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句子赏析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句子赏析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6 16:4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句子赏析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对象为薄弱学校九年级学生。在刚结束的一模和二模考试中,发现我校学生在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这类题目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分析手法时往往停留在表面,仅能机械地套用“运用了……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模板,却无法深入解读关键词语的内涵,如未能分析出比喻句中本体与喻体的内在联系,或忽略了描写手法中动词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关键作用。
2.表达效果的阐述较为笼统,不能紧密结合文本的主题和情感,缺乏对人物心理、文章主旨的深层挖掘,导致答案空泛,难以触及评分标准中的“分析具体、效果明确”要求。
3.学生在面对“从词语运用的角度”类赏析句子时,尤其对动词、副词、量词、形容词等在具体语境中的独特表达效果感到困惑,常常只理解词语的本义,而忽视其在特定语境中所承载的情感和象征意义,甚至有些能领会本义却不知如何用文字表达。
教学目标:
1.掌握从不同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能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2.通过典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总结答题思路和技巧,形成系统的赏析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从不同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能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难点:
1.词语运用角度的具体分析,尤其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2.结合文本主题和情感,深入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从修辞与描写角度赏析
(一)典例讲解:修辞角度。
【例题呈现】黄埔一模第17(1)题——
“这里的时间千百年凝固不动,就如茶炉水沸,看起来烟雾缭绕,待到茶在杯中,一切又澄如镜。(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手法判断】
教师引导:“句子中出现了‘如’这个比喻词,说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那么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呢?”
明确:本体是“潮州的时间/潮文化”,喻体是“茶炉水沸“和“杯中清茶”。
【具体分析】
教师提问:“茶炉水沸有什么特点?杯中清茶又有什么特点?”请根据题目关键词“结合上下文”,联系该划线句的上下文信息,思考作答。
预设:由文中可知,茶炉水沸是动态的,烟雾缭绕,象征着潮州热闹的表象;杯中清茶是静态的,澄澈如镜,象征着潮州安静的内核。
【表达效果】
教师引导:“作者运用比喻,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或主题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潮文化‘动是表象,静是内核’的特点,体现了潮州人从容自在的生活态度。”
【即时训练】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法判断→具体分析→表达效果’的步骤,在研学案上作答。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分析过程中的问题。
(二)典例讲解:描写角度。
【例题呈现】天河一模第17(1)题——
“没见我的身影,小家伙们就放开了手脚,叫着跳着,吆喝着,呼朋引伴,笃笃地啄着小米。(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手法判断】
教师提问:“这句话主要描写了什么?”
预设:描写了鸟儿的动作。
明确:这是动作描写,我们可以通过动词来分析鸟儿的状态。
【具体分析】
教师引导:“找一找句子中的动词,这些动词表现了鸟儿什么样的状态?”
学生圈画动词并回答:“‘叫、跳、吆喝、呼朋引伴、啄’等动词,表现了鸟儿在‘我’走开后的放松与兴奋,它们欢快地觅食。”
【表达效果】
教师提问:“联系上下文思考,作者通过描写鸟儿欢快觅食的场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生动展现了鸟儿的活泼可爱,体现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模仿体会】
教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模仿鸟儿‘叫着跳着’的动作,其他同学观察并思考,这样的动作描写是不是让鸟儿的形象更加生动了呢?”
学生模仿后,教师总结:“描写手法的运用,就是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和状态。”
(三)随堂练习:
【练习题目】荔湾一模第18(2)题——
请按照括号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加点词语和划横线句的表达效果。
“大方而漫烂的笑,给每个矜持的灵魂投下一副定惊的药剂。(从修辞的角度)”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记录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如只答出修辞手法而不进行具体分析等。
【全班交流】
教师投影学生答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和修正。
教师总结:“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笑‘比作‘定惊的药剂’。‘大方而漫烂’体现了革命青年的乐观自信,‘矜持的灵魂’指的是紧张的革命党人,‘定惊’一词说明这笑化解了他们的紧张情绪,生动表现了革命青年的感染力和坚定信念。“
(四)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从修辞和描写角度赏析句子时,关键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首先要准确判断手法,然后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联系情感或主题分析表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
答题思路:手法+具体分析(1分)+(表达了)特点/情感/主题(1分)
(六)课后作业:
完成黄埔一模第17(2)题,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第二课时: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
(一)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修辞和描写角度赏析句子,谁能说说这两种角度的赏析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今天我们来学习难度较大的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翻看学案,找出所有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的题目,看看找出什么命题规律。”
【屏显】
1.【白云一模】100盏油灯的光焰在收集烟灰的屋子里,昼夜不停地摇曳。(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荔湾一模】从门缝里挤进来的是一个破布蓝衫的青年。(从词语使用的角度)
3.【越秀一模】结合上下文,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哦 ”戈茨比冷冷地应声。
(2)没等戈茨比说完,年轻人就沿着小径溜掉了。
4.【番禺一模】这枚时而新芽,时而满弓,时而淡绿,时而浅蓝的月亮呀。(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预设:由上可见,主要从动词、副词、量词等入手进行赏析。其中主要是动词。
教师明确:“因此,我们从动词入手,进行该类题型的训练。”
(二)典例讲解:动词赏析。
【例题呈现】白云一模第18(2)题——
请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00盏油灯的光焰在收集烟灰的屋子里,昼夜不停地摇曳。(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解词分析】
教师提问:“‘摇曳’是什么词性的词?”
预设:动词。
教师追问:那么这个动词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中,它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学生疑惑,教师再引导:“‘摇曳’的同义词有哪些?”
预设:“摇晃”、“摇动”、“摇摆”……
教师引导:“根据这个思路,再尝试说说‘摇曳’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后回答,预设:“‘摇曳’是指光焰晃动的样子,这里生动地描绘了油灯在屋子里昼夜不停地燃烧,光焰不断晃动的场景。”
教师提问:“为什么油灯要昼夜不停地摇曳?这样的场景,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匠人需要长时间守在屋子里,工作非常辛苦。
【表达效果】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摇曳’一词不仅写出了光焰的动态,更暗示了匠人‘昼夜不停’的坚守,突出了手工制墨过程的繁琐和匠人不易。”
【对比训练】
教师提问:“如果把‘摇曳’换成‘闪烁’,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不好。‘闪烁’是忽明忽暗,一下子就没了。而‘摇曳’相对‘慢’一点,更能体现光焰持续晃动的状态,更能突出匠人工作的持续性和艰辛。”
【思路小结】
1.解答此类题目的思路为:解释词义(本义+文义)+具体分析(1分)+(表达了)特点/情感/主题(1分)
运用此思路,分析接下来的题目。
(三)典例讲解:副词赏析。
【例题呈现】越秀一模第18(1)题——
请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哦?‘戈茨比冷冷地应声。(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解词分析】
教师提问:“加点词语‘冷冷地’是什么词性的词?”
预设:副词。
教师追问:“‘冷冷地’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预设回答:很冷漠、冷淡。
教师点评。
教师引导:“‘冷冷地’修饰‘应声’,表现了戈茨比当时怎样的心理?”
预设:“表现了戈茨比对年轻人的怀疑,他对年轻人的话不太相信,态度冷淡。”
【表达效果】
教师总结:“‘冷冷地’一词刻画了戈茨比警惕的性格特点,与后文他发现香皂后急忙追赶年轻人的行为形成对比,同时,结构上,也为情节的反转埋下了伏笔。”
(四)随堂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越秀一模第18(2)题
“没等戈茨比说完,年轻人就沿着小径溜掉了。”
学生先自主练习,后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展示、点评。
(五)方法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词语运用角度的答题步骤:
1.解词义:解释词语的本义,分析其在语境中的含义。
2.析作用:结合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或文章主题,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3.表效果:总结词语所表达的情感或营造的氛围等。
口诀:“词语赏析有方法,选准词语是关键。解词要结合语境,作用效果扣主题。“
(六)板书设计:
解释词义(本义+文义)+具体分析(1分)+(表达了)特点/情感/主题(1分)
(七)课后作业:
完成本学案料剩下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句子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