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重点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过程
一、赏边塞图,诵边塞诗,营造意境
活动1【讲授】新课
一、赏边塞图,诵边塞诗,营造意境
1、黄云千里,飞沙走石,残垣断壁是边塞风光的真实写照。在中国的历史上,自古以来,边塞战争连连不断,于是就有了大量的以边塞为描写内容的古诗,这样的诗成为边塞诗,也形成了边塞诗的流派,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也被成为边塞诗人。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期。
2、交流边塞诗的一些代表作,横向拓展边塞诗,扩展课堂的容量。
以前我们接触了一些边塞诗,接下来我们就分享一下。请大家选择一首你最感兴趣的或者最喜欢的边塞诗读给大家听。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意
1、在众多的边塞诗中,有一首诗堪称“唐诗七绝压卷之作”,“七绝”就是七个字的古诗,知道什么是“压卷之作”吗? (诗文书画中能超过其他同类作品的,最出色的作品。)
这首诗的诗人也被成为“七绝圣手”,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赏析的——《出塞》。
1、请大家读课题。
2、给“塞”组词
塞:指边界上险要的地方。
读读词语:要塞、边塞、塞外、塞翁失马。
读塞的另两个读音和组词
指名说“出塞”的意思:指到边防去守卫边疆。
2、打开语文书。
一读,读准字音。
(1)、先请大家自由地读上2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古诗。注意正音。
(4)、全班齐读。
二读,读出节奏。
(1)、再请大家自由地读2遍,要求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语速。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 )、师指导读。
(5 )、全班齐读。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
1、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哪些景物呢?
2、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就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的这一边是可爱的家乡,阴山的那一边则是外族侵略者。再来看看明月,明月在古诗词中常被诗人吟咏。我们来回顾一下,你都学过哪些描写明月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句呢?
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那都是为了表达同一个主题,那就是——思念家乡
诗人一开篇就抓住了明月来描写有何用意?
这句诗里出现了两个表示朝代的词语“秦”“汉”,而我们的诗人是在唐代,我把三个朝代的时间列出来。
PPT: 秦朝 ———— 汉朝 ———— 唐朝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618年
师:从秦朝到唐朝大约经历的八百多年,可以说接近千年,你能从这个时间感受到什么吗?思考一下
生:我觉得时间很长。
师:对,诗人在开篇的第一句就把时光追溯到近千年的,带我们进行了穿越,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
(明月没变,边关没有变。)
师:还有呢?往深处想想,在那遥远的边塞,还有不变的是什么?
(还有不变的是战争。)
师:出示边塞战乱简史,师解说("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胡人生性残暴其丧尽天良的屠杀和野蛮残暴行为,导致华夏人口严重减少,人伦下滑,是一次严重的社会大倒退。东晋与五胡的战争,五胡十六国之间的厮杀,使得这一时期战乱连连。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汉民族的一场灾难,几近亡种灭族。)
师:连年的战争没变,征战的将士去了一拨又一拨,可是,历经千年啊,战争依旧没有停止。
所以王昌龄在“秦时明月汉时关”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岁月依旧,战争从未停止过,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
师:了解了诗意后,我再来问问同学们,“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七个字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的悲愤之情。(读出悲愤)
师:喔,言外之意,很好!我们不仅了解到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还体会到一种时间的久远和悠长,谁能通过朗读来体现?(一生读后齐读)
(二)学习感悟“万里长征人未还”
面对这样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现身边疆、致死未归的人们。
(出示诗句),这里的“人”,指的是?“人未还”人去哪里了?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兵,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兵。
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迫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守卫边疆,一直不能回到家乡.有的老死边关,有的战死沙场,还有的葬身与沙漠戈壁上,没死的还要继续镇守边关……
师:还有一位唐代诗人王翰,(出示《凉州词》与《出塞》)他在《凉州词》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古人特别擅长作诗与友人唱和,今天我来当一回王翰,你们当一回王昌龄,和诗一回,如何?
师:一想到这延续了千年的战争,我无限惆怅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一想到这次与双亲分别,很可能就是永别,我无奈又失望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几人回
生:人未还
师:看,一个“人未还”包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呀!据《史书《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时曾将士兵戍边的时间从1年延至3年,后又从3年延至6年,最后竟从6年延至9年。你说,戍边的战士还有可能回到家乡吗?
生:不可能
师:是啊,根本不可能,所以夜色中,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士兵,面对这样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们可能在想着家乡白发苍苍的双亲。
师:是的,思念亲人是人之常情。
生:他们可能在想:家乡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师:身在边关,心在家乡。那么戍边战士的双亲,他们望着一轮明月,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出示练习: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
生:他们会想:我的儿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和我们团聚呢?
师:是的,儿行千里母担忧。我想追问一下:老人家,为何如此伤感呢?能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我们可以改一改,“万里长征谁未还?
生:万里长征儿未还。
师:请坐,那征人家中那善良、勤劳的妻子,面对同一轮明月,她又会想什么?做什么呢?
生:妻子抱着年幼的孩子,望着明月,在想:我的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与我团聚呢?
师:我想再追问一句,你为什么如此伤感呢?能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好,谁来改一改?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师:触类旁通,一点就通,聪明!那征人家中那年幼、孤苦的孩子又在想什么呢?
生:总是问妈妈:爸爸到哪儿去了?
师:谁能告诉他?
生:父亲在边关保卫国家,和侵略者打战。
这千百年千百万白发双亲,千百万可怜妻子,千百万孤苦孩子,对征人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学习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看着不断重复上演的人间悲剧,诗人多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回到汉朝那段相对安宁的日子,因为“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请结合书上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只要有龙城的飞将军在,就不会让外族侵略者入侵。
2、飞将军何许人也,令诗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有诗歌为证。
介绍李广,面对这样的将军,你有什么要说的吗?(敬佩、骄傲,相机指导朗读)
3、遗憾的是,在王昌龄写下这首诗的时候,飞将军早已不在人世了。诗人把李广引入诗中,
可见作者对李广是充满——敬佩之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在这敬佩的背后,你还读出诗人的言外之意了吗?他想表达什么?李广可是汉代的将军啊。
(诗人是指唐朝没有像李广那样厉害的将军。)
师:嗯,有点道理,现在的将军又是怎样的呢?(出示高适的《燕歌行》)他们是“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们是“战士生前半死生。”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因为没有李广那样的将军,所以才使边塞战事不断,百姓——
生:生活很痛苦。
师:大家认同这种理解吗?
生:点头表示认同。
师:这是一种合理的解读,换一个角度再想,也许有李广那样的将军,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
生:而伯乐不常有。
师:对,你理解到什么言外之意了?
也许有李广将军那样的人,可是朝廷没有用他。
师:有道理,也许是像李广那样的人才没有被重用,所以边关战事没有平息。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但使——
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呢?
生:希望战争平息。
生:诗人渴望和平。
诗人多么希望朝廷能早日任用像李广这样的良将;多么渴望早日平息战争,使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啊!"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们都有同感啊!
四、整体诵读,感悟诗韵
只要有李将军在,胡人的军队就不敢入侵;只要有李广将军在,边关就会——;只要有李广将军在,士兵们就能——;只要有李广将军在,国家就会——“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仅仅是士兵们的愿望吗?
这是战乱中的人们千年的期盼和呼唤,让我们齐诵全诗,把这样的心愿向大家传达。
(生起立,齐诵全诗)
五、背诵古诗
六、补充扩展
课件30张PPT。出 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塞 sài
边界上险要地方:要~ 关~ ~外边~ ~翁失马塞 sāi
堵,填满空隙:堵~漏洞 ~尺 ~规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活~ ~子
塞 sè
闭塞 阻塞出塞:到边关去守卫边疆出 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边 塞 诗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高适 李白 岑参 王昌龄 卢纶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诗七绝压卷之作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代边塞战乱简史 秦汉时期,匈奴入侵;
魏晋时期,五胡乱华;
隋唐时期,突厥入侵;
南北宋朝,辽、夏、金入侵;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秦时明月汉时关, 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战争依旧没有消除。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玄宗时,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想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 妻子抱着年幼的孩子,望着明月,在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那年幼、孤苦的孩子又在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父未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李广,西汉著名军事将领,一生都在边关,骁勇善战,与匈奴交战70多次,每次均能获胜。匈奴称他为“飞将军”,对他闻风丧胆。他爱兵如子,每得赏赐均与士兵们共享。士卒不得饮,他不近水边;士卒不吃饱,他绝不先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燕歌行》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诗七绝压卷之作出 塞(唐)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骝:liú 古书上指黑鬣(liè)黑尾巴的红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