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解析:A项汉武帝命令的是双方分别制订历法,而非仅司马迁和
落下闳;C项老乡们附会传奇主要因他参与修订《太初历》;D项“在
落下闳科学测量方式的影响下”不准确,是多种因素作用,B 项正确。
2. A;解析:材料一争论围绕历法编制,材料二侧重测量方式,两处争
论内容不同,A项说法错误。
3. A;解析: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A图符合其测量
方式,B、C、D图不符合。
4. 他远赴地中测天,破盖天说之限,让浑天说崭露头角;他拒侍中不
受,守淡泊之心,显学者风骨。解析:从材料中提取落下闳的贡献和品
质,按示例格式补写。
5. 有关。材料三虽未直接写争论,但提到落下闳参与《太初历》制订,
这是浑盖之争的关键事件;他的测量方式和浑天说相关,其结局和后世
影响也反映了浑天说的发展,所以有关。解析:从事件关联、测量方式、
对浑天说的影响等方面说明材料三与浑盖之争的关系。
6. B;解析:路人骂父亲体现个别现象,不能说明社会普遍缺乏关怀,
B项错误。
7. D;解析:A 项段落未用嗅觉;B 项“内心十分平静”错误,是担忧;
C项“对老年人不通情理的批评”错误,是理解和关怀,D 项正确。
8. 因打不开花生酱觉得自己无能;被路人辱骂自尊心受挫;儿子的关
心让他觉得被当成残疾人;饥饿导致情绪失控。解析:从父亲的处境、
遭遇和心理分析愤怒原因。
9. 补充对话背景,让叙事更完整;揭示“我”的内心活动,丰富人物
形象;将现实与思考结合,深化主题;调节叙事节奏,使行文更有层次。
解析:从叙事、人物、主题、节奏等方面分析艺术效果。
10. BDG;解析:“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后断开,“其外戚孙承佑亦
治园于其偏”后断开,“迨淮海纳土”后断开,即 B、D、G处断句。
11. C;解析:两文中“经营”均为“谋划”之意,C项错误。
12. A;解析:材料一情感侧重历史变迁的感慨,苏轼《赤壁赋》有对
人生的思考,二者情感不同,A项错误。
13. (1)文瑛多次请求我写《沧浪亭记》,说:“以前苏子美写的记,
是记亭的美景,请你记我建亭的缘由。”解析:译出“亟”“胜”“所
以”。(2)没有不面对文章叹息哀伤,不能在心里明白。解析:译出
“临”“嗟悼”“喻”。
14. 将钱镠家族的奢华一时与苏子美亭子被长久钦重对比,突出士人名
垂千载在于精神追求而非物质享受;以文瑛重建亭子的行为和对苏子美
的推崇,说明精神传承的重要性。解析:从对比内容和体现的观点分析。
15. C;解析:第三句表达对缺乏贤才的失望,而非期望,C项错误。
16. 辛词从历史典故、现实场景等多方面批判,涉及英雄人物和南北对
比,广度更宽;辛词深入分析原因,批判更深刻,陆诗相对直接;辛词
情感更复杂,陆诗更侧重愤慨,所以陆诗批判深度、广度不及辛词。解
析:从内容、分析深度、情感表达等方面比较。
17.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3)示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解析:根据语境准确
填写,注意“衅”“闵”等字的书写。
18. A. 有目共睹;B. 息息相关。解析:根据语境选合适成语。
19. “延申”改为“延伸”,“对像”改为“对象”。解析:改错别字。
20. 用排比句式,增强语势;从“新”“中”“式”三方面解释,条理
清晰;突出“新中式”的内涵,便于理解。解析:从修辞、内容、表达
效果分析。
21. 甲. 但从深层来看;乙. 何为“新中式”;丙. “美生活”是有品
味的生活。解析:结合上下文补写,使语意连贯。
22. ②“青年一代尤其中国人”改为“中国人尤其青年一代”;⑦“自
觉之后才会有”改为“只有自觉之后才会有”。解析:②句语序不当,
⑦句关联词使用不当。
23. 略;解析:围绕科技与节日文化的关系,可从积极影响、文化传承
等角度立意,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