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7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设计
课题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单元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
教材 分析 本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中华人文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教材通过“总议题—分议题”的探究式框架展开: 总议题 :解码现代生活的“答案之书”——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人文精神对解决当代问题的启示。 分议题1 :解读“四大密码”(求同存异、文以载道、形神兼备、俭约自守),破解现代人际冲突、精神空虚、审美异化、物欲膨胀等难题。 分议题2 :解读“二十四孝”,看人文精神永流传,通过《二十四孝图》与二十四孝雕塑,阐释中华人文精神的历史意义,强调其“熏陶教化”和“凝聚示范”作用。
学情 分析 年龄特征 :七年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对抽象概念(如“人文精神”)理解有限,但乐于通过情境体验(如角色扮演、短视频对比)学习。 知识基础 :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初步接触,但缺乏系统认知,易将“人文精神”等同于历史故事,难以关联现实。对“形神兼备”“中和泰和”等哲学化表述感到抽象。受消费文化影响,可能对“俭约自守”等理念产生抵触(如认为“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正常社交需求)。
核心 素养 目标 1. 政治认同:通过《二十四孝图》等案例,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历史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奶茶红包”讨论中,辨析消费主义与传统“俭约自守”理念的冲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道德修养:分析“文以载道”的教化思想,体会传统文化对个人品格的塑造作用。在调解班级矛盾活动中,践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培养宽容与协商意识。 3. 法治观念 :通过“调解方案”设计,理解社会矛盾解决需遵循“和而不同”的秩序原则。 4. 健全人格 :在古画与ins风对比中,感受传统美学对“宁静和谐”心境的滋养,抵御浮躁情绪。通过“恶搞三国”与《诗经》解读的讨论,批判低俗娱乐,提升精神追求。 5. 责任意识 :设计“文以载道”宣传标语,主动传播中华人文精神。在分析“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背后的道德绑架践行“中和泰和”理念,增强集体责任感。
重点 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难点 如何将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问题(如人际矛盾、消费主义等)结合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发现“答案之书”: 展示:“答案之书” 提问: 如果中华文化是一本“答案之书”,它能解答现代生活的哪些困惑? 提出核心议题 :这本‘答案之书’里藏着哪些人文密码?如何用它破解现代难题? 通过情景导入 创设悬念, 提出核心议题
讲授 新课 总议题:解码现代生活的“答案之书” 分议题1:解读“四大密码”,破解现代难题 分议题2:解读“二十四孝”,看人文精神永流传 分议题1:解读“四大密码”,破解现代难题
环节1:化解矛盾的“和谐密钥” 为了减轻同学们的学习压力,班主任杨老师准备举办一个班级活动,同学们可自行决定一个活动后告知杨老师。但是课间两名同学因“班级活动方案”争吵:王坤想办运动会,刘然坚持文艺表演。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 要求:学生分为三组1组——如果你是文艺表演支持者,会如何说服对方接受方案? 2组——如果你是举办运动会的支持者,你会如何说服对方接受方案? 3组——如果你是调解员,如何让双方达成一致?(设计“调解方案”) 运动会与文艺表演融合:设置开幕式表演环节(如啦啦操、集体舞蹈),闭幕式增设文艺展示。 提问:这个调解方案是利用了什么中华文化思想理念设计的? 提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课堂笔记:1.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有哪些重要意义? (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了重要启示。 环节2:滋养心灵的“精神指南” 展示短视频:恶搞三国演义(娱乐恶搞) vs 用《诗经》解读“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交流讨论: “哪种视频能真正‘以文化人’?为什么?” 为学校“文化节”设计一条“文以载道”的宣传标语(如“诗书润心,文化化人”)。 课堂笔记:1.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有哪些重要意义?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环节3:中国美学的永恒密码 名画解密 : 对比《千里江山图》(节选)与网红“ins风”图片 提问互动:①两种风格给你的第一感受有何差异?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古画传递“静穆悠远”,ins风呈现“时尚张力”。 讨论:② 中国古画为什么总让人感到宁静和谐?美在‘形’还是‘神’? 教师总结:古画通过“形”的细腻构建“神”的沉浸感,而ins风侧重“形”的快速吸引。 讨论:③若用ins风表达山水意境,需保留哪些传统元素? 教师总结:艺术需兼顾形式美感与精神内核,如古画中“一草一木皆含情”。 课堂笔记:1.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有哪些重要意义? (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环节4:抵御物欲的“定心丸”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起源于2020年的秋季,当时社交媒体上有许多情侣以“秋天第一杯奶茶”为话题标签,发布了大量的秀恩爱图片和视频,借以表达彼此的爱意。有男士表示,因为忘记给女友买奶茶,被扣上了“你是不是不爱我了”的罪名。 苏轼说:口腹之欲,何穷之有? 当“奶茶红包”从自愿表达演变为社交绑架,这还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活理念吗?这违背了怎样的传统文化理念? 口腹之欲,何穷之有:若一味追求口腹享受,易陷入贪欲的深渊。 课堂笔记:1.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有哪些重要意义? (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寺庙广场上,一组精美的二十四孝人物圆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向人们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的精华。 思考:为什么二十四孝能够被广泛流传至今? 提示:它们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主题,彰显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激发我们的道德思考,引导我们走向更高的道德境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应该珍视这些传统美德,让它们在我们的心中熠熠生辉。 课堂笔记:2.中华人文精神有什么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2)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通过角色代入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能够刚好理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的人文精神。 通过对你两种不同类型的视频,突出以文化人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观察山水画中的虚实结合、留白意境,感悟中华人文精神的审美追求。 通过当下热门话题“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让学生理解当奶茶从日常饮品异化为炫耀性消费符号,过度追逐物质表象的行为与传统文化提倡的节制物欲、注重精神修养相悖。 通过24孝被广泛流传的事件,从中分析中华人文精神有什么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
课堂 小结 归纳知识,写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形成更好的系统知识,牢记本节课内容。
课堂 练习 1.“和而不同”出自《论语》,教导人们和谐而不是等同。这一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核心思想 C.科技工艺 B.传统美德 D.人文精神 解析:D。
“和而不同”强调在和谐中保持个性,属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符合人文精神中对人的关怀和修养的体现,而非单纯的核心思想或传统美德。 2.同学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分歧,产生矛盾,这就需要妥善处理。下列做法中属于妥善处理的有( ) ①尊重个人主见,互不妥协 ②加强沟通,反复商讨 ③理解包容,求大同、存小异 ④互不干涉,各按各的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 B
加强沟通(②)和理解包容、求同存异(③)是解决分歧的关键,而互不妥协(①)和互不干涉(④)会阻碍合作,故选择②③。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对我们今天做人、做事仍然具有启迪作用。下面对古文蕴含的道理解读正确的有( )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我们要崇尚气节,保持自尊坚守原则 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谐相处不盲从苟同 ③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我们要激发爱国情感,维护国家利益 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我们要坚定目标,培养敢于追求梦想的执着精神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解析:A.
①强调气节,正确;②解读“和而不同”符合原文;③表达爱国情怀,正确。④“君子役物”应解读为掌控物质而非被其奴役,题干中“追求梦想”的表述偏离原意,故排除④。 4.《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字形结构看,商代金文中“孝”的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走路。观察“孝”字的演变过程,下列对汉字的说法你认同的有 ①已经融入全体中国人的精神血脉 ②有美妙的形态且富有独特的神韵 ③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④将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解析:A
汉字形态美妙(②)并塑造了独特的审美气质(③)。①“全体中国人”表述过于绝对;④“思想情感与景物融合”更适用于文学意境,而非汉字本身特点。 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