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易错点检测卷-2024-2025学年历史八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易错点检测卷-2024-2025学年历史八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25 19:1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易错点检测卷-2024-2025学年历史八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
一、选择题
1.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影响是( )
A.标志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B.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C.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D.深化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2.2025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其核心精神特质可以概括为( )
A.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 B.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
C.集体主义和独立自主 D.科学理性和守望相助
3.“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两岸关系不断健康发展局面的形成,是基于双方达成( )
A.区域合作模式 B.“一个中国”原则 C.睦邻友好方针 D.“一国两制”构想
4.1953年9月,毛泽东曾说:“(抗美援朝战争)推迟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标志着民主革命基本胜利 B.实现中国的真正独立自主
C.是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 D.是美苏“冷战”在亚洲表现
5.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部分法律。这反映出我国( )
《反分裂国家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
A.重视民族地区繁荣稳定 B.重视港澳台地区的发展
C.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D.维护国家统一决心坚定
6.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呼吁:“十六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为了此次会议的成功,中国代表团( )
A.实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7.截至2024年10月,中国已与超过150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并开展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涉及地区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等各大洲。这说明我国( )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8.2025年3月,习近平在参观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成果时强调,“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我国为加强民族团结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方针
9.朱日和阅兵通常在重要的军事纪念日或重大军事演习结束后举行,展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装备和战斗力。由高级将领检阅受阅部队,部队通常由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多个军种组成,受阅部队以整齐的队列通过检阅台,展示军容军纪,展示最新的武器装备,包括坦克、装甲车、导弹系统、战斗机、无人机等。这样的展示( )
A.有利于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体现了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C.展现出和平外交,国家统一 D.反映出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10.“九二共识”即求一个中国之大同,存两岸分歧之小异,充分表明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这体现了“九二共识”的精髓是( )
A.改革创新 B.解放思想 C.求同存异 D.实事求是
11.“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邓小平的这段讲话表明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是( )
A.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C.“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 D.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12.党中央在民族地区开展脱贫攻坚战,“大网电”点亮了帕米尔高原上的峡谷村庄;5G网络信号覆盖云南独龙江乡大山深处;鄂伦春族走出“高寒禁区”看病不愁。材料说明国家( )
A.推动各族共同繁荣发展 B.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C.尊重各族的风俗和习惯 D.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13.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其自身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导致如图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三大改造 B.土地改革 C.“一五”计划 D.“大跃进”运动
14.新中国的科技文化事业成就非凡。下列科学家与科技成就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a.青蒿素 b.杂交水稻 c.两弹一星
A.①—c②—b③—a B.①—a②—c③—b
C.①—a②—b③—c D.①—b②—a③—c
15.以下表格归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①②处应填入的事件是( )
时间 事件 意义
1950-1952年 ① 彻底消灭地主阶级,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50-1953年 ② 捍卫了新中国安全,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A.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B.三大改造 抗美援朝
C.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D.土地改革 对外开放
16.2019年党中央作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决策。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趋于一个独特的“中国模式”。这种“中国模式”指的是( )
A.“一带一路”下的和平发展 B.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
C.“一国两制”下的合作发展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综合题
17.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振兴和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对于中国在任何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始终保持国家完整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和发展进步,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
1999年,中央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面启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
材料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与中葡澳门交接仪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港澳得以回归的根本原因及回归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2024年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马英九一行时指出,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海峡的距离,阻隔不断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制度的不同,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客观事实。外部的干涉,阻挡不了家国团圆的历史大势。两岸同胞一路走来,始终一脉相承、心手相连、守望相助。
——摘编自人民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解决台湾问题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18.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节俗称过年。“年”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汉代《太初历》确立正月初一为岁首,之后逐渐形成了各种仪式活动。如以祭祀天地祖先、拜年走亲戚等表示感恩;以穿新衣、吃团圆饭、舞龙舞狮等表示庆贺;以祭祖、贴春联、接财神、压岁钱等表示祈福。
——摘编自陈洁君《社会学视角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变迁》
材料二 宋代除夕夜,宫禁之内,爆竹最响,“外画钟馗捕鬼之类,内藏药线”,点燃后可连响百余声。民间更是热闹,东京开封到处都是彩棚,销售各种好玩的小商品,“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爆竹鼓吹之声,喧闹彻夜”。元朝开始,随着蒙古族与汉族文化的深入交流,蒙古人的春节风俗也悄然发生变化。比如,蒙古人习同了汉族“腊八”风俗,这一天要吃黏米饭;正月十五也过元宵节,蒙古人与汉人一同欢庆,扭秧歌、赏花灯,热闹非凡。
——摘编自萧放《春节》
材料三 春节习俗始终在变化。如亲友之间串门拜年是春节传统,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电话拜年、网络拜年等远程拜年形式。近年我国推进“春节文化传承工程”,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传统年俗,如虚拟庙会、AI春联生成等。
——郑土有《时代变迁中的春节民俗文化》
材料四 整理自人民网等网站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节仪式活动体现的主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所示现象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春节习俗演变的趋势。
(3)综合上述探究,回答春节为什么能成功“申遗”。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摘编自杨立卓、彭新宇《着眼全局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材料二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摘自《人民日报——习近平的新质生产力“公开课”》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写出你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3)综上所述,概括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周恩来在某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三
图1 《乔的笑》(1971年) 图2 《历史性的握手》(1972年) 图3毛主席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1972年)
材料四 新时期,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据人教版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国际环境的突出特点。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新中国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
(2)材料二中周恩来的发言源自哪一国际会议?他的这段发言阐述的是哪一外交方针?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除图3)任意一幅图,仿照示例进行说明。
示例:选择:图3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邦交正常化。中日两国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有利于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4)依据材料四,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背景。概括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特点。
《期末易错点检测卷-2024-2025学年历史八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C D C A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A A A C
1.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78 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 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C项正确;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材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排除B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化了经济体制的改革,材料是促进思想解放,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为了保卫祖国安全、维护国家尊严,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他们奔赴朝鲜作战,援助朝鲜人民反抗侵略,也是践行国际主义精神,A项正确;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虽然也是志愿军具备的优秀品质,但并非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精神特质,不能全面概括其精神内涵,排除B项;集体主义是抗美援朝精神的体现之一,但独立自主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国家建设等方面奉行的原则,并非抗美援朝精神核心特质,排除C项;“科学理性” 是基于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原则与逻辑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和做出判断,“守望相助” 指为了防御外来的侵害,邻近的村落协同看守瞭望,彼此互相帮助,它们不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精神特质,没有准确反映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的核心精神内涵,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和核心共识,明确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对话与合作均以此为前提,符合题干中“唯和与合”“势之所趋”的表述,B项正确;两岸关系并非单纯的区域合作,而是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排除A项;“睦邻友好方针”适用于国与国之间,不适用于两岸同属一中的特殊关系,排除C项;“一国两制”构想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方案之一,但尚未成为两岸共识,非当前关系健康发展的直接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并取得胜利,这一胜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保卫国家、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力量,表明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是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正如毛泽东所说“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C项正确;标志着民主革命基本胜利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的真正独立自主,它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抗美援朝战争主要是抗击美国对朝鲜的侵略威胁,保卫国家安全等,并非实现中国真正独立自主的标志,排除B项;美苏“冷战”在亚洲的表现主要是朝鲜分裂、德国分裂等,重点在于双方在势力范围划分等方面的对抗,抗美援朝战争主要是中国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抗击侵略,并非单纯美苏“冷战”在亚洲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据图片信息“《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三部法律都与国家的安全和统一紧密相关,《反分裂国家法》旨在防止和打击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旨在维护国家的整体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则专门针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家安全,这些法律的颁布都反映了我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D项正确;这些法律主要关注的是国家统一和安全,而非专门针对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排除A项;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与香港有关,但《反分裂国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并不专门针对港澳台地区,它们涉及的是整个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排除B项;这些法律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安全和统一,与社会保障体系没有直接关系,社会保障体系体现在保险、救助、补贴等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呼吁”“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的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在会议上一些国家存在分歧和矛盾,为推动会议成功,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C项正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奉行的外交总方针,并非针对此次亚非会议采取的具体举措,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提出,主要是用于处理中印、中缅关系等双边关系,不是为亚非会议专门提出的,排除B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与亚非会议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截至2024年10月,中国已与超过150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并开展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涉及地区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等各大洲”可知,我国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属于对外开放的内容,A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属于对内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排除C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我国为加强民族团结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能保障少数民族权益,促进各民族团结,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重点不在加强民族团结,排除A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强调政党间合作与协商,围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等,和加强民族团结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一国两制”方针:用于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据题干“朱日和阅兵通常在重要的军事纪念日或重大军事演习结束后举行,展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装备和战斗力。……展示军容军纪,展示最新的武器装备,包括坦克、装甲车、导弹系统、战斗机、无人机等。”可知,朱日和阅兵体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力和现代化水平。阅兵中展示的坦克、装甲车、导弹系统、战斗机、无人机等先进武器装备,反映了中国在军事科技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这些现代化装备的展示,不仅彰显了中国军队的科技实力,也体现了中国坚持科技强军战略的决心。通过这样的展示,中国向世界宣告其国防力量的不断壮大,展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能力,如同钢铁长城般坚不可摧,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阅兵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和平外交、国家统一虽是中国的追求,但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与阅兵主题不符,排除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九二共识’即求一个中国之大同,存两岸分歧之小异,充分表明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可知,两岸双方求同存异,达成“九二共识”,体现了“九二共识”的精髓是求同存异,C项正确;改革创新指的是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更合理完善,并开创新的事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解放思想指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与材料“求一个中国之大同,存两岸分歧之小异”不符,排除B项;实事求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追求真实情况和内在规律,强调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避免主观臆断,材料中没有涉及“实事求是”,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据材料 “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说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香港能够顺利谈判回归的关键因素。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后盾,当时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生机勃勃。在与英国谈判时,让英国认识到中国收回香港的坚定决心和能力,从而促使香港问题顺利解决,B项正确;“中英双方共同努力” 说法不准确。在香港回归问题上,中国是基于自身对香港拥有主权这一根本前提来主导进程的,排除A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为香港回归提供了制度安排和可行方案,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但材料中未提及这一构想,排除C项;“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共同愿望”,这是香港回归的重要民意基础和历史发展趋势,但这不是材料中邓小平所强调的香港顺利回归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材料中提到的 “大网电”“5G 网络信号覆盖”“看病不愁” 等举措,均属于国家在民族地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条件、促进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这些措施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帮扶和支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而材料中的脱贫攻坚举措(如电力、通信、医疗保障)直接指向改善民族地区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体现了“共同繁荣”的发展理念,符合题意,A项正确;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主要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权利保障实现,材料未涉及政治权利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重点在脱贫攻坚及改善民族地区生活条件,未体现对各族风俗和习惯的尊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保护,而是强调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在加了“砝码”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知导致由第一幅图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第二幅图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因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A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但并没有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B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不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排除C项;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邓稼先为“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袁隆平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在20世纪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即①—c②—b③—a,A项正确;根据邓稼先为“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袁隆平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BCD项连线不正确,分别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到1952年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①处填土地改革;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②处填入抗美援朝,A项正确;三大改造时间是1953—1956年,与①不符,排除B项;一五计划时间是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间是1953—1956年,与①②均不符,排除C项; 对外开放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与②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趋于一个独特的‘中国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加强广州等地与香港、澳门的经济联系与发展,而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回归后的稳定与繁荣是我国运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因此这种“中国模式”体现了“一国两制”下的合作发展,C项正确;“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是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表现,与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发展不符,排除A项;经济特区是指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地,与港澳特别行政区不符,排除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港澳制度不符,因为港澳特别行政区回归后在“一国两制”下长期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排除D项。故选C项。
17.(1)趋势:迅速上升趋势。
因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党和政府因地制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诸多优惠政策,派技术人员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等。
(2)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历史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原则:一个中国。
(4)措施:积极宣传中国的民族政策;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的行径等;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坚决与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国家分裂的言行作斗争等。
【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一“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示意图”分析可知从1978年到2020年经济迅速上升趋势。
因素:根据材料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对于中国在任何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始终保持国家完整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和发展进步,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分析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结合所学知识,党和政府因地制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诸多优惠政策,派技术人员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根据材料一“中央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分析可知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所学知识,在党的领导下,民族自治区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等。
(2)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港澳得以回归的根本原因。
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4)措施: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维护民族政策、反对分裂、尊重民族习俗等角度作答,如:积极宣传中国的民族政策;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的行径等;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坚决与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国家分裂的言行作斗争等。
18.(1)主题:感恩、庆贺、祈福(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原因:宋朝时火药已发明并在民间使用;宋朝时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宋元时期民族交融深入(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趋势:越来越简便;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程度不断加强。(答出任意1点即可)
(3)原因:春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春节习俗多样,深受人民喜爱;春节习俗与时俱进、具有生命力;政府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春节具有世界性影响。(答出任意1点即可)
【详解】(1)主题:根据材料一“以祭祀天地祖先、拜年走亲戚等表示感恩;以穿新衣、吃团圆饭、舞龙舞狮等表示庆贺;以祭祖、贴春联、接财神、压岁钱等表示祈福”可知,春节仪式活动围绕着感恩、庆贺、祈福三个核心主题展开。感恩主题体现在对天地祖先和亲友的敬意与感谢;庆贺主题通过节日期间热闹欢快的活动来呈现;祈福主题则借助传统习俗祈求新岁顺遂。
原因:根据材料二“外画钟馗捕鬼之类,内藏药线”和所学知识可知,火药在宋朝时应用于军事和民间生活,爆竹作为火药在民间的一种应用形式,成为春节期间增添喜庆氛围的重要元素,使得春节期间烟火热闹的景象得以出现。根据材料二“到处都是彩棚,销售各种好玩的小商品”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商业繁荣,东京开封等地商业活动活跃,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商业活动和娱乐表演,正是城市经济发展下满足市民需求的体现。根据材料二“随着蒙古族与汉族文化的深入交流,蒙古人的春节风俗也悄然发生变化”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蒙古族与汉族文化深入交流,像蒙古人习得了汉族“腊八”风俗,正月十五也过元宵节等。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让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相互借鉴吸收,丰富了春节的习俗内容,使得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更加多样。资料所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宋朝时火药已发明并在民间使用;宋朝时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宋元时期民族交融深入。
(2)趋势: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亲友间串门拜年是传统,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电话拜年、网络拜年等远程拜年形式。相较于传统上门拜年,这些新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人们无需长途奔波或耗费大量时间在路途上,更加简便快捷。从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传统年俗,如虚拟庙会、AI春联生成等现象可以看出,随着科技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入春节习俗,使春节习俗在传承中呈现出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春节习俗演变的趋势是越来越简便;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程度不断加强。
(3)原因: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农业社会,汉代《太初历》确立正月初一为岁首后,逐渐形成各种仪式活动,包含感恩、庆贺、祈福等丰富文化内涵,历经于年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春节习俗涵盖祭祀、饮食、娱乐、服饰等多个方面,如穿新衣、吃团圆饭,舞龙舞狮、贴春联等,形式多样,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中,受到广泛喜爱。春节习俗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演变,从宋元时期民族交融丰富习俗,到改革开放后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如远程拜年、数字化年俗等,始终能适应时代发展,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政府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近年我国推进“春节文化传承工程”通过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利用现代技术复原传统年俗,加强对春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春节文化更好发展。从资料图片可知,春节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和庆祝,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关活动,联合国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其文化理念逐渐被国际社会接受。若其他角度也言之有理也可。春节能成功“申遗”的原因是春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春节习俗多样,深受人民喜爱;春节习俗与时俱进、具有生命力;政府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春节具有世界性影响。
19.(1)原因: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创新驱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或国家战略推动。
(2)建议:大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等。(言之有理即可)
(3)重要因素:技术创新;国家战略布局;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
【详解】(1)原因:据材料一“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得出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创新驱动;据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得出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或国家战略推动。
(2)建议:据材料二“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得出大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据材料二“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得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落实新发展理念;据材料二“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得出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等。(言之有理即可)
(3)重要因素:根据材料一“技术加速创新”“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得出技术创新;国家战略布局;根据材料二“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根据材料二“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得出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根据材料二“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得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
20.(1)特点: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会议:万隆会议;外交方针:“求同存异”方针。
(3)选择:图1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选择:图2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4)背景:全球化进程加深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形成了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秩序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阶段,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的舞台,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中国的积极参与和贡献。特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可得出,新中国建国之初的国际环境的特点是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关系而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建国初期,新中国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会议及外交方针:根据材料“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恩来的发言源自万隆会议,他的这段发言阐述的是“求同存异”方针。
(3)选择图片说明:先选择图片,仿照示例,结合所选图片反映的事件及事件的影响进行说明。选择图1。根据图片“《乔的笑》(1971年)”可知,《乔的笑》反映的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历史事件,结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影响,仿照示例进行说明。如: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选择图片说明:先选择图片,仿照示例,结合所选图片反映的事件及事件的影响进行说明。选择图2。根据图片“《历史性的握手》(1972年)”可知,《历史性的握手》反映的是尼克松访华这一历史事件,结合尼克松访华的影响,仿照示例进行说明。如: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4)背景:根据材料“新时期,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背景是全球化进程加深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形成了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秩序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阶段,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的舞台,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中国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特点:根据材料“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可得出,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