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2023-2025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专题09 基因的本质(含解析)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将一个双链DNA分子的一端固定于载玻片上,置于含有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体系中进行复制。甲、乙和丙分别为复制过程中3个时间点的图像,①和②表示新合成的单链,①的5'端指向解旋方向,丙为复制结束时的图像。该DNA复制过程中可观察到单链延伸暂停现象,但延伸进行时2条链延伸速率相等。已知复制过程中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据图分析,①和②延伸时均存在暂停现象
B.甲时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可能相等
C.丙时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一定相等
D.②延伸方向为5'端至3'端,其模板链3'端指向解旋方向
2.(2023·浙江)紫外线引发的DNA损伤,可通过“核苷酸切除修复(NER)”方式修复,机制如图所示。着色性干皮症(XP)患者的NER酶系统存在缺陷,受阳光照射后,皮肤出现炎症等症状。患者幼年发病,20岁后开始发展成皮肤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修复过程需要限制酶和DNA聚合酶
B.填补缺口时,新链合成以5'到3'的方向进行
C.DNA有害损伤发生后,在细胞增殖后进行修复,对细胞最有利
D.随年龄增长,XP患者几乎都会发生皮肤癌的原因,可用突变累积解释
3.(2023·海南)噬菌体ΦX174的遗传物质为单链环状DNA分子,部分序列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D基因包含456个碱基,编码152个氨基酸
B.E基因中编码第2个和第3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其互补DNA序列是5′-GCGTAC-3′
C.噬菌体ΦX174的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和4种核糖核苷酸
D.E基因和D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存在部分重叠,且重叠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同
4.(2023·天津)下列生物实验探究中运用的原理,前后不一致的是( )
A.建立物理模型研究DNA结构- 研究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
B.运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卡尔文循环- 研究酵母菌呼吸方式
C.运用减法原理研究遗传物质- 研究抗生素对细菌选择作用
D.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验证分离定律- 摩尔根研究伴性遗传
(2023·浙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基因启动子区发生DNA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转录沉默。研究表明,某植物需经春化作用才能开花,该植物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是开花的前提。用5-azaC处理后,该植株开花提前,检测基因组DNA,发现5’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但DNA序列未发生改变,这种低DNA甲基化水平引起的表型改变能传递给后代。
5.这种DNA甲基化水平改变引起表型改变,属于(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表观遗传
6.该植物经5-azaC去甲基化处理后,下列各项中会发生显著改变的是( )
A.基因的碱基数量 B.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
C.基因的复制 D.基因的转录
7.(2024·甘肃) 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关于证明蛋白质和核酸哪一种是遗传物质的系列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致死的S型菌株的DNA分子在小鼠体内可使R型活菌的相对性状从无致病性转化为有致病性
B.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自变量控制的“加法原理”,将“S型菌DNA+DNA酶”加入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结果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C.噬菌体侵染实验中,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发现其DNA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自身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复制
D.烟草花叶病毒实验中,以病毒颗粒的RNA和蛋白质互为对照进行侵染,结果发现自变量RNA分子可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
8.(2024·河北)下列关于DNA复制和转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复制时,脱氧核苷酸通过氢键连接成子链
B.复制时,解旋酶使DNA双链由5'端向3'端解旋
C.复制和转录时,在能量的驱动下解旋酶将DNA双链解开
D.DNA复制合成的子链和转录合成的RNA延伸方向均为由5'端向3'端
9.(2024·浙江)某二倍体动物(2n=4)精原细胞DNA中的P均为32P,精原细胞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其中1个精原细胞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产生甲~丁4个细胞。这些细胞的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不考虑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精原细胞经历了2次DNA复制和2次着丝粒分裂
B.4个细胞均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且均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C.形成细胞乙的过程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交叉互换
D.4个细胞完成分裂形成8个细胞,可能有4个细胞不含32P
10.(2024·北京)科学家证明“尼安德特人”是现代人的近亲,依据的是DNA的( )
A.元素组成 B.核苷酸种类 C.碱基序列 D.空间结构
11.(2024·贵州)研究结果的合理推测或推论,可促进科学实验的进一步探究。下列对研究结果的推测或推论正确的是( )
序号 研究结果 推测成推论
① 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速率高于人工膜 细胞膜存在特殊的水分子通道
② 人成熟红细胞脂质单分子层面积为表面积的2倍 细胞膜的磷脂分子为两层
③ 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小鼠不死亡 S型肺炎链球菌的DNA被破坏
④ DNA双螺旋结构 半保留复制
⑤ 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12.(2024·湖南)我国科学家成功用噬菌体治疗方法治愈了耐药性细菌引起的顽同性尿路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用噬菌体治疗时,噬菌体特异性侵染病原菌
B.宿主菌经噬菌体侵染后,基因定向突变的几率变大
C.噬菌体和细菌在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
D.噬菌体繁殖消耗宿主菌的核苷酸、氮基酸和能量等
13.(2024·浙江)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了DNA的基本骨架
B.双链DNA中T占比越高,DNA热变性温度越高
C.两条链之间的氢键形成由DNA聚合酶催化
D.若一条链的G+C占47%,则另一条链的A+T也占47%
14.(2024·山东)制备荧光标记的DNA探针时,需要模板、引物、DNA聚合酶等。在只含大肠杆菌DNA聚合酶、扩增缓冲液、H2O和4种脱氧核苷酸(dCTP、dTTP、dGTP和碱基被荧光标记的dATP)的反应管①~④中,分别加入如表所示的适量单链DNA.已知形成的双链DNA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在本实验的温度条件下不能产生小于9个连续碱基对的双链DNA区。能得到带有荧光标记的DNA探针的反应管有( )
反应管 加入的单链DNA
① 5'-GCCGATCTTTATA-3'3'-GACCGGCTAGAAA-5'
② 5'-AGAGCCAATTGGC-3'
③ 5'-ATTTCCCGATCCG-3'3'-AGGGCTAGGCATA-5'
④ 5'-TTCACTGGCCAGT-3'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2024·湖北真题)模拟实验是根据相似性原理,用模型来替代研究对象的实验。比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实验一)中用小桶甲和乙分别代表植物的雌雄生殖器官,用不同颜色的彩球代表D、d雌雄配子;“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模拟实验(实验二)中可用橡皮泥制作染色体模型,细绳代表纺锤丝;DNA分子的重组模拟实验(实验三)中可利用剪刀、订书钉和写有DNA序列的纸条等模拟DNA分子重组的过程。下列实验中模拟正确的是( )
A.实验一中可用绿豆和黄豆代替不同颜色的彩球分别模拟D和d配子
B.实验二中牵拉细绳使橡皮泥分开,可模拟纺锤丝牵引使着丝粒分裂
C.实验三中用订书钉将两个纸条片段连接,可模拟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D.向实验一桶内添加代表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彩球可模拟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16.(2024·黑吉辽)如图表示DNA半保留复制和甲基化修饰过程。研究发现,50岁同卵双胞胎间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差异普遍比3岁同卵双胞胎间的差异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酶E的作用是催化DNA复制
B.甲基是DNA半保留复制的原料之一
C.环境可能是引起DNA甲基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D.DNA甲基化不改变碱基序列和生物个体表型
17.(2024·浙江选考) 大肠杆菌在含有3H-脱氧核苷培养液中培养,3H-脱氧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 DNA链中,经特殊方法显色,可观察到双链都掺入3H-脱氧核苷的 DNA区段显深色,仅单链掺入的显浅色,未掺入的不显色。掺入培养中,大肠杆菌拟核 DNA 第2 次复制时,局部示意图如图。DNA 双链区段①、②、③对应的显色情况可能是( )
A.深色、浅色、浅色 B.浅色、深色、浅色
C.浅色、浅色、深色 D.深色、浅色、深色
18.(2025·湖北) 大数据时代,全球每天产生海量数据,预计2040年需一百万吨硅基芯片才能储存全球一年产生的数据。 为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尝试运用DNA来储存数据。我国科学家已经将汉代拓片、熊猫照片等文化数据写 入DNA,实现数据长期保存。下列叙述中,DNA可以作为存储介质的优点不包括( )
A.DNA具有可复制性,有利于数据的传播
B.可通过DNA转录和翻译传递相应数据信息
C.DNA长链中碱基排列的多样化,为大量数据的存储提供可能
D.DNA作为存储介质体积小,为数据携带和保存节约了大量空间
19.(2025·北京市)1958年,Meselson和Stahl通过15N标记DNA的实验,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关于这一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15N有放射性,所以能够区分DNA的母链和子链
B.得到的DNA带的位置有三个,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C.将DNA变成单链后再进行离心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D.选择大肠杆菌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它有环状质粒DNA
20.(2025·陕晋青宁)金刚鹦鹉的羽毛色彩缤纷。研究发现乙醛脱氢酶能催化鹦鹉黄素的醛基转化为羧基,造成羽色由红到黄的渐变。同一只鹦鹉不同部位的羽色有红黄差异,该现象最不可能源于( )
A.乙醛脱氢酶基因序列的差异
B.编码乙醛脱氢酶mRNA量的差异
C.乙醛脱氢酶活性的差异
D.鹦鹉黄素醛基转化为羧基数的差异
21.(2025·山东)关于豌豆胞核中淀粉酶基因遗传信息传递的复制、转录和翻译三个过程,下例说法错误的是( )
A.三个过程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
B.三个过程中只有复制和转录发生在细胞核内
C.根据三个过程的产物序列均可确定其模板序列
D.RNA聚合酶与核糖体沿模板链的移动方向不同
22.(2025·浙江)多种多样的生物通过遗传信息控制性状,并通过繁殖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S型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通过质粒传递给子代
B.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C.控制伞藻伞帽的遗传物质通过半保留复制表达遗传信息
D.烟草叶肉细胞的遗传物质水解后可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23.(2024·天津)实验中常根据菌落外表特征鉴别微生物,进而对实验结果做出判断,下列实验不是根据菌落外表特征做出判断的是( )
A.艾弗里证明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B.判断分离酵母菌的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毛霉污染
C.利用浸有抗生素的滤纸片筛选大肠杆菌中耐药性强的菌株
D.判断在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尿素降解菌是否有不同种类
24.(2024·广西)研究发现真核生物基因组DNA普遍存在5-甲基胞嘧啶和N6-甲基腺嘌呤,分别被称为DNA的第5、6个碱基。关于这两个碱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含有N元素 B.均含有脱氧核糖
C.都排列在DNA骨架的外侧 D.都不参与碱基互补配对
二、多项选择题
25.(2024·河北)单基因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是P基因突变所致。图中所示为某患者及其父母同源染色体上P基因的相关序列检测结果(每个基因序列仅列出一条链,其他未显示序列均正常)。患者的父亲、母亲分别具有①、②突变位点,但均未患病。患者弟弟具有①和②突变位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未突变P基因的位点①碱基对为A-T
B.①和②位点的突变均会导致P基因功能的改变
C.患者同源染色体的①和②位点间发生交换,可使其产生正常配子
D.不考虑其他变异,患者弟弟体细胞的①和②突变位点不会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三、非选择题
26.(2023·北京)变胖过程中,胰岛B细胞会增加。增加的B细胞可能源于自身分裂(途径I),也可能来自胰岛中干细胞的增殖、分化(途径Ⅱ)。科学家采用胸腺嘧啶类似物标记的方法,研究了L基因缺失导致肥胖的模型小鼠IK中新增B细胞的来源。
(1)EdU和BrdU都是胸腺嘧啶类似物,能很快进入细胞并掺入正在复制的DNA中,掺入DNA的EdU和BrdU均能与 (用字母表示)互补配对,并可以被分别检测。未掺入的EdU和BrdU短时间内即被降解。
(2)将处于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细胞混合培养于多孔培养板中,各孔同时加入EdU,随后每隔一定时间向一组培养孔加入BrdU,再培养十几分钟后收集该组孔内全部细胞,检测双标记细胞占EdU标记细胞的百分比(如图)。图中反映DNA复制所需时长的是从 点到 点。
(3)为研究变胖过程中B细胞的增殖,需使用一批同时变胖的小鼠。为此,本实验使用诱导型基因敲除小鼠,即饲喂诱导物后小鼠的L基因才会被敲除,形成小鼠IK。科学家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制备小鼠IK:
①纯合小鼠Lx:小鼠L基因两侧已插入特异DNA序列(x),但L的功能正常;
②Ce酶基因:源自噬菌体,其编码的酶进入细胞核后作用于x,导致两个x间的DNA片段丢失;
③Er基因:编码的Er蛋白位于细胞质,与Er蛋白相连的物质的定位由Er蛋白决定;
④口服药T:小分子化合物,可诱导Er蛋白进入细胞核。
请完善制备小鼠IK的技术路线: →连接到表达载体→转入小鼠Lx→筛选目标小鼠→ →获得小鼠IK。
(4)各种细胞DNA复制所需时间基本相同,但途径I的细胞周期时长(t1)是途径Ⅱ细胞周期时长(t2)的三倍以上。据此,科学家先用EdU饲喂小鼠IK,t2时间后换用BrdU饲喂,再过t2时间后检测B细胞被标记的情况。研究表明,变胖过程中增加的B细胞大多数来源于自身分裂,与之相应的检测结果应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①和②表示以同一DNA分子为模板经复制新合成的单链,图甲和图乙中①和②的长度不同,图甲中②比①长,图乙中①比②长,则①和②延伸时都存在暂停现象,A正确;
B、①和②表示以同一DNA分子为模板经复制新合成的单链,①和②两条链中碱基是互补的,如果②中多出的部分不含有A、T,则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可能相等,B正确;
C、①和②表示以同一DNA分子为模板经复制新合成的单链,①和②两条链中碱基是互补的,图丙中①和②长度相同,则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一定相等,C正确;
D、①和②表示以同一DNA分子为模板经复制新合成的单链,新链合成的方向都是5'端至3'端,由于两条模板链方向相反,和①和②合成的方向相反,①的5'端指向解旋方向,②模板链5'端指向解旋方向,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DNA分子的复制:
(1)场所:主要在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
(2)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3)特点:多起点,边解旋边复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4)条件: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C-G,T-A。
(5)准确复制的原因: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地进行。1个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形成的DNA分子为2n个,含母链的DNA分子2个。
2.【答案】C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DNA的修复过程涉及到损伤片段的切除和DNA片段的形成,需要限制酶和DNA聚合酶的参与,A正确;
B、DNA链的合成方向为5'到3'端,所以填补缺口时,新链合成也是5'到3'的方向进行,B正确;
C、DNA有害损伤发生后,在细胞增殖中的DNA复制时进行修复,对细胞最有利,C错误;
D、基因累积突变导致癌症,随年龄增长,XP患者几乎都会发生皮肤癌的原因,可用突变累积解释,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DNA分子的复制:
(1)场所:主要在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
(2)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3)特点:多起点,边解旋边复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4)条件: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C-G,T-A。
2、几种酶的比较:
名称 作用部位 作用结果
限制酶 磷酸二酯键 将DNA切成两个片段
DNA连接酶 磷酸二酯键 将两个DNA片段连接为一个DNA分子
DNA聚合酶 磷酸二酯键 将两个脱氧核苷酸依次连接到单链末端
DNA(水解)酶 磷酸二酯键 将DNA片段水解为单个脱氧核苷酸
解旋酶 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将双链DNA分子局部解旋为单链,形成两条长链
3.【答案】B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D基因编码152个氨基酸,但是D基因还包括D基因终止部分的碱基,所以D基因共有459个碱基,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E基因中编码第2个和第3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是5′-GTACGC-3′,所以其互补DNA序列是5′-GCGTAC-3′,B符合题意;
C、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所以噬菌体ΦX174的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和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D基因包含E基因的编码序列,即E基因和D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存在部分重叠,但重叠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分析图解:D基因包含E基因的编码序列,即E基因和D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存在部分重叠,但重叠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同。
2、双链DNA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在书写DNA序列时,要按照5′端到3′端的方向书写。
4.【答案】B
【解析】【解答】A、研究DNA结构会建立DNA双螺旋的物理模型,研究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会利用橡皮泥制作染色体的物理模型来分析,A正确;
B、研究卡尔文循环要利用同位素14C标记CO2,但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没有用同位素标记法,B错误;
C、研究遗传物质中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要用对应的酶设法去除相应物质,观察其作用,运用了减法原理,研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时,也可以运用减法原理通过去除抗生素进行观察,C正确;
D、孟德尔验证分离定律和摩尔根研究伴性遗传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构建模型: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2)用物理性质特殊的同位素来标记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去向,就是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标记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同位素有的具有放射性,如14C、32p、3H、35S 等;有的不具有放射性,是稳定同位素,如 15N、18O 等。
【答案】5.D
6.D
【解析】【分析】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DNA某些区域结合一个甲基基团;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
5.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A不符合题意;
B、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B不符合题意;
C、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C不符合题意;
D、DNA的甲基化引起的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甲基化的Leyc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Leyc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植物经5-azaC去甲基化处理后,基因启动子正常解除基因转录沉默,基因能正常转录产生mRNA,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D
【解析】【解答】A、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未单独研究每种物质的作用,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加热致死的S型菌株的DNA分子在小鼠体内可使R型活菌的相对性状从无致病性转化为有致病性,A错误;
B、在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设置对照实验,通过观察只有
某种物质存在或只有某种物质不存在时,R型菌的转化情况,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例如“S型菌DNA+DNA酶”组除去了DNA,B错误;
C、噬菌体为DNA病毒,其DNA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复制,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以病毒颗粒的RNA和蛋白质互为对照进行侵染,结果发现RNA分子可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而蛋白质不能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可以清晰地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实验材料准备
菌株:准备光滑型(S型)和粗糙型(R型)肺炎链球菌。S型菌株具有多糖类荚膜,能引发疾病;R型菌株无此荚膜,不会引发疾病。
培养基:准备适合肺炎链球菌生长的培养基。
其他试剂:包括DNA酶、RNA酶、酯酶等,用于后续实验。
二、实验过程
1. 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实验)
第一组:将R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第二组:将S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
第三组: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第四组: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
2. 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实验)
步骤一: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细胞提取物。
步骤二:将细胞提取物加入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观察R型细菌的变化。
步骤三:为了验证DNA是转化因子,艾弗里等人还分别用蛋白酶、RNA酶、酯酶和DNA酶处理细胞提取物,然后将其加入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观察结果。
三、实验结果与结论
体内转化实验结论: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使无毒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活细菌。
体外转化实验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其他物质(如蛋白质、RNA等)在去除后并未引起转化,进一步证明了DNA的遗传物质作用。
噬菌体侵染实验的过程可以清晰地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该实验主要用于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一、实验准备
1. 噬菌体的选择与标记:选择噬菌体(如T2噬菌体),并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其蛋白质和DNA。通常使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噬菌体的DNA。
二、实验过程
1. 标记噬菌体的制备:
第一步:由于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用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直接培养,所以要先将大肠杆菌置于含35S或32P标记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再用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
第二步:收集并纯化被标记的噬菌体。
2. 噬菌体侵染实验:
第三步:将标记的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细菌(如大肠杆菌)混合培养,让噬菌体侵染细菌。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通过搅拌器搅拌,使细菌与噬菌体分离,然后离心,分离上清液和沉淀物。
3. 检测结果:
第五步:分别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如果^35S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如果^32P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说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8.【答案】D
9.【答案】C
10.【答案】C
【解析】【解答】DNA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P,DNA分子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核苷酸,遗传信息储存在的DNA特定的碱基序列上,每种DNA的碱基序列不同,所以科学家证明“尼安德特人”是现代人的近亲,依据的是二者DNA的碱基序列具有相似的部分,DNA的空间结构都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分析】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的多样性,而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上分布着许多个基因,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1.【答案】A
【解析】【解答】①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速率高于通过人工膜(不含蛋白质)的速率,推测细胞膜存在特殊的水分子通道,①正确;
②人成熟红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推测细胞膜的磷脂分子为两层,②正确;
③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小鼠不死亡,但是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和R菌的混合物,小鼠死亡,不能说明S型肺炎链球菌的DNA被破坏,③错误;
④DNA双螺旋结构为半保留复制提供了结构基础,推测DNA分子为半保留复制,④正确;
⑤要得到“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的结论,需要将正常的胚芽鞘和去尖端的胚芽鞘两组对照,看两组的生长状况得出结论,与题干不符,⑤错误。分析得知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其原因是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运动的。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直接分离S型细菌的蛋白质、DNA和多糖等,将它们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
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注意: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S型细菌的DNA可使小鼠死亡: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体内,进而在R型细菌体内控制合成了S型细菌的蛋白质,使之具有相应的毒性,因而导致小鼠死亡。
12.【答案】B
【解析】【解答】A、噬菌体是一种特异性侵染细菌的病毒, 运用噬菌体治疗时噬菌体特异性侵染病原菌,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
C、噬菌体和细菌在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C正确;
D、噬菌体作为病毒,侵染细菌后利用宿主细胞的核苷酸、氨基酸和能量等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噬菌体, 也称为细菌病毒, 是一种特殊的病毒, 因为它们以细菌作为宿主。 这些病毒能够导致细菌裂解, 即分解细菌。 噬菌体的存在普遍于自然环境中, 尤其是在充满细菌群落的地方, 如泥土和动物的肠道里。 它们在医学上引起了关注, 尤其是在尝试使用噬菌体治疗顽固性细菌感染方面。
13.【答案】A
【解析】【解答】A、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它们排列在外侧,碱基对排列在内侧,这是DNA分子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A符合题意;
B、DNA热变性温度与DNA分子中GC碱基对的含量有关,因为GC之间有3个氢键,AT之间有2个氢键,GC含量越高,DNA分子越稳定,热变性温度越高;而T占比越高,意味着AT含量越高,GC含量相对越低,DNA热变性温度越低,B不符合题意;
C、DNA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是自动形成的,不需要DNA聚合酶催化。DNA聚合酶的作用是催化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合成DNA子链,C不符合题意;
D、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之和在两条链中是相等的,即一条链中G+C的含量等于另一条链中G+C的含量,一条链中A+T的含量等于另一条链中A+T的含量。若一条链的G+C占47%,则另一条链的G+C也占47%,另一条链的A+T占1-47%=53%,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DNA分子是由两条长链组成的,这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其中,每条链上的一个核苷酸以脱氧核糖与另一个核苷酸上的磷酸基团结合,即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交替连接形成主链的基本骨架,排列在主链的外侧,碱基则位于主链内侧。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
(2)DNA聚合酶和其他一些特定蛋白质被招募到DNA上,以打开的母链为模板,以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ATP、dTTP、dGTP、dCTP)为原料,遵循碱基配对的原则,从5'到3'方向合成新生链。
14.【答案】D
【解析】【解答】子链的延伸方向为5'→3',由题意可知,形成的双链DNA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在本实验的温度条件下不能产生小于9个连续碱基对的双链DNA区。 即要能得到带有荧光标记的DNA探针,扩增后所得DNA两端应带有A,且两端距离大于9个碱基。反应管①~④中分别加入适量单链DNA,①中两条单链DNA分子之间具有互补的序列,双链DNA区之外的3'端无模板,因此无法进行DNA合成,不能得到带有荧光标记的DNA探针;②中单链DNA分子内具有自身互补的序列,由于在本实验的温度条件下不能产生小于9个连续碱基对的双链DNA区,故一条单链DNA分子不发生自身环化,但两条链可以形成双链DNA区,由于DNA合成的链中不含碱基A,不能得到带有荧光标记的DNA探针;③中两条单链DNA分子之间具有互补的序列,且双链DNA区之外的3'端有模板和碱基T,因此进行DNA合成能得到带有荧光标记的DNA探针;④中单链DNA分子内具有自身互补的序列,一条单链DNA分子不发生自身环化,两条链可以形成双链DNA区,且双链DNA区之外的3'端有模板和碱基T,因此进行DNA合成能得到带有荧光标记的DNA探针。综上分析,能得到带有荧光标记的DNA探针的反应管有③④。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PCR原理: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后解为单链,引物与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然后以单链DNA为模板,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延伸,即将4种脱氧核苷酸加到引物的3'端,如此重复循环多次。由于延伸后得到的产物又可以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因而每一次循环后目的基因的量可以增加一倍,即呈指数形式扩增。PCR反应过程是:变性→复性→延伸。结果:上述三步反应完成后,一个DNA分子就变成了两个DNA分子,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DNA分子就以2的形式增加。PCR的反应过程都是在PCR扩增仪中完成的。
(2)子链的延伸方向为5'→3',由题意可知,在本实验的温度条件下不能产生小于9个连续碱基对的双链DNA区,要能得到带有荧光标记的DNA探针,需要能根据所提供的模板进行扩增,且扩增子链含有A。
15.【答案】C
【解析】【解答】A、遗传实验绿豆和黄豆大小不同,被抓取的概率不同,为保证被抓取的概率相同,实验一中不可用绿豆和黄豆代替不同颜色的彩球分别模拟D和d配子,A错误;
B、着丝粒分裂并非纺锤丝牵引所致,B错误;
C、用订书钉将两个纸条片段连接,可模拟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C正确;
D、实验一中,需另加一桶,桶内添加代表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彩球,可模拟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用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DNA的双螺旋结构: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C-G,T-A。
16.【答案】C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酶E的作用是催化DNA发生甲基化,A错误;
B、甲基不是DNA半保留复制的原料,DNA复制的原料是四种脱氧核苷酸,B错误;
C、同卵双胞胎的基因型完全相同,但50岁同卵双胞胎间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差异普遍比3岁同卵双胞胎间的差异大,说明环境可能是引起DNA甲基化差异的重要因素,C正确;
D、DNA甲基化不改变碱基序列,但由于DNA甲基化后会影响基因的转录,因此可能会改变生物个体表型,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除了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17.【答案】B
【解析】【解答】大肠杆菌在含有3H-脱氧核苷培养液中培养,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大肠杆菌拟核 DNA第1次复制后产生的子代DNA的两条链一条被3H-标记,另一条未被标记,大肠杆菌拟核DNA第2次复制时,以两条链中一条被3H-标记,另一条未被标记的DNA分子为模板,结合题干显色情况,DNA双链区段①为浅色,②中两条链均含有为显深色,③中一条链含有3H-一条链不含3H-显浅色,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以亲代DNA分子的每条链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子链,子链与对应的母链形成新的DNA分子,这样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且每个子代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
18.【答案】B
【解析】【解答】A、基于DNA的半保留复制特性,数据能够被高效扩增,比如PCR技术的应用,这有利于信息的传播,A不符合题意;
B、当使用DNA储存数据时,信息的读取依赖于测序技术,这一过程与生物体内将遗传信息表达为蛋白质的转录翻译机制无关,B符合题意。
C、DNA分子中碱基对排列具有近乎无限的多样性,使其能够编码海量数据信息,这是其作为存储介质的显著优势,C不符合题意;
D、得益于紧凑的双螺旋分子结构,DNA在单位体积内拥有极高的信息存储密度,极大地节省了物理空间,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DNA之所以能够完美地承担遗传物质的重任,正是因为这三大特性缺一不可:
①稳定性:保障了遗传信息能够长期储存和传递。
②精确复制性:保障了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③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排列具有近乎无限。
这三者共同作用,使得DNA能够忠实地储存、复制遗传信息,同时又能产生必要的变异,驱动生物多样性和进化。
19.【答案】B
【解析】【解答】A、15N是没有放射性的同位素,是稳定同位素。通过15N标记之所以能够区分DNA的母链和子链,是利用其与14N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复制后的产物可以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区分含不同氮元素的DNA,A错误;
B、在利用15N标记DNA的实验中,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可观察到三种不同的DNA条带:由两条14N链组成的DNA位于上方的轻带、由一条14N链与一条15N链组合的DNA位于中间位置的中带以及由两条15N链构成的DNA位于下方的重带,通过分析不同繁殖代数DNA样本中这些条带的分布情况及相对含量,验证了DNA分子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B正确;
C、 通过15N标记DNA的实验, 如果先将DNA完全解旋成单链再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析,无论是半保留复制还是全保留复制,都只会出现两条DNA条带(一条含14N,一条含15N),因此仅凭解旋后的离心结果无法区分这两种复制方式,也就无法单独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C错误;
D、选择大肠杆菌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它遗传物质只有位于拟核中裸露的DNA,且大肠杆菌容易培养、繁殖快,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的子代,D错误。
故选B。
【分析】DNA分子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亲代大肠杆菌的DNA经离心处理后,试管中只出现了一条DNA带,位置靠近试管的底部,说明其密度最大,是15N标记的亲代双链DNA(15N/15N-DNA);将转移培养后第一代细菌的DNA离心后,试管中也只有一条带,但位置居中,说明其密度居中,是只有一条单链被'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15N/14N-DNA);将第二代细菌的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两条带,一条带位置居中,为15N/14N-DNA,另一条带的位置更靠上,说明其密度最小,是两条单链都没有被15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14N/14N-DNA)。实验结果证明: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20.【答案】A
【解析】【解答】A、同一鹦鹉个体的所有体细胞均起源于同一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理论上应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序列,因此羽色差异不可能源于乙醛脱氢酶基因序列的变异,A符合题意;
B、羽色渐变现象与乙醛脱氢酶的催化功能直接相关,该酶通过将鹦鹉黄素的醛基氧化为羧基实现颜色转变。若不同细胞中乙醛脱氢酶mRNA表达量存在差异,将导致酶蛋白合成量的变化,最终表现为羽色转化能力的差异,B不符合题意;
C、细胞特异性微环境可能导致乙醛脱氢酶活性呈现区域差异,这种酶活性的波动会影响羽色转化效率,从而在同一鹦鹉个体不同部位形成红黄相间的羽色分布模式,C不符合题意;
D、羽色渐变本质上是鹦鹉黄素分子修饰程度的连续变化,若不同部位醛基向羧基转化的数量存在梯度差异,则可能直接导致红黄色谱的区域性分布,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同一生物个体内所有细胞均携带相同的遗传物质,其羽色表现的多样性主要由以下两个机制决定:(1)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调控,即特定基因在不同细胞中呈现差异性的转录激活状态;(2)微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产物的修饰作用。
21.【答案】C
【解析】【解答】A、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复制以双链为模板通过碱基配对合成子代DNA;转录以单链DNA为模板按A-U/T-A/G-C配对生成mRNA;翻译时tRNA反密码子与mRNA密码子通过碱基互补识别,A正确;
B、在真核细胞豌豆中,淀粉酶基因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复制和转录都以DNA为模板,发生在细胞核内,B正确;
C、虽然复制和转录产物与模板严格互补可以反向推导,但翻译产物(蛋白质)因密码子简并性(如亮氨酸6种密码子)无法唯一确定mRNA序列,C错误;
D、转录时RNA聚合酶沿DNA模板链由3'→5'方向移动,而翻译时核糖体沿mRNA模板由5'→3'方向移动,因此RNA聚合酶与核糖体沿模板链的移动方向不同,D正确。
故选C。
【分析】1、遗传信息的的复制、转录和翻译三个过程关系如下:
22.【答案】D
【解析】【解答】A、S型肺炎链球菌属于细菌,其遗传物质是DNA,主要存在于拟核中。质粒是细菌细胞中独立于拟核DNA之外的小型环状DNA分子,可携带某些遗传信息,但细菌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拟核DNA的复制和细胞分裂,而非质粒,A不符合题意;
B、水稻、小麦和玉米均为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不存在“主要是DNA”的说法,“主要是DNA”这种表述一般用于某些病毒,部分病毒以RNA为遗传物质,所以对所有生物而言,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不符合题意;
C、遗传物质的半保留复制是DNA复制的方式,其作用是传递遗传信息,而遗传信息的表达是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实现的,并非复制过程,C不符合题意;
D、烟草叶肉细胞为真核细胞,遗传物质是DNA。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水解后可得到4种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艾弗里的实验表明,RNA和蛋白质降解后与降解前,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能力没有发生变化,而DNA降解后与降解前,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能力发生了变化。这些说明在构成S型活细菌的DNA、RNA和蛋白质中,只有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23.【答案】C
24.【答案】A
25.【答案】B,C,D
【解析】【解答】A、父亲正常基因中位点①的碱基为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未突变P基因的位点①碱基对应为C-G,而不是A-T,A不符合题意;
B、患者的父亲、母亲分别具有①、②突变位点,但均未患病,而患者同时具有①和②突变位点,且为单基因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说明①和②位点的突变均会导致P基因功能改变,单个突变位点不致病,两个突变位点同时存在致病,B符合题意;
C、患者同源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有①突变位点,另一条有②突变位点,若在①和②位点间发生交换,可使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突变位点分离,从而产生正常配子(不携带①和②突变位点),C符合题意;
D、患者弟弟从父亲获得含①突变位点的染色体,从母亲获得含②突变位点的染色体,在不考虑其他变异(如染色体易位、交叉互换等特殊情况外,但正常减数分裂中,父母传递的染色体是独立的),患者弟弟体细胞的①和②突变位点分别位于两条同源染色体上,不会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D。
【分析】(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
(2)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由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经减数分裂连续分裂两次,最终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分配到子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类型出现多样性。不仅如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还常常发生互换,进一步增加了生殖细胞遗传的多样性。
26.【答案】(1)A
(2)Q;R
(3)将Ce酶基因和Er基因连接;饲喂口服药T
(4)大多数B细胞没有被BrdU标记
【解析】【解答】(1)因EdU和BrdU都是胸腺嘧啶类似物,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T与A配对,因此掺入DNA的EdU和BrdU均能与A互补配对。
故填:A。
(2)将处于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细胞混合培养于多孔培养板中,各孔同时加入EdU,因EdU和BrdU都是胸腺嘧啶类似物,能很快进入细胞并掺入正在复制的DNA中,则EdU会与腺嘌呤碱基互补配对,导致子链出现放射性。随后每隔一定时间向一组培养孔加入BrdU,则BrdU也会与腺嘌呤结合,使放射性增强,最终实现双标记,随DNA复制不断进行,双标记细胞占EdU标记细胞的百分比不断增大,且在DNA复制完成时达到最大值,因此图中反映DNA复制所需时长的是从Q点到R点。
故填:Q;R。
(3)分析题意,要制备IK小鼠,需要将L基因敲除。因Ce酶基因编码的酶进入细胞核后作用于x,导致两个x间的DNA片段丢失,而纯合小鼠Lx的L基因两侧已插入特异DNA序列(x),因此需要将Ce酶基因和Er基因连接;而饲喂诱导物后小鼠的L基因才会被敲除,因此在筛选目标小鼠之后要饲喂口服药T(诱导Er蛋白进入细胞核)从而获得小鼠IK。
故填:将Ce酶基因和Er基因连接;饲喂口服药T。
(4)变胖过程中增加的B细胞可能源于自身分裂(途径I),也可能来自胰岛中干细胞的增殖、分化(途径Ⅱ),由于但途径I的细胞周期时长(t1)是途径Ⅱ细胞周期时长(t2)的三倍以上,若先用EdU饲喂小鼠IK,t2时间后换用BrdU饲喂,再过t2时间后检测B细胞被标记的情况,此时已经经过途径Ⅱ的一个完整细胞周期,细胞应都含有BrdU标记;如果变胖过程中增加的B细胞大多数来源于自身分裂,即来源于途径I,由于但途径I的细胞周期时长(t1)是途径Ⅱ细胞周期时长(t2)的三倍以上,该过程未完成一次细胞周期,故t2时间后用BrdU饲喂也无法被利用,即大多数B细胞没有被BrdU标记。
故填:大多数B细胞没有被BrdU标记。
【分析】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版,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DNA分子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分子DNA复制出两分子相同的DN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