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自然资源与产业活动第五节《交通运输》知识清单
一、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
1. 什么是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是指利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的社会生产部门。
2. 运输方式与运输工具的区别
运输方式: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
运输工具:是指实现运输方式的工具,例如飞机是航空运输的工具,火车是铁路运输的工具,汽车是公路运输的工具,轮船是水路运输的工具,管道既是运输方式,也是运输工具(用于运输液体、气体等,如石油、天然气等)。
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1. 铁路运输
优点:运量大、速度较快、运费较低、连续性好,适合大宗、笨重货物的长途运输,也适合大量旅客的长途运输。例如,山西煤炭外运就依靠铁路运输,如大秦线(大同—秦皇岛),将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运往秦皇岛港口,再通过海运运往全国各地。
缺点:建设成本高、灵活性较差,受铁路线路布局限制,不能实现“门到门”运输。
2. 公路运输
优点:机动灵活、速度较快、适应性强,可以满足“门到门”的服务要求,适合短途运输和客货运输,尤其是在一些铁路和水运难以到达的地区,公路运输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乡村地区的物资运输以及城市内的配送等。
缺点:运量较小、能耗大、运费较高。
3. 航空运输
优点:速度最快、运输效率高,适合急需、贵重、量少物品的运输,如电子产品、急救药品等,以及长途的旅客运输,能大大缩短旅行时间。
缺点:运量小、运费高、受天气影响大。例如,大雾、暴雨、强风等恶劣天气可能导致航班延误或取消。
4. 水路运输
内河运输
优点: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如粮食、建材等。例如长江内河运输,长江流程长,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径流量大,通航里程长,并构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全年无结冰期,四季可通航,沿岸地区利用长江进行大量物资运输,促进了经济发展。
缺点: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海洋运输
优点:运量大、成本低,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我国的海洋运输分为沿海航线和远洋航线两类。沿海航线又分为以大连、上海为中心的北方沿海航区和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方沿海航区;远洋航线按其航向又分为东行、西行、南行、北行航线,可通达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缺点:速度慢、航行时间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如台风、海啸等可能影响航行安全。
5. 管道运输
优点:运量大、损耗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适合液体(如石油)、气体(如天然气)等物资的运输。例如西气东输工程,将新疆等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跨区输送至我国中、东部地区,促进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缺点: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只能运输特定的物资,且铺设管道的前期建设成本高。
三、中国主要的交通运输线
1. 铁路运输线
分布特点:纵贯南北,横穿东西;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原因分析: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大,且建设铁路的成本相对较低;而西部地区地形复杂,人口相对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对铁路运输的需求相对较小,建设难度和成本较高。
主要铁路干线
“五纵”
京哈—京广线:连接东北的哈尔滨和华北的北京,再纵贯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到达华南的广州,是我国重要的南北铁路干线,促进了东北、华北与华南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
京沪线:从北京到上海,沿线经过天津、济南、徐州、南京等重要城市,沟通了我国两大直辖市以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京九线:北起北京,南至香港九龙,沿途经过众多省市,缓解了京广线、京沪线的运输压力,加强了内地与香港的联系,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焦柳线:从河南焦作到广西柳州,经过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省区,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南北铁路通道,带动了沿线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交流。
宝成—成昆线:宝成线从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成昆线从成都到云南昆明,这两条线连接了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对加强区域联系、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横”
京包—包兰线:从北京经内蒙古包头到宁夏兰州,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铁路干线,促进了华北与西北地区的物资交流和经济合作。
陇海—兰新线:陇海线从江苏连云港到甘肃兰州,兰新线从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这条线是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大动脉,贯穿了我国东、中、西部,对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加强东西部联系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
沪昆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从上海经浙江杭州、江西南昌、湖南株洲、贵州贵阳,最后到达云南昆明,加强了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的联系,推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沿江铁路:大致沿长江分布,促进了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协同发展,带动了长江经济带的建设。
2. 公路运输线
特点:覆盖面广,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趋势。截至2022年底,我国公路通车里程已达535万千米,目前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超过98%。
国道:是国家干线公路的简称,我国国道采用数字编号,分为三种类型,以1开头的是首都放射线(如107国道,从北京到深圳),以2开头的是南北纵线,以3开头的是东西横线。国道连接了全国各大中城市,是公路运输的重要通道。
高速公路:具有车速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效率高等优点,是我国公路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速公路网,例如京港澳高速,连接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
3. 航空运输线
国内航线
特点:实现对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覆盖,我国综合机场体系基本建立,航线密度由东向西逐渐减小。
重要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等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枢纽,客流量大,航线众多,连接了国内各大城市以及许多国际城市。
国际航线
特点:建成了十大国际航空枢纽,截止2022年底,我国已与128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与64个国家保持定期客运货运通航。
意义: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
4. 水路运输线
内河运输:我国内河运输主要集中在长江、珠江、松花江、淮河和京杭运河等水系。其中长江是我国内河运输最发达的河流,被称为“黄金水道”,原因如下:
自然条件:流程长,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径流量大,通航里程长,并构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全年无结冰期,四季可通航。
社会经济条件:长江流域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经济腹地宽广,客货运输量大;长江自西向东入海,与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等多条铁路及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长江航运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
海洋运输
沿海港口群:我国形成了五大沿海港口群,分别是长江三角洲港口群、渤海港口群、珠江三角洲港口群、东南沿海港口群、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这些港口群承担着我国大量的货物进出口运输任务,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
主要港口:上海港、宁波舟山港、青岛港、广州港、深圳港等都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其中上海港是我国最大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在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管道运输线
特点:运量大、成本低、连续性强,但适用范围相对有限且灵活性较差。
主要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重要的管道运输工程,它将新疆等地的天然气资源输送到我国中、东部地区,缓解了中、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改善了能源消费结构,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也促进了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此外,还有西油东送等管道运输工程。
四、交通运输影响我们的生产与生活
1. 对生产的影响
工业生产:便利的交通运输可以降低工业企业的运输成本,保障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和产品的快速销售。例如,钢铁企业需要大量的铁矿石和煤炭等原材料,通过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可以将这些原材料从产地运输到工厂,同时将生产出来的钢铁产品运往各地的市场。
农业生产:农产品的运输需要依靠交通运输,快速、高效的运输可以减少农产品的损耗,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比如,山东的蔬菜通过公路、铁路运输,可以快速到达全国各地的市场,增加农民的收入。
商业活动: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发达的交通网络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便捷,加快了商品的周转速度,提高了商业活动的效率。例如,浙江嘉兴水果市场位于交通线路交汇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水果市场的位置辐射覆盖了浙江全省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山东、上海等省市,成为果品走进长三角市场的输送节点,市场广阔,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交易规模最大的果品集散中心,近年来还积极拓展进口水果市场,着力打造世界水果交易中心。
2. 对生活的影响
出行方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条件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出行,铁路、公路、航空、水路等运输方式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缩短了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加速了人员流动。例如,高速铁路列车的发展,让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适,从“绿皮”车到高速铁路列车,从之前需要花费大半天的时间到现在不到1小时的车程,高速铁路列车不仅带来了方便快捷,更带来了“异地同城感”。
生活品质方面: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获取各种资源和服务,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比如,交通便利使得居民就医、上学更加方便,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可以更轻松地前往各地旅游,丰富了生活方式。
就业方面: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一些城市因为交通枢纽的建设,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入驻,从而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居民收入增加。此外,交通的改善也使得人们的就业范围扩大,出现了一批在一个城市工作,在另一个城市生活的“钟摆族”,跨城通勤已经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五、交通线建设的区位因素
1.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网:缓解交通压力,激活整个路网,增加出海通道,结束无此交通方式的历史,加强与区外的联系等。例如,青藏铁路的开通,结束了西藏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加强了青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联系。
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沿线其他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服务业等。比如西气东输工程,将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带动了沿线管道建设、天然气加工等产业的发展。
2. 政治或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便于物资快速调配和军队机动,提升国防保障能力。例如,在边疆地区建设交通线,有利于加强国防安全。
加强民族团结: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维护社会稳定。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内地与青藏地区各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团结。
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许多贫困山区通过修建公路等交通设施,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脱贫。
3. 科技因素:先进的科技是交通线建设的保证。例如,在修建青藏铁路时,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等难题,依靠的就是先进的科技。科技的发展使得桥梁、隧道等工程技术不断进步,能够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建设交通线。
4. 自然因素
有利方面:地势平坦的地区有利于交通线的建设,建设成本较低;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交通线的运营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
不利方面:地形复杂的地区,如山区、高原等,建设交通线难度大、成本高;恶劣的气候条件,如暴雨、暴雪、风沙等,可能影响交通线的建设和运营。例如,在山区建设铁路,需要修建大量的桥梁和隧道,增加了建设成本和难度;在沙漠地区,风沙可能掩埋铁路和公路,需要采取防风固沙措施。
六、交通枢纽的区位因素
1. 交通位置的重要性:位于多条交通线的交会处,是区域交通的中心节点,能够实现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和衔接。例如,郑州是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位于京广线和陇海线的交会处,连接了我国南北和东西方向的铁路运输,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2. 在此交会的主要交通线:交通枢纽通常有多条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线在此交会,形成密集的交通网络。比如上海,不仅有京沪线、沪昆线等铁路干线经过,还有众多的高速公路、内河航道以及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3. 除此以外的其他运输方式:除了铁路、公路等常规运输方式外,交通枢纽还可能具备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联运。例如,广州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众多铁路和公路线路,同时广州港也是重要的港口,实现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的有机结合。
七、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1. 根据货物的性质选择
贵重、急需、量少的物品:适宜选择航空运输,因为航空运输速度快,可以快速将货物运达目的地。例如,电子产品、精密仪器等。
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途可选择公路运输,实现“门到门”运输,减少运输时间,保证货物的新鲜度;长途则可选择铁路运输中的冷藏运输或航空运输。比如新鲜的水果、蔬菜等,如果是在本地销售,可通过公路运输快速送达市场;如果是长途运输到外地,可采用铁路冷藏运输或航空运输。
大宗笨重、远距离的货物:适宜选择水路运输或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运量大、成本低,适合大宗货物的长途运输,如煤炭、矿石等;铁路运输运量较大、速度较快,也适合大宗货物的中长途运输。例如,山西煤炭运往南方地区,可通过铁路运输到港口,再通过水路运输到目的地。
内陆液体、气体:适宜选择管道运输,安全可靠、连续性强。如石油、天然气等的运输。
2. 根据运输距离、货物数量、价格等情况合理选择
短途运输:公路运输具有灵活性和“门到门”的优势,通常是首选。
中途运输:如果货物数量较大,可选择铁路运输;如果货物急需且数量较少,可考虑航空运输。
长途运输:对于大宗货物,水路运输成本低,是较好的选择;对于急需、贵重货物,航空运输速度快的优势更为突出;对于一般货物且运量较大,铁路运输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时,还要考虑运输价格,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较低的运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