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期末冲刺特训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期末冲刺特训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6 15:3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冲刺特训卷-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弄(huò) 一乘轿子(chéng) B.脊背(jǐ) 瞭望(liáo)
C.纤细(qiān) 脆薄的球(báo) D.夹袄(jiá) 一溜烟(liù)
2.下面的词语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清香的味道 读书的味道 B.因释其耒 爱不释手
C.退却 小溪泛尽却山行 D.桃子熟了 熟悉的人
3.爸爸想在书房挂一副对联:“琴棋书画三分雅,______七分香。”下列填入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A.衣食住行 B.亭台楼阁 C.笔墨纸砚 D.望闻问切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扑腾一声,树枝断了。
B.大熊猫的视力较弱,但嗅觉很灵敏,它们交流的主要方式是留下气味标记。
C.赵州桥的栏板上有精彩的图案。
D.一阵狂风吹过,海面上荡漾起巨浪。
5.愉快的暑假即将到来,我们在享受网络便捷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能轻信网络传言,俗话说得好:“______”( )
A.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D.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6.李明参加“我是寓言故事大王”活动时,准备讲一个寓言故事,让同学明白“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这个道理。他应该讲的寓言故事是(  )
A.《画蛇添足》 B.《杯弓蛇影》 C.《守株待兔》 D.《掩耳盗铃》
二、书写
7.读拼音,写字词。
(1)野生动物园里真热闹,有的老虎、的子、机灵的小、 的孔雀。
(2)越长大越怀念童年,酸甜可口的糖,好玩的鼓,一起采的小伙伴……那些日子已远去,但美好的回忆却一直都在。
8.书写展示。
(1)卷面展示。希望你答题时认真书写,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2)书法秀。请抄写以下诗句,要工整、美观,标点也占格。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三、填空题
9.填入恰当的同音字。
xíng( )罚 造( ) ( )状
mò ( )绿 ( )名 ( )生
10.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看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并回答问题。
①( )彤彤 ②( )灿灿 ③葡萄( ) ④茄子( )
⑤( )见为实,( )听为虚 ⑥( )来将挡,( )来土掩
(1)我发现第一行的词语都和 有关。
(2)像⑤和⑥这样的词语我还积累了: ; 。
11.按原文填空。
(1)《清明》中写出强烈哀伤的诗句是:“ , 。”暮春时节,看涧边幽草,听鸟儿啼鸣,我想到了“ , ”这两句诗。
(2)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当有的同学抱着侥幸心理,希望不劳而获时我会给他讲《 》的故事;当犯了错误不敢面对时,我会对自己说“ ? ,善莫大焉。”
(3)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葡萄灰、 、 ,这些颜色天空都有。——《火烧云》
四、语言表达
12.快乐读书吧。
我市实验小学打算组织“争当故事大王,演绎童年精彩”的读书分享活动。正好这学期你读了《中国古代寓言》,你打算讲其中的哪个故事呢?
故事名称:
故事的大概内容:
五、句子训练
13.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照样子,写句子。
(1)例: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
(2)例: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他怕吃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
小亮多才多艺,
六、现代文阅读
蜜蜂(节选)【选文一】
①听说蜜蜂有(辨 辩)认方向的能力,( )飞到哪里,它( )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实验。
②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那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祖 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选文二】
①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务 误)地回到了家。( )它们逆风而飞,沿(途 涂)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 )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②蜜蜂靠的( )超常的记忆力,( )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14.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15.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不是……而是…… 尽管……但…… 无论……总是……
16.把下面的句子换一个说法,句意不变。
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17.根据提示,完成实验过程思维导图。
18.“那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说一说你从句中加点的部分,体会到什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节选)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知不觉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niǎo)袅娜(nuó)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的诗句来。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葱绿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我们偷偷(  )来竹蔑(miè),要那种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把竹篾放到火堆上(  )了,再(  )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  )在一起,悉心用细绳(  )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载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
④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低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嗬!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yǐ)逦(lǐ)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地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⑤时光如流水。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19.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弯 系 找 拼 烤
20.第②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不太好理解,但结合生活经验可知,“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的意思是: 。
联系上下文可知,“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天气还有些寒冷,但 和 驱散了寒意。
21.请给第③和第④自然段拟小标题。
③ ④
22.从第③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各出心裁”可以看出孩子们(  )
A.很擅长裁纸 B.画画很不专心 C.很有创造力
23.根据第③自然段的内容,把下面的制作流程补充完整。
→制作骨架→ →
七、书面表达
24.在地球的另一面,有一个颠倒村。那里虫子比马大,老虎被猫追着到处跑,大树上挂满蛋糕、冰激凌……一阵大风吹过,你来到了这个奇妙的地方,会有什么奇妙的经历呢?请自拟题目写一写。
《期末冲刺特训卷-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D B C B D D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A.一乘轿子(chéng)——shèng;
B.瞭望(liáo)——liào;
C.纤细(qiān)——xiān。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多义词。
A.味道:气味/感受或氛围;
B.释:都是“放下”的意思;
C.却:后退/表示转折,即“又”;
D.熟:表示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表示知道得清楚。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
A.“衣食住行”是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
B.“亭台楼阁”是建筑方面的事物;
C.“笔墨纸砚”是文房四宝,是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事物,适合挂在书房;
D.“望闻问切”是中医的诊断方法;
结合上联中的“琴棋书画”可知,是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事物,故合适的一项是:笔墨纸砚。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扑腾:形容重物落地的声音。学用来形容鸟或鱼游泳时翅膀的动作。用来形象树枝断了不太恰当;
C.精彩:形容(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句中用来形容赵州桥的栏板上的图案,不太恰当;
D.荡漾:形容水面上轻微的波动,如湖面荡漾起涟漪。句中用来形容海面的巨浪,不恰当。
故选B。
5.D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警句与八字成语的理解。
A.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喻根据对方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进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临险境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也比喻不经过艰苦实践就不能认识事物或取得重大的成功。
C.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指见到好的要学习改进,有了错误要及时改正(侧重“修身改过”)。
D.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
题干强调“暑假享受网络便捷时,不能轻信网络传言”,核心是网络传言不可轻信,要以真实所见为依据
故选D。
6.D
【详解】本题考查寓言故事理解及运用。
A.《画蛇添足》:讲述的是一个人在画蛇时多此一举地添上脚,结果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酒,这个故事主要告诫人们做事要适可而止,不要自作聪明,把事情弄糟。与题干表述的这个道理不相关。
B.《杯弓蛇影》:描述的是一个人因杯中弓的倒影而疑神疑鬼,以为杯中有蛇,后来发现真相后病愈,它说明了不要被自己的幻想所迷惑,要相信事实。与题干表述的这个道理不相关。
C.《守株待兔》:通过一个农民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后,便放弃耕作,天天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把偶然事件当作必然规律,不要妄想不劳而获。与题干表述的这个道理不相关。
D.《掩耳盗铃》:讲述的是一个人偷铃铛时掩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铃声,结果被人发现,这个故事正是讽刺了那些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却偏要设法掩盖的人。与题干表述的这个道理相关。
故选D。
7.(1)
(2)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
(1)本题“猛”“威”“武”“狮”“傲”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本题“葫”“拨”“蘑”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8.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认真抄写题目中的汉字,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同时注意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写在田字格中间,四周留白,一定要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注意“迟”“丽”“春”“香”字的正确书写。
9. 刑 型 形 墨 莫 陌
【详解】本题考查同音字。
刑罚:泛指依照法律对违法者实行的强制处分。
造型:创造出来的物体形象;塑造立体空间构型。
形状:特定事物或物质的一种存在或表现形式。
墨绿:深绿色。
莫名:指无法说明;无法表达。
陌生:事先不知道,没有听说或没有看见过的。
10. 红 金 灰 紫 眼 耳 兵 水 颜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补充及仿写。
① 红彤彤:形容颜色鲜红而明亮,多用于描写太阳、火光或鲜艳物体的色泽,带有温暖、热烈的视觉感受。
② 金灿灿:形容颜色金黄而耀眼,常用来描述阳光、麦穗、珠宝等闪耀金色光芒的事物,给人以辉煌、富足的联想。
③ 葡萄灰:一种偏灰调的紫色,因接近成熟葡萄表皮的颜色而得名,常用于描绘柔和、淡雅的紫色调。
④ 茄子紫:一种深紫色,类似茄子表皮的颜色,比葡萄灰更深沉,常用于表现浓郁、稳重的紫色。
⑤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亲眼看见的事物才真实可信,而道听途说的消息往往不可靠。强调实践验证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不要轻信传闻。
⑥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问题:敌人派兵来就派将领抵挡,洪水来了就用土堤拦截。泛指遇事不退缩,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困难。
(1)第一行四个词语(红彤彤、金灿灿、葡萄灰、茄子紫)均属于颜色类词汇,通过具体事物(如葡萄、茄子)或叠词形式(红彤彤、金灿灿)生动描绘色彩特征;
(2)第二行为对仗式谚语,结构工整、寓意深刻,传递生活哲理或应变智慧。特点在于前后句结构对称(如“眼见”对“耳听”,“兵来”对“水来”),仿写时需保持句式工整且内容呼应。类似的词语还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等。
11.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守株待兔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 金灿灿的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百合色 梨黄 茄子紫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名言警句、名篇名句理解和默写。
(1)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意思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出自唐代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意思是唯独喜欢涧边幽谷里生长的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鸣的黄鹂。
书写时注意“清”“纷”“欲”“断”“魂”“幽”“涧”“黄”“鹂”“树”的正确写法。
(2)《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 五蠹》,讲述宋国人因偶然捡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便放弃耕作,每日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再次出现,最终田地荒芜的故事。同学“抱着侥幸心理,希望不劳而获”,与故事中农夫妄想不耕作就获得兔子的行为一致,因此用该寓言警示其需通过努力而非侥幸获取成果。
书写时注意“谁”“能”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灿”“紫”“黄”“梨”“茄”的正确写法。
12. 《守株待兔》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间劳作时,偶然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他捡走兔子后,从此不再耕作,每天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自投罗网”。日子一天天过去,田地荒芜了,他却再也没等到第二只兔子。人们嘲笑他,把偶然当必然,最终一无所获。这个故事讽刺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提醒人们要脚踏实地,不能依赖偶然的好运。
【详解】本题考查课外名著阅读。
先选择故事,从《中国古代寓言》中选择一个你熟悉且有趣的故事。例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其次,填写故事名称。在“故事名称”的横线上填写你选择的故事名称。第三,概括故事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寓意。注意不要写得太长,突出关键内容即可;第四,检查语言。确保内容通顺、无错别字,符合寓言故事的寓意。
示例:
故事名称:《画蛇添足》
故事的大概内容:几人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想给蛇添脚显能,还没添完,另一人画完蛇,说蛇本无脚,添脚就不是蛇,最终先画好的人丢了本该到手的酒,告诫做事别多此一举,否则适得其反。
13.(1)弟弟扑通一声掉进了水里。
(2)他会唱歌,会跳舞,还会画画和打球。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和补充句子。
(1)阅读例句可知,加点字“噌的一下子”是一个拟声词短语,在句中作状语,用来生动形象地描述顾客“跳起来”这个动作发生得迅速、突然,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动作的动态和速度,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和画面感。仿写时,可以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动作发生迅速、有突然性的场景,然后运用类似的拟声词短语来描述动作,使句子更加生动。如水滴、气球爆炸、门开关等;还可以猫跳、鸟飞、鱼跃等。
例:小鸟嗖的一下子从树枝上飞走了。
(2)观察例句可知,例句采用了“总-分”结构。先总体概括“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这一核心特点,然后通过“他怕吃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列举具体事例,从不同方面对“胆小”这一特点进行详细说明,使读者能更清晰、全面地了解小沙胆小的表现。题干是明确要描述的人物是小亮,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这是总述部分的核心内容。围绕“多才多艺”这一特点,从不同领域选取小亮擅长的才艺进行列举,如唱歌、跳舞、画画、书法等,使“多才多艺”这一特点具体化。
例:小亮多才多艺,他会弹钢琴,会拉二胡,还会打篮球。
14.辩 祖 务 涂 15.无论 总是 尽管 但 不是 而是 16.它们飞得这么低,不可能看到遥远的家。 17.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蜜蜂辨认方向,不是靠超常的记忆力,而是靠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18.“二十只左右”体现作者观察的严谨性,蜜蜂数量并非绝对精确。“好像”表明作者的推测,蜜蜂行为是主观推断而非确定事实。
【导语】这篇《蜜蜂》选文通过生动的实验过程展现了科学探究精神。文章结构清晰,以实验步骤为脉络,从假设到验证层层推进。语言平实而精准,体现了科学观察的严谨性。文中对蜜蜂行为的细节描写,既具科学性又不失文学性。关联词的正确运用强化了逻辑关系,而设问句的使用则引导读者思考。选文二通过数据对比和本能探讨,深化主题,展现了自然奥秘与科学求证的魅力。整体而言,文本兼具科普价值和语文训练功能。
14.本题考查选字填空。
辨认:分析辨别并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应选“辨”,故划去“辩”。
阻力:妨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力。应选“阻”,故划去“祖”。
准确无误:形容非常精准,没有误差。应选“误”,故划去“务”。
沿途:沿路,在到达目的地或终点的路上。应选“途”,故划去“涂”。
15.本题考查关联词语。
选文一第①段“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飞到哪里,它( )可以回到原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表达的是不管蜜蜂飞到何处,都有回到原处的能力,“无论……总是……”这组关联词能体现出这种不受地点限制的条件关系。应填“无论……总是……”。
选文二第①段“( )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 )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此句中,蜜蜂面临着逆风和沿途景物陌生这两个不利条件,但最终还是飞回来了,“尽管……但……”这组关联词表现出这种转折关系。应填“尽管……但……”。
选文二第②段“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该句明确否定了蜜蜂靠超常记忆力辨认方向,肯定了是靠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不是……而是……”这组关联词用于表示并列关系中的否定和肯定。应填“不是……而是……”。
16.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原句是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即认为蜜蜂飞得低就看不到遥远的家。改写时,将反问词“怎么”“呢”去掉,把肯定词“能”改为否定词“不能”,问号改为句号,就变成了陈述句,且句意不变。
改为: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17.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实验目的:选文一第①段中提到“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实验”,明确表达了实验目的是: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结论:选文二第②段“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直接给出了实验结论。
18.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含义。
在选文一第②段“那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句话中,“二十只左右”是一个约数。在科学实验观察里,很难做到对蜜蜂数量进行精准计数,使用约数更符合实际观察场景,让表述更客观真实,体现了科学语言的严谨性。“好像”表明作者看到蜜蜂向四面飞散的状态后,基于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推测它们是在寻找回家的方向,但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这体现了作者在表述观察结果时,不随意下绝对结论,保持科学、谨慎的态度,使描述更具科学性和可信度。
19.找 烤 弯 拼 系 20. 放风筝给“我们”带来了无限快乐 童心 笑声 21. 做风筝 放风筝 22.C 23. 找来竹篾 糊纸涂色 装好放线
【导语】这篇散文以风筝为线索,细腻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纯真与欢乐。作者运用生动的意象(如“鹅黄的绿意”“袅娜娜地飘挂”)和富有童趣的细节(制作风筝的过程),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意的春日图景。文中巧妙运用通感手法(“如火的童心”“野气的笑声”),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展现了孩童无忧无虑的天性。结尾处“若有若无的线”的意象,既是对风筝线的实写,又暗喻童年记忆的绵长,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淡淡眷恋。
19.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结合第③段“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可知这里在写制作风筝的步骤,由此可见制作风筝的第一步是“寻找”材料(竹篾);接着将竹篾“烤”软以方便塑形;再“弯”成弓状或轱辘状等造型;然后把不同形状的竹篾“拼”在一起组成骨架;最后用细绳“系”紧固定。这一系列动词符合手工制作的实际流程,体现了孩子们制作风筝时的细致与熟练。
20.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分析。
结合第④段“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地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可知,风筝是孩子们快乐情绪的载体。当他们奔跑着放风筝时,笑声与风筝一同在空中飘荡,仿佛笑声被“系”在了线上,生动地表现了童年放风筝时的欢乐场景与纯真童心。
结合第②段“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可知,“如火的童心”指孩子对放风筝的热情与活力,“野气的笑声”指无拘无束的快乐。两者结合,强调情绪对环境的超越——即便天气寒冷,也会被孩子们沉浸于游戏的炽热情感与欢声笑语驱散,体现童年特有的天真与热血。
21.本题考查标题的拟写。
结合第③段整体内容可知,段落详细描写了“找竹篾→烤竹篾→弯造型→拼骨架→系绳固定→糊纸绘画→缠线”的完整制作步骤,核心是“动手制作”的过程。可以拟写小标题为:做风筝。
结合第④段整体内容可知,段落聚焦风筝升空的画面(“冉冉升起”“亲吻白云”)和孩子们的反应(“欢声笑语”“心醉了”),重点突出“放风筝”时的动态场景与情感体验。可以拟写小标题为:做风筝。
22.本题考查字词含义的分析。
“各出心裁”指每个人都想出不同的巧妙办法。结合第③段“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载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可知,文中指孩子们在糊好的桑皮纸上“用彩笔勾勒”时各自设计独特的图案,而非“擅长裁纸”或“画画不专心”,体现了儿童天马行空的创意。
故选C。
23.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③段“我们偷偷找来竹蔑,要那种绿皮的、有韧性的”可知,制作的起始环节是挑选材料;
结合“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可知,第三步即完成骨架后,用桑皮纸糊裱并绘制图案;
结合“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可知,最后一步是连接风筝线,为放飞做准备。
24.例文:
颠倒村的奇妙之旅
一阵大风呼呼地刮来,等我睁开眼,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颠倒村。
这里的景象太不可思议啦!虫子居然比马还大,它们慢悠悠地爬着,马儿却像小老鼠一样,小心翼翼地躲着虫子。更让我吃惊的是,凶猛的老虎被一只小猫追得到处乱窜,小猫还“喵喵”叫着,好像在说:“看你往哪儿跑!”
我继续往前走,看到一棵棵大树,树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蛋糕和冰激凌,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忍不住摘下一个草莓蛋糕,咬了一口,哇,又香又甜!
这时,一只巨大的蝴蝶飞了过来,它温柔地对我说:“欢迎来到颠倒村,我带你去四处逛逛吧。”我兴奋地爬到蝴蝶背上,它带着我飞过一片片五彩斑斓的花田,花儿都比房子还大。
突然,又一阵大风吹来,我眼前一黑。等我再次睁开眼,发现自己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但颠倒村的奇妙经历,就像一场美梦,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阅读题干可知,这是一篇想象作文。核心设定是“万物反转”,需紧扣“虫子比马大”“老虎被猫追”“树上挂蛋糕”等提示,展开超现实想象,避免写成普通村庄;要求叙事中融入“我”的行动与感受,不能仅停留在景物描写,需设计具体事件(如探险、解谜、帮助村民等)。
二、立意。习作时,展现颠倒村的奇妙景象,表达对想象力的赞美,如“原来世界可以这样有趣,只要敢想就能发现惊喜”。还可以通过颠倒村的 “反常合理”(如老虎怕猫是因猫会讲笑话吓退它),传递“打破常规思维”的道理; 用颠倒村的规则(如“弱小者因智慧强大”),隐喻“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外表”,呼应现实生活(如“成绩不好的同学可能有惊人创造力”)。
三、写作思路。
开头:描述一阵大风刮来,自己来到颠倒村,直接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起因,引起读者的兴趣。
中间:详细描写颠倒村违背常理的景象,通过对比现实与颠倒村的差异,突出奇妙之处。接着写自己在颠倒村的独特体验,如看到树上挂满蛋糕和冰激凌,还忍不住摘下一个草莓蛋糕品尝,“哇,又香又甜!”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可以安排一个新奇的互动情节,进一步丰富故事内容。
结尾:描述又一阵大风吹来,自己回到原来的地方,但颠倒村的奇妙经历永远留在心里,既呼应开头,又给读者留下回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