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启东市滨海实验学校
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卷
七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00分
一、积累运用(21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括号内。(4分)
名著能让人永远喜爱,永远尊敬并永远怀想,它们有如酱一般chún(
)香浓郁的味道,没有不负责任的轻浮,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人不也一样吗 端正沉静、底蕴深厚总能让人sù(
)然起敬,就是日后想起,也让人qīn(
)佩有加。但举止轻浮、腹中空空则只会得到嘲笑、戏弄,不会有人对他充满怀念之情的。做人就要做那种历经岁月磨liàn(
)仍能留在人们心中的高尚的人。
2.默写。(共8分)
(1)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______。
(2)晨兴理荒秽,
。
(3)已是悬崖百丈冰,
。
(4)了却君王天下事,
。
(5)须晴日,
,分外妖娆。
(6)
,烟波江上使人愁。
(7)《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写出莲的高洁、庄重的句子是
,
。
3.按要求修改下列语段。(3分)
感谢各位参加我16岁的生日晚会。①看见桌上放着的许多大家送来的生日礼物,②我不禁回忆起了从前的往事。我尤其想起了我的同桌张晓波,他是一个多么好的伙伴啊!他为帮助我学习数学,竟然放弃了参加奥赛的赛前的训练。在他的帮助下,③我在数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⑴第①句应改为:
⑵第②句应改为:
⑶第③句应改为:
4.
下列关于《西游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
A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第一号人物,他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其中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情节都与他有关。
B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故事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与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了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到了真经,他们自己也修成了“正果”。
C《西游记》的作者施耐庵是江苏淮安人,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世家。他的人生一直很不顺利,晚年回到故乡隐居时,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
D鲁迅先生分析《西游记》说,书中“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这是一个很深刻的观察。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3分)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二、阅读理解
(一)古诗词鉴赏。(5分)
东
栏
梨
花
宋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6、
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2分)
7、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文言文阅读(13分)
王绂(fú),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
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
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②也。客以红氍毹③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这里指纸。②贾客:商人。③氍毹(qú
shū):毛织的地毯。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遂自号九龙山人(
)
(2)或闭门不纳(
)
(3)虽豪贵人勿顾也(
)
(4)同列语之曰(
)
9.选出与例句中“以友故与之”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
以实奇
C.遂以名楼
D.
俱以假山显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
11.选文表现了王绂什么样的品行?(3分)
(三)阅读《假想金箍棒》,按要求完成12--15题(13分)
①《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借了一根“定海神针”,又称“如意金箍棒”,
重6250千克,可大可小,变化多端,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兵器。那么从现代科学
的观点来看,金箍棒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②从密度来看,金属密度最大的是锇(é)。《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把那绣花针从耳
朵里取出来,迎风一晃,变得“碗来粗细”。估计那碗指的不是大海碗,应该类似于现
在的酒杯,也就是说直径在3~5厘米的样子。以金箍棒长两米来计算,体积在3900立方厘米左右。因此,如果金箍棒的材料是锇,其质量大约为88千克,一个臂力超群的人完
全可以挥舞得动。关羽能舞动重4l千克的青龙偃月刀,鲁智深能舞动重32千克的水磨禅杖,
以猴哥那山都压不死的体质而论,挥舞88千克的兵器更不是难事。有人说,不是6250千克吗?想必那是随着体积变化而变化吧,不过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了。
③金箍棒的硬度还应该特别大,猴哥大大小小跟妖魔鬼怪或者神仙星宿干了几百仗,
连哪吒、二郎神都拿他毫无办法。哪吒的乾坤圈和二郎神的三尖刀据说都是宝器,但叮
叮当当一交击,金箍棒毫发无损,可见金箍棒硬度特别大。金属中硬度最大的是铬(gè),
铬的硬度和天然物质硬度之首的金刚石不相上下,一般的兵刃应该是奈何不了它的。从这
个意义上来说,金箍棒用铬或者那些更为强韧的铬合金来铸造显得非常合适。
④金箍棒的抗腐蚀能力也非常不一般。金角大王那个紫金红葫芦连“大罗金仙都能化成血水”,里面应该盛有腐蚀性非常强烈的液体,比如王水之类。但猴哥和棍子被收
进去都毫发无损。猴哥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炼就了一身铜皮铁骨,再加上会七十二变,
变成小苍蝇之类的趴在葫芦口,不被腐蚀是可能的。但金箍棒如果用的不是很特别的材料,想要逃过浩劫可就有点难度了。因此从耐蚀性这个角度讲,金箍棒材料又像铱(yī)。铱的硬度、密度都很大,抗腐蚀能力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连王水对它也无可奈何。
⑤再从伸缩性上来考虑。地球上常见的材料不管金属还是非金属恐怕都没有金箍棒
那么强的伸缩性。所以说,一根本来几个人不能合抱的柱子变成“碗来粗细”进而变成
绣花针大小,大概纯属小说家的杜撰。
⑥《西游记》中老龙王说:“那本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河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
块神铁!”像大禹这样的神人很可能从外星球采集了这么一块材料,密度特别大,又有很多特殊属性,用于测量江河的浅深,可长可短,能随时调整,实在是太方便了。猴哥成佛之后,金箍棒自然回归原位,现在不知躺在哪处幽深的海底,期待着我们再度去发掘它的传奇呢。
(选自《中学生百科》,有删改)
12.“以金箍棒长两米来计算,体积在3900立方厘米左右。”中的“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
13.文章第⑥段除了介绍金箍棒的去向,还从哪三方面对它加以说明 概括回答。(3分)
------------------------------------------------------------------------------------------------------------------------------14.作者本意是为了介绍几种金属的属性,为什么要借助金箍棒来说明 (3分)
------------------------------------------------------------------------------------------------------------------------------
15.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4分)
----------------------------------------------------------------------------------------------------------------------------
(四)阅读下文,回答16-19题(13分)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1)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3)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的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
“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8)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9)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10)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11)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略有删改)
16.阅读原文(4)
-
(10)段,分别用四字短语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踪迹。(3分)
(1)
(2)
(3)敬畏红字
(4)
17.结合语境品析第(7)段中。“眉色飞舞”一词的妙处。(3分)
18.“最最简陋的功夫戏”指什么?为什么“我”在“最最简陋的功夫戏”中却能演绎“最最快活的童年” (4分)
19.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为什么“我”却无从寻觅了 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3分)
三、作文﹙35分﹚
走过了春和秋,走在阳光路上,花儿用笑脸告诉我,天空好晴朗;走过了风和雨,走在阳光路上,鸽子用哨音告诉我,幸福在前方。多少追梦的身影,奔跑着拥抱希望。阳光路上无限风光,阳光路上幸福成长,阳光路上前程宽广。
请以“阳光路上”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阳光路上
。
。
。
400
。
600
。
800
2015-2016学年度启东市滨海实验学校
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卷
语文科目答案
1、醇
肃
钦
炼
2、(1)非是藉秋风
(2)带月荷锄归
(3)犹有花枝俏
(4)赢得生前身后名
(5)看红装素裹
(6)日暮乡关何处是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第①句:大家送来的许多生日礼物
第②句:回忆起了从前的事 (删去“往”亦可)
第③句:我在数学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4、C
5、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意思对即可)
6、答:淡白、深青
7、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二)8.(4分)(1)于是;(2)有时;(3)即使;(4)告诉。
9.(3分)B
10.(3分)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得分点“闻”“是”“耳”各0.5分,句子通顺0.5分)
11.(3分)不慕权贵;不贪财物;清高耿直(高介绝俗也可)。(答出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12、不能。(1
分)“左右”是对金箍棒的体积的估计、推测,去掉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
学性。(2
分)(共
3
分)
13、密度、属性、用途(3
分)
14、以人们熟悉的事物去说明陌生的科学知识,能使文章具体生动(富有趣味),引发读者兴趣,便于读者理解。(3
分)
15、作比较(2
分);将铬的硬度和金刚石的硬度作比较,突出、强调铬是硬度最大的金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
分)(共
4
分
(四)16.勤做笔记
当众朗读
画简笔画
17.“眉色飞舞”指脸部表情生动,
神采飞扬(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1分)表达了作者回忆起当时朗读时的自豪感和幸福感(1分)
18.画在页脚的简笔画,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1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1分)因为“我”在“最最简陋的功夫戏”中找到了一种创作的快乐,给枯燥的读书生活带来了乐趣。或:因为
“我”能忙里偷闲,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偷偷找乐,使“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2分)
19.因为“我”失去了儿时的天真(1分),失去了少年的期盼与梦想(1分),失去了孩童的想像力与创造力(1分),所以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就无从寻觅了。
2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