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第八中学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 6 月月考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 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 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墓葬中发现有距今 8000 年左右的骨笛十多件,都是用大鸟翅骨
或腿骨制成(图一)。距今 7000—5000 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则出土有一 百六十多件骨哨,也多是截取禽类动物的肢骨制成(图二)。上述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该时期( )
A .骨质器物成为主要生产工具 B .不同地域发展具有相似性
C .生产力发展有赖于技术革新 D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2 .秦及汉初,田部是基层负责田籍编订与田租征收的重要机构。武帝以后,田部系 统被裁撤。魏晋以后,汉初制定的根据谷物不同形态与种类制定计量标准的情形再也 未出现。以上现象表明秦到魏晋时期( )
A .小农经济遭受冲击 B .租税制度发生变化
C .官府征税成本增加 D .南方经济结构改变
3 .汉武之时,朝廷兼有河西之地,“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 掖、敦煌,列四郡” ;至宣帝时,置都护以主西域军政诸事。东汉时,班超父子经营 西域。上述举措( )
A .便于佛教传入中原地区 B .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 .解决了两汉的西北边患 D .实现了对西域的郡县制管理
4 .在朱熹看来,儒家尽管在汉代取得一尊的地位,但是随着汉代政权的崩溃,释、 道各自取得了大的发展,甚至可以和儒家思想体系相抗衡的力量。朱熹带着忧心忡 忡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感,综罗百代,重振儒学理论体系。这反映了( )
A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后逐渐丧失 B .理学形成源于对佛道思想的借鉴
C .文化交融促使儒学不断自我革新 D .朱熹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排斥佛道
5 .据《新唐书·选举志下》记载,唐玄宗时规定:“凡官,不历州县者,不拟台省”。 肃宗至德元年( 756 )敕文重申:“其御史须曾任州县理人官者方得荐用。”张廷珪进士 及第,补白水尉,以制科异等,“累迁监察御史,按劾平直”。故史称,唐代选任监察 御史“多自京畿县尉”。这反映出唐朝( )
A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 .行政和监察体制渐趋合一
C .官员课考体系健全
D .注重保障政治运行的成效
第 1 页 共 5 页
6 .《宋史》记载:“道学(理学)盛于宋,宋弗究于用,甚至有厉禁焉。”“淳祐元年( 1241 年)正月,上(皇帝)视学,手诏以周(周敦颐)、张(张载)、二程(程颢、程颐) 及熹(朱熹)从祀孔子庙。”这可以用来佐证宋代( )
A .治国方针的嬗变 B .理学的现实地位
C .社会治理的困境D .士人阶层的分化
7 .史书记载,女真人在金朝建立前不知纪年与节庆,在灭辽、宋后才有节日。其正 月十六纵偷一日为戏,抢劫他人而不被官府追究;其五月初五要举行射柳活动(骑马 射断柳枝并能及时接住);其九月初九有拜天和出猎习俗。这体现出( )
A .女真民族节庆融合了汉地节庆习俗 B .农耕生产方式改变了女真节庆内容 C .女真节庆受其生产与生活影响较大 D .节庆内容体现女真民族封建化历程
8 .王安石遇一老妪,老妪日:“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 役如故。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
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这反映了新法
A .触犯官僚集团利益 B .用人不当官吏扰民
C .力图保障农民利益 D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9 .明朝平定云南后,朱元璋即下令:云南各“府、州、县学校,宜加兴举,本处有司, 选保民间儒士堪为师范者,举充学官,教养子弟,使知礼仪,以美风俗”。这一举措 ( )
A .实现了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 B .构建文化认同巩固统治
C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模式 D .瓦解了西南的土司制度
10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主张“以 天下万民为事”。同时期的顾炎武强调“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表明 两位思想家都主张( )
A .存天理,灭人欲 B .批判君主专制
C “格物致知” D “工商皆本”
11 .埃及第 27 王朝经历了多位波斯国王的统治,大流士一世不满冈比西斯二世对待 埃及神庙的态度,他与埃及祭司建立了密切关系,并参考圣书中君主友好对待臣民 的态度加以模仿,以至于埃及人说他是“所有外来国王中唯一一位在活着的时候就被 奉为神灵的人”。这反映大流士一世在埃及的成功统治得益于( )
A .扩大文明交流 B .宣扬君权神授
C .促成民族融合 D .推行宗教宽容
12 .《西哥特法典》( 654 年),明确规定在法庭上“任何自由人不得拒绝任何奴隶向他 提出的诉讼” ,“为国王服务并担任令人尊敬的宫廷官职的奴隶”以及其他国王奴隶, “依本法与自由人一样可以出庭作证”。这些规定( )
A .适应了封建经济社会变革 B .直接冲击欧洲封建王权统治
C .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D .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足
13 .玛雅人认为玉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食物,还具有神圣的意义。尤姆·卡克斯作为 玉米神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玛雅艺术中,如下图是玛雅人的鸟形玉米神陶罐。据此可
第 2 页 共 5 页
知,玛雅文明( )
A .陶器制作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B .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C .宗教信仰与社会生产联系紧密 D .文化生活比较丰富
14 .在 16 世纪的墨西哥存在两种类型的土地赐予制度:骑士份地的赐予和牧场的赐 予。经这种分配方式获得的土地在总督的赐予书中有这样的描述:“一旦你拥有它,它 就将属于你和你的继承人,你将有权按照你的意愿出卖、转让、遗赠 …… ”。这些土 地制度的实行( )
A .阻碍了大地产制度的发展 B .为工业革命的扩展准备了条件
C .加剧了殖民地经济的畸形 D .加速了殖民国家资本原始积累
15 .14 世纪中期开始,西欧的艺术家们将体育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如在绘画、雕 塑等作品中出现了深入的探索。这一现象得益于( )
A .宗教改革的推动 B .科学革命的助力
C .人性的不断解放 D .天赋人权的传播
16 .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洛克( 1632~1704 )强调“自然权利”(生命、自由、财产), 认为政府需保护人权(政治自由)。亚当·斯密( 1723~1790 )将自由原则扩展到经济
领域,主张市场自由化是政治自由的延伸,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二人对自由的 理解( )
(
B
.完善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D
.源于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A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 .暴露资本主义自由的虚伪性
二、非选择题(共 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体育是在农耕文化状态下孕育出来的体育活动形式。中国古 人认为健康一方面表现为人体自身元气、精神、形体之间的和谐一致,另一方面表 现为 “ 人与天地相应 ” 。春秋战国时期的体育活动被作为一种维护社会政治和伦理 秩序以及个人修身养性的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的体育组织形态以群体制为主,即以 社会群体的组织形式,分散自主地进行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例如上流社 会热衷于投壶、田猎,中下层社会流行蹴鞠、角抵,军中盛行武艺、举鼎,养生者 和老年人好行气养生之术。
材料二 轴心时代,希腊境内独立的城邦时常兵戎相见,这就需要男性公民凭 借健壮的身体和熟练的搏斗技能成为克敌制胜的战士。古代希腊人崇尚人体的健美, 他们追求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和优异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所固有的练武、健 身功能受到希腊统治者的重视。古代奥运会借助激烈的体育竞争,以显示各国的军 事潜力。古希腊由国家来统一组织社会成员进行体育运动,雅典的男孩需要系统地 学习和训练五项竞技:赛跑、跳远、投标枪、掷铁饼、摔跤,这是社会上最为流行 的个人项目。古希腊的竞技体育项目适应的范围有较多的局限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其类型构成上的特点,和欧洲古代社会强烈的自觉个性的倾向相一致。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样奎《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比较研究》
第 3 页 共 5 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轴心时代中国与希腊体育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轴心时代中国与希腊体育差异的成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英国最基层的自治机构是庄园。庄园并不是一级地方政府机构, 但英国及欧洲各国所实行的采邑分封制使得庄园领主实际上行使着一级基层政府的
权力。庄园的管理中心是庄园法庭。庄园的自由农和农奴,均可出席庄园法庭。庄园 法庭的自治权限表现在选举庄头和其他办事员,分配庄园的耕作、播种、收割等各种 劳役,一般采用传统的习惯法解决争端、惩罚罪行;还表现在司法审判中适用陪审团, 陪审团的存在对庄园领主和管家的权力构成了一种制约。教区原本是天主教会的最基 层组织,教区设有由教民选举产生的教区委员会会议,在庄园体制逐渐没落以后,教 区渐演变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政府单位。
材料二 英国的城市很早就取得了自治市的地位。12~13 世纪,英国的城市得到 了较大的发展,富裕的城市用金钱向国王购买自治权。到 13 世纪,大城市大都已享 有英王颁发的特许状,称为自治市。这些自治市都享有自主管理权,自行设立市法院 并选举自己的法官,就地审理城市内部的各种民事及刑事案件,有权派出代表参加全
国议会。
——以上材料摘编自雷恒军、吴国源著《制度变革的民情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英国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后期英国城市自治的影响。
19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秦汉历史时,确立了学习主题,构建了时空坐标。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为题,撰写一 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 理清晰。)
第 4 页 共 5 页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 8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译介和学习西学,研究、反 思以及批判传统文化的浪潮,形成蔚为壮观的 “ 文化热 ” 。“ 文化热 ” 大体经历了以 思想启蒙和西方思想文化理论译介、传统文化阐释研究和全盘西化论两个阶段。在
“ 文化热 ” 中,各种西方思潮走马灯般在中国亮相。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从崇尚理性 到非理性泛滥时代的哲学、科学、文化思潮,潮涌般展现在中国知识界面前。实际上, 由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现代性问题尚未显现,后现代性问题更 是无从谈起,学界对理性主义,特别是非理性主义尚缺少清晰、明确的把握和深刻的 理解,主要是介绍、传播,以及照搬套用。在西学热度日益增长的同时,传统文化也 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 20世纪 80年代的文化建设中,思想文化界对传统文化的态 度分为两极:一端是新儒家高举起捍卫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大旗;另一端是以西方文化 为参照物,将传统文化视为 “ 衰落的文明 ” 、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严重障碍,对其进行 毫不留情的批判。
——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 1949~201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时期“文化热”出现的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的“西学热”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理 解。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C D B C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C C C A
17 .(1)差异:功能与目的不同:中国体育用于维护社会政治和伦理秩序、个人修身养性; 希腊体育为培养战士,显示军事潜力。
组织形态不同:中国以社会群体分散自主开展(群体制);希腊由国家统一组织。
项目特点不同:中国项目多样,分阶层流行(如投壶、蹴鞠等);希腊流行五项竞技等个人 项目,范围有局限性、针对性。
理念侧重不同:中国追求人体与精神、天地和谐;希腊崇尚人体健美、发达肌肉等身体素质。 (2)成因:经济基础角度:中国是农耕经济,注重人与自然协调,体育受农耕文化影响;希 腊多山地海洋,城邦间竞争,体育为军事服务。
政治制度角度:中国春秋战国宗法分封、百家争鸣,体育维护伦理秩序;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重视公民军事素质,国家统一组织体育。
文化观念角度:中国儒家等思想重修身、天人合一 ;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崇尚人体美、个人竞 技,追求个性展现。
18 .(1)特点:村庄和庄园是主要的基层治理单位;以习惯法律作为治理依据;体现了一定 程度的民众自治;基督教会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2)有利于城市维护自身秩序,保障市民权益,推动城市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商 业、手工业等经济活动的开展,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领主统治, 促进了英国从封建制度向近代政治制度的转变;有利于文化教育的传播与繁荣,为文艺复兴 等思想文化运动在英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19 .论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论述: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 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秦朝首创皇帝制度,建立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实行统一度量衡,确立
了中央集权制。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汉武帝推行刺史制度、察举制和中外朝制,兴办太学
等,使中央集权体制趋于成熟,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普及,封建小农经 济占据主导地位并初步发展;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加强了对工商业的控制;陆上和海 上丝绸之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经济发展为政权稳固奠定物质基础。从秦朝“焚书坑儒” 到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政府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加强; 蔡伦改进造纸术、汉赋兴盛、史学成就斐然,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 础。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 化交流。
结论:秦汉通过以上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20 .(1)表现:西学热,即学习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从崇尚理性到非理性泛滥时代的哲学、 科学、文化思潮;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即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再批判和再利用。
(2)理解: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民众了解世界的愿望强烈,大量西方思潮
传入中国,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是,对西方文化,要持理性与
客观的态度,不能盲目照搬、追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妄自菲薄,要在反思、再认识
的基础上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 果,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推动民族文化在继承借鉴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