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26 11:2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凉一中2027届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代号涂在机读答题卡中,否则得分为零。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汉谟拉比法典》中的以下条文()
215条:医生用青铜刀治愈全权自由民之重伤或眼内障者应得10个银币。
216条:如患者为非全权自由民,应得5个银币。
217条:如患者为奴隶,由其主人支付医生2个银币。
218条:如医生用青铜刀为自由民割治,造成患者死亡或致眼损害者,应处以断指之罪。
①主要维护奴隶主的利益②说明青铜农具得到广泛使用
③反映出社会等级的差别④可用于研究古巴比伦的医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进行了税制改革,明确规定了各行省每年应缴纳的贡赋数额,由各行省包税人每年一次性向国家交付。下表中行省所缴数额约占波斯帝国税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据此推知,波斯帝国()
地区行省 每年缴纳贡赋数额
小亚细亚4省 1760银塔兰特
埃及省 700银塔兰特
巴比伦-亚述省 1000银塔兰特
印度省 缴纳金沙(约值4860银塔兰特)
A.基层治理较为完善 B.内部统治较为稳定 C.农业经济地位重要 D.以印度为统治中心
3.中世纪西欧由于城乡之间没有形成贡赋关系,城市不能向农民征收税赋,城市最初的粮食需求只能来自周边农民的销售。大约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迅速发展,乡村专门化的粮食生产吸引了专职商人参与......伴随着粮食供应带来的巨大商机,庄园开始扩大粮食生产,专门出售剩余谷物。这一变化()
A.提高了农村商品化水平 B.导致庄园经济土崩瓦解
C.促进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D.不利于传统社会的转型
4.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认为,商人是世界的信使,诚实的商人应该公平买卖。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也说过:“我最乐意死的场所,莫过于为我的家族做买卖的场所。”材料意在表明早期伊斯兰文明()
A蕴含重商倾向 B.追求公平公正 C.注重伦理道德 D.普遍讲求诚信
5.下表为古代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的农业生产情况。这反映出美洲()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地理环境 谷地多湖 高原山脉众多
农业生产 情况 发明奇南帕农业-以木料和泥土于湖中建 造漂浮的地皮,然后在上面种植作物 通过修建梯田将生产区域扩 大到海拔4000米的高峰
A.农业生产重视创新 B.经济结构的多元性 C.文明之间缺乏交流 D.土地资源较为富足
如图中航海路线与之对应信息正确的是()
A.A航线的开辟受到“地圆说”影响,最终成功到达印度
B.B航线为西班牙航海家开辟,在第二年到达非洲好望角
C.C航线绕过好望角驶向印度,为欧亚贸易的主干道之一
D.D航线开辟了经由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全球航线
7.近年来,俄乌冲突导致欧洲能源危机,天然气短缺推高工业成本。乌克兰粮食出口受阻与巴以冲突导致的中东局势紧张,进一步加剧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这些现象折射出()
A.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亟需改革 B.全球治理体系已经彻底失效
C.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规模化效应 D.地缘政治紧张影响全球经济
8.下表是法国18世纪中前期,政府“默许”出版发行的书籍数量,表中的各类信息最能说明当时法国()
时间(年) 默许出版图书(种) 说明
1718-1747 713 默许出版,是官方为避免替有问题的书籍承担责任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对众多在思想上具有宗教和政治敏锐性的启蒙书籍来说,这种变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伟大著作是默许而得以出版的,其标注的出版地点是阿姆斯特丹、伦敦、日内瓦甚至北京但出版地事实上是巴黎
1750-1760 714
1760-1763 468
1763-1766 1088
A.启蒙运动的社会冲击力显现 B.政府本质上支持新思想传播
C默许出版物增长速度不明显 D.书籍出版行业秩序比较混乱
9.工业革命以来,美国南部棉花种植园产出的棉花品质优良,始终是英国棉纺织工厂生产原料的重要供应地;而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印度棉花逐渐占据英国棉花进口总量的一半以上,英国还在埃及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这一变化()
A.旨在强化殖民地对英国工业化的依附性 B.是英国对全球棉花供应链的主动调整
C.折射出政治局势对全球贸易网络的影响 D.源于殖民地棉花种植技术的快速提升
10.下表为美国《1787宪法》与法国《1791宪法》选举权条款对比。据表可知()
国家 选举权资格要求
美国 白人男性,拥有一定财产或纳税额
法国 25岁以上男性,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
A.启蒙思想传播程度不同 B.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
C.封建势力残余影响悬殊 D.共和制与立宪制的对立
11.1785年,曼彻斯特的医生们进行了一次调查,他们发现工厂的环境与卫生状况令人担心,后来英国政府在多种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循序渐进地颁布了一系列工厂法,对工作环境、学徒教育、劳动时间等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英国工厂法的颁布()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 B.避免了工人运动爆发
C.实为西方福利国家早期实践 D.完善了君主立宪制度
12.全球治理已经成为近20年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研究重心的一种转向。研究发现,以“全球治理”为主题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98年(1篇),其后在2020年到达峰值(362篇),2023年稍有回落(291篇);整体来说在2015年前呈稳步上升趋势,在2015年后呈迅速上升态势。如图所示: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获得国际共识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全球关注重点
C.全球治理相关研究凸显中国方案效果显著
D.中国越来越深入融入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事务
13.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848年《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首先生产的是他自己的掘墓人” 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B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提出“要求立刻把各个仍然分散的运动联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工人运动的思想武器
C 1871年巴黎公社宣布“一切反动政府走狗的动产和不动产都由国家管制” 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D 1958年苏联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没有触动斯大林体制
A.A B.B C.C D.D
14.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法国殖民当局将阿尔及利亚抗法领袖阿卜杜·卡德尔的历史形象重构为“文明对话的使者”和“法阿合作的先驱”,并保护其故居。法国殖民当局意在()
A.顺应独立解放浪潮 B.推动海外市场发展
C.消除殖民地的民族意识 D.促进法阿间的交流合作
15.如表为1870-1917年拉美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可知,当时拉美地区()
领域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外贸 主要出口产品 石油、金银 咖啡、橡胶 咖啡、橡胶
占总出口比 85% 90% 95%
外资控制领域 石油(美资) 种植园(欧美) 肉类加工(英资)
粮食自给率 谷物减产40% 部分依赖国外 产量高但优先出口
工业结构 采掘:制造=2:1 轻工业占80% 食品加工为主
A.殖民主义遗患未消 B.农业生产自给自足
C.工业发展尚未起步 D.民族独立完全实现
16.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投入坦克,震撼了德军心理;1945年冲绳战役中,美军凭借18航母舰队和航空兵实现制海权与制空权压制。这两场战役共同说明()
A.科技发展水平决定战争胜负 B.战术创新滞后于武器的革新
C.传统陆战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D.工业革命成果影响战争模式
17.一战后,国际联盟建立,其盟约规定:“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这一规定()
A.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满足了各国的共同利益
C.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 D.无法有效制止战争发生
18.阅读下表:“1926年和1938年苏联城市人口统计”。该表可证实当时()
城市人口数量(单位: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1926年 2650 18
1938年 3870 24
A.新经济政策激发市场活力 B.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C.工业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D.城乡经济差距拉大
19.有关资料表明,1918-1919年间,苏俄国内物物交换现象逐渐流行,粮食、食盐、火柴、肥皂、糖、印花布等物品均成为交换的等价物。在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还出现了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这反映出()
A.当时自由贸易并未完全禁止 B.余粮收集制缓解了城市饥荒
C.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亟待调整
20.20世纪50~60年代,加纳、赞比亚、坦桑尼亚等非洲新兴国家宣布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村社社会主义、乌贾马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等不同流派。这些国家的行动旨在()
A.推翻殖民统治 B.追随苏联模式 C.探索发展道路 D.摆脱冷战影响
21.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卡德纳斯执政期间进行改革。在经济领域,实施国有化政策,将石油等重要行业收归国有,同时开展土地改革,使大量农民获得土地;在社会方面,积极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这次改革()
A.彻底消除了外国资本在墨西哥的影响
B.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换取社会公平
C.照搬当时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经济举措
D.推动墨西哥经济发展并巩固政权统治
22.1942年,26个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其中明确规定:“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它标志着()
A.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的初步确立
C.绥靖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彻底破产 D.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23.下图中波兰1945年的边界相对于1937年整体西移。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国家是()
A.美国 B.苏联 C.波兰 D.德国
24.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对中立国的政策实践突出表现为促使瑞典等国家成为联合国成员;借助军事和经济等手段使瑞典和瑞士配合“自由世界”的战略;将奥地利打造为西方“准同盟国”。美国的这些政策实践()
A.维护了全球经济霸权地位 B.旨在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C.试图削弱欧洲国家的实力 D.致力于防止直接军事冲突
25.2003年,德、法两国政府明确反对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为此,德美关系一度出现危机;2011-2012年,德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不顾西方盟国的质疑,在有关利比亚、叙利亚的热点问题表决上多次“弃权”单干。这可用于印证()
A.联合国权威严重下降 B.欧美盟友关系已破裂
C.美国的霸权政策破产 D.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26.【经济发展与军备竞赛】
材料一下表为1981-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据沈志华等《冷战启示录》等整理
材料二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加紧军备竞赛,军费开支远超其他国家,下表为中美苏两国1985-1991年间军费开支占GDP百分比统计表
年份 苏联 美国
GDP(亿美元) 军费占比 GDP(亿美元) 军费占比
1985 22180 13.08% 40540 6.36%
1986 22500 12.76% 42780 6.55%
1987 23480 12.90% 45440 6.34%
1988 25070 12.72% 49080 5.97%
1989 26480 11.44% 52670 5.77%
1990 26600 10.97% 55630 5.50%
1991 25310 10.27% 57410 4.88%
-据沈志华等《冷战启示录》等整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军备竞赛与冷战的关系。
27.世界格局
材料一丘吉尔1942年发表声明,他不会“成为旨在主持清算英帝国的首相”。1944年,丘吉尔再次宣布:“甚至在遥远的将来,也不容许殖民地人民取得自治。”战后,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制定了一项战略,其核心在于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控制的“重大区域”。这一战略的基本目标是恢复战前的资本主义秩序,不过要对其作出必要的改进,以使其更为可行,并确保欧洲殖民地向美国开放。英国外交家安东尼·艾登在回忆录中说道:“(罗斯福)希望,那些之前的殖民地,一旦脱离其宗主国的控制就会在经济和政治上依附美国,他并不担心其他大国会填充这一角色。”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基于两个主要战略原则:使共产国际服从于苏联的国家利益,充分利用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以确保苏联取得庞大的势力范围。这就意味着要接受西欧资本主义的现状,在东欧建立苏联模式的社会,避免在第三世界出现对抗。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下)》
材料二在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明确表示,不愿意支持英国和法国维持殖民帝国。苏联也在原则上反对殖民帝国。二战后英国继任的首相艾德礼意识到,给予殖民地独立,比不得不面对大规模暴动更好,随着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太阳终于在大英帝国落下。英国和法国将政府、文化和语言的重要传统留在非洲、亚洲和中东。在许多殖民地,受过教育的活跃团体随时准备着争取独立,在实现独立后,他们也准备好成为新国家的领导人。但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和苏联为在这些年轻的国家扩展自身影响力而激烈竞争。到了1980年,联合国的154个成员中有一半以上是1956年以后加入的。
-(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下)》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战后初期英、美、苏三国各自的战略目标及其制定的依据。
(2)阅读材料二,充分提取信息,结合所学,说明战后初期殖民地国家获得的发展与面临的阻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2年10月1日,日军运送1816名英俘和回国休整部队等881人的“里斯本丸”号,自香港启航行至舟山群岛附近时沉没。针对这一沉船事故,日本官媒《朝日新闻》报道的内容主要有两点:
(1)“里斯本丸”号是遭美国潜艇盲目袭击而沉没的;
(2)事故发生后,日军立刻派船前往现场救援,救起了数百名英军。
“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的部分材料
序号 材料(节选) 出处
① 我方于万难中救得英人数百......据英人自称,于船身将沉时,夺舱呐喊,被敌军机枪扫射 1942年10月22日浙江省政府致电国民政府外交部(电文)
② 跳海后周边有数艘日本船只,但一些人靠近日船时,便被射杀在水中(克拉克森) 被救英俘证词 1946年香港军事法庭审判记录
③ 日军看见中国人救了很多战俘后,他们才开始营救(汉密尔顿与杰克逊)
④ 因有杉山(船上最高指挥官)支持,我命令大副执行了封舱命令 “里斯本丸”号 船长经田茂辩词
⑤ 大部分的救援船只并没有把这些战俘救起来
⑥ 电报内容:“日本各地劳动力不足状况日益显著......要求但凡船舶归航必须携带白人战俘若干名,希望冬季到来前运输到位。” 1942年9月8日日本陆军省俘虏情报局电报《运船电第五五七号》,送达香港总督参谋长、各船长.
⑦ 战俘船应悬挂红十字旗,并标明“PW”字样,战俘劳动不得过度并不得与作战有任何关系 《日内瓦公约》规定
针对《朝日新闻》报道中两点内容的真伪性,分别选取如表中两则材料(写出序号即可)进行考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方如此报道的原因。
  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D
  2.C
  3.A
  4.A
  5.A
  6.C
  7.D
  8.A
  9.C
  10.B
  11.C
  12.D
  13.B
  14.C
  15.A
  16.D
  17.D
  18.B
  19.D
  20.C
  21.D
  22.A
  23.B
  24.B
  25.D
  二、材料分析题答案
  26.
  (1)趋势:经济发展持续下降。
  原因:苏联模式弊端积重难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活力下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军备竞赛加剧国民经济畸形发展;美苏长期对抗拖垮了苏联的经济,经济建设投资乏力;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入侵阿富汗拖累经济、西方和平演变。
  (2)关系:美苏军备竞赛是冷战的重要表现和显著特征;军备竞赛使冷战局面日益紧张,并有向热战特别是核战争发展的风险;冷战的持续使美苏两国军备竞赛势头长期居高不下;经济处于劣势的苏联的发展困境加剧,最终解体,美苏冷战结束。
  27.
  (1)英国战略目标:维持大英殖民帝国的完整。
  依据:英国在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国力受到严重消耗,无力争夺世界霸权。
  美国战略目标:建立世界霸权,建立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
  依据: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是唯一有能力设计世界新秩序的强国。
  苏联战略目标:确保苏联获得庞大的势力范围,控制共产国际,在东欧推广苏联模式。
  依据:二战后苏联虽然经济上稍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在二战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2)发展:英、法的殖民统治瓦解;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建立;新兴民族国家在联合国中的比例增大,有利于促进和推动维护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新兴民族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阻碍: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的文化烙印,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着消除殖民主义影响,进行文化重建和复兴民族文化的重任;在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为自身利益不断干涉他国内政,严重影响了第三世界的独立发展。
  28.
  考证:
  关于 “里斯本丸” 号是遭美国潜艇盲目袭击而沉没的:材料③英俘证词中提到跳海后被日军射杀,材料④船长辩词中提到封舱命令,可证明该报道为假。
  关于 “事故发生后,日军立刻派船前往现场救援,救起了数百名英军”:材料①电文中提到英人被日军机枪扫射,材料②英俘证词表明日军见中国人救战俘后才开始营救,可证明该报道为假。
  原因:掩盖日军在战争中的暴行,美化侵略形象;稳定国内舆论,维护其在战争中的利益;企图逃避国际社会对其战争罪行的谴责和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