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实用性联考卷(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六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实用性联考卷(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6 11:1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6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三高考实用性联考卷(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月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随后,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开始两器分离,继而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着陆巡视器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开始进入火星大气。
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主要有降落伞展开、抛大底、抛伞抛背罩几个步骤。当速度降至100米/秒时,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再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在距离火星地表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准避障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装置的保护下,落到火星表面。
5月29日,我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30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近地轨道精准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天和核心舱迎来第一位“访客”。按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共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
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始,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就徐徐展开了。时至今日,中国航天事业在几代航天人的顽强拼搏下,在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像英国广播公司所说:“中国最近在太空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
(选自《南方日报》《中国青年网》等)
材料二:
自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进入大椭圆环火轨道、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的南部预选着陆区,已经过去了3年多的时间。几年来,它们获取了哪些宝贵的科学数据?帮助我们解开了哪些关于火星的谜团呢?
有没有水?
祝融号在着陆区附近探测时所走过的岩土,与火星表面常见的火山岩之间存在明显差别,其层理结构不像是由多年风沙沉积所形成的,反而具备了许多水流冲刷地貌的特点。科学家推测,这些岩石可能形成于北部乌托邦平原古海洋的海退过程,这一推论很好地支持了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古海洋的假说。
除此之外,由于地面像一层硬壳,祝融号在火星行走的初期,出现过车轮打滑的情况。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光谱分析后,人们推测这与地面的岩石结构有关,火星地表岩石可能含有水合二氧化硅或含水硫酸盐,这些物质都需要大量的液态水才能形成。
随着探测的不断深入,祝融号发现周围的沙墙上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裂纹,这些裂纹很像液态水蒸发后留下的痕迹,或是大气中的水汽在霜降与降雪过后,在岩土上留下的痕迹。
火星上空的眼睛看到了什么?
2023年4月,天问一号捕捉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其空间分辨率达到了76米,为国际领先水平。除此之外,天问一号多次穿越火星南北极区,获取了大量火星极区空间环境的重要参数;帮助科学家完成了我国首次火星无线电掩星观测实验,为后续开展火星大气反演科学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火星探测成果也反过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火星大气成分可作为电池反应燃料物质,制备火星电池;火星土壤可用来制作纤维材料……
通过天问一号任务,我国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合作与交流,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推动下,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正在不断加深。
按计划,我国将在2028年发射天问三号,完成采集火星表面岩土样品并返回地球的任务,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目标。火星的起源是什么?经历了哪些地质演化?以及最重要的问题——是否有生命存在过?相信到那时,我们将对这些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摘编自韩大洋《询天问火,火星回答了我们什么?》)
材料三:
《火星,我们来了》,是一部写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报告文学。
1958年,我从苏联留学归国,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在钱学森和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航天四老”的领导下,开始走进航天领域。那时候真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一穷二白。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时,一个简单的小小的电信号连接器,国内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制造。东方红一号距离地球最远点是2300多千米,而天问一号距离地球最远点是4亿多千米,两者之间,差不多是十几万倍。这还不仅仅是距离长短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其科技含量的云泥之别。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可以说是中国航天发展的一个缩影。
《火星,我们来了》讲述了许多火星探测科研工作者的故事,他们中很多人我都认识,有一些还是我曾经的老同事。特别是看到一大批年轻人,通过项目的锤炼,快速成长起来,更是令人欣喜。航天系统有一个好传统,接力棒一棒一棒往下传,新人一代一代在成长,砥砺奋进,一往无前。几代航天人的实践和心血凝聚成“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必须传承弘扬。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探火”就是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
(摘编自孙家栋《〈火星,我们来了〉序言》)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大底分离 ②超音速开伞 ③大气进入 ④悬停成像 ⑤抛伞和背罩
A.②①⑤③④ B.②①⑤④③ C.③④②①⑤ D.③②①⑤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问一号探测器机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后,才准备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分离,但环绕器并不需要在火星着陆。
B.中国科学家分析推测,火星北部可能曾经存在过古海洋,此依据来源于祝融号对火星着陆区附近岩土的探测。
C.2023年4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为我国开展后续火星探测与科研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D.按“探火”计划,天问三号将要完成采集火星表面岩土样品并返回地球的任务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目标。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补充“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这一历史材料,与现实场景形成今昔对比,突显今日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B.材料二多处使用设问句和反问句,激发读者阅读和探寻答案的兴趣,强调重点内容,引导读者思考关于火星探测的关键问题。
C.材料三以“国内无法制造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电信号连接器”为例,证明了在科技含量上东方红一号和天问一号有云泥之别。
D.从材料一到材料三,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都可以说明中国航天人已经把我国建设成了航天大国,正在向航天强国迈进。
4.承担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与“祝融号”,其命名有何深意?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5.为什么中国能在太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能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不能真正逃出故乡
王鼎钧①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我想念的人,坦白地说,我本来很绝望,①来年的蝴蝶怎能找到去年的花。我读他们的信如读敦煌残卷,此心此情宜狂歌,宜痛饮,宜擂鼓,宜作雕刻。我要像婆娘一样大哭,像守财奴数钱一样细数今昔,像得手的小偷一样暗中安慰。从前,小时候,见过两个久别重逢的老头子互相抓紧,兴奋地叫道:“老小子,你还没死啊!”我需要同样粗鄙的语言。
中国的人口毕竟由五亿增加到十亿,②泰山虽然石多,缝隙里一线土壤即可成蚁穴。我不该设想他们早已死了,可是此刻,我不但觉得他们一一死而复生,连我自己也是再活一次。伴随着这种感觉而生的一个念头是,我们都仍需再死。他生未卜,此生未休,这一段奇异的人生如何度过?老师未教,爱人未叮咛,朋友未切磋,父母未耳提面命。那流经我们心房心室的漩涡,书本上读不到,电视上看不见,书记未记,社论未论,考证未考。
失而复得真好。我们的一生由许多人玉成,缺少哪一个都不行,并不是缺少哪一个都行。而今,彼此通信②已是铁打的事实,我仍觉恍惚,如醒中说梦,梦中说醒。树的倒影落在水上,鱼来吮吸鸟羽,但鱼不知树,树不知水,鸟不知鱼,鱼不知鸟。③红漆漆过的棋枰上,马车兵卒仍然在,只是换了位置。世路如U,转一个大弯回到原处,但两端只能遥望,不能连接。
也许,必得我们互相抓紧,高叫老小子你还没死。不,乍见翻疑梦。也许必得比邻而居,两家共享一棵绿杨,晨昏听对方的鸡鸣狗吠。不,雪泥鸿爪最易泯灭。世事无非如此:遗失比拾得真实,拳头比红唇真实,饥饿比饱足真实。但那一天还遥远。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我们先享受过渡。也许,焰火的迷人之处就在它会熄灭,而熄灭之前无可取代。也许,焰火的美丽就在它背后有个黑暗的天空。
所以目前我满足,薄醉微醺似的满足。目前窗外正有冷雨,雨把小水,点洒在窗上,挂在窗玻璃上的水点像个孕妇一样膨胀,下垂,贴着玻璃往下钻,钻进了以前水滴流过的轨道就慌张转弯,左冲右突想钻到窗子里面来。在他们眼中,海外游子大概就是这个形象吧。在我眼中呢,他们不是水,是水成岩,千层万叠合成一体,庞大坚硬永不失踪。岩上是海,海面上是漂浮的瓶子,瓶子里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一次,我发现,人不能真正逃出他的故乡。任你在邻国边境的小镇里、说着家乡人听不懂的语言;任你改了姓名、混在第一大都市的一千万人口里;任你在太湖里以船为家、与鱼虾为友,都可以从你的家乡打听到你的消息。有一个村子,村中原来的居民全部迁移了、流离了,村中换尽与他们素不相识的人家,这些后来的住户竟能说出原有住户的行踪。原有的住户尽管到了天涯海角,尽管和昔日历史斩断了关连,也像有什么灵异祟着他、附着他、驱使着他,非向原来生长的地方挂个号留句话不可,即使那村子已经成为一片禾黍,地上的石头地下的蝼蛄也会对着来此寻亲访友的人自动呼叫起来。
不过这些人也是四十年没回老家了,也是近几年才跟老家的人通信。皇天在上,这些人也是辗转四方,为子女找生地,为自己找死地。我们都是靠自己的缺点活下来,理想化为钱币上磨损的人面,名声不过是升空飘摇的汽球。不敢心忧天下;担忧自己的儿女,不敢谈泽被苍生,只偷偷打听几个朋友。蜗牛无须为没有房子住的人道歉。你不能希望老年的回忆等于年轻时期的想像,你只能希望老人的过去并不等于青年人的未来。
时代要每个人都做英雄,我们毕竟是凡夫俗子。四十年不回家的人必定有英雄气概,那一点归心即是凡心。浮生有涯,一语道尽,由常人变英雄,又由英雄还原为常人,造化拨弄,身不由己。每一次都变得你好辛苦。卸下头盔,洗掉化妆,再照个相,在大远景镜头下,我们是小蚂蚁,在大特写镜头中,我们是老妖怪,我们应该可以从这里找到共同语言。
冷雨如箭,还在敲响窗子,打翻野菊。不久,窗外的雨点将化为雪花。我知道,那时,同样的景色也将出现在以你为中心的大地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是我们有同样的冬天。关好窗户吧,一块儿度过:
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冻死狗/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耕牛满地走。”
(原文有删改)
【注】①王鼎钩,台湾著名作家,与余光中齐名。②1979年5月。大陆开始全面开办寄往台湾的平信业务——海峡两岸通邮实现历史性突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三次出现“我找到了”,以重复的语句强调作者为恢复通信而倍感欣喜。
B.文章首段将狂歌、痛饮、擂鼓、雕刻并置,出于语感韵律需要,并无具体表意关联。
C.文中家乡村中的后来住户虽能说出迁居村民的行踪,但迁居村民和原村已斩断所有关联。
D.冷雨敲窗终化为雪花的意象转换,主要用于渲染秋冬季节物候的萧瑟感。
7.下列对文本中画横线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运用生物的错位追寻暗喻游子对故乡的怀念存在时空割裂困境。
B.第②句表明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微小的基础也能支撑起重要的存在。
C.第③句以棋盘翻新象征社会虽经历变迁,但核心人物与规则始终存续。
D.第④句用谚语将抽象的乡愁凝缩为节气轮回的生存经验与民族集体记忆。
8.本文语言风格整体典雅细腻,却在第一段中掺杂了“粗鄙的语言”,是否合理?请结合全文分析。
9.本文通过哪些矛盾冲突来强化“人不能逃出故乡”的主旨?请结合全文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两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当时流辈咸推之。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
(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材料二: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曰:“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则非人。”凡有所为皆曰吾侯闻之不可于意否莫不忖度而后从事。
先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按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
尝与其部将魏忠、谢宁、欧阳翼饮酒驿亭,谓曰:“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及期而死。
三年孟秋辛卯,侯降于州之后堂,欧阳翼等见而拜之。其夕梦翼而告曰:“馆我于罗池。”其月景辰,庙成,大祭。
明年春,魏忠、欧阳翼使谢宁来京师,请书其事于石。余谓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已。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
(节选自韩愈《柳州罗池庙碑》有删改)
材料三:
始州之人各以罂甈①负江水,莫克井饮。崖岸峻厚,旱则水益远,人陟降大艰。雨多,则涂滑而颠。恒为咨嗟,怨惑讹言,终不能就。元和十一年三月朔,命为井城北隍②上。未晦,果。寒食冽而多泉,邑人以灌。
(节选自柳宗元《井铭》有删改)
【注】①罂(yīng):瓶类,大腹小口。甈(qì):瓦器。②隍:没水的护城壕。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有所为B皆曰C吾侯D闻之不可E于意否F莫不忖度G而后从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恰巧,适逢,与《归去来兮辞》小序中“会有四方之事”的“会”意思相同。
B.远,远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岳阳楼记》中“处江湖之远”的“远”用法相同。
C.期,约定的时日,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意思不相同。
D.就,成事,成功,与《劝学》中“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少时聪慧超群出众。他的文章构思巧妙,可以与古人媲美,深受同辈的推崇。
B.顺宗时期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特别器重柳宗元,曾悄悄将其引入宫中参与政事。
C.韩愈认为柳宗元能恩泽百姓,佑福一方,可称为神灵,做了迎享送神诗送给柳州人民。
D.元和十一年三月,柳宗元组织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城北护城壕边打井成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2)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
14.柳宗元曾自言:“勤勤勉勉,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百姓)为务。”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柳宗元利民的事迹。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蹙驴③嘶斯。
【注】①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忆起与弟苏辙曾寄宿僧舍之情境。②老僧:即指奉闲高僧。③蹙驴:腿脚不灵使的驴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的“和”字,是唱和之意,点出作品题材特点,是词人对弟弟苏辙寄诗的回应。
B.前两联以雪泥、鸿爪为喻,表达人生如《赤壁赋》中蜉蝣粟米一般的虚无渺小之意。
C.颈联从抽象的人生感悟转入对具体场景的描写,当年的渑池物是人非:僧死,壁坏。
D.尾联作者通过长路、蹙驴等意象,回忆当年和弟弟赴京应试时所经历的艰辛和不易。
16.历代文人对本诗的评价颇高,但清人吴汝纶评价本诗“起超隽,后半率”,认为诗的开头超凡隽永,但后半部分较为草率。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鹃鸟是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如《琵琶行》中的“ ”,和《锦瑟》中的“ ”,借此表达了悲凉伤感之情。
(2)杜甫的眼中常含泪水,有时为国为民流,有时为先贤仁人流,有时为家人自己流,如《登岳阳楼》中的“ ”,《蜀相》中的“ ”。
(3)郭橐驼种树成就显著的“秘籍”是“ , ”,这既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示了全文的寓意。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楹联,俗称对联、对子、联语等,讲究对称平衡、音韵和谐,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楹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究竟起于何时,楹联界对此 ① ,但一般都认为最早的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蜀未归宋之前,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最早的楹联。
文人墨客,于市肆檐下,以墨润笔,挥洒成联,一气呵成,自成风景。楹联小小一方,却博大精深,蕴藏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一元二气三阳泰,四序五福六合春”,这样的春联自然包含着中国人礼敬万物、普天同庆的文化特征。“曲直自有旁人看,偏正当由社会评”,这样的行业联则传递出积极的社会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拿明朝大学士李贤和神童程敏政的出句对句来作婚联,玄机暗藏,委实妙趣横生,让人 ② 。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练,无论文化高低者,都能欣赏,正可谓是 ③ 。作为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不仅楹联承载着民俗文化的悠久传统,又将古典与文学精粹融会其中,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予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符合语境,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新月派“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B.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你能看到哪些古诗词的“渗透”?
C.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D.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论断强调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关联,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强调构建绿色发展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新动能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不仅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也开辟了生产力发展的绿色新路径。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① 。所谓“新”,一是指“新技术”,涵盖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二是指“新产业”,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是指“新模式”,主要表现为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模式。四是指“新动能”,包括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所谓“绿”, ② 。绿色技术创新是促进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变量。其次是绿色产业。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做强绿色制造业。最后是绿色消费。
③ :一方面,坚持创新为本,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当前,需组织开展绿色科技攻关,强化低碳发展、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坚持制度为基,强化制度体系保障。绿色发展是目标,政策标准是保障。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2.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选择与坚持,是人生航程中的两个重要舵手,共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D 2.A 3.D 4.①“天问一号”中“天问”突出探索宇宙奥秘、解答疑问的目的,“一号”标明是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开端。彰显中国深空探测的长远规划。
②“祝融号”以中国火神命名,寓意中国火神登陆火星,象征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火种,展现中国航天技术实力。 5.①技术积累深厚。从东方红一号到如今的深空探测,技术不断进步;
②航天精神的激励。几代航天人筑梦航天,传承拼搏精神,攻克重重难关;
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共享经验技术,提升创新能力;
④国家综合实力支撑。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提供充足资源保障。
6.A 7.C 8.合理。
①情感层面的真实合理。使用市井俚语、粗犷比喻,展现历经沧桑后的赤子之心,凸显人物情感的真挚与直接。
②美学层面的雅俗互补。粗俗俚语与“敦煌残卷”“狂歌痛饮”等雅言形成鲜明对比,扩大张力,增强情感冲击力。
③结构层面的层次区分。此段以粗鄙语言开篇,打破平静叙述,这种“陡起缓承”的结构设计,强化层次感与可读性。 9.①空间矛盾:地理迁徙与故土记忆难以割裂。肉身漂泊海外或更名移居,但故乡痕迹仍通过人际网络、故地风物永续留存。
②时间矛盾:生命短暂性与记忆永恒性对立。个体生命终将消逝,但记忆如水成岩凝固时空,承载跨越代际的精神延续。
③存在矛盾:群体稀释与个体独特性并存。时代人口剧增稀释存在感,但每个生命轨迹均为历史不可或缺的“密码”。
④精神矛盾:理想幻灭与根基坚守的交织。世俗追求易如气球破灭,深沉故土情结却如磐石稳固,成为永恒精神坐标。
10.BCF 11.B 12.D 13.(1)对那些已经被债主没收(为奴)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2)我被时代抛弃,寄身在这里,和你们交好。 14.①革除陋俗,释放奴婢。②修孔庙。③整修城墙街道,种植名树改善了城市环境。④城北挖井,解决了百姓取水困难。⑤用礼教法度去教育改变当地百姓(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15.B 16.
赞同前半部分隽永,但不赞同后半部分草率的说法。
前四句:①用比喻的手法说理,诗人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形象新颖,含义丰富。
②“雪泥鸿爪”表达了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令人怅惘的思绪。
③也有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生无常的思考。构思精巧,富有理趣。
后四句:①写往日见过的老僧,兄弟俩当年同题诗的墙壁,以及往日路途的崎岖。这些往事的回顾既是对标题“和子由渑池怀旧”中“怀旧”二字的对应。
②也是对开篇“雪泥鸿爪”的阐释。老僧新塔,坏壁旧题,如泥上爪印一般,虽然踪迹会消逝,但记忆永存。
可见这是作者精心构思的作品,不能说草率。
17. 杜鹃啼血猿哀鸣 望帝春心托杜鹃 凭轩涕泗流 长使英雄泪满襟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18.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②忍俊不禁/拍案叫绝/赞不绝口 ③雅俗共赏 19.改:作为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楹联不仅承载着民俗文化的悠久传统,更将古典与文学精粹融会其中,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20.B
21.①突出强调“新”和“绿”两个特质 ②首先是绿色技术 ③发展绿色生产力,要从两个方面着力 22.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它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它强调构建绿色发展体系。这种生产力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新动能。
23.例文:
慎重选择,勇于坚守
人生如同一艘航行在浩瀚海洋中的船只,选择是确定航向的罗盘,坚持则是持续前进的动力。这两者看似矛盾却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指引人生航程的重要舵手。明智的选择让我们的坚持更有价值,而真正的坚持又能让选择最终开花结果。在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我们要慎重选择,勇于坚守,方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慎重选择,勇于坚守,走好人生路,这是每一个人“西行取经路上”的必经关口。学会慎重选择,亦要勇于坚守,一步一个脚印,寻一方净土,找一份踏实,才能走过漫漫征途,迎来满天星辰。
慎重选择,即是从本心出发,想心中所想,急心中所急。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无不需要慎重选择。人的一生要面临多少选择?从呱呱坠地到暮年白发,选择无时不有。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这位智者用一生践行着对真理的选择,即便面对死亡的威胁也未曾动摇。还记得考古女孩钟芳蓉吗?面对众多优秀学校热门专业的哄抢,她却坚定的选择了冷门专业——考古学。她的选择是临时起意吗?当然不,我相信她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定是经过慎重的选择后才能有掷地有声。人生中那些关键的选择时刻,往往决定了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正如航行中的船只,一旦偏离了正确的航向,再强大的动力也难以抵达目的地。
勇于坚守,即勇于坚守初心,不忘本心,用一以贯之的态度坦然面对。2020年病毒肆虐之际,无数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站在最前面,救死扶伤,这是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也是他们对医者仁心的坚守。勇于坚守,是慎重选择的温暖港湾。新时代的我们,不仅需要有慎重选择的决心,还要有勇于坚守的毅力。在人生的航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逆风逆流,唯有坚持才能穿越迷雾,抵达光明的彼岸。那些半途而废的选择,再明智也终将沦为遗憾的回忆。
揆诸当下,有不少商贩面对暴利,选择了不正当竞争。地沟油,虚假带货事件不断发生。也有许多公职人员面对诱惑,选择妥协与出卖灵魂。但我想对每一个人说:请慎重选择,也请勇于坚守。人生航程中,我们需要在选择时保持清醒,在坚持时保持韧性,让这两个舵手协同发力,引领我们穿越人生的惊涛骇浪。
选择决定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坚持决定了我们能够走多远。就像一艘航行中的船只,既需要精准的导航,也需要持续的动力。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愿我们都能培养选择的智慧与坚守的勇气,在人生的航程中,乘风破浪,驶向理想的远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