿出
C.人问其故故为精卫
28.读了何晏的故事,小柚想用思维导图梳理自己的理解,请你帮她一起完成。
何晏 从何晏的动作和语言中,我读出了他③▲的明确态度,他的做法妙在④▲。
曹操 曹操听说何晏的做法后,心里会想:⑥▲ 。
文言文阅读
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①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②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③,而不顾其后之有患④也。
【注释】①委身曲附:缩着身子,弯起前肢。②傍:通假字,同“旁”。③利:好处;利益。④患:祸患。
29.联系上下文,猜测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①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   ②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30.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请选择正确的解释。
A.黄雀 B.螳螂 C.蝉 D.树
①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②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1.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的意思。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2.读完本文,我懂得了(  )
A.正确认识事物本质,不能主观片面。
B.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没有好下场。
C.居安不能忘危,见利不能忘害。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②;有的人;③
2.想要不贫困,哪能成功呢?
3.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渐渐宣传推广鞋帽的用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4.D
5.A;B
6.他们都把对方当成了“鬼”,是二人在自己吓唬自己,是虚惊一场,所以这“笑”包含着两人释然后的高兴。
7.本文让我认识到:无论干什么都不要疑神疑鬼,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
【答案】8.A,A
9.先生姓顾,是“眷顾”的“顾”?还是“新故”的“故”?
10.少机警;甚聪惠
11.①委婉对答,幽默风趣,体现了应有的礼貌;②在姓氏上做文章,展示出两个孩子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
【答案】12.怎么;愧疚
13.将相的职位怎么可以求人帮自己获得啊?
14.求为使相未成而怨恨王旦;王旦秉政公正
15.语言;秉公执政(或公正);知人善用(或唯才是举);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表现人物形象
【答案】16.yì ;wéi
17.A
18.听见、听说
19.出名、有名望;
20.C
2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为设果,果有杨梅。;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2.未闻黄雀是父子家雀
【答案】23.C
24.诸葛槟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
25.乞请笔益两字;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豁达。
【答案】26.代词,他,文中指何晏;助词,相当于“的”;代词,代指这件事
27.B
28.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何氏之庐也;不愿被曹操收养;既与曹操划清了界限,又避免了尴尬;奇爱之;这孩子很聪明,用这种方式隐晦地与我划清界限,日后必定养不熟,干脆顺水推舟,放他回家吧
【答案】29.想,想要。;伸长
30.B;A
31.这三个小动物,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而顾不上它们身后有祸患啊。
32.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