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如表为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6~前公元11世纪)村落遗址出土遗存。由此可知,这些村落( )
类别 遗存
农业用具 青铜制的镰刀、锄头,木质的耒耜,还有众多用于灌溉的陶制水管,部分水管上刻有简单的水流标记
畜牧遗迹 大量的绵羊、山羊骨骼,带有绳索勒痕的牛骨,以及用陶土烧制的牲畜饮水槽,槽壁有磨损痕迹
陶器残片 有绘着农耕与畜牧场景的陶罐碎片,以及用于盛放粮食、水的各种形状的陶制容器,容器底部有烧制时的垫痕
A.农业与畜牧业地位并重 B.具备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
C.社会经济具有一定发展 D.存在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工
2.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下列属于波斯帝国特征的是( )
A.希腊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 B.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的制度
C.建立货币税为主的税收体系 D.最高主宰国王宣扬君权神授
3.拜占庭帝国希拉克略王朝存在于公元610年到717年,在其统治期间,为了抵御外敌入侵,曾改行省制为军区制,各区的最高首脑为军事长官,身兼二任,既管军事,又负责民政;所有自由农民被编入军籍并授予世袭份地,成为屯田兵,战时为兵,平时务农。上述举措缘于( )
A.基辅罗斯成为东欧的强国 B.奥斯曼帝国迅速崛起
C.阿拉伯人大规模对外扩张 D.西欧国家王权的强大
4.1287年,英国某庄园主指控某农奴以生病为由拒服劳役,但该农奴否认。调查后发现庄园主指控农奴是因为宿怨而非事实,结果庄园主被法庭依法处以罚款,理由是英国庄园的习惯是农奴生病可免服或缓服劳役。该案例表明当时英国( )
A.依赖习惯法来维护稳定 B.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废止
C.法律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D.封建生产关系已经瓦解
5.御家人制度是古代日本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将军和御家人结成的主从关系制。将军赐予御家人官职和土地并保护其既得利益,称为“御恩”。御家人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和服军役义务,称为“奉公”。御家人制度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庄园经济的衰退
C.幕府政治的特点 D.中华文化的影响
6.古代某文明位于今尤卡坦半岛和危地马拉以及洪都拉斯,它以其科学和艺术的显著发展而闻名于世。 “他们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字母或记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属于“他们”的文明成果是( )
A.随处可见的“浮动园地” B.马丘比丘城遗址
C.祭祀用途的金字塔庙宇 D.洪水与方舟的传说
7.1694年,英格兰银行建立,这缓和了其工业发展过程中时常出现而且十分关键的资金问题。此后,英格兰银行不仅开展国内业务,同时还把业务扩展到国外。这样一来,拥有英格兰银行的伦敦就成了最初的“国际金融中心”。据此可知,当时伦敦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 )
A.巩固了英国工业霸主地位 B.为了服务于对外战争的需要
C.源于商业革命发展的推动 D.体现了蒸汽时代英国的优势
8.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之初,探险家们的目的主要是“寻找香料和发现基督徒”;随着新大陆的不断发现,欧洲人的目的逐渐转为“蚕食、鲸吞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乃至于彻底征服和瓜分整个世界”。该学者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 )
A.拉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B.改变了探险家们的初衷
C.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D.掀起了瓜分世界的浪潮
9.下列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基本一致的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结论
A 麦哲伦首次进行环球航行 开辟了亚非之间的贸易通道
B 16—17世纪,欧洲兴起“科学革命” 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C 宗教改革首先发端于德国 反映了统一对信仰产生影响
D 莎士比亚发表《李尔王》等作品 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蓝图
A.A B.B C.C D.D
10.18世纪,法国学者认为“历史学不应当仅仅记录琐碎的事件,而应当能够类似于牛顿的科学,能把事实还原为定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历史学的基点就应当扎根于“人的科学”所揭示出的人性,揭示“人类精神的毁灭、复兴与进步”。这一主张( )
A.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B.开启了史学的科学化趋势
C.深受理性主义思想影响 D.助推了欧洲宗教改革兴起
11.有学者说:“1688~1714年间,英国政府处于一个急速转变的过程中——它必须尽可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金融军事政权,一个不断增长的组织得很好的国内行政机构,一支正规的军队,以及能够作为一个欧洲大国而采取行动的这样一个国家,其政治首脑以及行政机构的构建,显然不可能凭空出现,只能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该学者强调的是,英国( )
A.宫廷政变方式具有明智性 B.政治发展的渐进性和务实性特点
C.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冲突 D.专制王权与议会的矛盾不可调和
12.在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城市,如伦敦和曼彻斯特,城市空间呈现这样的状态:东区为工人阶级居住区,西区为上流社会区域。法国历史学家夏尔勒描述巴黎时指出:“一边是热闹的工业场所,一边是从事智力劳动坐享其成的社群。”这表明工业革命( )
A.加速了西欧国家城市化进程 B.瓦解了传统等级观念
C.加剧了社会阶级的空间分化 D.恶化了工人生存环境
13.如表所示为1870年、1913年英国的部分经济指标(单位:英镑)。据此推知,英国( )
年份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海外投资总额
1870 3亿 2亿 约7亿
1913 7.69亿 约6亿 40亿
A.工业优势显著扩大 B.殖民霸主的地位确立
C.经济扩张方式转变 D.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
14.下表是巴黎公社运动发生后欧洲其他主要国家国内的反应情况。由此可见,巴黎公社运动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是( )
国家 反应情况
英国 资产阶级媒体谴责公社暴力,工人阶级声援公社革命,政府默许法国镇压行动
德国 与法国联合镇压公社,马克思总结教训、丰富工人运动理论
俄国 革命者将公社视为无产阶级政权雏形
意大利 配合法国追捕流亡者
A.资本主义秩序受冲击 B.实力均势格局难以维持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各国分化组合进程加快
15.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达成秘密谅解;“忘却”在非洲法绍达的争端以及过去25年来积累的旧怨。法国人承认英国对埃及的占领,英国人则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渗透。英法的这些举动旨在( )
A.制造事端挑起大战 B.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C.构建国际公约体系 D.应对来自新兴势力冲击
16.1810—1815年,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人民革命情绪高涨,纷纷进行武装起义,革命势力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这一时期拉美革命运动高涨的外部原因主要是( )
A.欧洲局势的变动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海地独立的鼓舞 D.美西战争的影响
17.下图是1922年1月英国杂志发表的漫画《献祭》。画面中,头戴罗马头盔的不列颠娜站在名为“裁军”的祭坛前,献上写着“海上霸权”的三叉戟,一旁的山姆大叔拍手称快。该漫画揭示了( )
A.和平运动的呼声日益高涨 B.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C.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妥协 D.英国巩固了海上优势地位
18.如图所示为苏联1931年的一幅宣传画,标题为《嗨!加入集体农庄》。该宣传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B.为工业化道路奠定基础
C.体现了战争时期的要求 D.反映了重工业优先方针
19.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扎格鲁尔等人在1918年底制定《民族要求宪章》,旨在“尽可能通过合法的和平方式,谋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同时面对大规模的反英武装起义,发出号召:“工人回到工厂去,农民回到田中去,学生回到学校去”,这反映出埃及民族解放运动( )
A.受到了甘地思想的影响 B.缺乏武装斗争作为支撑
C.存在斗争策略上的分歧 D.和平方式导致运动失败
20.1941年,德国将战局扩大到冰岛以及格陵兰岛附近,罗斯福随即也宣布将“中立区”扩大到亚述尔岛和冰岛附近海域。同年7月,美军登陆冰岛,并在冰岛建立海军基地,组建了丹麦海峡巡逻队。这表明当时美国
A.开始卷入世界战争 B.着手应对战争威胁
C.彻底放弃中立政策 D.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21.二战结束后,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进行大规模经济援助。苏联则主导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强化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美苏进行经济援助的战略意图是( )
A.巩固阵营内部并扩大地缘影响力
B.努力构建以本国为核心的贸易集团
C.通过经济援助实现意识形态输出
D.利用战后重建削弱德国的工业潜力
22.欧洲人把二战后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称之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推动这一时期欧洲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包括( )
①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③市场机制的运用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3.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24.二战后,非洲一些国家通过武装斗争方式实现独立,另一些受宗主国政治制度影响较大的国家则是在宗主国让步和交权后取得独立。非洲多数国家采取共和政体,实行政党政治,有一党制,也有多党制。只有摩洛哥等少数几个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国王。这主要体现了非洲政治发展的特点是( )
A.必然性与偶然性 B.统一性与多元性
C.长期性与复杂性 D.独立性与依附性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蒙·玻利瓦尔(1783—1830年)出生于委内瑞拉的一个白人贵族家庭。他少年时代接受了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洗礼,青年时代就参加祖国独立解放事业。他认为应该解放黑人奴隶,给印第安人以平等权利,用法律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他虽然崇奉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但又认为绝对的民主自由和联邦制都不利于新生共和国的巩固。他设计了一套介于传统的君主制和欧美共和制之间的政治体制。他设想只有新独立的拉丁美洲“各国的大联合,组成足以与欧洲抗衡的均势力量,才是不可摧毁的。”玻利瓦尔为争取在美洲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争取新国家创造繁荣和进步、争取被压迫群众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争取社会改革付出了毕生的经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独立战争的经验被拉美和整个第三世界人民当作反对现代殖民主义斗争的宝贵遗产。
——摘自罗荣渠《美洲史论》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鼓舞下,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末,亚非新独立的国家已有69个,此后又逐渐增加到120多个,东方民族主义取得决定性胜利。以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为标志,发展中国家作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在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以及争取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主义从争取政治独立和国家主权变为争取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本国正当经济权益,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20世纪60年代,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便是发展中国家力图维护合法经济权益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徐煜《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初拉美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胜利以来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对当代国际格局的深远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孤立主义是美国自建国至一战前财欧洲的基本原则。一战后,美国掀起了狂热的反战情绪,人民认为加入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造成了大量牺牲和经济损失。威尔逊总统试图以理想主义重塑国际秩序,但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标志着孤立主义的胜利。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企业大批破产,政府和民众都高度关注国内的经济问题。1937年关于美国是否要再次参加世界大战的调查显示,美国每20个人中就有19个反对参战。
——摘编自王为《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孤立主义》
材料二 随着法西斯国家的扩张,美国国内出现反对法西斯侵略的群众运动,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孤立主义的局限。1937年,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防疫演说”呼吁对侵略国家实施“隔离”。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美国修改中立法,决定实施“款现运”。1940年,罗斯福推动《租借法案》通过,宣称美国应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孤立派首领、参议员阿瑟·范登宝写道,偷袭珍珠港的“那一天是孤立主义的终结”。
——摘编自刘梦然《浅析二战中美国孤立主义的终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美国实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拆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调整产生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推动历史从原始人类分散生活的各个点到最后联结为世界一体的这一横向发展过程的决定力量,同样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在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对新地区的开拓,与相邻地区的交换和交往,必然不断扩大。这种扩大必然导致彼此之间闭塞状态的突破,彼此闭塞状态逐步突破的过程,也就是历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过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分别结合公元前6世纪至15世纪,15—17世纪世界历史的重大史实,说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这一命题。(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C C C C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A D A C B C B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A B D B
25.(1)背景:北美独立战争的鼓舞;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西班牙殖民霸主地位的衰落;玻利瓦尔的个人作用。
(2)表现:独立国家数量增多;新兴政治力量崛起;从争取政治独立转向争取经济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深远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促进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促进国际秩序向民主化、多元化发展。
26.(1)原因:历史上孤立主义的传统;民众对一战的反思与反战情绪;避免受国际条约义务的束缚;经济危机爆发,政府和民众优先关注国内问题;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力的制约。
(2)影响:壮大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加速了二战的结束进程;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为战后美国主导国际秩序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27.示例:公元前6世纪至15世纪:农耕文明的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文明间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中古时期,农耕文明继续发展,7世纪阿拉伯人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不断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3世纪初,随着游牧经济的发展,中国北方草原出现蒙古汗国。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
15—17世纪: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封建庄园制度的逐渐解体,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1500年前后,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西欧的殖民掠夺、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就是世界各地区在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从闭塞走向联系,从分散到连为整体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