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在前面两个有理数乘法的学习中,已经知道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分两个步骤一确定符号二把绝对值相乘,和有理数加法类似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和小学学过的乘法只算数不一样,但学生符号感意识淡薄,确定符号能力有待提高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对于如何确定符号,学生会感到困难。运算律小学也学过,但在有理数中运用也是难点,也有个符号问题.再者我校学生基本素质不高,学生好.中.差分布不合理即优等生.中等学生少,应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留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考虑。
教学效果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两个有理数相乘的基础上,学习多个有理数相乘及有理数运算律,是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经历探索、归纳多个有理数乘法法则及有理数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及有理数运算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掌握多个有理数乘法法则即积的符号的确定,能利用乘法法则,运算律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是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通过课后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有理数乘法及有理数运算律。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基本完成了三维目标。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 我在开展《有理数的乘法2》教学时,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不足之处,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一、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我在备课时,钻研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出发,精心编写学案,力求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都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以四个有理数相乘的例子引入课题,使学生对多个有理数乘法有较好的认识,达到在观察中感受、在尝试中探索、在练习中发现、并自主归纳的目的。学生刚认识“负数”这个新朋友,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后,学习多个有理数的乘法,会有一定的困扰。预期学生会在符号上出现问题,故在学案的编写中,注意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把问题呈现,我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问题,体现为每一个学生着想的理念。一节课下来,学生初步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关键所在——符号的确定,然后就是有理数运算律的运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自主学习。同时,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效地进行分层,完成强化练习,有效地开展课内技能训练。
二、本节课由两个有理数相乘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多个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效果令人比较满意.自主归纳出法则,有理数运算律,探究过程中,运用了分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了数学建摸的过程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兼顾思想、方法和趣味。例题,练习以及思考探究题目的选择,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在讨论发言中的各种灵活方式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三、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我们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深加工、再创造,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四、主要不足体现在:
(1)在探究法则的过程中,尽管在情景中的实际含义是由学生完成的,但教师的教学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可以更加放开一些;探究的程度不够。(2)普通话水平不高。
(3)对学生灵活方法的鼓励和及时评价,还要进一步提高
1.4.1 有理数的乘法(2)
【学习目标】
1.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2.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重点: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
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
【学习过程】
模块一 探 究 新 知
活动1 知识准备
活动2 教材导学
课件
练习:
通过上面的计算,得到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
模块二 新 知 梳 理
1.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即a×b=________.
2.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即(a×b)×c=___________.
3.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____,再把积______,即a×(b+c)=_____________
模块三 重难互动探究
探究问题一 多个有理数乘法
例1
(1)
(2)
探究问题二 有理数运算律的应用
探究问题三 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模块四 小结评价
一、本课知识:
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 ,异号得 ,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 。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 ;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 。
2.乘法的交换律: ,乘法的结合律: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二、本课典例:运用乘法的加法的运算定律简化运算。
三、课堂检测
课堂练习与检测
1、计算:
(1)()×(-48)
(2)×-(-)×+(-)×
(3)49×(-5)
2、下列各式变形各用了哪些运算律:
(1)12×25×(-)×(-)=[12×(-)]×[25×(-)]
(2)( ++)×(-8)=×(-8)+( +)×(-8)
(3)25×[+(-5)+(+ )]×(-)=25×(-)×[(-5)+ +]
课件18张PPT。1.4.1 有理数乘法(2)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七年级 上册本节课学习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
符号的确定,能利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重点:能熟练掌握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复习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1.两个有理数相乘法则: 两个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_____,
再确定积的______.
2.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步骤:符号绝对值 它们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积为负积为负积为正积为正思考: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
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1 :多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正、负?.多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
负因数的个数是_____时,积是正数;
负因数的个数是______时,积是负数.
偶数奇数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____.问题2
你能看出下式的结果吗?如果能,请说明理由.0多个有理数相乘法则: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0多个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_____,
再确定积的______.
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步骤:符号绝对值例:计算:(2)(1)问题3: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你有什么发现?(2).(1) 请再举几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
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乘法交换律:问题4: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你有什么发现?请再举几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2).(1)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乘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请再举几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
即在上述运算过程中,你得到什么规律呢?.分配律:问题5:计算,并思考: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例:计算:.思考:
比较上面两种解法,它们在运算上有什么区别?
用运算律的解法,运算量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惑?小结与归纳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再见教材分析
有理数乘法第二课时,属于有理数乘法运算的提高部分,是在学习两个有理数相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多个有理数相乘,多个有理数相乘确定积的符号, 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运用,是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重要内容,是以后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对乘法运算法则——多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确定。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运用乘法法则,灵活运用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分配律,使有理数运算简便.
观评记录
授课人
?
郭恩所
?
授课内容
1.4有理数的乘法
评课主持
武英东
上课时间
2015年09月
参与评课人员
?韩祥安,闫萌萌,孔繁亮,岳度双?
优 点
1.课堂环节非常清晰,重难点突破方法新颖、到位,突出重点;
2.能熟练、恰当的应用多媒体,层次感强;
3.引导,点拨到位,讲解适时且有针对性;
4.老师善于追问、引导、补充总结;
问 题
1.学生自学方法上仍需老师进一步指导;
2.极个别同学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差;
3.学生活动太少,老师讲得多学生讲的少.
教学建议
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自学能力;
做到精讲,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点老师可以一带而过,在综合探究环节可以用时多一些。
课堂练习与检测
1、计算:
(1)()×(-48)
(2)×-(-)×+(-)×
(3)49×(-5)
2、下列各式变形各用了哪些运算律:
(1)12×25×(-)×(-)=[12×(-)]×[25×(-)]
(2)( ++)×(-8)=×(-8)+( +)×(-8)
(3)25×[+(-5)+(+ )]×(-)=25×(-)×[(-5)+ +]
七年级上册1.4《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课标分析
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重要内容,为以后学习乘方和有理数混合运算做准备。
一、内容标准
1.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2.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二、课程实施建议
1、经历探索、归纳多个有理数乘法法则及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建议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关注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要注意给予鼓励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